论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以海南省为例

2017-02-24 06:39:11谭国伟
关键词:普遍性特殊性顶层

谭国伟,刘 涵

(1.湖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12;2.海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海南 海口 570204)

论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以海南省为例

谭国伟1,2,刘 涵1

(1.湖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12;2.海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海南 海口 570204)

生态文明是人类有意识、主动的建设性文明,是带有强烈的理想性和价值性的创造性文明。创造性文明的积极建设性特质决定了它需要科学的顶层设计。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需要把握普遍性与特殊性。一方面要科学认识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探索生态化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普遍性;另一方面要精准把握省域特殊性。遵循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的辩证法,把统筹与开放的普遍性和特色与精品的特殊性有机结合起来。

生态文明建设 ;顶层设计;普遍性与特殊性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战略“五位一体”总布局,开启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多年来,海南在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的道路上持续贡献着海南智慧。目前,学术界关于海南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重要意义、机遇、挑战、动力、经验等方面,本文试图从唯物辩证法的高度探究海南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过程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力图通过分析和比较,挖掘海南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般规律和独特优势,意在为未来海南生态文明建设跨越式发展提供一些理论的铺垫。

一、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中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逻辑演进

(一)文明演进中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文明是社会进步状态的描绘,与“野蛮”、“蒙昧”等词语相对立。“见龙在田、天下文明。”这是出现于《易经·乾卦》中最早的关于“文明”的汉语用法,意指“文采光明”。《尚书·舜典》中有“浚哲文明”,指经天纬地与照临四方*杨洁编著:《中国传统医药文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3页。。文明从本质上来说是人类实践尤其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它是由人类实践活动构建起来的空间地理维度、社会文化维度和制度体系维度的统一体。由于不同人群在不同环境和条件下又从事着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这就注定了这个统一体必然具有特殊性。费尔南·布罗代尔*费尔南·布罗代尔:法国杰出历史学家,法国年鉴学派第二代领军人物。称世界文明是同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这种同一性和多样性还表现在地区文明中的诸多文明内部之中。他说“欧洲一方面是统一的,另一方面又是多样性”,“就整体而言,欧洲文明扮演着与世界其它文明相对的角色”*费尔南·布罗代尔:《文明史纲》,肖昶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70页。。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将六千年人类历史用二十一个成熟的文明形态和五个不成熟的文明形态来区分,而众所周知,渔猎文明(原生)、农业文明(次生)、工业文明(继生)是人类历经的三种大文明变迁。所以普遍性和多样性统一是文明的基本特征。这种普遍性指的是文明的形成离不开地理条件、经济状况、社会制度和集体心里等多方面要素,存在人类普遍利益和共同价值,但正因为这些要素具体内容的各不相同,决定了各地文明的各不相同,使文明呈现出多样性。

(二)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为什么需要顶层设计

今天,迫于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人类正在寻求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它是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下有识之士对人类发展模式的反思,是人类自身实力强大后在人的本质和世界认识深化基础上对人、自然彼此发展规律的主动遵循,它建立在人类对现有物质文明的辩证扬弃。借用叶谦吉先生的观点,生态文明应该是这样的:人类保护自然的同时对其适度改造,对自然的索取与给予基本平衡,掌握维持二者和谐之度*叶谦吉:《真正的文明时代才刚刚开始起步——叶谦吉教授呼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环境报》1987年6月23日第3版。。人依靠自然而生,需从自然获取一切生存所需。如果说,旧有文明时代,人类受限于认知和能力,在自然面前,被动适应,文明的形成和更替也只是在水到渠成中向前发展,而生态文明的缘起则大有不同。今天,人类已经具备了某些能够主动与自然交往的能力,拥有主动与自然交往资本的人类该如何与自然对话?征服或是和解?如何和解?和解之度在哪里?老祖宗曰:过犹不及。生态文明与其他文明的重要区别在于生态文明是人类有意识的主动的建设性文明,带有强烈的理想性和价值性。为了建设生态文明,文明发起者主动思量与自然相处之度,所以这种文明也称创造性文明。创造性文明的积极建设性特质决定了它不是像其他文明一样自然而然地发育成长起来,故它需要科学的顶层设计,所以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至国家建设总体布局的战略位置,极力用顶层设计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林 言:《顶层设计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第6版。。对此,万俊人先生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谋划,需要建立生态文明价值观,实现用观念的引导和制度的规导来规范人们的生态文明建设行为,且这种价值观具有清晰、完备、长远、科学性等特点*万俊人:《生态文明与 “美丽中国”笔谈》,《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5期,第4页。。

(三)顶层设计必须处理好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从中国到西方,文明在一切地方诞生”*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魏楚雄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3页。。文明的多样性决定了生态文明内部必然也是各不相同的。顶层设计的完成需要对当前社会态势做出合理判断,要有相对科学的理论支撑,还要有适合的方法论。在生态文明顶层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生态文明的出发点、价值目标、动力体系等反映了其普遍性,但文明内部差异化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复杂的气候因素、独特的动植物等)、习俗差异发展程度等多样性因素决定了文明的特殊性。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习近平:《摸着石头过河符合中国国情》,(2013年1月2日发布),http:∥news.china.com/domestic/945/20130102/17609781.html,2017年4月25日访问。。顶层设计作为科学战略思维,它需要自上而下的“系统性谋划”。它立足全局,根据环境的差异和条件的优劣,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它讲究整体性、系统性,注重协调全局与局部、当前与未来的利益,要求通过实践活动中不同方面、不同阶段关系的处理,实现全局的优化。在顶层设计中,被设计的每一个对象或需完成的不同任务,都可视为一个系统,运用系统论方法对其予以分析和研究,就是根据普遍性和特殊性理论,去分析系统内部要素彼此之间、内部要素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最终全面认识对象。顶层设计必须要遵循处理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则。

二、在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中要科学认识普遍性与特殊性

毛泽东同志说:“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4页。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离开具体的分析,就不能认识任何矛盾的特性*《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经典著作导读》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经典著作导读》,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60页。。把握事物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一切工作必须遵循的根本方法。

(一)科学认识生态文明的普遍性

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过程中要科学把握生态文明的普遍性。生态文明建设普遍性是整体性要求,它有全局指导意义,并贯穿生态文明建设的始终。海南生态文明建设的普遍性是生态文明建设本质特征的呈现,是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状态与发展趋势的反映。

1.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世纪以来,伴随人类工业化进程,也伴随着生态危机由局部性问题逐渐演变成全球性频发问题,生态危机的全球化蔓延为人类社会对经济无限增长的狂热追逐敲响了警钟。对我国而言,得益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国家发展迅速,迈入了工业化快车道。随着时间推移,发展成绩傲人,但成绩背后引发的生态危机却不断暴露:气候异常、环境矛盾、资源浪费等等。这就引发了对人与自然关系及其相关问题的反思,如何处理这些关系、自然究竟有没有价值以及有什么样的价值都成为人们反思和研究的重要对象。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人们已经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那就是走向可持续的生态文明,开展生态文明建设。长期以来,“人类中心主义者”把人推向宇宙间至高无上的神坛,但实际情况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统一性和一致性。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现代生态学证实,人类与其他生物一样,也只是自然界的物种之一,所有物种彼此之间相生相克、相互依存、共荣共存的关系,构成了多维生态网络。如果人类的狂妄危害了自然界其他因素的生存发展,人类文明本身也将面临着毁灭性的打击。在自然界中,任何生物都是自我生命的主体,都努力体现个体生命的内在价值,我们必须承认生物和自然界的内在价值,打破长期以来人类预设的价值藩篱,使“价值走向荒野”,凭借道德尺度以约束言行,自觉承担维护生态平衡的责任并履行生态义务。人与自然的矛盾是现有生态问题的基本矛盾,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而生。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肯定自然具有生态价值,并努力回归人与自然的正常关系,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思维视域,人与自然问题是普遍的基本认识,贯彻海南生态文明建设的始终。

2.探索走生态化发展道路

探寻通过何种方式落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一个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选择问题。显然传统的发展道路已经不完全适应现有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要求,在生态文明建设新道路的探索过程中,人们需选择生态化发展新道路——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这条道路探索发展循环经济,同时不断降低碳排放,倡导经济过程和结果的生态化、绿色化。它明确了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从旧有经济发展方式向生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任务和主要内涵。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对这条发展新道路的选择是从源头上规避生态环境恶化的可能性,是从具体做法上引导人们正确看待“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它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方式,可以说,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能有效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它牵住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牛鼻子,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正确道路,也是海南生态文明建设的抓手和必由之路。

3.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和谐双赢

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作为基本要素纳入经济发展指标体系,是为追求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和谐双赢,从共时性来看,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义和基本要求;从历时性来分析,这是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积极贡献和长远价值。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时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2013年09月08日发布),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908/c1001-22842914.html,2016年9月7日访问。,我们要追求两者双赢。他阐明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逻辑思路和可行路径:正确认识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从过去的“环境换增长”模式向“环境优增长”转型,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两手抓、两不误,真正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双赢。由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顶层设计至关重要,既要从全局出发,解答生态文明建设牵涉到的相关理论问题,针对一些全局性的重大问题,搞好整体布局,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冲突,又要加强联系,兼顾多方利益和可持续发展。

(二)精准把握海南生态文明的省域特殊性

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过程中不仅要科学把握生态文明的普遍性,还要精准把握海南生态文明的省域特殊性。海南生态文明建设的差异性反映了海南省域自然生态禀赋、现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面临的复杂生态环境问题。

1.自然生态环境基础好但破坏快

海南省是我国海洋面积最大而陆地面积最小的省份,是我国唯一集热带、海洋、森林、海岛及优越环境质量于一身的地区。整体而言,它的自然生态环境基础优势明显,原因在于一方面海南省具备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它位于祖国最南端,地理位置优越;是我国最大“热带宝地”,有丰富的气候资源,农作物高产,水果品种多;地形地貌多样、植被优良;海洋生态系统复杂多样,旅游资源丰富且独特,享有“热带植物大观园”、热带生物“物种基因库”、“蝴蝶王国”、“国际旅游岛”等美名。另一方面海南省环境优势突出。广袤的海洋面积赋予海岛巨大环境容量的能力,加上经济不够发达,工业化程度低,故由此引发的污染有限,这让海南省的环境质量在全国一直遥遥领先。习近平总书记肯定评价说:“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海南最大的本钱”。历届省领导也这样推介海南:“我们真正能够影响全国的,……是海南独特的、不可替代的自然环境”。但近年来,无序开发和高强度的人类活动给海南环境带来了极大破坏,导致生态环境质量下降较快。比如说,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污染物偷排、直排屡禁不止;破坏红树林、珊瑚礁等时有发生;林业毁坏、违规填海、河道违法采砂、海岸带无序开发、景区挤占重要生态系统等现象层出不穷;部分海域水质差长期难改善;部分市县可吸入颗粒物浓度逐年上升,等等,这是海南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

2.生态文明建设起步早但起点低

早在20世纪80年代海南建省开始,迫于世界范围的经济无限增长导致的生态问题和引发的严重后果,生态文明理念在全世界悄然兴起。就像恩格斯预言的那样:人类世界每一次对自然的胜利,自然终将会报复我们。而生态文明理念就是基于这种报复下的反思,为人类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我国最年轻的省份,面对新形势和新趋势,海南省在1999年率先申报建设生态示范省。可以说,海南生态文明建设的起步在全国是属于较早的,颇具战略眼光。但是文明不等于原始,也不等同落后,文明代表的是一种社会进步状态,参照人类文明演进的进程,生态文明是建立在工业文明之上的新文明形态,雄厚的物质积累和较为完善的工业化是它的基础和前提。而现实情况是:海南属于欠发达地区,GDP和财力排名全国靠后,落后是它的标签。由不发达问题导致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欠账严重及引发一系列连锁问题,现状堪忧:绝大部分人口较为集中的镇墟和农场场部污水处理设施缺失,即使已建成的设施大多运行效率低下,且无配套;相当数量村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不达标,而海南原本最不缺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非常有限,严重滞后的农垦系统垃圾收运体系等等,这就是海南生态文明建设不容忽视的现状。

3.生态示范省建设与经济特区在矛盾中前行

经济特区政策实践的成功是我国借助政策优势和充分利用国内外要素来发展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举。海南是最大的经济特区,如何乘着特区优惠政策的东风让特区扬帆起航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是每一个当初争创经济特区的地区和省份共同的愿景。因为经济快速增长象征着实力,也是改变落后面貌的方式,还意味着更多的话语权力。但不可忽视的是海南拥有特殊地理单元的比较优势,它还兼具另一重身份——生态示范省。生态示范省追求实现一种生态关怀上的生态呵护,它是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场重大革命,生态示范省前提下的省域经济建设需要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合理开发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作为第一个生态示范省,海南没有任何理由不去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这就造成这样一个客观事实:拥有经济特区和生态示范省双重身份的海南省,在历史责任和时代趋势责任面前,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发展经济,履行经济特区的使命;另一方面又要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扮演好第一个生态示范区的角色。这对于一个成为经济特区仅仅十一年又马上成为生态文明示范省的中国最年轻省份来说,双重角色的转变和冲突发生得过于短促和剧烈。由此带来的客观矛盾该怎么解决,飞速发展的经济怎样避免不危害环境,如何在现代经济扩展肆意掠夺、蹂躏大自然与保护大自然中寻找平衡,国家体制授予的特区优势与自身所具有的特别优势如何有所取舍地选择性结合,体制优势如何转化成特区优势,生态文明建设最终将走向何方,诸如此类的现实困惑构成了海南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特征。

三、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要遵循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的辩证法

党的十八大肯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地位,与此相适应,也提出了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新任务。以此为背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的制度模式进入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时期,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各地区要积极参与。海南想要把脉时代,充分发挥自身特长积极争创生态文明建设的海南范例,就必须建构一套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这套顶层设计一方面要立足生态文明建设全局视角,探索发展新道路,缓和人与自然的冲突,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普遍特质;另一方面又要对海南特殊的生态文明建设案例进行具体分析,确立科学思路,发现潜在优势,把握独特之处,细心谋划,汇聚打造先进范例的合力,以促进目标的更快实现。可以说,海南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对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把握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日月同辉满天星”的生态整体认识,有助于坚定树立“一盘棋”的思想,有助于建构注重典型带动、创造不同模式、走各自不同路子,突出优势和特色的具体模式。海南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中把握普遍性与特殊性蕴含重大意义。

(一)统筹与开放,海南生态文明建设的普遍性诠释

要充分把握海南生态文明建设的普遍性,在生态文明时代背景下建设海南生态文明。如前所述,海南生态文明建设的特殊性大多以矛盾体形式表现出来,把握了这些矛盾体也就把握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海南特色。诚然,把握矛盾体的目的在于缓和并解决矛盾,解决了矛盾也就找到了海南生态文明建设的独特之路。探寻解决矛盾的有效方法需要对矛盾体进行深入分析。透过矛盾体现象以找寻背后的本质规律,即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博弈中寻找平衡。毫无疑问,若把海南省视为一个孤立的落后主体,把推动经济发展置于一切工作的首位,这无可厚非,因为当代竞争中,发展是硬道理,海南也不例外。但若把海南置于国家整体视域内,唯经济第一的观念并非绝对合理,因为作为国家整体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各部分凭借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发挥各自的功能,扮演符合自己的角色,最终形成整体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合力,这是基于生态文明建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思考与把握,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是海南的生命线,维护海南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党和国家重要的指示精神,也是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海南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守护好海南生态“金饭碗”,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谱好美丽中国海南新篇章,这就需要运用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规律,尝试打破旧有思维,坚持统筹与开放。

一方面要有整体视域,齐心共建海南生态文明。海南是祖国的宝岛,是我国的绿洲,它属于海南人民,属于全国人民,还属于世界人民。不仅属于现在,还属于未来。因此,在生态危机四伏的今天,海南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是重要而深远的,应该说它作为生态文明示范区的价值远远超过了经济范畴。但创办生态示范区同样不能缺少雄厚经济实力的支撑,正如原印度总理甘地所说的贫穷是最坏的污染,所以在国家工业化已基本实现,全国整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今天,国家应该统筹规划,给予海南生态文明建设物质上和政策上的鼓励和支持,在确立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时适当向海南倾斜,探索相应的生态补偿制度等等,把海南建设成为最璀璨的绿色明珠。

另一方面要有开放思维,促海南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双赢。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的世界大背景下,尤其是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双赢作为解决矛盾的一种方法逐渐成为当前普适的方式,但双赢是有条件的,那就是以开放作为前提。所以,海南生态文明建设也应该秉承这一前提,跳出自我封闭,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主动学习、吸收、引进、融合有利于海南建设的各方资源,在开放的精神下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二)特色与精品,海南生态文明建设的特殊性表达

要充分挖掘海南生态文明建设“特”色之处,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所在,让生态文明建设的海南模式绽放光芒。

第一,坚持生态立省,造就“中国好环境”。海南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趋势下,海南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珍视自然,坚持绿色发展的模式和道路才是出路,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普遍性所在。多年来,海南省依托优良的生态优势,秉承“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理念,视原生态自然环境为发展的生命线,对其悉心呵护,努力让山水林湖田树人整个“生命共同体”交融,达到互动无间、保持健康循环。未来,海南还可在争取列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道路上积极探索。生态特区的基本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将生态环境建设融入和贯穿其他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探索和实践在大区域内的“人-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道路和方法,探索和实践通过其他方面的配套改革为生态环境建设服务的经验,让环境质量长期保持全国一流,造就中国好环境、中国好空气、中国好风景。

第二,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社会主义农村新样板”。新千年伊始,海南省就开始在全省范围内探索文明生态村建设。应该说这是海南生态文明建设探索史上的一项创新工程,是海南立足实际、把握特色搞建设取得的成功经验。文明生态村创建的基本单位是自然村,把自然村经过包装打造升级为文明生态村符合海南农业省份、欠发达、城镇化不高、70%以上的旅游资源是在农村、以自然村为主的客观现实,也切合海南自然生态资源基础好、遍地皆能成美景的客观实际,同时还有利于开拓三农问题新领域,顺应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要求。通过文明生态村的建设既发展了农村生态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培育了生态文化,保护了农村生态环境,还健全了基层各项制度。本着生态文明中“文明”的实质要义,物质基础是长久支撑力量,更长远的,海南需要打造文明生态村升级版,这种升级不只是在改变外貌、人居环境上做文章,还要从内涵、产业入手,探索如何融合一二三产业。2012以来,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依托编制村镇建设规划,在近两万个文明生态村的基础上,海南又着手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明确到2020年建成1 000个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建设坚持科学引领,重点凸显“一村一景,一村一特,一村一品”,立足特色,带动社会资金流向乡村建设,积极打造社会主义农村的新样板。

第三,建设全域旅游示范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样式。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海南时指明了海南在生态领域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可以探索把海南建设成13亿中国人环境优美、适宜度假的地方。“增绿”与“护蓝”,使海南拥有更绿的青山、更蓝的海水、更美的沙滩、更清新的空气,这些都是留给子孙后代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要求海南的生态只能越来越好、不能变差。如何担负起这份责任与担当,守住这笔买不来也借不到的宝贵财富,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满足全国人民的期待,海南尝试探索全域旅游示范省建设,将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应的统一。应该说多规合一,划定生态红线,以百镇千村建设为点,实施全省生态修复、城镇修补为面,围绕宜居宜业宜游,让全省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受益的整体部署是正确的,但具体实施时怎样充分调动、发挥社会力量和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挖掘和弘扬海南文化,落实具体责任,形成攻坚合力还有待实践的进一步完善。

OntheUniversalityandParticularityintheTop-LevelDesignofEcologicalCivilizationConstruction:WithHainanProvinceasanExample

TAN Guo-wei1,2, LIU Han1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China)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a constructive culture with human awareness and initiative, as well as a creative culture with strong idealization and value. Positive and constructive traits of creative civilization determine its necessity of scientific top-level design. Top-level desig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volves the balance of universality and particularity. On one hand, it is necessary to scientifically recognize the universality of pursuing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exploring the ecological development path, and realizing the win-win situ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particularity in the province is also supposed to be considered precisely. Adhering to the dialectics of universality and particularity will help organically combine the universality of plan as a whole and opening up with the particularity of features and qualit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op-level design; universality and particularity

C916

A

1004-1710(2017)05-0149-06

2017-06-24

海南省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HNSK(YB)16-76)

谭国伟(1982-),男,湖南郴州人,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2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

[责任编辑:张文光]

猜你喜欢
普遍性特殊性顶层
中医治疗特殊性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女性冠心病诊断与防治的特殊性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7:48
论哲学的普遍性面向
我国近代农业机械化的特殊性
汽车顶层上的乘客
文苑(2019年24期)2020-01-06 12:06:58
No more ingesting lots of microplastics
No more ingesting lots of microplastics 人体内的塑料微粒
顶层设计
对博物馆工程建设特殊性的思考
加快顶层设计
中国卫生(2015年4期)2015-11-08 11: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