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伊琳,李雪梅
(大连外国语大学 英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44)
琳达·霍根小说《太阳风暴》的土地伦理学解读
邓伊琳,李雪梅
(大连外国语大学 英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44)
基于生态伦理学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理论,分析研究琳达·霍根的《太阳风暴》这一力作,分别从土地伦理理论的三大方面:人与土地、人与动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联出发,探讨作品蕴含的伦理关系和生态危机,同时指出处在白人殖民者权利主导下的印第安民众的生存困境,从而揭示了印第安人民遭受的苦难和为构建自我生存空间所做出的挣扎与努力,体现了其中的哲学思想和对印第安人民的深切人文关怀。
《太阳风暴》;土地伦理;挣扎;救赎;创伤治愈
琳达·霍根(Linda Hogan,1959—)是美国印第安文艺复兴后期兴起的作家,被公认为“是一名最有激情、最诗意以及最有想象力的环境艺术家”。1980年出版第一部小说《称自己为家》后,陆续出版多部诗集与小说,《太阳风暴》是其一部代表作品,曾于1995年荣获科罗拉多图书奖。作为一名印第安人与白人的混血儿,霍根肯定自己的印第安身份并坚持从事印第安问题的研究。目前,国内对于霍根作品的研究非常有限,主要是从环境角度研究霍根作品中人类行为对生态的影响,也有学者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关注印第安人民在面对各种剥削与侵占时如何生存的问题,探讨了印第安口头文学传统在治愈殖民化对部落生活造成危害时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本文将从土地伦理学主义视角解读《太阳风暴》这一力作,探讨作品中所展现的人与土地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人与动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以及部落家族内部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关系,从而揭示了琳达·霍根为印第安人民生存空间所做出的贡献与努力。
对于印第安人来说,土地与人民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土地孕育了一切生命,与人民构成同一性,不能孤立地分离为单个个体。正如美国印第安评论家波拉·甘·艾伦所说:“人亦为土地,这是千百年来贯穿于印第安文化之精髓,土地是人类的源头,人类是土地存在的意义”(Allen,119)。[1]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土地塑造着美国印第安人民的文化、传统、精神以及身份认同。
在小说《太阳风暴》中,为了解决纽约居民的用电问题,政府不顾印第安人民的反对,强势要在他们生活了数千年的土地上修建大坝,即詹姆斯湾水电站。大坝的修建,导致数千公里的土地被淹没,印第安人民流离失所,他们不仅丧失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更是被迫放弃了传统生存方式。“土地被消耗殆尽,大多数动物濒临死亡,仿佛都是被使用过似的”(Hogan,335)。[2]在部落情形危及之时,通过寻根之旅唤醒民族记忆的安吉拉,在面对惨遭摧残的家园,她毅然决然地带领部落人民共同为保卫土地家园而向白人侵略者抗争。他们通过报纸、广播等传媒途径,呼吁人们共同唤醒良知,在安吉拉看来,这些修建大坝的人缺少一种“生态远景”(Firsher-wirth 63),[3]轰赶反对者的警察“眼里缺少责任与义务”(Hogan,307)。[2]
生态伦理学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表明,人类与动植物共同生活在一个土地共同体当中,人类与土地是平等的关系,共生的关系,人并不是土地的主宰者,是与自然界中其他成员共同分享土地的润泽,“只有人类与动物、植物、水、土壤等处在一个共同体当中,相互依存,才可能欣然地存在于阳光的普照之下”(Leopold,216)。[4]安吉拉的北上之行,见证了土地在白人之手下发生的剧烈变化,她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土地对印第安人民的巨大影响力,内心当中默默增添了对土地无限的感激之情,并决心一生要为“这片土地、水域、族人而抗争”(Hogan,275)。[2]
通过主人公安吉拉的水电站之争,霍根表达了对强行破坏自然环境的恶劣行径的痛心疾首,“人类离开土地、自然、水源、森林等,不会像个正常人一样生活”(Hogan,324)。[2]利奥波德呼吁人类要葆有一种生态良知,人类绝不是土地的主宰者,而是“对土地的保护有着天然的责任和义务”(Leopold,217)。[4]人类与土地存在着一种伦理道德关系,彼此都需用尊重的态度来对待,共同维护良好的生态平衡。
随着欧洲白人侵略者的到来,美国印第安人生活的这片土地遭到了疯狂地掠夺和破坏。他们无节制地抢占与开采土地,为了建设现代化工程而霸占动物栖息地,为了自身享乐而滥杀动物。在白人侵略者眼里,动物只是人类的附属品,它们存在的意义是为人类提供经济价值和精神享受,人类乃是万物的主宰。
秉承着人与动物对立的思想观,白人侵略者完全打破“动物同样具有灵魂以及动物同人类的血亲关系”(Leopold,25)。[4]为了建造水电站而霸占土地,直接导致动物栖息地遭到破坏,许多动物就此消失了,树木也变成了“一堆一堆的锯末”(Hogan,37)。[2]白人错误的伦理选择给印第安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除此之外,白人侵略者疯狂地捕杀野生动物,获取动物毛皮,一方面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利用动物毛皮制造大衣,满足自身享乐。“人类不管以何种态度导致动物灭绝,都是阻断了生命长河的奔流,因为它杀死的不是动物个体,而是整个生命形式”(罗尔斯顿,386)。[5]
在印第安人看来,世间一切万物都是彼此的亲人,他们相信万物有灵,所有的生命都与灵魂同一。“太阳、河流、山脉、树木、动物……他们都是有意识、感情和人格的事物”(博尔尼,12)。[6]他们秉持着一种和谐的伦理观。在小说《太阳风暴》中,安吉拉的曾祖母安格尼斯为了拯救一只白熊而杀死了它。这只白熊是白人疯狂猎杀后所剩的唯一一只,白人留着它供他们玩乐,无时无刻都要它保持“工作状态”,白熊受到了无尽的虐待。面对惨遭白人毒害的白熊,安格尼斯为了让它摆脱痛苦而杀了它,“白熊的眼里流露出感激的泪水,安格尼斯轻轻地抚摸着他,白熊也用掌向她身边靠拢”(Hogan,47)。[2]安格尼斯的举动体现了印第安人的伦理观,人与动物都是亲人,灵魂可以相互转化,她捍卫了印第安民族的信仰。面对生活的巨变,印第安女性摆脱个人悲惨遭遇,暂时忘记伤痛,共同为拯救自然而萌生出环境意识,从“寻求对自然的安慰”转化成“给予自然力量”(Murphy, 28)。[7]
霍根的小说《太阳风暴》讲述了一个名叫安吉拉的十七岁女孩,幼年时的她遭遇了巨大的创伤,因为她的母亲汉娜显然是个疯子。部落内的每个人都知道“汉娜一直游走在死亡的边缘,她遭遇枪杀,她时刻处于危险中,而且她的心冷如冰霜”(Hogan,268)。[2]安吉拉的曾祖母布什想要倾注自己的一切去帮助她、收养她,但依然无法通过正规途径达成心愿,社区将安吉拉在她身边彻底夺走并判给了她的生母汉娜,“布什的眼里无时无刻不渗透着泪水”(297)。由于母亲汉娜的暴力倾向,她被送往各处的寄宿家庭,导致她多年流浪在外。安吉拉感到穷途末路,生活充满了黑暗与哀伤,内心孤寂、失眠、郁闷、痛苦,体现了受创伤者的种种迹象。“对于受创伤者来说,幸存本身就是不断地去理解那些曾对生命构成的威胁”(Caruth,11)。[8]许多年过后,在一次法院记录中,她发现了安格尼斯这个名字并联系了她,并确信与她是亲属关系。安格尼斯是安吉拉的曾祖母,立即寄给她钱要她来找她,去往一个位于加拿大和明尼苏达州边界大湖区的一个经济极度低迷的小镇。
安吉拉到达小镇后,同她的部落、家人、先祖们重聚在一起,但多年的心灵闭塞与精神创伤令她无法融入部落家庭中,最终,安吉拉的祖母们决定带她一起开启双城之旅,通过找寻居住在双城附近的母亲汉娜,进而治愈她的内心创伤。旅途的过程是无比艰辛的,需要穿越山野,跋山涉水,在途经小舟无法通行的地带,安吉拉独自背负祖母们过河。身体的疲惫带给安吉拉的是内心的丰盈,“人自身具有一种趋向平衡与和谐的冲动”(Kai,116)。[9]在纯粹的自然环境中,安吉拉逐渐从压抑的心智中走出来,摆脱失眠的困扰,忘记了曾经被虐待孤立的过往,仿佛“她的手脚被捆绑以免她摧残自己的日子”从未存在过(Hogan,204)。[2]
当安吉拉一行人历经千辛万苦抵达双城后,她的生母汉娜已奄奄一息,她在此得知母亲对她施暴的原因:水电站建设的牺牲品。安吉拉从内心深处开始正视它,重新审视母亲,她开始可怜她、同情她,并理解母亲用牙咬她是为了想要将她吞回体内,避免受到她那样惨绝人寰的伤害。母亲的死亡让安吉拉从一个无知的小女孩成长为一名充满爱心的女人,她收养了母亲的另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女婴,并给她取名为欧若拉,意为带来新的希望。通过与族群之间的密切联系,安吉拉的精神创伤被治愈了,尽管与此同时给她带来一些与母亲之间的冲突以及揭开尘封已久的痛苦回忆的失落。正如巴哈巴所说:“创伤导致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的分离”(Bhabha,206)。[10]
结语
《太阳风暴》这部小说讲述了在欧洲白人的侵略下,印第安人所遭受的苦难,同时切实传达出印第安人特有的生态伦理价值观,面对人与土地、人与动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分离与冷漠,霍根抒发了她的伦理信念与生态关怀,体现了对整个人类前途的深切关怀。
[1]Allen, Paula Gunn.TheSacredHoop:RecoveringtheFeminineinAmericanIndianTraditions[M].Boston, MA: Beacon Press,1986.
[2]Hogan, Linda.SolarStorms[M].New York: Scribner,1997.
[3]Fisher-Wirth, Ann. “Storied Earth, Storied Lives: Linda Hogan’s Solar Storms and Rick Bass’s the Sky, the Stars, the Wilderness”.FromtheCenterofTradition:CriticalPerspectivesonLindaHogan[M].ed. Barbara J. Cook. University Press of Colorado, 2003.
[4]Leopold, Aldo.ASandCountyAlmanacwithEssaysonConservationfromRoundRiver[M].New York: Ballantine,1970.
[5]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M] .刘耳,叶平,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6]博尔尼.民俗学手册[M] .程德祺,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
[7]Murphy, PD.LiteratureNatureandOtherEcofeministCritiques[M].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1995.
[8]Caruth, Cathy.UnclaimedExperience:Trauma,Narrative,andHistory[M].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6.
[9]Kai, Erikson, “Notes on Trauma and Community”.Trauma:ExplorationsinMemory[M].ed. Cathy Caruth. Baltimore, M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5.
[10]Bhabha, Homik. “Cultural Diversity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J].The Post-Colonial Studies Reader. Ed. Bill Ashcroft, Gareth Griffiths and Helen Tiffin. London: Routledge, 1995.
Class No.:I106.4 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A Land Ethical Reading of Linda Hogan’sSolarStorms
Deng Yilin,Li Xuemei
(School of English, Dalian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Dalian, Liaoning 116044,China)
Based on the father of ecological ethics——Aldo Leopold’s theory of land ethics, analyzing Linda Hogan’s novelSolarStorms, and tries to study its ethical relationship and ecological crisis in three aspect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land, man and animal, as well as man and man. It also reminds of the American Indian people’s dilemma under the Whites’ colonization, thereupon, reveals Indians’ suffering and their struggle for constructing self living space, and also reflects the deep human care to the American Indian people.
SolarStorms; land ethics; struggle; salvation; trauma healing
邓伊琳,在读硕士,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李雪梅,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在站博士后;博士,硕士生导师,副教授,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2016年度大连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创新立项项目(编号:YJSCX2016-048);2015年大连外国语大学研究生精品课《学术写作》;2016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编号:L16BWW005);2015年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专项项目“当代美国印第安小说的后人文主义思想研究”(编号:ZJ2015010)。
1672-6758(2017)04-0113-3
I106.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