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丽娟
(1.阜阳师范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2.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 200083)
全球化背景下外宣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研究
杜丽娟1,2
(1.阜阳师范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2.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 200083)
中国文化“走出去”“一带一路”建设等重要战略的实施,足以说明中国正值对外宣传的好时机。中国的对外宣传离不开外宣翻译,翻译的“忠”与“不忠”直接影响着对外宣传中国的效果。外宣翻译的目的昭彰鲜明,即,让中国走向世界,传播中国的良好形象,赢得更多的读者,以及取得更多的国际支持。为实现其翻译目的,外宣翻译坚持“译有所为”的原则,而外宣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必须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唯有逐渐加强译者的“目的”意识,“双重文化角色”意识,“读者至上”意识,才能名副其实地遵循外宣翻译中的“译有所为”原则。
中国文化“走出去”;外宣翻译;译者主体性;译有所为
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外宣翻译的目的昭彰鲜明,即对外宣传中国,加强中国的国际地位,树立和维护中国的国际形象,使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为实现外宣翻译的目的,外宣译者责无旁贷,一定要牢记外宣翻译的目的和译者所担当的责任,并在翻译活动中积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第一,译者要有针对性,即根据受众心理与受众文化等因素保证其翻译能够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读者;第二,译者要有创造性,因为每种语言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并且日新月异的新词不断涌现,外宣译者必须发挥其主体性来应对翻译的挑战性;第三,译者要有目的性,善于分析和掌握中西方思维模式的细微差异,时刻不忘按照国外受众的思维模式把握翻译,使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并加快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外宣翻译,就实质而言,定当是“译有所为”。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务必要勇于挑战翻译中的障碍,积极拓宽跨文化思维,加强译者主体性意识,树立正确的翻译观。外宣译者只有树立正确的意识观,才能名实相符地做到“译有所为”。
张健教授认为,“外宣翻译指以中国走向世界为目的,在明确了目的受众(外国普通民众)的前提下,利用多种宣传渠道,将汉语宣传材料翻译成外语的活动”。[1]20-27这个定义明确指出了外宣翻译的目的、信息源、信息载体、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并明确了外宣翻译形式迥异,受众迥异,目的迥异。 广义的 “外宣翻译”,一应俱全,包括一切从事对外宣传中国的翻译活动,文学翻译也属于广义的外宣翻译,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狭义的“外宣翻译”包括各省市的企事业单位介绍的翻译、各级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各省市旅游景点等公示语翻译等等,其主要任务是“促进中国经济、宣传中国形象、创建外宣环境 ”。[2] 77
外宣翻译具有特殊的受众和传播目的, 对外传播的效果在对外宣传过程中压倒一切,首屈一指。美国传播学先驱拉斯韦尔( Harold Lassewell)提出著名的“传播五要素”模式(Five W’ s Communication Model),即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受众和传播效果。[3] 24外宣翻译的成功与否,传播效果好坏是关键。在译语环境中,译文传递的文化信息及原作的意图不为目标语受众所理解和接受,传播效果则欠佳,甚至有时适得其反,那就失去了传播的意义。换言之,如何用外语向世界讲承载着中国文化的故事是极其重要的问题。在处理外宣材料的翻译时,任何缺少目的语受众意识和传播意识的行为则不利于对外宣传,而任何以“对内”的宣传方式去搞“对外”宣传,其传播效果更会事倍功半,目标文本在译语交际环境中可接受性将受到严重影响。
中国文化在“走出去”的总体战略下,文化要“走出去”,企业要“走出去”,外宣翻译是关键,译者应该当仁不让,勇挑重担,让中国的声音传遍全球,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1. 机遇
自国家“走出去”战略实施以来,中国对外宣传活动的范围拓宽了,对外宣传的方式更加灵活多变了,中国文化产品蓬勃发展,并通过多种载体和渠道逐步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生机勃勃、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国家形象。截至2010年,中国图书出版品种和总印数、日报总发行量已居世界第一位,而且,中国报刊发行已覆盖80多个国家和地区,图书和期刊等出版物已进入193个国家和地区,版权贸易引进输出比从2005年的7.2:1变为2010年的3:1。[4]影视业,中国文化的主要载体,近年来逐步扩大了对外宣传的步伐。2012年,中国在境外举办了将近120次中国电影展,以一种动态的形式正向世界讲中国的故事,帮助西方理解中国的变化与发展。[5]中文和孔子学院的推广被认为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最成功的形式。截至2014年12月,全球126个国家(地区)建立475所孔子学院和851个孔子课堂。[6]自1999年以来,国务院新闻办先后在世界20几个国家举办了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将中国优秀的文化艺术介绍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之一。[7]中国的文化产品走出去的数量日益增加,外宣翻译服务的前景非常广阔。在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将有更加丰富的文化产品逐步走向世界,以不同的载体述说中国故事。
毋庸置疑,全球化为外宣翻译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中国文化“走出去”,在很大程度上,必然要依靠对外宣传中国文化的形式来完成。诚然,对外宣传中国离不开语言之间的转换。语言,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必然承载独特的文化价值。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在解读十八大报告时说,语言其实是一种诠释,是一种价值判断,和西方的拼音文字不同,中国的很多造字都是会意的,要让西方受众看到方块字里的趣味,给他们讲这里面的故事。[8]
2.挑战
与机遇并存的,是全球化带给外宣翻译的新挑战。虽然中国的对外文化传播以不同的渠道取得了良好的对外宣传中国的传播效果,如中国的电影、语言、广告、文化交流、图书以多样的方式,以不同的载体向世界传播着中国的声音,但是外宣翻译仍然挑战重重。
一方面,翻译问题已然成为制约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障碍物。2007年4月,时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的蔡武指出,“翻译问题已然成为制约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绊脚石,导致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每况愈下”。[9]2017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黄友义委员提出,“汉译英人才紧缺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的认知,社会没有完全认识到翻译的价值”;他提议,“将重大的党政文献的外文同步发布,这既能满足国外受众了解中国信息的需求,又能体现中国的文化自信,并建立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外宣译者不仅要驾驭双语转换能力,还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度和跨文化意识,消除文化误解,准确传播中国文化。黄友义先生在《对外传播》访谈节目中提出,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深刻理解对外宣传中国翻译的工作性质,他指出中译外高端人才极度缺乏,所以,对外宣传中国一方面需要中外译者合作完成,另一方面,中国必须不遗余力地打造自己的中译外队伍,争取依靠自己翻译高端队伍把对外宣传中国的材料由汉语翻译成英语。[10]19-22因此,从事外宣翻译的每一名译者务必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基本功,不仅要通晓双语言,更要通晓双文化。当然,正如黄友义先生所言,一味强调依靠中国的翻译人才唯恐力所不及。中国文化“走出去”还需要有国际合作的前瞻眼光,中国政府仍需鼓励、资助汉学家和海外华人投身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对外宣传翻译的工作。
另一方面,中国和西方国家意识形态存在巨大差异,一些西方国家仍然对中国存在误解和偏见,甚至有些西方媒体恶意歪曲事实。西方媒体对中国的片面报道、以及歪曲报道比比皆是。纵观外媒报道,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的盛况,他们对“中国阅兵”不约而同地用了“showcase” “display”,比如:
BBC:“showcase its military might”(展示了其军事力量),
Reuters:“put on its biggest display of military might” (展示了其军事力量),
The Guardian:“put on a massive show of force” (展示了雄厚的军事力量),
CNN:“with its biggest ever display of military might” (用史上最盛大的方式展现其军事实力),
AP:“display growing military might” (展示出日益增强的军事力量)。
汉字“秀”是网络用语,中国人家喻户晓的一个字,是英文单词“show”的音译,为“展示,炫耀”之意。纵观以上报道,外媒无非想传达其隐含信息“中国为了阅兵,不惜花费巨资”。这些歪曲报道的产生根源在于大多数西方人对中国的历史、政策、外交还存在着误解。
除此之外,在意识形态、语言文化、思维模式等方面,中西方的表达方式大相径庭。如果外宣译者不能掌握这些中西方文化不同之处,对外宣传中国的传播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国外读者难以消除对中国的误解,中国也难以获得更多的国际认同和支持。因此可见,外宣翻译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中国文化对外交流和对外传播的效果,中国的国际形象问题,以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等问题。
由于外宣翻译的目的、信息源、信息载体、传播渠道、传播对象的特殊性,外宣译者必须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为实现外宣翻译的目的,译者需要具有“目的”意识,“双重文化角色”意识,“读者至上”意识。仅有如此,译者才能有的放矢地坚持外宣翻译“译有所为”的原则和实现对外宣传中国的传播效果。
胡庚申先生首倡使用“译有所为”。“译有所为”,顾名思义,指译者和译作的作用,即,一方面,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另一方面,译作在促进文化交流,推动社会进步所做出的丰功伟绩。[11]10许钧、唐瑾在他们主编的《巴别塔文丛》(代前言)中指出,历代的翻译家们在许多“不可为”的情况中争取“有所为”。正是由于他们在翻译中的建树,人类文明得以不断延续与发展。[12]2换言之,译者是翻译的主体,更是文化传播的使者。可见,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小觑。查明建教授认为:“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其本质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13] 22
1.译者的“目的”意识
德国学者弗米尔(Vermeer)70年代提出了目的论(Skopos Thoery),目的是指某个译文或翻译行为的目的,“Skopos ”为希腊语,“目的”;根据目的准则,一切翻译行为都是由三种目的所决定,即译者的基本目的,目的语环境中译文的交际目的和使用翻译策略或翻译程序的目的即目的决定手段。[14]262外宣翻译的基本目的是真实完整地对外宣传中国,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为了达到外宣的目的,外宣译者要潜心研究外国文化和外国人的心理思维模式,始终以读者至上为原则处理外宣翻译。译者还需要根据外宣翻译的目的来调整自己的翻译策略,灵活地发挥译者的主体性,并根据目的语读者的受众心理和阅读习惯对外宣原文进行调整或重组。[15]49
例如:“农家乐”的英译在网上有很多版本,如,“Countryside Tour” “Countryside Tourism” “Countryside-flavor Tourism” “Farmhouse Touring” “Farmyard Touring”。评判哪一个翻译更加贴切,还是先了解一下“农家乐”的真正内涵,以及国外受众是否有相同的体验,这符合翻译的一切规律。“农家乐”是指“在农家吃、住,且享受农家乐趣”。在西方国家,与我国的“农家乐”在内涵与外延上十分对应的说法叫做“agritainment”,这是一个由agriculture和entertainment组合而成的拼缀词(blends),即两个单词一个被掐头,一个被去尾,然后被重新合成。该词的意思是在农家(agriculture)的环境里招待(entertain)游客,“agritainment”正和我国的农家乐的真正意思相吻合。“农家乐”的众多翻译,“Countryside Tour” “Countryside Tourism” “Countryside-flavor Tourism” “Farmhouse Touring”。“Farmyard Touring” 在内涵与外延上并非与国外的说法相吻合,它们只侧重一个方面,即,在乡村“游玩”,却把农家乐的真正实质“招待游客”摒弃了。这样的翻译并不能在目的语读者语境下产生共鸣,也不能起到传播中国文化的效果。
再如,“北京的腿,西安的嘴,桂林的山和水。”
原译:Beijing’ s leg, Xi’ an’ s mouth, and Guilin’ s mountains and water.
该翻译根本无法达到宣传中国旅游城市的目的,因为对中国文化了解甚少的国外受众无法理解北京和腿,西安和嘴,桂林和山水是什么关系。所以,译者需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需要增添解释性信息,解释说明“北京名胜之多,走也走不完;西安古迹之盛,道也道不完;而桂林则是山水环绕之地,其美丽也不需要用言语来表达。”在尊重原文信息的基础上,译者有权利改变原文的形式和结构,对原文进行改造,以期达到宣传中国的北京、西安和桂林的目的。
改译:In Beijing, there are so many places to see that the tourists guide has to walk a lot; In Xi’an, there are so many histories to tell that he has to talk a lot; In Guilin, he does not have to or walk a lot because the beautiful mountains and rivers are attractive enough for the travelers themselves to see and enjoy.[15]98
2.译者的“双重文化角色”意识
翻译是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为了尽最大努力减少跨文化交际失误,译者在翻译中必须对语言在特定环境下的实际应用保持跨文化意识。在翻译过程中,语言与文化相互融合,不可分割。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比作人体内“心脏”和“周边组织”的关系。心脏与周边组织相互作用才能使生命活力得以延续。换言之,在翻译过程中,语言层面的转换离不开文化因素的制约。只有当语言和文化相互作用,才会使得翻译的生命力永驻。这个恰当的比喻阐明了文化在翻译过程的重要性。译者翻译时不考虑文化因素,则事倍功半。[16] 22
例如:如果将“三农”翻译成 the “three rurals”,将“三严三实”翻译成“three stricts and three honests”,这样的翻译显然会使国外受众不知所云,因为大多数国外受众并不熟悉中国文化,他们不了解中国的“三农”问题和“三严三实”是什么,所以这种翻译没有将中国特色的文化传达清楚。“三农”最佳的翻译是“the three rurals” (namely the rural economy, rural development and rural demography )”,[15]248而“三严三实”应该翻译为“Three stricts and three honests: Be strict in morals, power and disciplining oneself; be honest in decisions, business and behavior”(中国日报网发布的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为了使目的语读者获得与原语读者相同的阅读感受,译者在翻译中必须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或增添背景知识,或增添文化知识。正如操纵论提出:“翻译活动永远不可能在真空中进行,也永远不可能在真空中被接受。它总是在一定的背景下展开的,这个背景就是历史的背景和文化的背景。[17]210称职的外宣译者要正确译介我国国情、对外政策和中华文化的精华,让全世界能够全面、及时、真实地了解中国。
再如:广大消防指战员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
原译:The broad fire-fighting officers and soldiers feared neither hardships nor death, displaying the spirit of the old foolish man who removed the mountain…
中国独特的宣传文化方式在国内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中屡见不鲜。对国内受众来说,“愚公移山”在中国家喻户晓,对于国内受众来说,这是一则耳熟能详,耳闻则诵的古代寓言故事。由于中西方的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大相径庭,译者需要考虑国外受众的接受情况,强行输出“愚公移山”的字面意思,只会造成中西方文化上的巨大摩擦。如果直译,国外受众唯恐百思莫解,对于“愚公移山”的具体内涵只能是雾里看花,一头雾水。所以,翻译时有必要做语言方面的修改,将“愚公移山”的内涵,“the spirit of perseverance and tenacity”,传达出来。改译:“The firemen braved hardship and risks, displaying the spirit of perseverance and tenacity”.
简言之,如果用回避的方式简化文化差异,误解和冲突会随之而来。用“如履薄冰”来形容译者的工作一点也不为过,因为译者必须正面处理文化差异,不可敷衍了事。而且,译者应该树立与时偕行的职业精神,不遗余力地寻找文化适应的路径,勇于提升跨文化的敏感性。处理文化负载词汇时,切勿战战兢兢,急功急利。未能感知文化差异,未能拓展跨文化敏感,则谈不上跨文化沟通与理解。目的语文化背景下的受众,面对同一个外宣材料中的事件,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外宣译者不注意文化背景,缺乏文化意识,务必会造成文化误解,国外受众对中国文化的疑窦丛生,因此,对外宣传并未名副其实地传达核心信息,对外宣传中国的效果得不偿失。所以,外宣译者需建构“双重文化角色”,既要掌握中国特有的文化,又要努力研究外国文化,以及外国人的心理思维模式等。换言之,外宣译者既要担当原文的“文化使者”,又要担当译文的“文化使者”。
3.译者的“读者至上”意识
“读者至上”,顾名思义,指把读者的需求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站在读者的立场,为读者考虑。外宣翻译始终要坚持“读者至上”,以读者为中心,为读者服务,使他们能够看得懂译文,进而能够了解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巨大成就。根据弗米尔的目的论,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便是受众——译者心目中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14]262因为外宣翻译的目标读者大多不熟悉中国文化,而且中西方文化之间,以及英语和汉语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为了达到目标读者的理解水平,译文的内容和形式更应该尽可能地贴近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思维习惯等。
例如:“异地高考”的英文表达绝非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different places”这样的逐字翻译所能说清楚的。该译文不能准确传达信息,不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异地高考”包含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因素,译者要吃透原文涵义才能避免误译和漏译。“异地高考”事件,对于国内读者,司空见惯,专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他们父母工作的城市参加高考的。根据该内涵,其贴切的翻译为,“Migrant students sitting for the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 or‘gaokao’ in the cities where they live now or their hometowns”(作者译),这样才能准确无误地传达其内涵,也有助于消除读者的迷惑。
再如:“天府之国”旅游业今年实现开门红,1月份游客人数达到88万,同比增长18%。
原译:Tourism industry in The Land of Abundance got off to a good start this year, with 880,000 arrivals in January, and 18 percent increase year on year.
“The Land of Abundance”传达了“丰饶之地”之意。对国外读者来说,他们无法把握丰饶之地是指中国的哪一个地区,这样的翻译根本起不到传达核心信息的作用。国外读者无法理解“天府之国”的具体所指,这样的传播效果只会大打折扣,事倍功半。因此,外宣译者需树立“外国人不是中国人”的意识,在翻译中务必增加必要的背景知识,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核心信息。该译文需要增加“天府之国”的背景知识,即,中国西南部四川省被誉为“天府之国”。
改译:Tourism industry in Southwest China’ s Sichuan Province, also known as the Land of Abundance, got off to a good start this year, with 880,000 arrivals in January, and 18 percent increase year on year.
外宣译者心中要永远有“读者”,按照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思维习惯处理翻译,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翻译中处理文化负载词时,译者需要淋漓尽致地发挥其主体性,可以通过解释该词的文化内涵,更加清楚地传达出该词富有的文化独特性。
结语
综上所述,外宣翻译在中国对外宣传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无论是广义的“大外宣”,还是狭义的“小外宣”,都需要外宣译者始终牢记目标受众的阅读习惯和心理思维模式,始终不忘按照目的语读者的思维模式把握翻译,并树立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的翻译观。外宣翻译质量直接影响着中国的对外宣传,为了使中国在国际上争得更多的国际支持,树立良好的中国形象,从事对外宣传材料翻译者的责任义不容辞,译者应该当仁不让,勇敢挑战,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消除语言转换和文化转换的障碍,确保交际的顺利进行,以便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的真实状况。外宣翻译的“译有所为”需要外宣译者灵活发挥主体性作用,对原文语言进行方方面面的改造,经常采取解释性翻译,增加背景知识和文化知识。译者还需要积极树立“目的”意识、“双重文化角色”意识以及“读者至上”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外宣翻译的传播效果,为促进各国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1]张健.全球化语境下的外宣翻译“变通”策略刍议[J].外国语言文学(季刊),2013(1).
[2]李崇月,张健. 试谈“外宣翻译”的翻译[J].江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5).
[3]张健.报刊语言翻译[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黄维.“十一五”时期新闻出版业总资产总产出总销售翻番[EB/OL]. (2012-02-28)[2016-03-12] http://news.xinhuanet.com/2011-02/28/c_121129534.htm.
[5]张晓楠.2012年中国电影海外收入10.63亿元[EB/OL]. (2013-01-11)[2016-03-12] http://epaper.ccdy.cn/html/2013-01/11/content_88387.htm.
[6]阮煜琳.全球126个国家和地区已建立475所孔子学院[EB/OL]. (2013-06-22)[2016-03-12]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5/06-22/7358791.shtml.
[7]华春雨,余晓洁,白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展示“活力中国”[EB/OL]. (2013-01-11)[2016-03-12] http://society1.people.com.cn/GB/136657/15828054.html.
[8]李志健.于丹代表解读十八大报告: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EB/OL]. (2012-11-11)[2016-03-12]http://news.china.com.cn/politics/2012-11/11/content_27075762.htm.
[9]蔡武.“中译外——中国走向世界之路”高层论坛[EB/OL]. (2007-04-06)[2016-03-12] http://www.china.com.cn/zhuanti/zyw/node_7015966.htm.
[10]吴奇志.黄友义:文化走出去需要深刻理解中译外工作的本质[J].对外传播,2012(12).
[11]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12]许钧,唐瑾.巴别塔文丛[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13]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 译,2003(6).
[14]方梦之.译学辞典[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15]张健.外宣翻译导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
[16]Bassnett Susan.TranslationStudies[M].London &New York: Routlege, 2002.
[17]Bassnett,Susan, AndreLefevere, Constructing Culture: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Topics in Translation[M].Clevedon UK: Multilingual Matters,1998.
Class No.:H315.6 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The Study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the Chinese-EnglishTranslation for Global Communi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Du Lijuan1,2
(1.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Anhui 236041,China;2.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83,China)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Going Global” of Chinese culture, and “One Belt, One Road” are illustrative of the fact that China is now in the good chance of going global. China’ publicity to the world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C-E translation for China’ s global communication. The loyalty of the translation has a direct influence on the publicity effect. The purpose of the C-E translation for China’ s global communication is definitely clear, that is, to make China go global, to spread China’ s good image, and to gain more and more foreign readers and international support. In order to make it come true, the C-E translation for global communication should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doing things with translation, and the translators must bring their subjectivity into full play. Translators should not render the best translation and they should not actually accomplish the purposeful translation until they strengthen gradually the consciousness of “purpose”, double images of culture roles, and serving the target readers first.
“Going Global” Strategy of Chinese culture; the C-E translation for global communication;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doing things with translation
杜丽娟,硕士,讲师,阜阳师范学院;访问学者,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方向:翻译研究。
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基于语料库的中国日报网双语新闻翻译研究”(编号:SK2015A719);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项目“从问题到消解:多元理论视域下教育过程公平问题研究——以安徽省部分中小学为例”(编号:SK2015A722),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转型时期民办高校实践教学质量体系革新与发展研究”(编号:2014jyxm719);专业建设项目“商务英语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编号2015zy143)的研究成果。
1672-6758(2017)05-0097-6
H315.6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