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 雄 李俊卿
中学生手机依赖学校干预的研究探讨
卢 雄 李俊卿
(冷水江市第一中学,湖南 冷水江 417500)
中学生手机依赖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与研讨。论文从教育者的视角,站在学校的层面,立足调查数据,从学业、心理、身体和管理等方面,分析和探讨了对中学生手机依赖进行干预的必要性;从人本教育理念的确立、教师素养的提升和课程改革目标的要求,论述了对中学生手机依赖进行学校干预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实施干预时所应遵守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中学生;手机依赖;学校干预;必要性与可行性;原则与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时代的进步,作为第五媒体的高智能通讯工具——智能手机,飞入了寻常百姓家中,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不论大街小巷,餐馆商场,低头族、拇指族、屏迷,处处可见。人们对手机的依赖,有人把它比作“21世纪的鸦片”。手机依赖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一种新的社会现象,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特别是中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甚至成瘾的现象,更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讨论和研究。本文基于先前有关手机依赖问题的研究,又依据本课题组对中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及手机依赖现状的调查研究,站在学校的视角,以期阐述关于对中学生手机依赖进行干预的对策。
学校是中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平台,在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调查的数据分析来看,中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给其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也给学校教育教学秩序和管理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抓住学校这块阵地,加强对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干预,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手机依赖对学生学业上的不良影响
问卷调查显示,“课堂上,我会经常把注意力集中在手机上而影响听课”,有30%的人选择了“比较符合自己的情况”,8%的人选了“很符合自己的情况”;“上课或自习时,忍不住偷着玩手机”,有18%的人选了比较符合自己的情况,8%的人选很符合自己的情况。再如“因为玩手机,我的学习遇到麻烦”,45%的中学生认为“比较符合自己的情况”,很符合自己情况的占33%。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中学生对手机的自控能力不强,手机的使用影响了学习的专注度,分散了注意力,耗费了精力,从而直接影响学习的效率,在学业上也就会“遇到麻烦”。如果是课堂上开机,手机铃声,势必干扰课堂秩序;晚上就寝玩手机,既影响自己睡眠,导致睡眠不足,精神不济,也间接给他人带来不良的影响。另外,有些同学借助手机网络百度做答,懒于思考,对学习漠不关心,敷衍了事,甚至考试也用手机舞弊,欺骗老师和家长,荒废学业,害人害己。
(二)手机依赖对学生心理上的不良影响
当问到你上课时是否有手机在振动或有微信和QQ信息的幻觉时,9%的人说比较符合自己的情况,4%的人说很符合自己的情况。对“如果一段时间不玩手机,满脑子是关于手机内容的幻想”,4%的人认同这样。这说明手机的使用已给这些学生心理上造成一定损伤。如果睡前不玩一下手机我会感到怅然若失、焦虑、失眠,也占3%的比例。按照心理学的观点,这些人对手机的依赖已达到一定的程度,需要进行心理咨询了。因为玩手机,与朋友、家人面对面的交流少了,而在网上倾吐内心,宣泄情感,并觉得有手机交往游刃有余而现实交往乏味,各占11%和10%,甚至有10%的人通过玩手机来逃避与人相处的尴尬。这结果告诉我们,手机给交流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人际关系的冷漠。手机依赖也导致中学生缺乏主动思考和积极探索的精神,丧失自主性,影响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此外,手机进入校园后,容易引发学生对于手机档次高低的攀比风气。这不但加重了家长的负担,而且对学生的人生观也造成负面的影响。同时,由于网上存在着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如色情、暴力、赌博、对党和政府的宣泄言论以及厌世逃避的情绪等,对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的中学生来说也是不利的。
(三)手机依赖对学生生理上的不良影响
长时间使用手机,手机电磁波以及躯体固定、机械、重复的活动,会引起身体不同部位的不适。国际医学界经过研究证明,手机辐射将对人的身体造成以下不良影响:视力减退、记忆力减退、神经衰弱、头晕目眩、失眠多梦,等等。2006年5月,解放军总医院记录了一例恶性肿瘤病例,经医生诊断这是由患者长期高频率使用手机导致的,患者使用手机有八年之久,习惯用左耳接听,与其肿瘤位置一致,肿瘤正好位于手机天线的辐射区,最后患者因癌细胞扩散而去世。据国外研究机构测试,现在4G手机的辐射量远远大于3G手机,对人体的伤害更大。调查显示,8%的学生认为,因玩手机而导致是眼疲劳,视力下降甚至有头疼现象,7%的人说出现了记忆力减退,神经衰退,睡眠质量差的症状,对身体造成了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因素进而对学业和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构成一种恶性循环模式,为此加强干预也就显得十分必要。
(四)手机依赖对学校管理上的不良影响
在调查中发现,几乎88%的学生都随身带着手机。在课堂上或者晚自习的时候,有的同学手机未关机或调为振动状态,突然来电话,这不但影响教师的授课情绪,打断教师的思路,也会分散其他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而在宿舍上网、聊天,则会影响室友的休息,影响同学关系,也给宿舍管理带来困难。手机对学生来说是贵重物品,若有思想不正、行为不良的学生则可能会发生偷盗现象。据了解,我校就有个别班级出现钱、手机被盗的现象。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学校的管理者比我们更早地遇到了这一问题,手机所带来的恶劣影响也更为突出,已经引发了中学生的犯罪。另外,有手机的中学生也成为一些犯罪分子欺骗和抢劫的对象,这都给校园治安和学校管理带来较大的压力和挑战。
作为现代科技产物的手机,给中学生们的通讯和上网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由于种种因素,致使中学生对手机的过度使用而产生依赖,直接影响了中学生的身体健康、学习和生活以及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容易导致中学生产生认知偏差,导致人际交往日渐萎缩,诱发“孤独症”“自我封闭症”等多种心理疾病,出现道德滑坡,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爱因斯坦曾指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所以,对中学生手机依赖实施干预是必要的,而且是紧迫的。
学校非常有必要对中学生的手机依赖进行干预,那么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阵地,是否具备干预的可能性或可行性呢?纵观当今我国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我们认为已经为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干预活动提供了可行的教育环境和基本的理论基础与师资条件。
(一)人本教育理念的确立
教育理念指导教育行为。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我国的教育从教育的本质、功能等核心理念进行重新定位和审视,实现由培养“政治人”、“经济人”向人格健全的“全面人”的转变,使我国教育体现了鲜明的人本特征。以人为本也就成为了我国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基本思想和理论基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各类学校也纷纷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让教育更贴近学生”等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或教育理念。
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各地开展了如火如荼的教育教学改革,一直在探讨与思考如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什么要开展研究性学习以及如何开展?如何构建更适合学生的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方法?等一系列问题,并着力和大量地进行具体的实践,不同的版本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使人本教育的理念得到强化,人性的教育教法得以挖掘。事实证明,以人为本的一系列教育教学理论的提倡和探究,已经为广大中小学教育者提供了进一步探索的认识基础。因此,人本教育理念的确立,为学校对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干预提供了可行的教育环境基础和背景。
(二)教师素养条件的提升
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学校干预,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群体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教育理念基础,也要有相应的教育干预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从整体来看,当前中小学教师已基本具备相应的教育学和心理学专业素养。
从任职资格条件来看,目前在职的中学教师都已经具备国家规定的学历和教师资格。《教师法》第三章第十一条第三款规定:中学教师应当具备高等师范专科或本科学校或者其他大学专科或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由此可见,不具备此条件是进不了中学教师队伍的。同时《教师法》第四章第十九条还对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开展教师职业培训做了明确规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每学年都要对本区域内的教师开展继续教育培训和师德师风的建设,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有的甚至把教师是否能够按时参加和完成规定的培训内容作为继续受聘教师岗位的必要条件。其实,申请教师资格的时候也要求:具备相应的学历,具备承担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并考试合格,参加教育教学能力考试(教育教学实践)合格等明确的专业素质要求。
从心理辅导技能来看,目前教育行政部门已把心理辅导技能作为教师的一项培训内容。自2002开始,国家开始推行全国中小学教师心理辅导岗位技能培训,其内容与目标就是在教师中普及心理学应用知识,提高心理学应用技能,提升中小学教师的心理辅导专业技能,推动和促进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和发展。此外,许多学校引进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提高其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设立了心理咨询室或类似的场所,比如我校的“萍姐姐工作室”。对教师的心理辅导技能的培训和专业结构与人才的引进,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管理者和教师关注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理念,提升了学校实际的教育和心理专业技术能力,为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奠定了必要认识基础和技术支持。可见,教师申请条件、任职资格的规定和提高以及教师心理辅导技能的培训与提升,为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学校干预奠定了可行的心理技术基础。
(三)课程改革目标的要求
目前正在全国推行的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目标就是,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体要求是注重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少数“精英”的发展;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方面目标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知识或能力的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不是使所有学生“模式化”发展;重视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某一阶段的发展;注重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个人的发展。
中学生之所以对手机产生依赖,很大程度上跟我们当前的课堂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模式是分不开的。目前的中学教育是高考指挥棒下的应试教育,可以说素质教育幌子下的应试教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灌输和重复,过多过量的作业,各种科目的考试,教师注重的是考试能力的提升和分数的提高,学生关心的也是自己名次的进退,忽视了情感与价值的体验和个性的发展,导致部分本来就对这种教学不适应的学生厌倦和逃避。智能手机给他们带来了情绪的转移和精神的寄托。因此,针对手机依赖的现象,提出学校干预的策略,改进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知识、情感、价值、心理的健康成长和持续发展,就是新课改目标的应有之意。可见,新课改的开展,也为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学校干预提供了动力。
前面站在学校的视角,从中学生和学校两个主体,立足调查,简要地论述了对中学生手机依赖进行学校干预的必要性。对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干预既是一个极富人文色彩的话题,又是一个现实而又迫切的课题,其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实施干预自然也是一系列因素的有机组合。因此,为了干预的有效性,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应当贯彻和遵循以下原则。
(一)首要原则:预防为先,以人为本
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干预目的就是从源头上预防和矫治对手机的依赖,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预防为先,以人为本的原则也就成为对中学生手机依赖进行干预的指导原则,并为干预和矫治的具体手段与方法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准则和价值尺度。
预防为先,是指我们要做到未雨绸缪,避免亡羊补牢,化被动为主动。实践证明,人们一旦对某一事物成瘾,总会在心理和思想上产生不利的影响,而且即便是戒除了,这种负面的因素也不会立马消失,而会持续一段时间,所以与其费力怎么地去克服中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倒不如在此之前如何地进行预防,做到预防为主,疏戒为辅。
以人为本,是指我们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要关爱生命、珍爱生命,彰显学生的属人属性,去工具化,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指向。以人为本,既是新时期我们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根本要求,更是教育本身的应有之意。以人为本是对手机依赖进行干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衡量干预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鉴于此,在实施干预的过程中,其具体要求是:其一,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其二,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创设温馨、宽松、诗意、人道的人性环境;其三,实施民主化的教育,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发挥学生的参与作用;其四,注重干预的日常化和生活化,创新干预方法,整合干预合力,形成联合机制。
(二)方法原则:疏教结合,自律自控
手机依赖干预方法运用的是否正确与恰当,直接关系到中学生手机依赖行为矫正的效能和目标。因此,干预者必需掌握中学生产生手机依赖的思想和行为的活动规律,运用乐于被中学生接受的干预与矫正方法,才能保证干预目标的顺利实现。疏导帮教,强化自律的原则将使干预工作富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疏教结合,是指对中学生进行思想疏导以及帮助教育、思想指导要完美地结合起来。我们应在思想上给予疏通开导,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提高思想上的认识,从而减少或去除对手机依赖。据调查显示,中学生由于所处的阶段、性别、独生与非独生子、父母离异、留守与非留守儿童以及家庭教育环境的不同,个体思想、心理存在差异性,具有不同的思想、心理需求,对手机依赖的程度也就不一。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心理需求出发,开展帮助教育。
自律自控,是指中学生在疏导帮助教育的基础上,通过自我认识,自我导向,自我控制来解决困惑,消除依赖。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解决手机依赖问题,需要从中学生自身内因入手,唤醒其自律自控意识,形成自我教育力量。自律意识的提高和形成,有利于提高预防教育的效果。
为此,在实施学校干预的过程中,其具体要求是:其一,深入学生实际,准确区分中学生手机依赖类别和层次,贴近学生,获得学生信任,讲道理,摆事实,让其打开心胸,释放情绪;其二,树立民主教育理念,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其三,帮助明确科学的目标,唤醒内在动机,使学生自觉减少手机的使用和依赖,特别是能对手机上网内容的自我甄别,做到有理、有力、有节地使用手机。
(三)过程原则:多方渗透,促进发展
学校对学生手机依赖的干预,不只是一阵风,而应是当前手机风靡状态下的一种常态,针对中学生身心的特点,学校干预的多方主体,应在自己相应的位置,有意或无意进行相关的教育。渗透式的干预,有利于保证效果稳定性和持久性,可以起到抑制对手机依赖的反复性,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多方渗透,是指学校干预的各方主体把干预的措施渗透到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交往之中,使之与有关的事项有机的结合起来,融合各种教育因素及中介,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循序渐进地进行。学生在这种干预的模式下,通过思想的认识和提高,内化自我,进而约束不良行为。
促进发展,是指在学校干预过程中,要促进中学生身心、行为发生的可持续增长和积极的变化。发展是主题,是最终目标。实施学校干预,就是要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下,克服手机依赖的不良影响,明确目标,聚集精神,拾掇信心,树立理想,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
因此,在实施干预过程中,其具体要求是:其一,学校干预的各方主体要具备和强化渗透意识,相互协调,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其二,要把干预渗透到生活学习的全过程、各阶段与各个环节,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其三,落实发展的观点,注重学生素质的整体结构,发现和挖掘兴趣特长和潜能,使其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四)制度原则:合理合法,综合治理
面对手机依赖,给中学生带来诸多不利影响的现象,我们当然痛心疾首,恨不得不顾一切的采取任何措施来进行干预。但作为一个自由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可侵犯的权利和尊严。为此,在实施好意的同时,要注意做到合理又合法,避免好心当作驴肝肺的情况。当然,学校在做好内部事务的同时,也要学会协调与其干预主体的关系,形成联动机制。
合理合法,是指干预主体在发挥自己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前提下,遵照学生的实际情况,手机依赖心理产生的规律与原因,以及不侵犯学生基本的人身权、自由权和发展权等权利的情况下,进行既符合情理又符合法理的干预。
综合治理,是指作为对手机依赖进行干预和矫治的主体之一的学校,按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要求,主动与家庭和社会等校外干预主体连接起来,形成教育合力,构成完整的干预结构体系,不仅是主体的联动综合治理,也包括方法的综合运用。
由此,在实施干预的过程中,其具体要求是:其一,干预者首先要具备基本的法律意识,尊重和保障学生基本人权;其二,依据教育的有关规定和政策,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合情合理的干预;其三,注重教育资源的整合和教育方式的协同配合,抓住方法的结合点和把握方法的结合度,创造有利条件,运用综合防治方法。
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学校干预原则,是干预主体实行干预行为的根本要求,是对手机依赖干预具体行为的概括与抽象,是调整、指导、评价干预行为的基本价值尺度,是我们必须遵循和坚持的准则。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正人先正己”,教育要先从教师做起,首先要加强师德修养。在上课期间教师不开手机或不带手机进教室,不轻信虚假短信,不发内容不健康的短信等。
(二)学校要制订相应规章制度
加强管理,为“校园手机族”戴上“金箍咒”。禁止中学生带手机进入校园,或禁止学生在上课期间、图书馆使用手机,一经发现进行批评教育,屡教不改的要采取必要的处罚措施,对用手机考试作弊的行为要严厉处分,等等。
(三)开展丰富的学生文化活动
要注意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开展丰富的学生文化活动,让学生从思想上真正实现转变,把精力用在学习上。学校要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生携带手机的危害,让学生从自身提高认识,从根本上解决同题。
(四)教会学生正确使用手机
教师让学生了解手机对人体的危害,教育学生尽量不要携带手机进入校园。如确实需要使用,也只能用来联系家人,查阅学习资料,等等。
(五)学校要与家长配合
学校和老师要通过一些活动让家长充分认识学生携带手机的危害,主动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最好不要给子女配手机。如若确实需要,则限制话费,必要时调取通话记录,及时发现问题,老师与家长经常保持联系等。
(六)学校要争取政府支持
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出台一些措施,明确对用手机考试作弊这种行为的处罚手段,彻底杜绝利用手机考试作弊现象的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时也让学校和教师“有法可依”。社会舆论,要加强对中学生思想的引导。建议政府尽快完善立法,电讯部门专门研发学生手机,各有关部门要依法治理利用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传播有害信息,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只要社会各界达成共识,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学生携带手机所带来消极因素就会慢慢改变。
(责任编校:张京华)
G635
A
1673-2219(2017)04-0081-04
2017-01-05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4年度课题“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心理机制与干预研究”(项目编号XJK014BZXX038)成果之一。
卢雄(1976-),男,湖南新化人,硕士研究生,湖南冷水江市第一中学政治教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教学。李俊卿(1963-),男,湖南新邵人,湖南冷水江市第一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湖南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教学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