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洁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8)
活动理论视域下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实践课程设置探析
王丽洁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8)
为提高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我国高校应科学设置实践课程,以活动理论为指导,分析经济管理专业实践课程设置中的制约因素,通过科学路径设置实践课程,为我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活动理论;经济管理;实践课程
教育活动理论中的“活动”是指“主体与客观世界的交互作用的过程”。“活动理论”(activity theory)的先驱鲁宾斯坦(S.L.Rubinshtein)曾经提出:“人类的知识、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1]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当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知识与技能的并重;因此,从“活动理论”的视角来探析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设置,对我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经济管理人才具有重大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要求学生在掌握经济管理相关理论的同时,也要对企事业等相关单位的实际运作情况有所了解;要具备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客观实际相结合的能力,进而能高效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能将“沟通”和“工具”作为教育活动的中心,以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思想,加强实践教育的力度[1];但是,我国目前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相比较,实践课程的设置仍然是其薄弱环节。
(一)传统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理念缺乏“沟通”
传统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理念缺乏“沟通”的结果就是实践课程受重视程度不够。目前,我国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还是沿用“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模式;无论是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主干课,都包含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部分。调查显示,目前高校多数的教育工作者对实践课程普遍重视程度不高。具体表现为:专业基础课基本上只开设了理论课程,专业主干课的实践部分占总课时的比例较低[2]。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教育思想上来讲,中国千年来的教育文化都极其注重理论教育,从而导致了教育工作者和学生都形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的思维模式;其次,大量的教育工作者仍坚持认为,理论课程体现学术性,而实践课程只不过是理论的补充;最后,实践课程的操作难度较大也是一个现实的原因[2]。实践课程需要相关教材与场地,组织工作较为复杂,因此教育工作者对实践课程也存在着轻微的畏难情绪。
(二)实践环境与社会客观现实缺乏“沟通”
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环境是指经济管理专业在实践过程中的多重影响因素所构成的环境系统。它主要由两方面内容构成:首先是校内实践环境,以实验室和实训基地为代表;其次是校外实践环境,以校外企业实习为代表。校外实践环境不理想,是造成实习效果较差的主要原因。首先,企业出于对自身商业机密的保护,不愿意学生参与一些重要的工作,影响了学生的实习效果;学生人数众多,部分学生能力不足,也影响了自身的实习效果[3]。其次,实习的单位所提供的部门、场地有限,学生只能从事某一项具体工作,并且基本上都是最基础的工作,如打字、收文、发文等,接触不到真正的企业业务训练。再次,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理论课程较广泛,如果对实习中某一项具体工作的特殊性不够了解,造成技术水平不达标,也会影响自己的实习效果[4]。最后,校内外的实践环境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任何一方面的环境不理想都会影响到整体的实践效果。
(三)实践课程经费“工具”不充足
实践课程能够顺利实施的前提之一就是有充足的经费作保障。实践课程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首先,确保现代化实践基地的建设和运营,以保证实践课程按照既定的计划实施;其次,为了保证进行模拟实践,必须提供购买相关图文、影像资料以及组织学生外出实践调查等方面所需的资金;最后,对授课教师进行实践能力的培训,并对实践课程组织较好的教师进行合理的物质奖励,以激发其工作积极性。目前我国高校的经费相对短缺,从而造成了经济管理专业实践基地建设水平相对较低,实践基地的匮乏导致了学生实习缺少固定的实践岗位。此外,不少高校由于缺乏经费,也导致了现有实验室缺乏长远规划,各个实验室之间不能系统联动进行完整的实践活动。以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简称ERP。)沙盘为例:ERP 原理及软件实训、ERP 沙盘模拟演练、ERP电子对抗实训三者为较完整的实训流程,而各个实验室对训练内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在完整流畅的体系中,各实验室应能顺畅地进行课程衔接[5]。资金、设备的缺乏阻碍了各实验室的沟通,从而影响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活动的效果。
(四)实践课程管理“工具”不科学
管理“工具”不科学是指管理方法和机制不科学。为解决社会发展带来的就业问题,自1999年开始,我国就实施了高等教育不断扩大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学生数量激增,一定程度上超出了高校教师的工作负荷量,这样就导致教师的大部分时间被理论课程所占用。同时,由于教师精力有限,也降低了教师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的可能,造成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脱节;加之高校对教师学历水平、理论水平和职称要求越来越高,而对其实践能力较为忽视,这些都导致了实践课程效果不尽如人意。与其他授课教师相比,专业从事实验(实训)的指导教师和实践管理人员获得培训的机会也较少;并且大多数高校只是把实践教师和实践管理人员当作教学辅助人员;大量新任教师或学历较低的人员被安排承担实践课程,难以保证学生实践课程及活动的教学质量。
(一)从“概念主义”走向“建构主义”
从“概念主义”走向“建构主义”就是要变革实践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概念主义”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并不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世界只是借助适当的概念框架而制作一种虚构产物。我国现代教育思想中仍存在着这种传统的“概念主义”,这对我国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实践课程的科学设置无疑是最大的思想阻碍。因此,树立强调知识是学习者基于体验活动产物的“建构主义”学习观就显得十分迫切。首先,经济管理专业教育工作者要从内心深处抛弃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真正认识实践课程在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6]。其次,要理清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建构主义者看来,理论与实践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二者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关系紧密且相互促进;因此,在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不能有所偏好,应当统筹实践与理论两方面均衡发展。最后,创新经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适当参考国外相关专业的教育理念。虽然西方各国因各自文化、国情不同,致使实践课程设置的理念也略有差异,但“推崇能力本位教育,提高实践与创新能力,促进就业与创业”的核心内容还是极具参考价值的。
(二)从“教师灌输”走向“学生参与”
受我国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单向的“教师灌输”几乎贯穿了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我国高校在进行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时,应结合专业自身的特殊性,不断丰富实践课程的内容与形式,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一方面,在确定实践课程内容的计划阶段,首先要注重引入行业标准,充分考虑行业发展趋势,将行业内的新技术、新知识及时引入到教学计划中,并联合企业管理专家共同制定实践课程;其次应结合高校的客观现实条件,模拟实施过程,评估计划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在实践课程的实施阶段,既要保证传递的信息丰富,也要使表达形式更加多元化,提升学生参与的兴趣。首先,要考虑到内容的循序渐进,将基础性实践、专业性实践、综合性实践以及研究性实践按阶梯型分布在不同的学年,这样从易到难更有利于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逐步提高其分析问题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其次,为缓解学生的厌烦情绪,避免实践学习的枯燥乏味,教师应着力突破实验室实训和论文设计的模式,尝试增强经济管理考察、鼓励经济管理创业等,使实践课程的内容和方式多元化。
(三)从“形式主义”走向“体验主义”
目前,不少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仍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究其原因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形式主义”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缺乏实践环境或环境过于单一。我们在设置实践课程时强调“体验主义”,就是要求能让学生真正进入到实际工作环境中去。首先,充分利用校内的实践环境。现阶段大多数高校都配备有专业实验室,这种专业实验室或者实训室具有封闭性强的特征,高校应当构建运作高效的实验室和实训室使用机制,营造真实的经济管理学习环境系统。其次,创新网络应用环境。引入网络进入实践课程体系是信息时代的新选择。在互联网时代,市场信息与企业运营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网络,强调创新经济管理实践应用环境,就要充分利用网络新技术、新工具来模拟管理的流程。大学生热爱网络生活,这种方式还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趣味性。最后,丰富社会实践环境。从教育的活动理论来进行分析,实践的根本要求是指学生主体要与市场和企业客体进行实际的交互作用;所以不断增加学生在政府部门、企业的实习机会,不断创造校企合作的实践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从“统一分配”走向“差异发展”
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实践课程的落实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从“统一分配”走向“差异发展”,就是指要使优秀教师更多地参与进来,必要时还应吸引和聘请校外经济管理专家和企业管理人员参与。首先,要严格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教师的考核,保证具备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教师来承担实践课程;同时,要加大实践课程教师的培训。其次,要增强经济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教师的实践经验。在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中,高校极其重视教师的实际工作经验,也为众多曾供职于大型企业的职业管理者提供教学岗位。我国也可以借鉴这种机制,根据课程需要,引进企业的管理人员承担部分实践课程,这对于提升实践课程的效果大有裨益。最后,完善实践课程教师评价体系。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师资状况差异过大,不平衡的教师评价体系是重要原因。实践课程相对于理论课程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物资,而目前我国高校对经济管理专业教师的职称评定、物质待遇方面实行统一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优秀教师承担实践课程的积极性。所以,应尝试“差异发展”的新思路,对承担实践课程、并且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师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来承担实践课程。
[1] 孙健.新加坡高校实验教学管理模式的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7):148-151.
[2] 刘立国.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现状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6):96-98.
[3] 周奕.浅议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创新[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4):78-81.
[4] 孙晓莹. 实践教学与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析 [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7):137-138.
[5] 陆建新,张彤. 论经济类专业的实验教学[J]. 江苏高教,2002(2):35-37.
[6] 王春明,董再平.对构建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几个问题的探讨[J].高教论坛,2011(3):65-68.
(责任编辑:王兰锋)
On the Practice Curriculum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in the Perspective of Activity Theory
WANG Lijie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Henan University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Economy, Zhengzhou 450008, China)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practical skills of college students who study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he universities in China should set up practice curriculum in a scientific way. Under the instruction of activity theory, we can educate more high-quality professionals by analyzing the constraints in the design of practice curriculum and designing practice curriculum in a scientific manner.
activity theory;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practice curriculum
2017-02-20
河南省政府2013年度决策研究招标课题“人才集聚支撑河南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研究”(B154)
王丽洁(1971—),女,天津人,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工商管理。
G642.3
A
1008—4444(2017)02—01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