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慧爽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原城市群发展问题研究
何慧爽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以覆盖中原经济区30个省辖市的中原城市群为例分析其发展现状。中原城市群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整体产业结构软化度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过度依赖于一般性生产要素,排放结构中“工业三废”排放比重偏高,经济增长依赖于传统的“三驾马车”,分配结构不合理,收入差距有扩大趋势。基于此,提出加快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及其与传统产业的相互渗透,提高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软化度,完善中原城市群联动发展机制等对策建议。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原城市群
30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各大城市群的经济发展速度令人瞩目。中原城市群是国家重点规划的中西部三大城市群之一,是中部地区承接发达国家和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地区资源输出的枢纽和核心地带。中原城市群传统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使得能源和环境等问题不断凸显。因此,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研讨中原城市群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对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原城市群的发展历程
从“八五”计划开始,河南省决策层和专家学者就对构建中原城市群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进行了探索[1]83。2003年,河南省委、省政府颁布了《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构想》,第一次明确提出由9个省辖市构成中原城市群空间范围,即以郑州市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在内的城市密集区作为中原城市群的空间范围[2]。2009年,河南省省委、省政府提出进一步完善中原城市群规划,着力构建“一极两圈三层”的现代城镇体系。2013年9月,中原经济区涉及到的5省30个省辖市市长签署了共同推进中原城市群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全力打造跨省级行政区域的中西部城市群。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明确提出加快培育成渝、中原、长江中游、哈长等城市群,使之成为推动国土空间均衡开发、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中原城市群列入国家重点培育发展的跨省级行政区的国家级城市群,战略地位持续提升。
(二)中原城市群的空间范围界定
依据中原城市群的发展历程,中原城市群的空间范围界定主要有3种[1]86。第一种空间范围以郑州市为中心,包括以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8个地区性中心城市为节点构成的城镇密集区。第二种空间范围以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为节点,在大的构架上将中原城市群城市体系分为3个层次:第1层次是以大郑州都市圈为核心层,包括郑州和开封;第2层次是以郑州大都市圈为中心,以洛阳、济源、焦作、新乡、许昌、平顶山、漯河7个中心城市为节点,构成紧密联系圈;第3层次为外围带,包括省内除第1、第2层次之外的其他9个省辖市。第三种空间范围覆盖整个中原经济区,以中原经济区30个省辖市为节点,包括河南省内的18个省辖市和河北省、山西省、安徽省、山东省4省的12个地级市。其空间范围及主要经济指标见表1。
表1 中原城市群3种空间范围界定主要经济指标*如不做特别说明,所用数据均来自相应年份的《河南统计年鉴》《山东统计年鉴》《河北统计年鉴》《山西统计年鉴》《安徽统计年鉴》。
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对中原城市群的定位和要求,考虑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实际,结合3种空间范围的划分,按照涵盖中原经济区30个省辖市的空间范围构建中原城市群,符合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要求,顺应城市群发展规律。因此,笔者所指的中原城市群均指中原经济区30个省辖市。由表1可以看出,覆盖中原经济区30个省辖市的中原城市群和其他2种空间范围相比,地区生产总值在增多,但经济密度有所降低。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现阶段中原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中比较突出的结构性问题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排放结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等6个方面。
(一)整体的产业结构软化度不高,逐年增强
产业结构软化主要表现为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还表现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对信息、技术、服务、研发等软化要素的投入增加。产业结构软化度可以用第三产业总产值÷国内生产总值表示[3]。其取值范围为0~1,越接近于1,产业结构软化度越高。中原城市群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在2014年为36.7%,而当年全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48.1%。根据发达国家经验可知,中原城市群的产业结构软化度低于0.4,以硬产业为主,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软化度整体不高。资料显示,中原城市群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逐年增大,表明其产业结构软化度逐年增大。
(二)区域发展不平衡,中心城市影响力不断增强
覆盖中原经济区30个省辖市的中原城市群发展并不平衡。2014年,作为中原城市群中心城市的郑州市,其GDP、人均GDP分别为阜阳市的5.70倍和4.77倍。从郑州市与相邻省会城市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对比(表2)可知,郑州市的经济总量、发展速度均高于周边的济南、石家庄、太原、合肥等省会城市。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原城市群作为国家级城市群,空间扩展的方向主要体现在东部和北部,郑州市作为中心城市,将以突出的区位优势成为带动中原城市群发展的增长极。
表2 2014年郑州市与相邻省会城市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对比
(三)过度依赖于一般性生产要素,高级要素投入缺乏
中原城市群地处中部,经济增长方式过度依赖于劳动力、土地、资源等一般性生产要素,人才、技术等高级要素投入缺乏。以劳动力数量丰富的河南省为例,2014年研发人员经费支出仅占GDP的1.1%左右。作为农业大省,河南省农业用水占全省总用水量的53.84%,但其产值占全省GDP总量的比重仅为10.67%。
(四)排放结构中“工业三废”排放比重偏高,资源环境压力过大
历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显示,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城市群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排放量总体呈持续增加态势,造成了雾霾天气、重金属污染、水土流失等各种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产生巨额的经济损失。现行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其根源所在[4]21。各种生态环境问题的存在,归根到底是由工业化的副产品所造成,如典型的“工业三废”。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特别是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自2007年以来占GDP的比重持续保持在50%左右,钢铁、建材、平板玻璃、煤炭化工等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突出[5]。按照国际经验,工农业的能耗和污染强度高于服务业,重化工业高于高技术产业。因此,在产业结构中,三次产业比例关系以及第二产业内部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比例关系,直接影响着社会整体的能耗水平[6]。
(五)经济增长依赖于传统的“三驾马车”,发展动力有待提升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原城市群的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完善。经济增长依赖于传统的消费、投资、出口这3种因素,但各种因素之间发展不平衡。以河南省经济增长过程为例,出口一直是河南省“三驾马车”中跑得最慢的一环。2014年,河南省GDP占全国GDP的5.4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5.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国水平的6.01%,而净出口总额只占全国水平的3.6%,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有限。
(六)分配结构不合理,收入差距有扩大趋势
伴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也得到了极大提升,但收入分配不尽合理。以河南省为例,河南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15元增加到2014年的24 391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04元增加到9 416元,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绝对值趋于扩大。由于地处中部,中原城市群多数农民的主要收入依旧来源于传统农业生产和外出打工。相对于城市的大规模工业化带来的规模经济及城镇居民生活便利来说,农村的生产方式落后,在城镇就业的农民工生活成本高企,无法与城市居民竞争。收入差距的拉大显示出中原城市群在收入分配上的不公平,阻碍了农村消费市场的活跃,不利于经济的良性发展,更是背离了国家所追求的共同富裕的目标。
以上几个方面的结构性问题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叠加,需要通过结构性改革有针对性地解决。
(一)加快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使其与传统产业相互渗透,提高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软化度
传统行业仍是衡量中原城市群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其产业结构软化还处于初级阶段。要提升中原城市群产业竞争力和产业结构软化度,应适当培育和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并以信息技术武装和替代传统产业,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传统产业劳动生产率。
(二)完善中原城市群联动发展机制,促进中原城市群协调发展
随着中原城市群建设的深入,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地域分工越来越明显,但与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发达城市群相比,中原城市群产业优势地位不明显。在中原城市群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快速发展的新时期,通过推进交通一体、产业链接、服务共享、生态共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开放型城市群,是增强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的必然选择[7]。
(三)加大生产要素投资和研发投入力度,提高节能科技效率
在经济增长新常态下,依靠外延扩大再生产已难以为继,必须大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从企业内涵扩大再生产上下功夫,加大生产要素投资和研发投入力度。通过贷款优惠、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多种手段提升节能科技效率,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进行节能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四)以产业多样化发展和环境投资支持力度强化为途径,规避环境劣势[8]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兼得,首要途径是提高市场化程度,加大对外开放和制造业升级力度,通过产业多样化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弥补中原城市群倚重高污染、高消耗产业的先天缺陷。在现有发展水平下,要想减少环境恶化对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必须强化对环境劣势地区的环境科技投资支持力度。
(五)注重“三驾马车”互动作用,更新经济增长的驱动内涵
净出口对中原城市群经济所做的贡献最小,但从长远考虑,政府应依托航空港区物流建设,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鼓励企业创新,培养具有竞争优势的品牌产品,提高产品出口竞争力。在原有“三驾马车”基础上,更新经济增长的驱动内涵[9]。通过完善收入分配体制,刺激文化、休闲、旅游、教育、信息等方面的新型消费。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还应注重公共消费型基础投资与产业转型升级类的新型投资,前者指高铁、地铁、农村垃圾和水处理、公共保障性住房等公共消费型基础投资,其资金可以通过财政投入、地方债及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筹集,后者指已有产能的绿化与产业转型升级类的投资,主要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培育“四新”企业。
(六)依托中原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
在中原城市群城镇化进程中,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原因在于传统的城镇化道路“以物为本”的价值取向,将城镇化片面理解为城镇化率的提高,却没有关注数字背后的民生问题。因此,倡导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即走城镇化与农村融合发展之路,形成“三化”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格局,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交通、供水、流通、能源、信息网格体系,大力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城乡统筹、区域共享。在城乡间经济不完全均等化的情况下,政府要帮扶乡镇中小型企业发展,引导农民就地就业,通过乡镇企业发展带动农民工资性收入提升,让农民参与更多的利益分配。
[1] 郭小燕.中原经济区城镇化模式创新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2] 大河网.从9个城市到30个城市十余载中原城市群终成“大群”[EB/OL].(2017-01-06)[2017-02-15].http://news.dahe.cn/2017/01-06/108124343.html.
[3] 郭露露,王红利.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软化的实证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6(6):444-445.
[4] 金碚.资源环境管制与工业竞争力[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5] 何慧爽.环境质量、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优化[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2):105-110.
[6] 张红凤,周峰,杨慧,等.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规制绩效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9(3):14-26,67.
[7] 王永苏,欧继中,厚实.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N].河南日报,2011-10-19(08).
[8] 何慧爽.我国环境权益不公的现状与解决对策[J].中州学刊,2014(12):41-45.
[9] 周跃辉.经济新常态的本质是增长动力的转换[J].行政管理体制改革,2015(8):61-65.
(责任编辑:蔡洪涛)
Research on Zhongyuan Urban Agglomeration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HE Huishuang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Zhengzhou 450046,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this paper takes Zhongyuan Urban Agglomeration which covers 30 municipalities of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 as an example, analyzing its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the overall industrial structure softening degree is not high; regional development is unbalanced; economic growth relies too much on the general factors of production and the traditional “troika”; the industrial wastes emissions proportion is high; the distribution structure is unreasonable, and the income gap tends to expand. Based on these problems, the government should speed up the mutual penetration development between new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and the traditional industry, improve industrial structure softening degree, and improve the mechanism of the linkage development of Zhongyuan Urban Agglomeration.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Zhongyuan Urban Agglomeration
2016-12-25
2016 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生态视角的资源型区域经济转型路径创新研究”( 16BJY026) ; 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创新研究”( 16A790011) ;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强可持续发展视角下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差异性及协调机制研究”( 2017-ZZJH-329) ; 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水资源约束下河南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评价与路径研究”( 172400410250)
何慧爽( 1982—) ,女,河南南阳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产业、区域与水资源经济。
F299.27
A
1008—4444(2017)02—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