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飞+贡鑫+陈伯清+万发香
(1.淮阴工学院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江苏淮安 223003;2.扬州大学,江苏扬州 225000)
摘 要 实验以毛豆双福7号为材料,NaHCO3和Na2CO3以摩尔质量1∶1配置成碱性盐,研究在不同浓度下种子生长生理情况。结果显示,碱性盐对种子的发芽和生长都有抑制作用,各指标呈现不同形式的下降趋势。丙二醛和电导率在碱性盐下呈上升趋势。
关键词 毛豆;碱性盐;生长生理
中图分类号:Q945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4.067
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数量急剧增加使土地资源受到严重破坏,我国的土地盐渍化也越来越严峻,严重影响农作物栽培[1]。研究毛豆在碱性盐下的相关指标,为碱性盐对种子生长生理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双福7号。碱性盐:浓度梯度为0、30、60、90、120、150 mmol/L。
1.2 实验方法
将种子放入培养皿,每天加入相应的碱性盐和蒸馏水5 mL,培养至毛豆幼苗。记录种子发芽情况以测定发芽指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丙二醛(MDA),电导仪法测定电导率。用STAT1.0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Excel2003制作图表分析。实验重复3次。
2 结果与分析
2.1 碱性盐对发芽的影响
如表1中,发芽率随盐浓度增加呈线性下降趋势
y=-0.1757x+92.435(R2=0.9478),可得该品种种子耐盐浓度118 mmol/L,耐盐半致死浓度254 mmol/L,耐盐致死浓度471 mmol/L。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可反映种子活力,分析种子伤害程度,发芽势随盐浓度增加呈线性下降趋势y=-0.3704x+92.593(R2=0.9412),发芽指数随盐浓度增加呈线性下降趋势y=-0.0676x+17.338(R2=0.9793)。
2.2 碱性盐对生长指标的影响
自由水和结合水是细胞结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比值反映植物细胞代谢能力[2-3]。实验中幼苗鲜质量以自由水为主,干质量以结合水为主,含水量可分析碱性盐下的代谢能力。详见表2。
盐胁迫下,根茎长可直观反映幼苗生长的伤害程度。根、茎长随盐浓度的增加分别呈指数下降趋势y=7.6368e-0.0166x(R2 = 0.9906),y = 6.4644e-0.0156x(R2 = 0.9616)。侧根数随浓度增加呈线性下降趋势y=-0.1088x + 17.286(R2 = 0.9337)。
表1 不同浓度下种子发芽参数
盐浓度/(mmol/L) 发芽势(100%) 发芽率(100%) 发芽指数
0(CK) 91.11±1.57 a 95.56±1.58 a 17.22±0.49 a
30 76.67±2.69 b 85.56±4.59 b 15.00±0.28 b
60 74.44±2.76 b 78.89±3.61 c 14.21±0.55 b
90 64.44±4.16 c 75.56±1.57 cd 10.62±0.92 c
120 52.22±1.57 d 73.33±2.72 d 9.56±0.34 c
150 30.00±2.72 e 66.67±3.15 e 6.99±0.19 d
注:表中同列不同字母表示0.05水平差異显著。下同。
2.3 碱性盐对生理指标的影响
MDA是膜脂质过氧化的产物。盐胁迫下,细胞产生自由基使质膜中不饱和脂肪酸发生脂质过氧化,膜结构遭到破坏,使质膜积累丙二醛(见图1),MDA含量可作为耐盐性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对电导率是衡量细胞膜稳定性的重要指标,可反映质膜受伤害程度。幼苗根系的相对电导率在盐胁迫下增加,与Na+浓度呈正相关。(见图2)
注:不同字母表示 0.05 水平差异显著。下同。
不同浓度下幼苗根系丙二醛含量不同浓度下幼苗根系电导率
3 结论与讨论
研究表明,高pH值最直接的受害部位是根茎部,实验中幼苗根茎长呈指数下降。杨春武研究表明植物的根部如果处在高pH值下,会直接影响根部对矿物质吸收,破坏氧气对根部的供应能力和根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根系的细胞内外的离子出现不平衡状态[4]。电导率变化也说明根系是受盐胁迫最直接、最敏感的部位,与根长变化表现一致。本实验测得该品种耐盐浓度118 mmol/L,盐/碱害指数(%)为23.26%,在盐/碱危害程度分级表中为耐盐性,表明双福7号有良好的耐盐性,为进一步研究毛豆耐盐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樊自立,马英杰,马映军.中国西部地区的盐渍土及其改良利用[J].干旱区研究,2001,18(3):1-6.
[2]季合生.现代植物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赵可夫.植物抗盐生理[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教育出版社,1993.
[4]Munns R.Comparative physiology of salt and water stress[J].Plant Cell Environ,2002(25):239-250.
(责任编辑:刘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