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昕
摘要:自从1958年柳琴改革后,柳琴的弹奏技巧、琴体、音色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改革后的柳琴相比以往,角色发生了转变,从伴奏器乐成为了独奏器乐。今年正值柳琴改革58周年,本文通过对柳琴改革后的艺术特点和应用进行分析,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和作用,让更多的人来关注柳琴。
关键词:改革柳琴 艺术特点 应用 高音
柳琴最早是一种伴奏器乐,经过有效的改革,它的作用和功能更加多样化,更加具有艺术活力,因此很快就受到人们的关注,现在对于柳琴的研究和认识较之以往程度不同,这都是改革以后带来的好处。柳琴演奏既是一门教学学科,也是一门实用的艺术。每一个柳琴学习者在学习作品之前,都要通过严格科学的系统训练,才能具备演奏的基础和条件。这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长期的训练和有效的培养。对于学习者来说,必须要明白柳琴改革的意义所在。作为一种民族音乐演奏的器乐,柳琴的教学改革势必会对柳琴音乐的未来至关重要。本文尝试对改革后的柳琴的艺术特点和应用进行分析。
一、我国柳琴改革的理论依据
柳琴作为一门艺术器乐,它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是一种艺术形式。艺术形式是一个比较大范围的话题,众所周知,人们对艺术形式的理解是一种形式的规范性和仪式感。这是由社会的发展所赋予的特点。从古代开始,人类就注重艺术形式的美感,比如商代的司母戊大方鼎,比如编钟,比如琵琶,再到秦代的兵马俑等等,数不胜数。这种表达了社会实践内容的艺术形式,逐渐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了真正的形式特点。但是随着这种形式感的日益成熟和固定化、标准化,这种艺术形式就开始变成了一种肤浅苍白的形式仪式,沦为了模仿化的美感,因此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形式的内在特性。那么真正的艺术形式指向何物?真正的艺术形式是指想象中的社会内容和情感,它的形式应该是精神层面的类型,而不是物质外在的形式。
因此说,柳琴作为具体的器乐,通过对它本身进行改造,就可以更好的实现无形的艺术形式。
二、柳琴改革的历史过程
柳琴改革的第一人是王惠然。他1958年在沂蒙山的时候,第一次见到了民间的柳琴,当时很惊讶,通过对柳琴的仔细观察,他发现柳琴这件乐器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如果经过改良,就不仅仅是一件伴奏器乐。因此他很快的通過努力,对柳琴的琴体结构等地方进行了改造,于是三弦24品格柳琴产生了。
随后的十几年,他研发了四弦柳琴,共有29品格,这次的改革更加优势明显。同最早的柳琴相比,现在的柳琴优点很明显。首先,它的定音高了很多,弦也固定了。其次,音域扩展了不少,音位的设置更加合理。再次,音色更加柔美,音量增大了,这就不再局限于伴奏。最后,弹奏技巧更加丰富,可谓表现力十足。
总之,柳琴改革后,可以任意转调,方便和弦的灵活使用,并且融合了传统民族器乐的手法,演奏起来更加立体化、交响化。因此,在1988 年王惠然获得了乐器改革最高奖。有了他的改革,柳琴才成为了民族乐器独奏舞台中的重要角色,不断的发挥着艺术魅力,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
三、改革后的柳琴音色特点和琴体设计特点
首先是它的音色更加清脆明亮。中国的民乐具有鲜明的调性特征。大多数民乐都使用小调内容,五声音阶运用的特别频繁,这种曲调类型的特点是比较含蓄、婉转,在情感色彩上显得忧郁、柔情。属于一种阴性风格的曲调。这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密不可分的。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包容,注重谦虚的品格,从古典民乐我们明显地可以看出两者的内在联系和互相影响。每当我们听到这样曲调的音乐,就会不禁心头唤起这种情怀感受。改革后的柳琴更加符合传统音乐的味道,在音色上面,它更加清脆明亮,感染力很强,比琵琶还要明亮一点。柳琴的一弦音色很尖锐、明亮,具有颗粒感,对于弹奏那些高难度的地方,一弦用的最多。二弦和三弦属于中音区,音色听起来相当柔美古典,对于那些抒情优美的地方,经常使用这两根弦来表演。四弦则是浑厚、低沉、结实。使用较少,但是在伴奏中用的比较普遍。
其次是它的设计符合人体工程特点。柳琴改革后,琴体长达 65 厘米,从人的腿部开始计算,从腿部到肚脐8厘米这一基本单位的8倍,那么就是说共鸣箱半径也小于30厘米这种比例是黄金比例,无论是流线还是构造,都很吻合人体的自然生理特点,演奏起来十分舒服自然,没有什么障碍。这样的话,对于技巧的使用就可以游刃有余了。
四、改革后柳琴的艺术特点
随着科技时代的发展,多元文化逐渐成为了社会的主流,各种高科技技术的发展层出不穷。这些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文化方式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它颠覆了传统的文化生产方式,尤其对柳琴艺术来说更是如此。我国许多民间音乐作品当中也经常见到柳琴的演奏,与其他类型的作品相比,一些作品里的柳琴演奏更有特点,表现形式更加独特。柳琴是一种弹拨乐器,通过手指轮动触弦发出声音。柳琴的音乐演奏艺术特点很鲜明,内容情感表达也很丰富,常常被作为民间器乐的代表。尤其是改革之后,这种艺术特点更加明确,弹奏出来的内容具有很大的观赏价值和艺术特征。
首先,是柳琴弹奏的密度高。因为它使用拨片,音域宽广,音色丰富多变,技巧多样化,可以合奏、独奏、多重奏等。改革后的柳琴器乐是一种富有朝气的器乐,生命力极其顽强,变化多样,无论是年长者还是年轻者都可以上手学习演奏,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音乐魅力。
改革后的柳琴长轮可达到每分钟800次的速度,密度很高,颗粒感很强,甚至在一首曲子里面,可以只用轮指来完成。
其次是民族气质更加鲜明。柳琴改革后最为关键的就是更加突出了民族文化精髓,如果失去了这种民族文化精髓,它的改革也就无从谈起,也就没有意义,当柳琴不再表现民族文化,那么它的存在也就不重要了。所以说,柳琴改革当然更加突出了民族文化精髓。在突出民族文化方面,首先反映了民族生活。其次反映了人们的内心情感。民族生活是以特殊的区域环境为主的,在内心情感上面,对传承民族的精神气、勇气、刚毅等品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展示这些品质,柳琴的改革为我们国家的精神文化注入了一股力量。
快是柳琴最为突出的优势。柳琴经过改造以后,琴体变得更加灵活,从上把位开始,要是滑到下把位,速度极快,给演奏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演奏高难度的地方,时间花费的很短。柳琴品位与指距的间宽几乎相近,弦和弦之间的距离很小,故而在做许多动作的时候,都可以迅速的完成。比如在扫弦,换把时候,轻而易举。
改革后的柳琴曲目创作,都极大的突出了柳琴的快的特点,因此我们听得许多曲目,都速度很快,这是柳琴的最大特点。几乎是其他器乐做不到的地方,连琵琶也不能够。举例说明,在柳琴曲《剑器》中,大概有九个小节,转速很快,疾风暴雨,雷厉风行,让人非常紧张的感觉。无论是哪个把位,都能够做到这一点。
五、改革后柳琴的应用
改革后的柳琴,首先可以在民族管弦乐队中充当高音乐器。改革完成后,柳琴从传统的伴奏低音器乐,完全的成为了高音器乐,这样就可以进行独奏了。因此说,它在民族管弦乐队里面充当高音乐器也就并不奇怪。演奏的时候,把长音做了一些变奏,融入了换把技巧,让这种情绪变得更加富有跳跃感和流动性,另外,在演奏的时候,通过扫弦的动作,可以让每一个音的演唱轻快活泼,有质感,在整体交响乐间奏的时候,柳琴通过节奏的变慢,产生了和上面部分有不一样的节奏感,这就开始为进入抒情打好铺垫。通过放慢演奏,调性开始发生变化,情绪也为之一变。保留了民间柳琴的音乐特点。总的来说,柳琴改革补充了民族管弦乐队的编制完整性,同时在和其他乐器配合的时候,也十分默契。
其次改革后的柳琴可以进行柳琴曲的专门创作。1958年,王惠然把三弦柳琴改革完成以后,直接就把《鐵道游击队》插曲《弹起我亲爱的土琵琶》作为样本,创作出了柳琴独奏曲。当时《春到沂河》这首柳琴曲一经推出,受到了很多人的讨论,于是就变为柳琴音乐的代表作,并且经常表演,受到许多人的喜欢。1984年,王红艺的《柳琴与乐队——木棉花开》进一步奠定了柳琴曲的音乐地位。
柳琴曲创作之所以能够在中国传统音乐的结合当中占据一席之地,与它特殊的民族性分不开。民族演唱扎根于民间,汲取民间的养料,吸收民间的文化,因此它具有丰富的民族特性,可以说是民族的一颗活化石。无论是音色还是韵味,都能够体现民族之中包涵的特殊魅力和顽强的艺术生命力。柳琴曲创作的处理也可以让音乐作品的歌词丰富灵活,恰到好处的表现我国民族儿女的内心情感,演奏的时候非常流畅、唯美,对内容的表现韵味可以说把握十足,让人一听就进入真实的境界里面。从这首作品里面,我们明显地可以看出两者的内在联系和互相影响。每当我们听到这样的柳琴曲,就会不禁在心头唤起这种情怀感受。可见柳琴曲创作和柳琴的贴合对作品的表现具有关键的作用。
六、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柳琴的未来发展途径已经成为了热烈讨论的话题,也是新的趋势。柳琴艺术作为民族美术类型之一,它的教学途径是百花齐放的教育环境下的必然措施和走势。虽然柳琴艺术未来发展途径难度很大,但是不能脱离了核心宗旨——服务于生活,这是柳琴的最终目的。现阶段柳琴艺术未来发展途径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也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我国现代生活环境变化多端,艺术人口急剧增长,对于柳琴艺术未来发展途径而言,非常适合我国的国情。柳琴艺术的未来途径有了一些展望,但是仍然有许多不足之处,这种不足之处推动了我国柳琴艺术去探索新的途径,因此本文这种研究无疑是具有好处的,但是最终是对我们的民族文化艺术发展具有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洋.柳琴戏的保护与发展[DB/OL].戏剧论文,http,//www.docba.cn/doc/b8/19381.html,2016-12-01.
[2]江苏戏曲志编辑委员会.江苏戏曲志·柳琴卷[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
[3]李爱真.徐州地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经验与存在问题探究[J].音乐创作,2011,(04).
[4]李爱真,吴跃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论[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1.
[5]孔培培.从拉魂腔到柳琴戏[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