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
摘 要: 仁义礼智信,为五常之道,在儒家看来,是常道,是亘古不变的法则,是儒家立身处世的核心原则。它对学生工作者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学生工作者要有仁者之心,关爱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传递公义正道,有情有义,得宜合理地处理问题;识礼践礼,谦卑自处,尊重他人;有智慧,守良知,有诚信。
关键词: 仁义礼智信 学生工作者 启示
《孟子·告子上》有云:“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1]后董仲舒加入“信”,并将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贤良对策》)“仁义礼智信”被称为“五常”,为儒家立身处世的核心原则。何谓仁?《说文》训“仁”为“亲”也,谓能爱亲,所谓“仁者爱人”,孟子笔下的“恻隐之心”即爱心;何谓义也?《说文解字》载:“义,己之威仪也,从我从羊。”[2]义的本义是威仪,后引申为情谊,同时,义者宜也,处事得宜合理;何谓“礼”,《说文解字》载:“礼,履也。所以事致福也。”礼源于祀神,含有恭敬意。又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礼的精在于曲,引申为礼法礼仪;何谓智?智者,知也,说的就是明辨是非之心;信者,不疑也,不差爽也,诚实也。
在现代社会,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心,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特别是对学生工作者这一特殊群体,意义显得尤其重要。学生工作者面对的是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实际工作中力求有“仁义礼智信”之心。
一、为人处世,以仁为本
“仁者,人也”,樊迟问“仁”,孔子说“爱人”。所谓仁者爱人,所讲的不只是爱自己的亲人,还要推己及人,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这样就得有一种“杀身成仁”、“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气概。可见儒家的“仁”是一种很高的道德境界。在儒家看来,仁是五常之首,讲的就是爱人,孟子引申为恻隐之心,论述到这是人与生俱来的。而学生工作者的本职是教书育人,育人为主,德育为先。育人的前提是自身要做好,所谓言传身教。学生工作者的选聘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工作者要热爱学生工作,把学生工作当做自己的事业,爱自己的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古人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传道,传的就是天道,传递给学生的为人处世之道,而为人处世之道的核心便是“仁”。
(一)为人之“仁”。
仁即爱。学做人,首先便要有爱。正如,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言道,看到孺子即将坠入井中,人们不加思索便会去帮扶,这就是恻隐之心,是仁,是爱。爱是人与生俱来的善性,但是这种善性在很多時候会被外界所迷,善性被湮没,也就失去人的本真。《礼记·大学》论及:“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可见大学之道,便是明明德,明心见性,直指人的善心,发扬人性中的善,最终达到至善,也就是“仁”的道德境界。作为学生工作者,“要立‘仁为本,具有广阔的胸怀和博爱的心,爱祖国、爱人民、爱学校、爱岗位、爱同事、爱学生,要将大爱化于无形,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之中,体现在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点滴之中细微之处立‘仁之本,立‘德为先,这个‘德就是‘仁德,即有‘爱人的德行”[3]。
(二)处事之“仁”。
“仁”指向的是两个方面,从功用层面讲,便是处理人际关系,也就是待人接物。儒家以为人际关系的理想是“中”,所谓的“不偏不倚”,所谓的“和”,也就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和谐”。很显然,处事之仁的前提,便是为人之仁。仁者首先要做到自身内心的和谐,才能做到外界人际关系的和谐,这便需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常思己过,莫论人非,心胸豁达,不计私利。学生工作者直接面对的是学生,在处理学生问题时,理应有处世之仁,做学生思想工作,要有“同理心”,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以德服人,我想这就是学生工作者和学生之间的和谐。这种和谐的耳濡目染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妥善地处理和其他同学的关系,和谐寝室,和谐班级,进而和谐校园。
二、秉持大义,有情合宜,重义轻利
义者,己之威仪也。从我,从羊,原意为了公平或信仰不惜牺牲,今引申为正义公道,情义,合宜。从拆字组合的角度讲,“义”字,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能舍,帮人一把即为义。义对学生工作者的启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
(一)弘扬正义。
大学之道传递的是一种大道,公平正义之道。人能弘道,任重而道远。学生工作者传递弘扬的便是这种大道,在日常学生工作中要对学生做正面引导,树立正义的典型,传递正能量。处理学生问题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二)有情有义。
情义无价、重情重义等词语都表达了情义的重要性,情义在当今社会不可或缺,情义不能用金钱衡量,每时每刻我们都笼罩在情义的周围,却少有人愿意探究。对于学生工作者而言,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这个情义便愈显重要。规范教条对于学生的约束过于死板,缺少人性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与学生交心,成为好朋友,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靠的不是学校的纪律规范,而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情义约束,或者说是一种“君子协定”,易于接受,且能持久。
(三)合宜适宜。
合宜,适宜,处理问题能把握一个“度”,做到恰到好处,也就像儒家所讲到的中和。学生工作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处理这些问题的出发点还是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具体问题三思而行,不能过激,不能任其随波逐流,适时引导,针对不同学生群体采取合宜的方式方法。
(四)重义轻利。
儒家倡导“舍生取义”,摒弃“见利忘义”,孔子言:“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在孔子看来,不合乎道义的富贵是不值得去追取的。诚然,身处商品经济社会,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切身利益,享有自己应得之“利”乃天经地义之事,但“义”和“利”孰轻孰重,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搞清楚的。特别是高校在行政与技术职务晋升、招生就业与学生推优、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校企合作与服务社会等方面有很多“义”的责任与“利”的诱惑,某些学生工作者经不住“利”的诱惑,没有加班费的主动加班少了,玷污了学生工作者的纯洁性。对于学生工作者而言,一定要安贫乐道,牢记先贤教诲,不能见利忘义,以权谋私,一旦涉及权力与金钱的交易,学生工作再无公平可言,根本上失去“义”,背离大道。
三、识礼践礼,尊重个性,谦卑自处
礼者,示人以曲也。包含有尊敬、谦虚的意思。儒家礼乐并行,以礼约束,以乐和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是一种君子的规范要求,是一种约束条件。学生工作者要识礼践礼,尊重学生,谦卑自处。
(一)尊重个性,崇尚差异。
学生工作者授学生以礼,这个出发点首先应该是尊重。我们尊重个性,崇尚差异。诚然,尊师重道是古训,但尊师的同时,老师也应该尊重学生,这是相互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说》),老师传授的是大道,闻道先于学生,但人格是不分贵贱的,我们在日常工作过程中要有儒雅之气、师者之风,不能颐指气使,处处凌驾于学生之上,处理问题要从尊重学生人格的角度出发,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这便是示学生以礼,礼之尊敬义。
(二)谦卑自处,深入人心。
《易》之“谦卦”,“地山谦”,六爻讲的都是“非吉则利”。它是《易经》六十四卦中唯一的一卦六爻“非吉则利”,其他的每一卦都有一些好的和不好的。谦的卦象下面是山,上面是地,山高耸有实力,代表有真才实学,外表却跟平地一样,顺从,一望无际,所讲到的就是人谦卑自处。“禹闻善言则拜”,“子路闻过则喜”,这是古圣先贤谦虚的态度,“谦虚纳百福”,“满招损,谦受益”,告诉我们谦虚的好处。对于学生工作者而言,做人要谦卑,处事要低调,不凌驾于别人之上,给人以压力,“谦谦君子,温文尔雅”,给人一种平和雅静的感觉,使人如沐春风,这样在处理学生问题时便能深入学生中,贴近学生,贴近实际。
四、有知有识,坚守良知
智通知,可当知识讲,也可当良知讲。“智”,有智慧的意思。从拆字角度讲,“智”,日加知,讲的就是每天积累,不断进步;慧,等于帚加心,讲的是扫除内心的尘埃,含有净心的意思。
(一)有知有识。
对于学生工作者而言,要不断加强学习,多读书。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论学习》)可见开卷有益,多多益善,读得越多,智慧越高,可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工作要求必须具备思政、心理学、社会学、中文艺术等相关的学科背景,最好能文理兼综,在处理学生问题时便能给予正确的解答。原辽宁省高校工委书记曲建武教授曾谈道:学生工作者应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一定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比如:“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意识理论等。”[4]在实际工作中,要不断反思、总结,由实践上升为理论,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
(二)坚守良知。
学生工作是一个良心活,很多工作细微琐碎,做不做,做得好与坏,只有自己知道。在实际中会遇到很多突发问题,处理得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应当慎之又慎,“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可谓形容得当。学生工作者,不只是称谓,更多的是責任和担当。教书育人,百年大计。学生的成长,人格的完善都需要学生工作者正确的引导,而学生工作者的良知直接决定教育的成效。
五、以诚居心,诚实守信
信字从人言,人言不爽,方为有信也。诚心之意也,以诚居心,必然诚实。处世端正,不狂妄,不欺诈者,是为信也。信字主要讲的是信人言,不疑。可以引申为相信,信任。人与人之间需要彼此的信任,特别是学生工作者与学生之间要有最起码的信任,学生工作者相信学生,摒弃是非欺诈之心,彼此之间少些尔虞我诈,多些坦诚以待;学生相信学生工作者,愿意吐露心声,愿做知心朋友,这样学生工作的开展便会相当顺利。当然,信任的前提,还是彼此的坦诚,有诚信。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孔夫子告诉我们,人无信,好似车无輗軏,缺少零部件,无法行走。“人无信不立”讲的一样的道理,人无信则不能立足于社会。现实社会中,诚信缺失时有发生,如有诺不守,有约不践。对部分学生工作者而言,往往是言不由衷,实际工作中,对学生缺乏真性真情,学生管理敷衍了事,理论成果缺少自创,剽窃他人研究成果,以假乱真,失信于人。这势必削弱其威信,不利于学生工作的开展。对学生开展诚信教育的前提是学生工作者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诚信修养。
仁义礼智信,为五常之道,在儒家看来,是常道,亘古不变的法则,是儒家立身处世的核心原则,对学生工作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生工作者要有仁者之心,关爱自己的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传递公义正道,与学生相处,有情有义,得宜合理地处理问题;识礼践礼,谦卑自处,尊重他人;有智慧,守良知,有诚信,这样学生工作便能顺利地开展。
参考文献:
[1][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328.
[2][汉]许慎,著.[宋]徐铉,校订.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0:161.
[3]朱正湖.仁义礼智信视域下高校师德的内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80.
[4]曲建武.识读大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