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建+朱蓓蕾
摘 要: 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青年教师已成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的主力军,其师德修养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成长成才。在2014年10月教育部列出高校教师师德“红七条”,划出高校教师师德禁行的背景下,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个性特点及问题,对如何加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高职院校 青年教师 师德建设
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及社会对技能型人才需要的扩大,高职教育得到快速发展,特色办学成为高职院校的共同追求,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也被提上日程。师德修养不仅影响着大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树立,而且影响着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因此,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已成为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教师师德的解读
教师师德就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涯生活中遵守的教师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在此基础上表现出来的教师职业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教育的优先发展必须要把教师的师德培养摆在首要位置,教书育人是人民教师的天职,曾有人把教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支“工程师”的队伍如何打造,就是要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从而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便是通常所说的师德,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循和履行的道德规范总和,也是教师知识水平、文化修养、精神面貌和道德水准的综合体现,更是教师素质之魂。
教育部于2014年10月9日制定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教师〔2014〕10号),意见中明确:建立健全高校教师违反师德行为的惩处机制,划出对高校教师具有警示教育意义的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同时还建立了问责机制,对教师严重违反师德行为造成不良影响或严重后果的,追究高校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近年来,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群体关注日渐增多,以时代背景、社会机遇结合青年特点为切入点进行师德师风建设的探究有很大空间。于是,笔者以此为背景,讨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如何结合时代形势与个性特点不断完善师德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个性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时期,新兴媒体的普及运用,对青年教师影响巨大。部分青年教师对世界与人生的关注、兴趣和心理感受集中于目前和当下,对美好的生活向往要求越来越高。据调查显示,某些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呈现出以下一些个性特点:
(一)注意现实利益追求,爱岗敬业精神欠缺。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对未来充满着期许。然而,因为高职教育的特殊性,他们背负教学、科研甚至还有大量的企业实践锻炼任务,工作上有着沉重压力,某些人出现学术抄袭现象,评定职称、竞岗之时请客吃饭,显示出部分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学术道德失范。一些青年教师心浮气躁,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研究和探索不够,缺乏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不能全身心投入到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中。
(二)知识更新迅速,信息快速获得,但积淀不深厚。
在信息化大数据时代,青年教师获得知识速度快,知识更新也快,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接收到最新的知识信息,及时接触最新的专业知识,但对传统教学和传统文化的学习掌握不够,积淀不深,导致育人效果不好,特别是对职业教育的研究不够,不能全面认识职业教育的育人目标,与国家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有着很大差距。
(三)师生间代沟小,角色定位混淆,师表意识不强。
青年教师大多数为“80后”,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被呵护、在学校中被照顾、在社会中被尊重,青年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一些教师带有骄傲、固执、任性和意志力薄弱的个性特征。在笔者所在单位中,发现青年教师与学生年纪相差不大,新教师更是如此。青年教师可以交朋友的心态近距离接触“90后”学生,去管学生、教学生。师生间代沟小,容易沟通,但容易造成角色混淆。个别青年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教师、朋友关系处理不当,在学生面前,不注重教师形象,为人师表意识淡薄,难以起到表率作用。
(四)進取心不强,责任心不够,关爱心不足。
某些青年教师进取心不强,不能通过分析和实践把握教育教学的规律,创新意识不强,教学教法呆板,影响教育质量。个别青年教师对新形势的教育教学要求把握不准,未能及时关注教育对象的变化,只注重课堂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实践教学内容,只注重知识传播,不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不把育人作为应尽的责任,对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不全不准,对学生普遍关心关注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往往采取回避态度,对第三课堂教学不重视,对学生未来发展关心不够,不能有的放矢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
(五)师德建设机制欠缺。
个别高职院校只重视办学特色的凝练和专业课程建设,对青年教师“管得多,关心少”、“使用得多,培养得少”,缺乏全面的师德建设考核评价机制,同时对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个别青年教师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遇事从自己的利益考虑,对学校的专业建设和事业发展关心不够。某些青年教师遇事时不会想到学院给了我什么,而是想学院不能要求我干什么,个别青年教师还凭借高校教师时间支配自由度大的条件,到社会上做其它事,导致精力分散,影响教学质量。
三、“红七条”下,加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几点建议
在“红七条”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抓好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原动力,作为办学质量和效益的竞争力。学校发展以教师为本,教师素质以师德为先,建设好学校的学风和校风,营造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人文风格。因此,在“红七条”背景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势在必行。
(一)完善岗前师德教育制度,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关注与投入力度。
高职院校要提高办学质量,必须要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关注他们的工作现状和生活,创造更多机会让青年教师发挥其特长,助推学校的改革发展,从而稳定青年教师队伍。一是完善岗前师德教育制度。青年教师的岗前教育不可缺少,通过岗前教育,增强青年教师对师德师风的认识。要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的重要内容,要针对性、系统化地对青年教师进行师德专题培训,提高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培养青年教师严谨的工作态度、甘于献身的精神、对高职学生充满关爱等道德素养;二是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关注力度。青年教师作为高职院校的中坚力量,必须加强对他们的联系,关注青年教师的生活,在家庭、交通、住房等方面提供便利,让青年教师安心为学校奉献智慧,提升办学质量。要创造机会让青年教师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与决策,让其感受到学校的关心。三是帮助青年教师做好科研项目。高职院校要结合地方产业特点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让青年教师参与科学研究,向青年教师倾斜,提升青年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从而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服务学校发展,促成师德养成。
(二)融入校园文化精神,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管理机制。
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是培养优秀教师的沃土,也是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举措。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很好地诠释了师德的内涵,这种精神蕴含在全校师生中入脑入心。首先,高职院校更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良好的校园文化精神引领青年教师师德师风的养成。其次,以优秀的校园文化活动推动青年教师师德建设,通过开设专题讲座,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在高职院校校风校纪中体现尊师重教,不仅能够改善青年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更能为他们教书育人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成为青年教师和未来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人生指航。最后,通过教代会,让青年教师参与高职院校的各项决策,高职院校的发展接受广大青年教师的监督评议,合力推进青年教师师德建设,通过学习,按照依法治校理念,完善教师考核机制,结合教学科研、日常管理、年度考核全面评价师德表现,建立考核档案。
(三)师德建设要从单纯管理到他律与自律并举转变。
高职院校的健康成长依靠的是高素质的青年教师队伍。首先,应建立和完善师德建设管理机制。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风尚形成重在培育,而这种培育要蕴涵在师德建设的机制之中加强规章制度建设,促进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不仅要靠自律,还要发挥制度和管理的作用。其次,要重视青年教师的自我教育,引导其加强自律。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他律最终必须落脚在自律上,在重视他律的前提下,重在自律。通过自我教育,师德内化为本色与角色的统一,从根本上起作用。最后,高职院校应积极做好青年教师自我教育的引导,加强对《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及高校师资管理、教学管理等法律法规的学习,正确引导广大青年教师做到自重、自慎、自省、自律,自觉用高尚的师德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真正做到“德高为师,学高为范”。
(四)青年教师要从“知识型”向“生命型”转变。
传统教育就是“授业、解惑”,更多地关注专业知识的传授,忽略人格的塑造。青年教师要把高职生作为关爱的生命对象,加强对其“人格”教育。目前,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有两种,一种是“知识型”教师,一种是“生命型”教师,前者注重知识传授,后者注重人格培养。知识型教师虽适应现代性要求,但不再适合现代教育特点。可以说,教师劳动价值在于创造人的精神生命。这种生命型教师往往以“有没有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有没有使每个身处教育实践中的生命都焕发了生命活力,有没有使生命的能量通过这样的教育得到了增殖、提升和扩展”为标尺。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也应由知识型向生命型转变,散发出的师爱不仅提高高职教育质量,更能影响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人格形成和人生转变。青年教师从事的是创造社会技术、推动社会进步的事业,要将自己的职业视为生命而珍爱。
(五)青年教师要从“生存型”向“事业型”转变。
当前,某些青年教师对职业的认识不够深入,把教书当成自己维系生活的主要来源,只追求自身学历的提高和职称职务的晋升,对职业投入的热情度不高,对学生的关爱不够,对高职教育的教学技巧把握不准,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安排敷衍了事,呈现出典型的“生存型”教师的特征。高职院校要把青年教师视为其改革发展的生命主体,提高青年教师的生命意识,多给青年教师创造机会,使青年教师从“生存型教师”逐渐蜕变为“事业型教师”,让青年教师能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不仅把知识传授给青年学生,而且要教育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另外,青年教师还要以仁爱之心投身终身的教育事业,常怀爱意,把全部的爱奉獻给广大的青年学生,把学生的成长成才视为自己人生最大的乐趣与终身的追求,为青年学生塑造健康人格,在寻常的课堂上体验人生,收获人生。
青年教师是高职院校的新生军,师德的养成是任重道远而意义深远的大事。青年教师要对自身的道德、人格有更高的要求,自觉地将师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品质,成为内外兼修型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承担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职责,在教育工作中做到严于律己,表里如一,言行一致,逐渐形成严谨笃学、关爱学生、自尊自律的人格魅力,以教育感染学生,做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参考文献:
[1]王淑娥.基于群体特点的“80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方法探究[J].传承,2013,(4).
[2]张绍兰.内涵发展视域下的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1.5(1).
[3]韦玉轩.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J].学术论坛,2006(10).
[4]胡济林.论科学发展观视野下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0.4(2).
[5]陈锋.80后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师德养成教育浅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0).
[6]董爱华.师德师风建设的起点、重点与切入点[J].高等教育研究,2008(6)8-10.
[7]何璐,李振.关注80后青年教师,促进学校快速发展[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68-70.
基金项目:本文为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校级教改重点建设项目《红七条背景下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转型”研究》(编号:DF2014014)课题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