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峰万寿宫的历史沿变与建筑特点

2017-02-23 10:51
山西建筑 2017年1期
关键词:山门柱头建筑

李 德 文

(高平市旅游文物局,山西 晋城 048400)

董峰万寿宫的历史沿变与建筑特点

李 德 文

(高平市旅游文物局,山西 晋城 048400)

简述了董峰万寿宫的发展历程及历史价值,结合其整体布局方式,从三教殿、东耳殿、山门等方面,分析了董峰万寿宫的组成特点与建筑形制,反映了当时该地区的建筑营造水平和宗教信仰。

董峰万寿宫,整体布局,建筑形制,寺庙

1 概况

董峰万寿宫又称圣姑庙,位于高平市西北20 km的原村乡上董峰村,万寿宫坐北朝南,东西宽70.43 m,南北长82.59 m,占地面积5 675.98 m2。1986年12月23日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6月10日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3日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至元二十一年创建,元、明、清、民国及解放后均进行过修葺。整体布局为南北两部分。南部分为主院、东跨院和西跨院;北部仅有圣母殿一座建筑。

南部主院中轴线从南往北依次为山门、三教殿、戏台、玉宇石亭、祠堂,两侧从南往北依次均为角殿,配殿和耳殿;西跨院从南往北依次为玉皇殿和梳妆楼,东西两侧分别为东西配殿;东跨院整体布局及原有建筑已毁,现存管理用房、戏台等现代建筑。董峰万寿宫整体布局见图1。

2 历史沿革

元至元甲申二十一年(1284)八月建祠堂;元至元甲申二十一年(1284)十月建玉皇殿;大德丁末年(1307)修南殿(三清殿)、北堂(祠堂);大德十一年(1307)修东西云堂;清康熙二年至七年(1667)修圣姑正殿(祠堂)及左右祠(东西耳殿);清康熙八年至十年(1671)修三清殿;大清乾隆元年(1736)重修列宿东殿;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修西庑(西云堂);嘉庆拾年(1805)贰月补修圣公庙(圣母殿);大清咸丰二年(1852)九月整修万寿宫;民国六年(1917)巧月中旬修大殿(祠堂);1989年初至1990年八月整修万寿三清殿、祠堂等;2004年复原东西云堂。

3 元代建筑——三教殿、明代建筑——东耳殿和清代建筑——山门建筑形制简析及特点

3.1 三教殿

三教殿即大殿,位于董峰万寿宫山门与祠堂之间。面阔三间,进深六椽,梁架为六架椽屋前乳栿对后四椽栿通檐用三柱,单檐歇山顶,元代木构,是董峰万寿宫内文物价值最高的建筑之一。

三教殿背立面与戏台正立面见图2。

1)台基、柱与柱础。三教殿砖砌台基,周檐施青石质压沿石,方砖墁地。东西长15.26 m,南北宽16.61 m,建筑面积253.47 m2。台基长与宽之比为1∶1.09,接近方形。

三教殿共计立柱14根,檐柱12根,内柱2根。后檐明间柱为抹八棱细砂石柱,其余各柱为木质方柱,柱下为方形素平柱顶石。

三教殿檐柱向殿内均有侧脚,柱头施阑额,柱间施普柏枋,阑额与普柏枋均出头。

三教殿明间减去了两根前内柱,采用了减柱造,扩大了殿内的空间,具有元代建筑的特点。

2)墙体与装修。三教殿周檐设墙,所有墙体均为:墙心土坯背里、外墙面表砖、内墙面砖表下碱、上部抹砂灰泥;表砖为淌白撕缝砌法、无规律设丁砖。所有墙体直顶阑额;两山墙内墙面下碱以上大面积元代壁画。三教殿的后檐墙明间和次间部分与戏台共用。

三教殿装修设在前檐墙上,明间为双扇板门,东西次间为直棂窗。

板门与直棂窗均具元代特征。

3)铺作。三教殿铺作分为七种,即前檐柱头铺作、后檐柱头铺作、前后檐明间补间铺作、前后檐次间补间铺作、山面补间铺作、转角铺作、内柱柱头铺作。

前檐柱头铺作与后檐柱头铺作形制相同,为五铺作重栱单抄单昂里转四铺作出单抄;前后檐明间补间铺作为五铺作重栱出双抄并出45°斜栱;次间补间铺作与山面补间铺作形制相同,为五铺作重栱单抄单昂里转四铺作出单抄;转角铺作为五铺作重栱单抄单昂逐跳计心里转四铺作出单抄;内柱柱头铺作四铺作内外出单抄,卷头壁内用重栱。

铺作足材高28.5 cm、单材高20.5 cm,材宽13 cm,合宋(营造法式)四五等材之间,通过与同期建筑比较可知铺作各斗和栱用材较小。但其工艺及风格均具元代风格。

4)梁架举折。三教殿梁架为后乳栿对前四椽栿通檐用三柱,乳栿与四椽栿在内柱柱头铺作之上联接。在前四椽栿背部施驼峰、在后乳栿背部的下平榑中线位置立蜀柱,驼峰和蜀柱上置栌斗一枚,剳牵与捧节令栱交构于斗内,捧节令栱上置散斗两枚上承替木托下平榑。在四椽栿的上平榑中线位置立蜀柱,蜀柱上置栌斗一枚,平梁与捧节令栱交构于斗内,捧节令栱上置散斗两枚上承替木托上平榑。平梁正中立蜀柱(方形抹棱小八角),柱脚由合稳固,柱头施栌斗,丁华抺颏栱与连身对隐半栱十字交构于斗内,其上承慢栱、替木、脊榑;叉手斜戗脊榑。在前坡下平榑蜀柱头、后坡驼峰上部、前后坡上平榑蜀柱头施攀间、在脊部蜀柱头施顺脊串以加强梁架的纵向联接。

三教殿在山面前金部位置使用略有加工的自然弯曲的顺爬梁上承山面梁架,是晋东南地区元代建筑的典型特征,见图3。

三教殿在明代进行过大规模的修缮,明代修缮时将顺爬梁及三架梁以上的梁架进行了较大的改变,尤其是对翼角部分进行了较大的改变,目前三架梁以上部分及翼角部分的梁架为明代风格。

5)举折。三教殿前檐部四九举、后檐部五零举,金部六二举,脊部七四举,屋面前后檐总步架11 990 mm,举高3 815 mm,举高与前后檐步架之比为1∶3.14,梁架坡度较平缓,曲线流畅优美,具有早期建筑的特征。

6)椽望、瓦顶。榑上呈乱搭头方式铺设圆椽,椽上铺木质望板。瓦顶为布灰件筒板瓦屋面。琉璃质手工捏造花卉组拼正脊、垂脊与戗脊。正脊由四条行龙组成,两端设鸱吻、正中设脊刹。脊刹下半部分中置姜太公之神位、两侧相向吞口。不论瓦件还是脊饰均胎质细腻,做法考究。

7)壁画、塑像和彩绘。在三教殿两山墙内墙面均有元代壁画。在三教殿的前檐斗栱、栱眼壁和梁架上,有大面积的彩绘。

3.2 东耳殿

东耳殿坐北面南,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梁架为五檩无廊式,明代木构,是董峰万寿宫内文物价值较高的建筑。

东耳殿正立面见图4。

1)台明与平面。

东耳殿为条石砌台基,前檐施青石质压檐石,台面为方砖铺墁。东西长9.73 m,南北宽8.33 m,建筑面积81.05 m2。东耳殿共计8根立柱,所有柱子均为木质圆柱。前后檐柱横向、纵向均无侧角。前檐柱头施平板枋,柱间施额枋。

2)墙体与装修。

东耳殿的墙体由山墙和前后檐墙组成。所有墙体均为外墙面表砖、内墙面砖表下碱、上部抹砂灰泥、墙心土坯背里;表砖为淌白砌法,无规律设丁砖。

东耳殿装修设在前檐墙上,明间为双扇板门,次间为方格窗。

3)斗栱。

东耳殿斗栱分为三种,即前檐明间柱头科斗栱、前檐次间柱头科斗栱和后檐柱头科斗栱。

前檐次间柱头科斗栱为五踩双昂斗栱,前檐明间柱头科斗栱为五踩双昂斗栱、并里外出45°斜栱,后檐柱头科斗栱为三踩单昂斗栱。

所有斗栱单材高14 cm,足材高19 cm,材宽9 cm。通过与同期建筑比较可知斗栱各斗和栱用材适中。工艺和风格均具明代特征。

4)梁架与举折。

梁架为五檩无廊式。五架梁前、后两端均出耍头,分别架于前后檐柱头科斗栱之上,五架梁之上施金瓜柱,金瓜柱上施大斗,上承三架梁、替木、金檩,三架梁正中施脊瓜柱,脊瓜柱头施大斗,大斗横向出丁华抹颏栱、纵向出正心栱上承槽升子两枚托替木、脊檩;叉手横向斜戗脊檩。脊瓜柱柱头加脊枋、金瓜柱柱头施金枋以加强梁架的纵向联接。

东耳殿整个梁架均为明代原构,明代特征明显。

东耳殿檐部为五零举,脊部为六一举;总步架5 500 mm,总举高为1 540 mm,总举高与总步架之比为1∶3.57,屋面曲线流畅,坡度较陡。

5)椽望、瓦顶。

檩上呈乱搭头方式铺设圆椽,椽上铺木望板。屋面为布灰件筒板瓦屋面,脊饰均为琉璃件,明间设脊刹,外端设大吻。

3.3 山门

山门位于万寿宫的最南边,坐北朝南,面宽三间,进深二椽,单檐悬山顶,为四柱三楼式牌楼。山门正立面见图5。

1)台明、平面、柱。山门为条石砌台基,前、后檐施压沿石,台面为方砖细墁。所有柱子均为木质圆柱且均包于墙内,柱头施平板枋、柱间施立枋,平板枋与立枋均出头。

2)墙体与装修。山门沿柱子纵向设墙,墙体为实砖墙。山门的装修设在柱间墙上,明间和次间装修均为板门。

3)斗栱。山门斗栱分为四种,即明间上层斗栱、次间上层斗栱、明间下层斗栱、次间下层斗栱。明间上层斗栱为十一踩品字斗栱,次间上层斗栱为九踩品字斗栱,明间下层斗栱为三踩如意栱,次间下层斗栱为一斗两升并出斜栱。

上层斗栱足材高16 cm,材宽6 cm;下层斗栱足材高21.5 cm,材宽7 cm。通过与同期建筑比较可知斗栱各斗和栱用材适中。工艺和风格均具清代风格。

4)举折。山门檐部五六举,总步架3 040 mm,总举高为855 mm,总举高与总步架之比为1∶3.6。屋面曲线流畅,坡度较陡。

5)椽望、瓦顶。檩上呈乱搭头方式铺设圆椽,椽上铺木望板。屋面为布灰件筒板瓦屋面,琉璃质手工脊饰,明楼明间设脊刹、两端设大吻,次楼外侧设大吻。

4 结语

董峰万寿宫作为高平市内保存较完整的元代寺庙之一,其整体布局基本保留了元代初建时的原貌,现存有元代建筑2座(歇山顶三教殿和歇山顶祠堂)、明代建筑2座(悬山顶东耳殿和西耳殿)、清代建筑12座(四柱三楼式山门,悬山顶的戏台、东角殿、西角殿、主院西配殿、东云堂、西云堂、圣母殿、梳妆楼、偏院东配殿和西配殿,硬山顶玉皇殿),在三教殿和祠堂保存有元代的壁画和清代的彩绘,另外还保存有元、明和清的碑刻24通和石碣2方。所有这些都真实的反映了该庙的历史变迁和兴衰,反映了当地的营造技术水平和宗教信仰。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文物保护意识的提高,董峰万寿宫定会更好的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On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architectural features of Wanshou Palace in Dongfeng

Li Dewen

(GaopingTouristRelicsBureau,Jincheng048400,China)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values of Wanshou Palace in Dongfeng, analyzes the features and forms for the palace from Sanjiao Palace, Dong’er Palace and Mountainous doors, and reflects the construction and religious belief of the region.

Wanshou Palace in Dongfeng, overall layout, architectural form, temple

1009-6825(2017)01-0036-03

2016-10-28

李德文(1966- ),男,文博馆员

TU-098.3

A

猜你喜欢
山门柱头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被遗忘的角落:畅春园遗迹恩佑寺、恩慕寺山门考
建筑的“芯”
龙岩市社前村天后宫山门舞楼及舞台题记考述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社前村天后宫山门舞楼
川鄂盐道白菜柱头图形符号意义分析
卷柱头薹草草坪建植技术探析
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柱头性状表现
介休城内五岳庙及山门戏楼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