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等院校教学方法变革的思考

2017-02-23 23:47韩冬荟汪永英段文标陈立新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教学方法传统课程

韩冬荟 汪永英 段文标 陈立新 杨 光 孟 琳



关于高等院校教学方法变革的思考

韩冬荟汪永英段文标陈立新杨光孟琳

(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近几年,高等院校不断推出新的教学方法改革措施,作者针对高等院校教学方法改革中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思路。论文首先区分了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方法的异同优劣;其次根据不同授课对象,提出了不同的教学方案,包括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和职业培训教育;最后强调要发挥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各自优势,相互结合、存真去伪,采取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为高等教育服务。

传统教学方法;现代教学方法;本科教学;研究生课程;职业培训

教学是高等院校的工作重心[1],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教育质量的竞争是一个国家未来竞争力的核心要素[2]。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由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决定,哈佛大学前校长博克认为,教学内容固然重要,但对于大学生影响更深远的是教学方法[3]。近些年来,国家不断倡导教学方法改革,在改革的进程中,有必要总结回顾教学方法的本质和发展历程,以便更好的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一 教学方法的定义

何谓教学方法?西方观点认为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促进学生学习,教师组织班级,使用教材教具等,开展的有秩序、相互联系的活动的方法[4-6]。我国学者总结,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运用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的师生互动活动[7-9]。纵观中外学者的定义,可以发现大家对教学方法的界定虽然众多繁杂,但中心不变,都是指教师与学生二者之间的从属关系和“物化反应”,如果把教学过程比作连接教师和学生的一座桥,那么教学方法就是这座桥上的交通工具,教学内容是它的运载物资,物资传输方式分为单向和双向。无论选用哪种交通工具,目的都是更快捷、更精准、更完整的传递物资。“学生在学习之后能记住多少知识、形成怎样的思维习惯,并不取决于他们选修了哪些课程,而取决于这些课程是如何讲授的。”[10]正因如此,古往今来,教育工作者对于教学方法的探讨就未停止过。

总结对教学方法的众多阐释和界定,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教法体系,即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方法。有的是按照时间划分,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杜威“现代教学”的出现为截点,之前视为传统的,之后视为现代的;有的以教法特征划分,根据教师与学生、理论与实践、课堂与社会等关系中何为主导因素分为传统和现代两种教法[11]。

二 传统教学方法

17 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的教学思想为教学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8世纪末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在先前理论的基础上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认为学生是一种被动状态;20世纪30~40年代,苏联凯洛夫在继承西方传统教育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教师的作用[12]。我国的传统教育奉行勤学苦练,甚至是死记硬背,比如“悬梁刺股”、“犹虑鸡初鸣之难也,辄和衣就被,一觉便起”[13]。劳伦斯·P格雷森在1985年描述的“日本的课堂教学,甚至包括大学在内,其特点是死记硬背、抄录讲义,几乎绝对依靠考试及其结果”[14]就是这种方式的写照。简而言之,传统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学习视为被动过程,知识传播过程是由教师到学生的单向过程。施教者权威不可侵犯、理论不容置疑,受教者唯有谨遵师命、反复练习方可结业出师。此过程最大的弊端在于扼杀了学习者的创造力,进而阻碍了知识和文化的发展进步。

随着技术水平的发展,传统教学手段从早先的以天为顶、以地为椅、石书竹简,到近代的黑板粉笔、白板黑笔、在线问答等新兴方法的使用,教学效果有极显著的提升。在此过程中,无论手段怎样更新,教学都是师生“面对面”的过程,声音、表情、语言等信号都可以即时传递,课堂效果因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而截然不同,教师给学生带来知识的同时,也带来不同的感官体会,对教学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 现代教学方法

教学理念是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行为产生本质影响的教学观念,传统教学理念的要求多

停留在记忆知识、模仿运用的阶段,而现代教学理念将教学视为师生互动的产物,要求学习者举一反三,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三人行必有我师”等教育理念;朱熹告诉学生“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定做得个引路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己”;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互动,运用了“助产术”、“问答式”等教学方法;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顺应自然的教育必然是自由的教育;20世纪初对东西方文化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提出了“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杜威的学生克伯屈更是打破常规,废除了班级授课制度和学科界限。

现代教学理念更加尊重学习者的立场和态度、均衡“授教者”和“受教者”的地位,提倡“授教者”引导“受教者”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一起解决问题。“教学相长”的演变和推广,对教师自身水平的提高和学生思维的发散都非常有益,对教育进程具有深远影响。

在现代教学理念不断发展的同时,现代教学手段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也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如造纸术、印刷术一样,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正全面而迅猛的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包括教育方式[15]。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的信息技术应用于现代教育技术,通过这些技术,教学可获取海量丰富的网络资源,包括图片、视频、音频等,在表现手法上具有显著的功能特点。在此基础上,近两年国内各大高校相继如火如荼的开展“微课”、“慕课”等与网络相结合的课程建设,并成为评判课程优劣的一个标准。诚然,现代网络技术对教学形式的改进、教学资源的共享具有促进作用,但一味的追求这种形式上的改变,而忽视了传统教学的真实对话,是不是有悖教育的宗旨呢?加上有些院校的网络覆盖不畅、电脑资源不足,这种强行进入的课程模式改革值得深思。

四 根据不同授课对象进行比较分析

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方法在理念上的最大区别为前者是“教本位”,后者是“学本位”。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一定都是不好的”[16],传统教学方法中的授课模式,比如师生面对面的启发、提问、讲解等方式还是值得提倡和传承的。那么如何在当今教学技术手段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去糟粕取精华,令教学方法更好的呈现教学内容,进而提升教学质量?在此作者以自身教学经验和观摩学习为基础,对高等院校中如何更好的完成本科教学工作谈谈个人见解。下面根据不同授课对象,分别进行讨论。

(一)本科教学

各高校的本科生人数占学生总数的一半及以上,本科教学是高校教学的主体部分,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是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下面从授课方式和考核方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授课方式。无论现代教育技术如何发展,高等院校仍然要重视真实课堂教学,这是师生交流最直接最有效的平台。在信息高速变换的今天,身为高校教师,应从多方面提升自身素质,包括知识运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迅速反应能力和课堂调动能力等,甚至教师的仪态仪表对二十岁左右的本科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教师言传身教地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真人面对面产生的最有效最有益的化学反应。最不可取的是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却固守传统教学理念,仍然是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只是将教学工具由黑板粉笔变成了多媒体软硬件,这是一些课堂现实存在的问题,亟需改变。相反,正确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为本科教学锦上添花。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与网络创建教学素材,增添课堂的生动性和有趣性;“微课”、“慕课”可以在课堂上帮助学生贯穿知识点,并且提供了学生课后复习、反复学习的平台,允许学生与教师、学生之间在课程平台上进行交流互动,延展课堂内容,开发学生兴趣。

2.考核方式。增加考核项目,降低各部分分数比例;弱化强记分数,强化能力考核,不再以一纸试卷定输赢。如果说产生问题或者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那么考试就是学习的“主推手”。将传统考试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在考核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增加平时作业的灵活度,增设开放性、实践性题目。在网络课程平台上设置话题讨论区、答题区,既可以考察学生的创新发散思维能力,又加快了教师评阅办公的速度。

(二)研究生课程

通常研究生课程的课时较长,一次大约从两个小时到四个小时,国内的现状多是每门课程整体分为两个部分,课程前半部分多是老师讲、学生听,课程后半部分是由每名学生针对课程或者专业进行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学习汇报,多是结合多媒体进行,形式与国内外学术会议的研究报告相类似。相对而言,师生互动较好,允许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较大,值得肯定。不过为了教育的开放性、国际化,尤其是研究生的教育,应该多利用网络在线课程,分享不同院校、不同国家之间的研究内容和教育资源,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三)职业教育培训

近两年现代教育技术承载的最为流行的网络课堂称为“慕课”,它是“MOOC”的音译。MOOC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缩写形式,其中massive表达的含义是“大量的,大众的”,open是指“开放性的”,而这两个词恰恰与职业教育培训的宗旨相吻合,即为有职业需求的大众提供更为开放的教育机会,因此网络在线课程对于职业教育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习时间。职业教育的培训对象多是在职工作人员,在工作之余远程上课甚至是异地舟车劳顿,是非常耗费时间精力的。而通过网络在线课堂,可以灵活选择学习时间,节省了不必要的路程时间损耗,既完成了课程学习,又不耽误本职工作。

2.费用问题。传统的职业培训花销包括学费、路费、食宿费等,对于个人和单位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是应用网络教学将大幅度降低学习成本,提高培训效率。

3.知识时效。应用网络在线培训可以实时更新知识内容,及时补充有用信息,将专业相关链接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一门课程的同时,了解对职业发展有益的多方面内容,开阔视野,把握职业规划。

[1]姚利民.高校教学方法研究述评[J].大学教育科学,2010,(1):21.

[2]瞿振元.提高高校教学水平[J].中国高教研究,2015,(12):1.

[3]贺国庆.西方大学教学方法变革思考[J].教育研究,2014,(8): 125.

[4]Derek Rowntree.A Dictionary of Education[M].London: Harper&Row Publishier.1981:315.

[5]Edward L.Dejnozka&David E.Kapel.American Educator’s Encyclo-pedia[M].Greenwood Press.1982:519.

[6]巴班斯基,吴式颖译.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206.

[7]吴杰.教学论——教学理论的历史发展[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6:439.

[8]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42.

[9]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193.

[10]德雷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9.

[11]李方.对立与融合: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91.

[12]邹丽玲,李志宏.关于传统与现代教学方法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024.

[13]谢捷琼,朱海伦.中国传统教学方法研究[J].嘉兴教育学院学报,1996,(1):79.

[14]刘智运.制约创新人才培养的传统教学方法非改不可[J].中国高等教育,2008,(22):23.

[15]韩冬荟.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力杠杆[J].高教研究,2013,(4):010.

[16]邓生民.漫谈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的改革[J].江西教育科研,1987,(1):30.

(责任编校:何俊华)

G64

A

1673-2219(2017)07-0113-03

2017-03-25

东北林业大学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530-41110301)。

韩冬荟(1985-),女,吉林通化人,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森林气象学及教学方法改革。

猜你喜欢
教学方法传统课程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