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西方社会思潮生存机制的质性研究

2017-02-23 21:52:27吴小英王士昌
关键词:思潮信任编码

吴小英,王士昌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高校西方社会思潮生存机制的质性研究

吴小英,王士昌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质性研究发现,在西方社会思潮影响下,部分大学生已经在认知上出现偏差,开始质疑、排斥、抵制我国主流价值观。它的生存机制由心理针对性、内容迷惑性、影响手段多样性和传播路径可信性四个维度构成。我们需要从心理自信、内容辨析、路径掌控构建抵御西方社会思潮负面影响的三道防线,解构其生存机制,还要确立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并以之教育引导大学生,这是防止西方社会思潮渗透的根本之策。

社会思潮;生存机制;质性研究;对策

西方社会思潮是一个统称,泛指由西方传入我国的诸多社会思潮。认识社会思潮要重点把握两个维度:一是思潮产生的时代背景,二是思潮影响的群体类型。当今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迅速发展,国际形势风云际会,诸多西方社会思潮涌入校园,泥沙俱下影响颇大,思想活跃的大学生群体首当其冲。

关于高校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研究,学界已做过诸多有益探索,卜建华(2012)、孙劭方(2014)、齐冰(2014)、曾宁(2016)等撰写多篇文章从微观层面探讨了新自由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普世价值论和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钟丽红(2013)、吕云超(2013)等从宏观层面分析了西方社会思潮在当今社会的负面影响等;李大健(2011)、王飞(2011)、左鹏(2015)等指出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抵制西方意识形态侵蚀;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研组(佘双好,2011、2015)进行了两次针对全国青年学生的大规模社会调查研究,用详实的数据展现了西方社会思潮在大学校园中的图谱。以上这些关于西方社会思潮的研究,多偏向于理论层面,或一般性现象描述分析,缺少可信度高的方法论支持。本研究拟采用具有“解释”和“实证”特征的质性研究来深入探究高校西方社会思潮的生存机制问题,以探究其在高校中生存、影响、传播的深层次因素。

一、研究方法

“质性研究”在社会学领域被称为“定性研究”,也被称为“质化研究”“质的研究”[1],“主要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它具有探索社会现象、阐释意义、发掘整体和深层社会文化结构的作用。质性研究是一个跨学科、超学科的领域……它被广泛运用到与‘精神科学’有关的学科,如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心理学、护理学、政治学、管理学等。”[2]

本研究在已有文献综述的成果上,围绕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效果、影响因素、影响路径等维度编制了半结构式访谈提纲,内容涉及大学生对西方社会思潮的认知程度、基本态度、了解渠道以及应对措施等。访谈对象包括目的抽样选取的12名学生干部(6男6女,采用一对一方式访谈)及自愿报名的6名同学(4男2女,采用焦点团体方式访谈),该18名大学生均来自HD大学,以下用从A至R的18个英文字母为其代号。

所有的访谈录音整理成文字,以句子为单位(一个句子描述一个信息点)贴标签,采用扎根理论中初级编码的三个步骤进行编码,经过一级、二级、三级编码过程,完成对理论的提升与归纳,得出结论。例如,将被访者原话“我心飞翔”“希望可以接触更多有趣的思潮”等“本土概念”(陈向明,2000)作为一级编码,将反复读到的高频一级编码再归类,形成二级编码,比如上面的一级编码聚类成“内心想法”,再将“内心想法”“内心情感”等二级编码聚类成三级编码“心理针对性”,最终得到“心理针对性”“内容迷惑性”“影响手段多样性”“传播路径可信性”四个三级编码。

二级编码到三级编码的具体编码步骤如下:二级编码“内心想法”“内心诉求”“内心向往”聚类为三级编码“心理针对性”;二级编码“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论”“新自由主义”“新权威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文化消费主义”聚类为三级编码“内容迷惑性”;二级编码“相似度高”“迷惑性强”“同化力强”“渗透作用大”“网上转发”“网上评论”聚类为三级编码“影响手段多样性”。二级编码“老师讲的”“同学讲的”“朋友说的”“微博微信等网络上的”“书上看到的”“电视上看到的”聚类为三级编码“传播路径可信性”;最后采用相关系数等多种方法进行信度检验[3]。

二、研究结果

通过对18份访谈资料的质性分析,在确保编码信度≥0.85(可信度高)的前提下,得出以下研究结果:西方社会思潮在高校中的生存机制由“心理针对性、内容迷惑性、影响手段多样性、传播路径可信性”四个维度构成。

(一)心理针对性

心理针对性是指西方社会思潮的内容正好针对着大学生想要认知思潮的的心理诉求,A同学:“我生在这个社会,心里就想着我们的社会更平等、民主一些。”C同学:“每个人都会希望生活在自由、平等的社会中吧。”G同学:“我读书就是为了让这个社会能够更公平公正一点。”我国大学生由于从小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多具备“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责任感和“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天平”的使命感,这些价值观体现着大学生朴素的心理诉求。政治学正是研究“重民本、崇正义”的学科,也是各所大学思想政治必修课的重要章节,具有强烈的政治思想倾向,但是随学科一起进来的“自由、民主”等诸多概念是资产阶级思想的产物。在学科建设上,由于我国研究起步晚,不可避免被西方的概念先入为主,进而被喧宾夺主。C同学谈到:“上课时老师讲的很多概念都是西方的,潜移默化中就接受了吧,我们也没办法……”E同学:“每当讲到近代什么重大理论,创造者不是美国人就是英国人,反正没有中国人,好像只有外国的就好似的……”大学生强烈的心理诉求与我国相关学科不完备的矛盾日益突出,潜移默化中打开了西方社会思潮的生存空间。

(二)内容迷惑性

为何西方社会思潮能够轻易取得我国大学生的信任?是因为“社会思潮把自己装扮成社会公认的道德标准和价值标准,以此来传播自己的主张,影响群众的思想。”[4]K同学:“我们核心价值观满大街都是,国外也讲自由、民主啊,原来是真假悟空啊,哈哈……”L同学:“我一直以为普世价值论是好的,我也觉得就是存在啊,实在没想到原来是被我们批判的……”西方社会思潮与我国主流价值观的很多词组字眼是一样的,如果不仔细区分内涵,很容易混淆。H同学:“自由、平等、博爱是普世价值啊……”“难道我们的民主、自由跟美国的(民主、自由)不一样吗?”可见,这些词汇的内涵已经被混淆,足以说明,西方社会思潮很具有迷惑性。西方社会思潮迷惑性的另一面是复杂性,不同思潮产生发展于不同社会背景,作用于不同群体。复杂性表现在内容和内外部环境的复杂。第一,西方社会思潮本身包含的思潮就多,E同学:“我听说过相关概念,像是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消费主义,好像还有个普世价值论,这些都是西方社会思潮吧……”J同学:“我还听过历史虚无主义,老师讲的,说抹黑英雄形象……”人民论坛每年都会进行一次“社会思潮动态检测指数”调查,公布当年关注度、活跃度高的思潮,思潮内容相当庞杂;第二,思潮的内外部生存环境同样复杂,对大学生而言,思潮描绘下的政治生活比较神秘,而且学生总体仍属于被管理群体,容易产生对学校官方的抵制情绪。D同学:“遇到选举时投一票,算是我的政治生活了吧……”对政治生活的未知,构成思潮的内部政治文化背景。从外部现实环境的角度看,我国政治改革进入攻坚期,经济改革进入新常态,社会转型加速。C同学:“我国现在发展太快了,真的一天一个样……”E同学:“上大学后,我接触到很多新鲜事物,三观也真的变了……”外部环境在变化,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这构成了思潮存在的外部现实环境。西方社会思潮本身内容的复杂再加上内外部环境的多变,加剧了应对的困难。

(三)影响手段多样性

西方社会思潮通过心理针对性和内容迷惑性取得大学生的初步认可与信任,随即运用多种影响手段完成进一步的加强与巩固,影响手段主要包括“同化”和“联网”。以大学生是否实践西方社会思潮为标准,其同化过程体现于:1.外化,即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心理层面产生是或否的影响,但均没能引起对西方社会思潮的实践,这属于自我防御。E同学:“我听说过一些(思潮),但听了也就忘了,没多想……”L同学:“其实我是信普世价值论的。”自我防御的强弱决定了西方社会思潮的外化程度。2.内化,即导致了大学生心理层面的认同,并采取行动实践思潮的同时抵制我国主流社会价值观。由于部分大学生自我防御能力弱,造成片面认同,思潮的“接收者”最终沦为“接受者”,M同学:“天天喊民主,我觉得一点不民主,班长是辅导员私定的,选票多也不行……”O同学:“自由属于统治者,我外国网站都上不去……”大学生在错误认知影响下,宣泄对官方的不信任与不满,造成更大程度的负面影响。

联“网”既是联结“互联网”网络又是联结“结构信任网”网络。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极大促进了思潮的传播,C同学:“现在网络太发达了,发生点什么事分分钟被刷屏……”K同学:“我转发评论过讨论普世价值的文章……”“微时代互联网所具有的天然落地、移动即时、互动隐匿、海量信息、组织动员等,使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强化,同时信息泛滥、情绪泡沫、安全隐患、诚信危机、审美颠覆等道德困境进一步凸现,高校网络德育更加任重而道远。”[5]各种微信、微博、空间、贴吧等使高校社交信任网络分解,加剧了网络复杂性,技术的发展,增强了思潮的传播能力。“结构信任网”指的是大学生对以自己为中心而构成的辐射型社交信任关系网络,H同学:“陌生人说的话,也许会想一想,但老师说的,多半就信了……”B同学:“老师的话比较有权威……”这种选择性信任方式容易忽略西方社会思潮的性质和内容,为其渗透提供了机会。

(四)传播路径可信性

传播路径可信性体现在对传播结构的信任上,其影响的实质是一种对信任客体的“移情”现象,包括正向移情和负向移情。正向移情是指大学生通过对客体的信任来确认对思潮的信任,信任客体指以学缘地缘(多指校园内)为基础而形成的共同体中个体角色的信任,属于传统信任结构,具有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的性质。“这种信任是直接的、感性的,因而这种信任结构是封闭的、信任关系是盲目的。”[6]A同学:“听老师、同学提起的,老师上课时说起过,跟同学也聊过几句……”J同学:“我从朋友那听说过,他说的有鼻子有眼,我还是挺相信他的……”西方社会思潮作用在这种信任中时,其内容的真实性、传播途径等便不再被凸显,大家更在意的是“谁”在传播,这个“谁”可不可信。负向移情是大学生将对高校组织或个体的否定情绪投射到我国主流价值观上,通过“贬我扬他”来反向确认对西方社会思潮的信任。S同学提到:“我是在微信公众号上看到的,(政府)有人批判Y(某微博大V),但我觉得那是报复,我现在反而更相信Y了……”T同学:“我就烦老师那种说法,凭什么就他说的对了。”可见,在高校中,由于个别老师、学校个别部门的失信行为,或者一些校园公共事件处理过程中校方过度运用“以堵代疏”的粗暴管理方式等原因,导致学生对老师群体、管理部门乃至对整个学校的不信任,特别是学生的逆反心理,放大了这种不信任,学生通过对西方社会思潮的盲目认可来弥补自身价值观的缺失和心理的失衡。

三、结论

从本质上看,西方社会思潮是建立在西方价值观尤其是“西方文化中心论”基础之上的,是对中国文化的质疑与否定;从历史上看,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西方社会思潮曾经给我国带来极其有害的“轰动效应”,产生极大负面影响;从现实上看,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论、新闻自由论等思潮与我们提倡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背道而驰,侵蚀大学生的价值观,动摇大学生的政治立场,直接影响“接班人”的质量。通过分析可知,在西方社会思潮影响下,部分大学生已经开始质疑、排斥、抵制我国主流价值观,在认知上出现偏差。

质性研究得出的结论,比较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社会思潮是如何在高校取得大学生信任,进而影响大学生认知,最终指导大学生行为的影响路径。因此我们要认真分析西方社会思潮在高校中的生存机制,积极抵御、破解、消除其负面影响,主要对策如下:

(一)加强文化自信观的心理认同

文化自信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背景下经过多次反复论证与强调从而提出的本土文化观,是基于文化自觉之上以文化自信为心理表征,集自主性、特色性、包容性和发展性认知于一体的整体文化观。其核心就是对自身价值观的认同,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是抵御思潮负面影响的第一道防线。

实现文化自信观的认同,就要做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软实力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需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层面,坚持在教学中提高文化的权重,做到接地气提高文化亲和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带头作用,其他的各部门课程也要发挥文化自信观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种好责任田,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同力,促进课程协同共进;实践层面,要做到编好教材、建好队伍、抓好教学,创新教学形式,例如浙江省开展的百所高校结对县(市、区)暨百万大学生走进基层、走进群众活动,简称“双百双进”。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紧贴基层和群众所需,巩固和壮大基层思想和文化阵地,深刻认识国情社情民情,激发内心爱国主义情怀,以完成心理层面的真正认同与自信。

(二)加强西方社会思潮内容辨析

在当今中国的现实背景下,从大学生角度出发,很多西方社会思潮已经落伍,不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因此,需要我们加强辨析,即包括概念辨析,又包括内涵辨析,这构成抵御思潮负面影响的第二道防线。

在概念辨析上,比如历史虚无主义、消费主义思潮等,我们要进行准确把握。历史虚无主义从观点论上属于唯心史观,混淆人们对历史现象与本质的认识,瓦解主流意识形态,否定历史否定共产党,迷惑性强危害性大。消费主义思潮潜移默化放纵人们欲望,诱发人性之恶,过度强调享受奢侈,扭曲大学生价值观与消费观。在内涵辨析上,像普世价值论等思潮,其“公平、平等、博爱”等概念以西方社会的制度模式和生活方式为参考系,忽略文化自身的多样性与包容性,实质是一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渗透。对西方社会思潮的辨析,主要还需发挥教师队伍的引导作用,教师是“广播站”,对学生的影响举足轻重,讲解思潮时要明确、完整、客观,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杜绝诋毁国家形象和有损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行。另外还要注重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发挥社团隐性课堂的功能,通过举办社会思潮辩论赛、思潮知识问答等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达到辨析目的,以完成内容层面的真正认知与辨析。

(三)加强网络话语权路径掌控

网络已演化为意识形态较量的新战场。西方社会思潮通过互联网传播,进行西方意识形态的扩张与渗透。网络话语权的掌控变成意识形态较量的焦点,赢得了网络话语权也就赢得了意识形态传播路径的主导权。路径的掌控,构成抵御思潮负面影响的第三道防线。

争夺网络话语权之所以重要,从外生性的客观原因看,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较量的形式演变为文化意识形态之争,西方社会思潮便是资本主义投向我国的意识形态炮弹。从内生性的发展需求看,各国谋求自身发展,意识形态是维护统治的重要工具。因为互联网发源地和根服务器控制者是美国,网络给中国带来便利和发展的同时,也为西方社会思潮的入侵提供便利。加强网络话语权的掌控,在高校中需从大学生群体和管理者两个角度入手。首先大学生要自觉提升素养及鉴别思潮的能力,“打铁还需自身硬”,大学生能够发声,才谈得上话语权;而更重要的是高校管理者要从顶层设计角度出发,从宏观制度设计到微观具体操作,都要跟进。宏观上要构建网络平台,营造校园文化,打造活泼、理性的校园网络氛围,微观上可以建立官方公众号,引导学生网络参与,积极倾听回复学生的建议诉求等,汇集大学生的话语力量形成群体话语合力,提升大学生在校园及社会中的话语权。

(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体系”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体系”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2013年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要通过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完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2016年5月,习总书记又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就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也为抵御西方社会思潮夯实了理论基础。

构建学科体系,就要在学科建设上加快“补课”,将西方喧宾夺主的学科阵地夺回来,立足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决中国社会意识形态问题,而不被西方的意识形态所左右;构建学术体系,要求社会科学各层次的科研人员,坚持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提出解决问题的中国方案,加强学术理论深度;构建话语体系,培育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外语水平的高层次外向型人才,完善对外传播渠道。中国会告诉世界,文化是多样的,意识形态是多元的,以往西方强推的“一元中心论”必将终结,中国提倡的“合作、包容、共赢”才是全球共识。只有对自身文化、自身意识形态的高度认同与自信,才是防止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根本之策。

[1] 陈向明.质性研究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2):14-18.

[2] 陈向明.从“范式”的视角看质的研究之定位[J].教育研究,2008(5):30-35,67.

[3] 徐建平,张厚粲.质性研究中编码者信度的多种方法考察[J].心理科学,2005(6):1430-1432.

[4] 林泰.社会思潮形成发展的轨迹和传播的形式[J].思想教育研究,2016(9):58-62.

[5] 吴小英.微时代视阈中高校网络德育困境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0):84-86.

[6] 赵军锋,金太军.论公共危机中谣言的生存逻辑——一个关于谣言的分析框架[J].江苏社会科学,2013(1):130-135.

AQualitativeStudyonSurvivalMechanismofWesternSocialTrendsatCollegesandUniversities

WU Xiao-ying, WANG Shi-chang

(SchoolofMarxism,HangzhouDianzi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310018,China)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shows that some college students have already experienced deviations in their cognition, beginning with questioning, rejecting and resisting the mainstream value of our countr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western social trends. Its survival mechanism is constructed with the following four dimensions: the psychological pertinence, the content confusion, the varieties of influencing approaches and the credibility of the propagation path. We need to build three lines of defending against the negative effect of the Western social trends from the psychological confidence, the distinguishing and analyzing the content, the control and constructing the path to deconstruct its survival mechanism. Moreover, the philosophy of the social sciences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academic system, and the discourse system should be established so as to educate and guide the college students, which can be served as the key to guard against the infiltration of the Western social trends.

social trends; survival mechanism; qualitative study; countermeasures

10.13954/j.cnki.hduss.2017.05.007

2017-04-26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大学生思想动态调查研究(201605)

吴小英(1972-),女,浙江金华人,教授,思想政治教育.

G641

B

1001-9146(2017)05-0037-05

猜你喜欢
思潮信任编码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基于SAR-SIFT和快速稀疏编码的合成孔径雷达图像配准
《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五则
子带编码在图像压缩编码中的应用
电子制作(2019年22期)2020-01-14 03:16:24
表示信任
Genome and healthcare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名作欣赏(2017年25期)2017-11-06 01:40:12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桃之夭夭B(2017年2期)2017-02-24 17:32:43
从生到死有多远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