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工业竞争力动态演变及其特征分析
——基于动态偏离份额法

2017-11-09 09:01:51王梦琳
关键词:长三角分量竞争力

张 宁,王梦琳,阳 景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浙江省工业竞争力动态演变及其特征分析
——基于动态偏离份额法

张 宁,王梦琳,阳 景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运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将长三角地区作为参照对象,基于2004-2014年浙江省工业行业竞争力相关数据,从多个微观周期刻画浙江省产业竞争力的变化趋势,研究以三年一周期,划分五期的方式分别对浙江省32个工业行业的发展状况及其竞争优势的稳定性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总结行业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产值前十位的工业行业竞争优劣势。研究结果表明:与长三角地区相比,浙江工业行业总体竞争力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行业虽具备一定优势,但行业优势的稳定性仍然不足,主导行业的竞争优势不明显,并据此提出了相关政策及建议。

动态偏离份额分析;工业行业;竞争力

作为东部沿海的经济发达省份,浙江省的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尽管在2014年被第三产业反超,但作为实体经济,在增强国民经济发展活力,提升产业结构的均衡度以及促进社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几年在国家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以及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目标的引导下,浙江省一方面致力于引进、培育、扶持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低碳环保的第三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也积极贯彻产业转移政策,转移不适合本区域经济发展发展的低端产业。当前浙江省工业各行业的发展并不均衡,行业间的发展速度和综合实力差距明显。因此,分析浙江省各工业行业的优势劣势,探索现阶段浙江省工业行业的竞争力和动态演变的趋势,有助于检验阶段性的政策实施效果,并为产业布局的调整、产业规划的制定提供参考。

一、文献综述

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 Analysis)是美国经济学家Daniel(1942)和Creamer(1943)提出来的,之后由Dunn(1960)等学者对其进行了发展和完善。偏离-份额分析法在20世纪80年代初作为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引入我国。目前,偏离-份额分析法在研究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迁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偏离-份额分析通常将研究对象的变化分解为三项,即预期分量(the area wide effect)、结构分量(the country mid effect)和竞争力分量(the competitive effect)。预期分量是指所研究的区域按总体的变化速度可以达到的行业增长水平,其结果为正值表示研究区域实际经济增长率高于参照区域;结构分量是指研究区域行业比重与全国该行业比重的差异引起的被研究区域第j行业增长相对于全国标准而产生的差异份额,其结果为正值表明被研究区域的产业结构优于参照区域的产业结构;竞争力分量是指研究区域第j行业增长速度和参照区域之间的差异引起的差值,其结果为正值表明被研究区域相比参照区域产业竞争力更强。该方法能够较为精准地定位研究区域各产业或部门相比较参照区域对应产业或部门的竞争力状况。

国内采用偏离-份额方法进行区域经济的产业竞争力分析最早是洪银兴等[1](2003)比较研究了1995-2000年间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工业竞争力,结论认为长三角的工业发展水平低于珠三角,且长三角区域内江浙沪三地的工业发展水平也不均衡。周彩虹[2]对江浙沪地区2000-2004年的制造业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江浙沪地区的产业已经形成了较强的互补性。杨向阳[3](2006)利用江苏省服务业数据,以上海市和江苏省作为参照对象,通过偏离份额分析法实证研究了1990-2002年江苏省服务业的结构效益和竞争力状况,结果表明江苏省服务业的增长速度和产业结构效益稍优于上海和浙江,但竞争力明显低于上海和浙江。马卫红[4](2010)以全国为参照对象,对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的制造业竞争力进行动态的比较,结果表明长三角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在下降,而珠三角和京津冀制造业的竞争力不同程度的提升,所不同的是将长的研究周期均分成两个短的时间周期进行研究。除了对宏观产业的竞争力分析,一些学者也对相对微观的细分产业进行了研究。王兆红[5](2010)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2000-2007年期间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各行业的行业结构和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各细分行业的优劣势,并提出行业政策调整的相应政策建议。潘雄锋(2008)[6]运用该方法分析了我国区域农业的产业结构,指出农业结构性问题突出,结构偏离表现出较大的副作用,同时,结构和竞争力要素对农业产值增长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张昌勇(2007)[7]、王品慧(2008)[8]、吴贤彬(2012)[9]等学者也分别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不同产业的结构和竞争力进行了分析。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当前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大多是建立在一个时间跨度相对较长的周期内进行分析,而动态从时间维度追踪产业竞争力变化的研究还不多。传统的偏离-份额分析的结果不足以精确地呈现研究对象在整个研究周期内的细微发展变化,也无法揭示考察期内每个时间段内各个因素的具体变化对总体产生的影响。基于此,本文运用动态偏离-份额法[10]以2004-2014年浙江省工业行业为研究对象,长三角地区(江浙沪)作为参照对象,为了展示长时间跨度内的动态变化情况,且可以从多个微观周期刻画浙江省产业竞争力的变化趋势,本研究以三年为一个时间研究周期,分五期研究浙江省工业产业竞争力的动态变化。

二、模型构建

假设被研究区域基期的经济总量为g0,报告期经济总量为gt;参照区域基期的经济总量为G0,报告期经济总量为Gt。为考察被研究区域的产业结构和竞争力状况,根据一定的分类标准可将其划分为若干个行业,用gi0和git分别表示第i行业基期和报告期的经济总量;Gi0和Git分别表示参照区域第i个行业基期和报告期的经济总量(i=1,2…,n)。

设被研究区域第i个行业基期和报告期的变化率为ri,则:

ri=(git-gi0)/gi0

(1)

设参照区域第i个行业基期和报告期的变化率为Ri,则:

Ri=(Git-Gi0)/Gi0

(2)

设参考区域在[0,t]时间段内总规模的变化率为R,则:

R=(Gt-G0)/G0

(3)

将被研究区域报告期与基期相比的增长量W进行分解,即

W=Nj+Pj+Dj

(4)

其中

Nj==*R

(5)

Pj==*(RJ-R)

(6)

Dj==*(rj-Rj)(j=1,2,…,m)

(7)

Tj=Pj+Dj表示j区域的总偏离分量,反映了j区域产业的总体增长趋势。

三、浙江省工业行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说明

本文研究所采用的工业各行业数据来自于《浙江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上海统计年鉴》以及《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长三角的工业产值数据为江浙沪三省按行业分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数据加总后的结果(数据按当年价格计算)。行业划分结果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考虑到研究区域为浙江省,参照区域有长三角地区,其制造业行业门类更为健全,而采矿业相对匮乏,故本文在分析时将采矿业相关行业全部剔除掉,且保留烟草、水务等非竞争行业竞争力变化结果,是考虑到尽可能保证行业研究的完整性,所以最终包含以下32个行业:S1农副食品加工业;S2食品制造业;S3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S4烟草制品业;S5纺织业;S6纺织服装、服饰业;S7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S8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S9家具制造业;S10造纸和纸制品业;S11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S12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S13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S14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S15医药制造业;S16化学纤维制造业;S17橡胶和塑料制品业;S1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S19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S20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S21金属制品业;S22通用设备制造业;S23专用设备制造业;S2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S25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S26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S27仪器仪表制造业;S28其他制造业;S29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S30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S31燃气生产和供应业;S32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为获得研究时间内分行业动态变化结果,分别以2004、2006、2008、2010、2012为基期,间隔一年为报告期,共11年5个时间周期作为研究时间,分别以长三角工业产值和全国工业产值作为参照对象,对浙江省工业进行偏离份额分析。

(二)实证分析

首先以长三角区域为参照区域,结合2004-2014年浙江省工业产值数据,分别以2004、2006、2008、2010和2012为基期计算浙江省工业分行业的预期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分量的动态偏离份额分析表。

2004-2014年间,从表1的总体的预期分量看,五个时间段内预期分量的结果始终为正,且绝对值较大。这表明与长三角地区相比浙江省工业在增长速度上具备一定优势,但从时间序列的动态变化来看,无论各细分行业还是总计的预期分量,其绝对值逐渐变小的趋势明显,说明浙江省工业与长三角地区在增长速度上的优势逐渐缩小。其中在考察的五个时间周期内增长速度优势相当显著的是纺织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从表1的结构偏离分量来看,不同行业的计算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前三个时间周期内,超过一半的行业的结构偏离分量为负值,而之后的两个周期内,过半行业的结构偏离分量为正值,如2012-2014时间周期内19个行业计算结果为正。这说明对比长三角区域,浙江省工业的行业结构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结构效益不断得到提高。然而从总计结果所呈现的“W”型变化也值得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参照长三角区域,农副食品加工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制造业四个工业行业结构效益在五个周期内表现最为突出,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五个周期内的结构偏离值均为正。

从表1的竞争力偏离分量来看,其结果为正的工业行业比例较少。与长三角区域相比,只有烟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在考察的五个时间周期内竞争力偏离分量为正值,其他行业竞争力偏离分量在不同时段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波动变化,虽然部分行业在相比长三角地区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然而从总计结果来看,浙江工业整体竞争力落后于长三角地区。纺织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历来是浙江工业的传统优势行业,结果表明,这种优势正受到来自上海和江苏的挑战。

表1 长三角地区浙江省工业行业动态偏离份额分析表 (单位:亿元)

注:由于版式限制,总增长量G和总偏离量T在表格中未给出。

而从总偏离分量来看,只有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在考察的五个时间段内都为正值,表明该行业的产业发展速度高于长三角地区的平均水平。其他行业的表现在考察时间段内波动较大,说明产业的发展并不稳定。总计结果均为负值表明浙江工业各行业的优势与长三角地区相比并不明显,产业结构有待继续完善,各细分行业竞争力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从工业发展的总体增量来看,各个时间段内浙江省工业的总体增量Wj值均大于0,即便一些行业在结构效益并不明显,竞争力整体并不占优,但借助预期分量在各行业部门远高于长三角的强势表现,仍然实现了总体的逆转。表明总体上浙江省工业的增长率要优于长三角地区的表现。

表2中浙江省工业产值前十位的行业,产值比结果是五个时间周期的平均值。从产业结构的表现来看,浙江工业的结构总体偏老化,以纺织业为首的一些传统产业占比重较大,产值前十的行业占据浙江工业总产值的64.39%,行业的集中程度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浙江工业的整体发展速度,也严重影响了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前十位的行业竞争力分量在不同程度上为负值验证了这一点,尤其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在考察期的竞争力表现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表2 浙江工业产值前十的行业比较(各分量为五个时间段的平均值)

相比长三角地区,浙江省产值前十位的行业竞争力普遍较差,一些行业的工业增长速度较慢,特别是产值基数较大的传统优势行业纺织业,其结构分量为-579。部分行业其工业增长速度较快,如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结构分量很高,说明工业发展速度很快,但竞争力相对较弱。

(三)偏离份额行业分区表

为更清晰的展现并分析浙江省各工业行业的结构优劣势和竞争力状况,对表1数据采用Z-score进行标准化处理,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yij=(xij-μj)/si(i=1,2,…,n;j=1,2,…,m)

(8)

xij表示第i个指标的第j个指标值,μj是第j个指标的平均值,si为第i个指标的标准差,yij是标准化处理后的指标值。

以结构偏离分量Pi为横轴,竞争力偏离分量Di为纵轴,结合标准化之后的指标值,可以对浙江省工业行业进行优劣势的象限划分,如表3所示。

表3 偏离份额行业分区表

第一象限行业的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都为正值,说明与长三角地区的同行业相比,这些行业的产业结构效益和竞争力都具有一定的优势;第二象限的结构偏离分量为负,而竞争力偏离分量为正,表明与长三角地区的同行业相比,其产业结构优势不明显,而竞争力相对较强;第三象限行业的结构偏离分量与竞争力偏离分量都为负值,与长三角地区相比,这些行业的结构优势和竞争力优势都有待进一步增强;第四象限行业的结构偏离分量为正,竞争力偏离分量为负,其行业的结构优势更加明显,而竞争力相对较弱。

从表3行业分区中不难看出以下几个特征:

1.不同时间段内,各工业行业所处的象限位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各行业的结构优势或者竞争力优势不具有传递性。相比静态的单个时间段的偏离份额分析,其结果体现了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和动态性,由此证明了进行动态偏离分析的优势。

2.总体来看,浙江省处于第三象限的工业行业的比例较少,大多数行业都处于具有特定优势的象限内。进一步表明相比长三角地区,浙江省多数工业行业在结构层面或者竞争力层面具有不同程度的优势。

3.在时间维度上,以行业在所处象限不同时间段出现的频数作为行业特定优势稳定性的指标,有如下结论:

表4 行业优势稳定性频数表(统计两次以上)

注:第三象限的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都为负值,不存在行业优势,故不做频数统计。

从表4中可以看出在研究的五个时间段内始终保持结构优势和竞争力优势的行业只有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属于国有控股的能源行业,持续保持竞争力从侧面说明浙江能源需求旺盛,经济发展的活力很强。然而作为工业的细分行业之一,其对工业生产总值的贡献并不大。在结构优势上表现出持续稳定性的是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在考察的四个时间段内具备特定竞争优势有三个行业,分别是农副食品加工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和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和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在长三角区域具备相当稳定的结构优势,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的竞争力优势在研究时间段内得到较为稳定的延续。总体来看,出现频数为4和5的行业比例很小,而出现频数为2和3的行业占据绝大多数,从侧面表明浙江省多数具备优势的行业其优势的稳定性也并不显著。从具备结构优势和竞争力优势的行业类型来看,多集中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等高附加值的产业。

四、主要结论

本文运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方法研究了2004-2014分时间段浙江省各工业行业的发展状况,对时间维度上各行业特定优势的变化情况做了细致分析。研究结果主要有:

(一)浙江省部分行业具备一定优势,总体竞争力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本文对浙江省工业各行业的产业竞争力进行动态的偏离份额分析,是以长三角地区(江浙沪)作为参照对象。以一个更为发达的地区作为参照,而不是以全国作为参照,可以更加准确的对浙江省各工业行业的发展现状做出一个相对严格的定位。分析结果发现,考察期内的五个时间段实现的经济增长总量均远大于零,但其增长的优势有逐渐减弱的趋势。产业结构水平总体呈现“W”型波动,产业结构的效益并不显著且不稳定。总偏离量在考察的五个时间段内全部小于零,说明浙江工业行业的竞争力与长三角地区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产值比重前十位中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的竞争力水平与长三角地区存在不小的差距。

(二)浙江省工业行业所具备优势的稳定性不足

这一特征可以从两方面来看。其一是浙江工业大部分行业在考察期内难以获得稳定的结构优势和竞争力优势,多数行业的稳定性频数集中在两次和三次。而连续表现出稳定性的行业只有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和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其二从行业的象限分区表来看,不同时间段内,不同行业象限的位置处于复杂的变化中,表明行业所具有的优势在变动。例如化学纤维制造业在2004-2006时间段内处在第一象限,具有一定的结构优势和竞争力优势;2006-2008时间段来到了第二象限,表明其丧失了结构优势;2008-2010时间段位于第三象限,竞争力优势也表现不明显;2010-2012和2012-2014时间段同样产生了位置变化。这从间接表明长三角地区工业行业间竞争的残酷。

(三)浙江省工业行业集中度较高,主导行业的竞争优势不明显

浙江工业产值前十位的行业集中度达到64.39%,相对较高。然而从前十位工业行业的竞争力表现来看,前十位的结构偏离分量4正6负,导致前十位总体的结构偏离分量为负,主导产业的结构优势有待加强。这主要是由于排在第一位的纺织业的结构偏离分量大幅度落后导致。主导产业在五个时间段内的平均竞争力偏离分量出人意外的全部小于零,就这一分量体现出竞争力水平明显低于长三角地区的水平。这与浙江主导行业中传统产业比重大的行业结构密切相关。纺织业等传统产业比重大,但发展较慢,而通信、电子及计算机等新兴产业比重相对小,发展迅速但总体竞争力较弱。由此造成了主导行业整体竞争力较弱的现状。

[1] 洪银兴,刘志彪.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和机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8-24.

[2] 周彩虹.基于SS分析法的苏、浙、沪制造业竞争力比较[J].技术经济,2008,12(9):67-75.

[3] 杨向阳,陈超.江苏服务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分析——兼评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应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4(4):415-419.

[4] 马卫红,黄繁华.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制造业竞争力比较——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2(12):1-11.

[5] 王兆红,张晓平.基于动态偏离-份额法的北京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分析[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12(5):604-610.

[6] 潘雄锋,李名子.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我国区域农业产业结构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8,5(3):32-36.

[7] 张昌勇.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湖北产业竞争力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2(11):152-155.

[8] 王品慧,潘若愚.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安徽省工业结构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8,6(1):19-23.

[9] 吴贤彬,陈进.北京市服务业结构和竞争力的动态偏离-份额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2,8(4):96-106.

[10] 袁晓玲,张宝山,杨万平.动态—偏离分析法在区域经济中的应用[J].经济经纬,2008,6(1):55-58.

AnAnalysisonDynamicEvolutionandItsfeaturesofZhejiangIndustrialCompetitiveness:BasedonShift-ShareAnalysis

ZHANG Ning, WANG Meng-lin, YANG Jing

(SchoolofManagement,HangzhouDianzi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310018,China)

This paper applies the shift-share analysis, taking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s its comparative area, based on the related data of Zhejiang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from 2004-2014 and its tendency in various periods, to carry out an empirical study respectively about their development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Zhejiang 32 industrial sectors with a model of 3 years as a period and 5 periods in all. Based on each industry features, their competitiv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top ten industries in their output value are emphatically analyzed.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of Zhejiang industrial sector needs a further improvement compared with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lthough some industrial sectors have some certain advantages, the stability of their advantage is not good enough and the leading industries’ competitive advantage is not significant, either. Thus, some related suggestions or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

dynamic deviation analysis method; industrial sectors; competitiveness

10.13954/j.cnki.hduss.2017.05.001

2017-03-30

浙江省软科学重点项目(2016C25049);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LY18G030018);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8NDJC044YB)

张宁(1974-),女,四川荣县人,博士,教授,水资源管理.

F40

B

1001-9146(2017)05-0001-07

猜你喜欢
长三角分量竞争力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帽子的分量
一物千斤
智族GQ(2019年9期)2019-10-28 08:16:21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诗歌月刊(2019年7期)2019-08-29 01:46:44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 02:56:32
论《哈姆雷特》中良心的分量
分量
日本竞争力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