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丰
(西北政法大学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主体与结构:雷蒙德·威廉斯文化霸权理论的辩证法及其启示
王丰
(西北政法大学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主体与结构的关系在辩证唯物主义中体现为特殊与一般、具体和抽象的关系。威廉斯利用文化霸权理论论述了主体与结构的辨证关系,促进文化马克思主义研究范式的转变。对威廉斯文化霸权理论的思想来源及内容和影响的探讨,旨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思想资源和理论支持。
威廉斯;文化霸权;主体;结构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雷蒙德·威廉斯是英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文学理论家,其研究涉猎广泛,几乎占据了整个社会科学领域。他的《文化与社会》、《漫长的革命》、《乡村与城市》、《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语文学》等论著系统阐述了文化唯物主义观点,把唯物主义扩展到文化具体实践中,立足于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政治背景和阶级基础,同时深受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思想、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葛兰西等人思想、以及欧陆结构主义思想的影响,威廉斯创立了文化唯物主义,在意识形态的能动性中遵循唯物主义,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1]。
威廉斯的文化霸权理论辨证地论述了主体与结构之间的矛盾关系,它既承认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也提出意识形态的主体能动性,把物质性扩展到文化领域。由此,威廉斯的文化霸权理论被称为“文化马克思主义”。
(一)文化霸权概念优于意识形态概念
在《马克思主义与文学》中,威廉斯用一节专门阐述霸权概念。威廉斯认为,具有决定意义的不仅仅是意识形态的观念、信仰体系,还有活生生的整个社会过程,而文化霸权概念则是包涵了一切活生生的整个社会过程。“尽管葛兰西对这一概念的运用在许多方面还不够确切,但是他的著作一直被看做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一个重大转折点”[2]。威廉斯并没有借用葛兰西的“市民社会”来作为霸权的基础,但是威廉斯的霸权概念的外延为社会组织和社会控制过程,既涉及民主选举也包括个人私生活领域,着重强调主体性。那些相对复杂、混乱的文化,如亚文化、大众文化等非意识形态的思想观念往往被忽略,淹没在意识形态的抽象中。由此可见,威廉斯对大众文化的青睐,表现出其对精英文化的不满。
在威廉斯看来,霸权的概念需要从整体的社会过程的确认,才超越意识形态概念。另外,霸权的概念“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看待文化活动(既作为文化传统又作为文化实践)的方式”[2]。威廉斯分析了两种观点,一种是把从属阶级或个人的意识完全看做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的反映,因为各种观念的生产无疑是由掌握生产资料的阶级控制。另一种是从属阶级有自己的阶级意识,并不断发展本阶级的意识以对抗统治阶级意识。很明显,威廉斯赞同后一种观点,他比较霸权和意识形态概念的目的就是要阐述无产阶级的具有自身的意识形态,并强调无产阶级的能动性。威廉斯认为,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不再是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结构中的上层建筑,而是范围更广泛的现实领域。休闲、娱乐和艺术等活动,所有这些活动和实践,都具有能动的现实性和经验性。
(二)主体性:有机霸权
威廉斯强调文化的复杂性,但更突出文化的有机结合,即有机霸权。“霸权始终是一种能动的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只是各种主导性质、主导因素的复合”[2]。威廉斯首先将文化分为传统、习俗机构和构形三个方面。传统一般被理解为“现存的过去”,但是威廉斯却认为传统也是一种“有选择的传统”。习俗机构是一种掌握霸权的过程,包括学校、家庭、社团、教会等组织机构,它们对人的社会化具有深刻的作用和影响。构形是指在精神生活中有意识的运动和趋势。如果说以上划分是形式的,那么威廉斯将文化分为主导、残余和新兴则是内容的。值得注意的是,威廉斯对主导文化的分析少之又少,而是运用大部分文字解析残余与新兴文化的能动性。在威廉斯的阐述中,主导文化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具有主导作用。但是残余与新兴文化对主导文化的具有反抗的潜能。例如残余文化在许多重要方面是危及主导文化的,主导文化则将其纳入(incorporated)自身中。新兴文化并非新奇的东西,它的涵义必须在主导文化的全部意义关系中才能被理解。新兴文化的社会基础是适应文化过程中那些想要取代主导或与之对立的因素。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新兴文化就是无产阶级文化。主导文化总是想把新兴文化收编到自身体系中,以消除其威胁。有趣的是,每次的收编,新兴文化会再次兴起新的威胁,形成了一个动态的能动反抗的过程。威廉斯在此处对新兴阶级文化的分析呼应了汤普森在《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中工人阶级意识能动反抗性。总之,三种文化之间的张力不会消失,是历史的和过程的。主导文化极力收编残余和新兴文化,但是后两者的能动性总是驱使其不断反抗主导文化的霸权。
出身工人阶级的威廉斯与大众文化有深厚情感,威廉斯分析大众文化的主体能动性,借以反对艾略特和利维斯的精英文化观。“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我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反对艾略特和利维斯,以及围绕他们形成的整个文化保守主义[2]。为了对抗精英文化,威廉斯从大众文化中挖掘出其主体性和革命性。在《漫长的革命》中,威廉斯分析了读者大众的变化以及大众报刊的发展,描述了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状况,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反对一切专制势力,不管它是武力的还是金钱的;反对一切在扰乱并削弱这一漫长而又艰苦的人类努力的行为,追随并拥护那些以许多不同方式推动这场革命不断向前发展的人民”[2]。威廉斯称这场革命为“漫长的革命”,革命的主体就是人民,大众文化就是革命的动力。另外,威廉斯在分析新兴文化时,指出其社会基础是新兴的阶级或集团,这种新兴文化对主导文化具有革命的反抗性。威廉斯认为没有任何一种主导文化可以穷尽所有人类的实践和目的,大众文化出自大众,必有其特点和革命的潜能。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持悲观态度,他们把大众文化看做是“文化工业”,看作是资产阶级技术理性的结果。认为大众文化的主要特点是消遣娱乐,在此过程中丧失了革命性和批判性,大众文化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大众的控制,使人们成为“单向度的人”。造成这种理解主要是法兰克福学派忽视了人的理性革命因素,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公式完全的套用在大众文化上,而威廉斯则能从全面地、辩证地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三)结构性:经济基础的限制和施加压力
威廉斯分析了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重新解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得出“因此,与马克思主义中的某种发展相反,需要加以研究的并不是基础和上层建筑,而是具体的、不可分割的现实过程。这些过程中的那种决定性的关系也被一个复杂的观点所表达,此即谓‘决定’” 的结论[3]。威廉斯重新解释了“决定”的涵义,认为马克思的“决定”与自然科学中的决定性规律是一致的,这种“决定”预先设定过程的特性是固定的,改变的只是条件和组合方式,只要发现这些条件或组合方式,也就能预见趋势,即规律。威廉斯认为“决定”就是设定限度和施加压力,并不是强烈的因果关系,更接近于一种意志和目的的行动。如果单纯从因果关系来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会走进第二国际庸俗马克思主义的误区,也有宿命论的色彩。威廉斯赋予“决定”以历史性和连续性,并非具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用的上层建筑。他建议用“中介”来代替这种简单的化约论,因为中介具有能动性,但又离不开经济基础的限制和制约。
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中,威廉斯提出感觉结构的概念,以此作为个体和社会文化之间的沟通方式。威廉斯把感觉结构的定义为“溶解流动中的社会经验”,“被定义为同那些已经沉淀出来的、更加明显可见的、更为直接可用的社会意义构形迥然有别的东西”[2]。可见,感觉结构具有英国传统的经验主义色彩,强调流变的感觉。一般来说,感觉是变化的,但是在威廉斯这里,感觉是可以被思维而形成结构的。感觉结构是一种文化假设,它介于物质变化和意识形态之间,换句话说,感觉结构是一种潜在的意识趋势。威廉斯在书中举了1660年和1690年间英国两种明显的感觉结构。一是失败清教徒当中的意识趋势,二是复辟王朝中的意识趋势。这两种感觉结构并不是阶级的意识形态,但是有转变成意识形态的可能性。
威廉斯合理地解决了文化的主体性和结构性的辨证关系,继承葛兰西等文化霸权观,区分三种文化,提出感觉结构理论,重新解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这些理论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特别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当然,威廉斯的文化霸权理论具有夸大文化能动性的嫌疑。同时,威廉斯从整体的和过程的角度来研究,忽视了个别文化的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对待威廉斯的文化霸权理论要采取批判分析的态度,汲取富有启发意义的理论资源。
首先,促进了文化马克思主义研究范式的兴起。威廉斯被称为英语世界的“萨特”,其文化霸权理论继承了卢卡奇、葛兰西等人的思想,并开创性地用它来解读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扩展到文化领域,形成了文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范式。众所周知,在威廉斯用文化霸权理论研究文化之前,英国一直存在着本国经验论和结构主义两者研究范式,并且各执一端,各有其优缺点。威廉斯接受了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进行了自我改造,形成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真正解决了文化研究中主体性与结构性的问题,促进了文化马克思主义研究范式的兴起。
其次,丰富了意识形态概念的思想内涵。威廉斯仔细辨析了文化霸权和意识形态的涵义,并且指出文化霸权优于意识形态概念的地方在于,文化霸权不仅包含作为观念的意识形态体系,而且包含了作为人的生活世界中的种种文化,如各种亚文化和边缘文化,并强调这个活生生的文化系统的主体性。显然,意识形态从特拉西开始提出、到法兰克福学派都是作为观念的体系,是一套价值体系,强调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和虚假性。这种强调似乎完全忽视了工人阶级或其他阶层的文化意识。威廉斯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提出文化霸权优于意识形态思想,因为文化霸权概念包含着工人阶层的主体性和能动反抗性的阶级意识。这给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我国在文化建设中、在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中,不能忽略各种文化的能动性,应该把各种文化都整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中,在体系中调节矛盾,或是吸收其文化或是使其以社会主义文化的方式呈现,这既能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征,又能活跃各种不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真正做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目标。
第三,发展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论述。威廉斯在继承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前提下,提出“感觉结构理论”,克服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机械教条的“经济决定论”。感觉结构是威廉斯文化霸权思想中一个重要概念,这个概念意在批评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直接决定。威廉斯认为,经济基础不是直接决定上层建筑,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还有一个感觉结构。感觉结构是一种文化结构,是一种非意识形态却有可能转化为意识形态的文化状态,它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起着桥梁和中介作用。感觉结构可以使文化或价值体系变成反映阶级的意识形态,也可以慢慢被主导文化消融。感觉结构的不稳定性导致文化的复杂性,也突出了文化霸权的主体性。我国正处于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瓶颈期,搞经济固然重要,但是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最后,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为英国“新左派理论之父、英国文化研究的开山鼻祖,威廉斯创造性提出了文化唯物主义观点,即“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把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物质生产过程”。威廉斯将文化划分为主导文化、残余文化、新兴文化,在强调主导文化的同时,高度重视残余文化和新兴文化的主体能动性。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思想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我们在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在新闻媒体中抢占优先话语权,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确保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当然,我们在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建设的同时,不可忽视非主流文化建设,一定要注意引导非主流文化的方向,争取其为社会主义服务。在大数据的今天,应该把网络文化、街头文化、大众文化等各式各样的文化形式引导到社会主义道路上来,利用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优越性去整合各种非主流文化,使未具有意识形态的文化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特征。
[1]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94.
[2]雷蒙德·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M].王尔勃等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89,112,115,116,123,129, 143.
[3]雷蒙德·威廉斯.漫长的革命[M].倪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369.
[责任编辑王云江]
Subject and structure: On dialectic and enlightenment of raymond Williams’ cultural hegemony theory
WANG Feng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or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s and Law, Xi'an 710000, China)
In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the relation between subjects and structures manifests itself as the relations between general and practical, concrete and abstract. Through Williams’ cultural hegemony theory, he regulated the relation between subjects and structures, thus bringing about the paradigm shift for Marxism in British culture. The purpose of conducting research on the origin, content and influence of Williams’ cultural hegemony theory i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illiams; Cultural hegemony; Subject; Structure
10.3969/j.issn.1673-9477.2017.01.024
B089.1
A
1673-9477(2017)01-075-04
[投稿日期]2016-12-04
2014年广东省高校社科繁荣计划类项目“威廉斯文化研究”(编号:4CX14105G)
王丰(1991-),男,安徽阜阳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