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与体制的博弈 希望与勇气的携手
——《肖申克的救赎》主题解读

2017-02-23 08:12魏爱萍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肖申克的救赎肖申克高墙

魏爱萍

(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英语系,山西 运城 044000)

自由与体制的博弈 希望与勇气的携手
——《肖申克的救赎》主题解读

魏爱萍

(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英语系,山西 运城 044000)

《肖申克的救赎》体现了美国社会崇尚自由以及个人英雄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主人公安迪在遭遇冤屈身陷囹圄时不放弃所信仰的自由,对美好生活充满希望,最终通过自己与代表强权和腐败的体制斗智斗勇,重获肉体和精神的双重自由。肖申克体制下的救赎也许可以让人获得空间上的自由,却未必可以使人找回精神上的自由;唯有永不放弃希望和勇气才能使人得到真正的救赎。精神自由才是更深刻的自由。

自由;体制;救赎;勇气;个人英雄主义

《肖申克的救赎》是根据斯蒂芬·金的小说《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的救赎》改编的一部美国电影,小说一经推出即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冠军之位,目前已被译成31种语言。1994年电影出品时获7项奥斯卡奖提名,2014年入选IMDb①年度最佳影片,直至2016年10月仍保持TOP250排名第一,被称为电影史上最完美影片。这部以监狱为背景,没有高科技特效画面,没有小鲜肉吸引眼球的电影文学作品的魅力究竟何在?它要反映的主题究竟是什么?让我们从美国精神的本源——自由信仰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开始探寻。

一、美国文化中的自由与个人英雄主义

美国人崇尚自由,自由是美国的立国之本。美国独立战争中的政治领袖帕特里克·亨利曾提出“不自由,毋宁死”;总统杰弗逊则在开国文献《独立宣言》中明确规定,“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自由的观念在美国人心中根深蒂固,渗透在美国文化、生活、政治等方方面面,是一种空气般的存在。个人英雄主义(individualism)则是美国精神的核心。个人英雄主义高度重视个人的自我支配、自我控制、自我发展,是一种个人自我独立、自我奋斗、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执着精神,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肖申克的救赎》中主人公安迪是一个典型的崇尚自由与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的代表人物。

二、肖申克高墙内外的体制之痛

高墙外的安迪是一个有着令人羡慕的职业和舒适安逸生活的银行家。遗憾之处在于他性格内向,与妻子欠缺沟通致使其婚姻亮起了红灯,他的妻子有了外遇。他恨不得要将背叛自己的妻子及其情人置于死地。巧合之处在于这样的事情发生了,他理所当然地被当作嫌疑,尽管他只是想过而已。没有人比他更有理由去杀害那样一对情侣。无厘头的司法体制把他从高墙外投入到高墙内。高墙内是另外一个世界。这里有两种人,狱警和囚犯。狱警、典狱长是体制的执行者,代表这里的真理,高高在上,说一不二。囚犯则没有话语权,没有自我感受,没有人格尊严。狱警对囚犯讲话方式粗鲁、语气嘲讽、态度蛮横、表情不屑。囚犯对狱警唯一的方式就是服从。“个体的自我尊严被长时期从根本上忽略甚至否认,那么很多人就会忘记了自己尚有尊严可以拥有,自己的尊严不自觉地被自己抛弃了。”[1]肖申克的大部分居民在这样的体制中慢慢丧失尊严丧失自我,在各种妥协各种服从中渐渐地被体制化。

(一)肖申克体制的强权与黑暗

在肖申克这所监狱中,囚犯所处的环境笼罩在苍凉黑暗绝望之中。这里充斥着大声的训斥、刺耳的警笛,混乱不堪的喧闹、肮脏粗俗的语言,野蛮血腥的欺凌打斗。典狱长诺顿道貌岸然,阴险狡诈,唯利是图。表面上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随时随地卖弄圣经条款,仿佛自己是道义和慈善的化身,是上帝派来救赎终生的使者;事实上却贪婪狡猾,心狠手辣。他利用安迪的财经知识为他聚拢钱财,却在得知安迪被冤入狱的真实证据时,为了达到长期利用安迪为他赚取钱财的目的,不惜对追求进步的证人汤米杀人灭口,并滥用职权将希望洗雪冤情重获自由的安迪实施禁闭。狱警哈德利等同样贪财、粗暴、草菅人命。强权、腐败、黑暗就是肖申克的代名词。

(二)肖申克体制下的救赎

影片中的布鲁克斯(老布)是被体制化救赎的典型。他在狱中被体制救赎50年,循规蹈矩,从不僭越,绝不犯错。这样一个懂得服从体制的人完全达到了体制救赎的目标,可以走出高墙过自由人世界的生活了。但这种失去高墙内体制约束的自由对于老布来说却成了一种灾难,他无所适从,没有安全感。他宁愿选择把刀架在别人脖子上换取继续待在狱中的资格。当最终不得不走出高墙时,世界早不是记忆中50年前的情景。他根本无法适应,被体制化救赎的他在获得自由时承受不起,最终竟选择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瑞德是影片中的叙事主角。他被判终身监禁,在肖申克服刑40年,十年一次的假释申请他经历了三次,前两次均未获批准。每一次机会都让他充满希望和憧憬,每一次失败让他倍感挫折绝望,他甚至觉得希望是一件危险的事情,一件让人发疯的事情。慢慢的,他放弃,他适应,终究在狱中混得左右逢源,要风得风要水得水,只是不再敢对自由抱有希望。在最终获得自由回归社会时,他不经请示连吃饭排泄这样简单的事情仿佛也不会做了。当一种制度开始侵蚀人类的天性,抹杀人的思考与洞察力,人们不能凭借自身的判断和衡量,而只能被动接受时,这种体制就是一种悲哀。

三、希望引领下自由之路的重构

(一)丽塔·海华丝身后的自由通道

安迪非常清楚对于被判处终身监禁的肖申克来说,重获自由是一种遥遥无期的等待。但他是被冤枉的,他坚信自己是无罪的,他应该赎回自己应得的自由。安迪一方面设法取得警方及狱友的信任,一方面开始构筑救赎自己的自由通道。他以爱雕刻石头为名从瑞德那里得到一把挖掘地道的鹤嘴锄,没人怀疑他会用这样一个工具打造越狱之途,在别人看来要用它挖出一个通道需要600年,也就是几乎不可能。他又让瑞德帮他买了一幅丽塔·海华丝的美人图挂在墙上,这幅美人图带给别人的解读只不过是他对高墙外自由美好生活的痴狂留恋。白天,他把鹤嘴锄藏在圣经中,像其他囚犯一样在狱警的命令下完成各种劳作;晚上,当别人进入深沉的睡梦中,他就用那把小小的鹤嘴锄一点一点挖掘通向自由的出口。19年的坚持,他在美人图的后面挖掘出一条与下水道相通的自由之路。在影片的最后,他匍匐穿行过500米肮脏的地下通道斩获了太平洋海岸金色阳光下的自由。瑞德曾说:“有些鸟儿是注定关不住的,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这个自由通道是属于英雄的奇迹。

(二)啤酒、音乐、书籍带来的自由时刻

强者自救,圣者度人。安迪身在狱中,精神却是自由的。他愿意唤起肖申克每个人心中的那份自由。当他用自己的智慧为狱警哈德利解决了上税问题以后,他向狱警为每位在修缮屋顶的狱友申请了一瓶啤酒。大家坐在太阳下边休息边喝着啤酒边笑着聊天时,感觉就像自由人,好像是在自己家修房顶中间的小憩。每个人心中在体制生活中逐渐忘却的自由被温暖地撩拨起来。回归家庭,做自由的正常人,这样的渴望被安迪重新点燃。

瑞德曾说监狱生活充满了一段又一段的例行公事,主基调永远是灰色无聊乏味。当有一天正在劳动的他们听到监狱的上空飘扬着动听的音乐时,所有的人先是被震撼了,接着陶醉了,升华了。这些失去自由的人在这一瞬间思想都插上了翅膀,随着莫扎特的《费加罗婚礼》飞到高墙之外。这里莫扎特的音乐是自由和希望的象征,消散了所有的禁锢与束缚。[2]安迪让每一个人在那一刻都感受到了音乐之美,自由之美。音乐中的心灵是自由的,是谁也无法剥夺的。阅读对于自由人来说既是获取知识和本领的途径又是闲暇时的消遣。而在监狱里这则是一种奢侈的活动。为了让肖申克的居民也能在阅读中汲取自由的呼吸,安迪坚持不懈地向议会申请扩建图书馆,最终为肖申克建立了最好的监狱图书馆。这个图书馆给肖申克这些身体失去自由的人插上了梦想的翅膀,让心灵无处安放的他们精神变得自由充实。

(三)在友情中播撒勇气与希望

汤米是在安迪入狱的第19个年头进入肖申克的。他是个目不识丁,却乐观朝气而又富有正义感的年轻人,靠偷窃所得养家糊口,因盗窃罪在肖申克短期服刑。安迪看到他善良聪明的本性,在图书馆义务为汤米补课,让他通过考试获取学历,让他明白家庭的责任和温暖。燃烧起他心中对自由和美好生活的渴望。遗憾的是正当汤米信心满满准备重新开始自由美好生活时,却因狱方认定他会妨碍到他们的利益链条而被夺去生命。瑞德与安迪在肖申克相处20年,建立了相互信任和友谊。体制化了的瑞德对自由不敢怀抱希望,认为希望是件危险的事情,在安迪的影响和带动下,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撑起希望的风帆,与朋友安迪一起融入到自由美好的现实生活中。

四、结语

在《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所代表的希望、善良、自由终于在个人拼搏奋斗、不懈努力中战胜了代表强权、腐败、黑暗的体制。在与体制的博弈中他不仅将自己从禁锢中救赎出来,使朋友最终也得以救赎,还给周围的人带来争取自由的希望和勇气。《肖申克的救赎》是一个故事,也是一个忠告;是一段经历,更是一则寓言。像肖申克那样狭小的空间未必能囚禁一个人的自由和希望,而肖申克外面的世界那样庞大的空间也未必不是一种更大的枷锁。心若不自由,处处是牢笼。精神自由才是更深刻的人生自由。[3]如何保持内心最初的追求,在内心永远为希望保留一块圣地,做生命的主人而不是体制的奴隶,是我们所应该思考的人生命题。

注释:

①IMDb,是internet movie database的缩略,指互联网电影资料库,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影数据库,也是目前互联网上最为权威系统全面的电影资料网站。它所特有的电影评分系统深受影迷欢迎。注册用户可以给任何一部影片打分并加以评述,网站则会根据影片所得平均分、选票的数目等计算得出影片的甲醛平均分并依此进行TOP250和BOTTOM100的排行。

[1]齐雁飞.福柯式解读《肖申克的救赎》中的精神惩罚[J].电影文学,2013,(3).

[2]管乐.从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看莫扎特音乐的独特魅力[J].电影文学,2012,(19).

[3]思想之海[EB/OL].人民网http://blog.people. com.cn,2016-04-21.

I106

A

1671-2862(2017)02-0040-03

2016-12-05

魏爱萍,山西长治人,英语语言文学硕士,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英语教育。

猜你喜欢
肖申克的救赎肖申克高墙
汪汪狗爬高墙
希望:奔向自由的力量
比“肖申克”更嚣张的反转
解读《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多重主题
《肖申克的救赎》后,安迪的自由之路
《肖申克的救赎》:人性与权力交织的现代监狱
揭示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之文学特征与宗教隐喻
阳光照进“高墙” 激励复苏希望
读书进高墙 化“魂”促新生
帮教做到“高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