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令邻
(湖南大学 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2)
电影《与狼共舞》和《狼图腾》中狼的意象差异
孟令邻
(湖南大学 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2)
奥斯卡获奖影片《与狼共舞》巧借狼的形象喻指美洲印第安人,以写实的手法最大程度还原了历史上真实的印第安人形象。中法合拍片《狼图腾》更是直接以狼作为主角,解构了人们常规视域里狼的形象,充分张扬了狼的精神魅力。两部片子都将狼作为重要的表现意象,反映了本地文明与外来文明之间的矛盾与斗争,无论是在狼的外在自然本色抑或是内在象征意义方面两者都存在很大的比较价值。
《与狼共舞》; 《狼图腾》; 狼的意象;比较研究
美国电影《与狼共舞》作为西部片的经典之作,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客观的态度反思了美国西进运动,为当代观众真实全面地认识印第安人及其文化提供了一种直观的途径。影片将狼作为象征,通过表现野狼“两只白袜”与白人主角之间亲密关系的建立,反映了白人主角被印第安苏族人排斥、接纳直至“同化”的过程。而脱胎于中国作家姜戎同名小说的电影《狼图腾》,更是直接以草原狼为主角,对其进行了浓墨重彩的刻画。两部片子都将狼作为重要的表现意象,不仅重新建构了狼的外在形象,同时又各自赋予了其不同的文化内涵。下面本文将分别围绕“外在自然本色”与“内在文化象征”对两部影片中的狼的意象进行比较和分析。
在中外传统文化中狼的意象往往伴随强烈的负面色彩,与狼相关的词语和故事也大都赋予了其贬义内涵。无论是汉语中的狼子野心、引狼入室、豺狼虎豹等,抑或是西方童话故事中诸如《小红帽》《三只小猪》《狼和小羊》等,呈现出来的均是残忍、狡诈、贪婪、可怖的狼形象。而影片《与狼共舞》和《狼图腾》的先后问世,直接颠覆了受众对于狼的固有印象,为人们理性地认识狼提供了新的视角。可以说两部片子均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狼的负面形象,但是由于主题不同,两者在对于狼自然本色的具体塑造上呈现差异化。
1.《狼图腾》中野性难驯的狼
作为一部以动物为主角的电影,《狼图腾》花费大量的篇幅成功刻画了蒙古狼自然本色上的多重性。影片在开头部分就首先通过狼群围剿黄羊的情节,充分展示了狼的智慧、耐性、团结和勇猛,正如阿爸所言“狼聪明,有组织能力,更重要的是很有耐性,懂得时机的把握。蒙古人打仗的秘诀正是偷师于狼”。而后,在人类与狼群的斗争中,双方的矛盾一步步被激化,狼性中的恶和不屈也在此时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表现。“围剿军马”“夜袭羊群”,狼对人类展开了疯狂的报复。但面对机械化武装的人类,狼终究是弱势群体,枪炮声中,狼群最终遭到了惨无人道的屠杀。可即便是身临绝境,狼群依旧表现出了永不屈服,誓不投降的精神。片中有两处情节十分具有代表性:一是在包顺贵一行人的追捕下,两只结伴而跑的狼最终被逼到了悬崖边,无处可逃之下两狼相视诀别,一只纵身跳下悬崖,另一只则迅速跑进洞中,刨下洞顶巨石,在堵住敌人的同时也断绝了自己的生路。[1]另一处是那只曾经“放过陈阵一命”的狼,面对围堵,拼命与汽车赛跑,宁死不屈,最终精疲力竭倒在了陈阵面前。狼以一种血性十足、近乎惨烈的方式战斗到最后一刻,它们“不自由, 毋宁死”的的倔强与反抗精神也深深震撼到了荧幕前的每一位观众。
相比狼群的勇猛、睿智、团结和反抗精神,陈阵饲养的小狼则更加鲜明地反映出狼天性中对于自由的热爱。吃狗奶长大的小狼并没有沾染上狗的习性,它依旧保持着狼的尊严和高贵,宁愿忍受与死亡绞索搏斗的疼痛,也不肯像狗那样被牵着走。[2]虽然从小被圈养在牢笼之中,但它却丝毫没有丧失对自由的追逐,始终像个战士一样保持着斗志。最终面对野性难驯的小狼,作为人类的陈阵屈服了。即使是在影片结尾,被放生的小狼再次与陈阵相遇时,它也没有表现出丝毫的留恋和不舍,它甚至没有和“主人”做最后的告别就毅然转身离去。自始至终,小狼都表现出草原狼骨子里的那分野性和对于自由不屈的追求。
和原著小说相比,电影《狼图腾》在故事情节上进行了很多删减和重构,但是影片成功保留了书中最为精彩的几个部分,导演让·雅克·阿诺通过自己的镜头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了蒙古草原狼性格中的机智、勇猛、团结、耐性以及视自由如生命的倔强,令人为之动容。
2.《与狼共舞》中友善可爱的狼
相比《狼图腾》,电影《与狼共舞》并不是一部以狼为主角的电影,狼的意象也更多是一种隐喻和象征。导演凯文·科斯特纳并没有花费很大的篇幅去表现狼,片中那只叫做“两只白袜”的老狼也仅仅是以片段的形式出现了几次。但即便如此“两只白袜”还是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片中狼是以一种温顺友善的动物形象出现在邓巴身边的。它更像是个老友,仿佛能够体会邓巴一个人空守营地的落寞和孤单,适时地出现陪伴着他。正如主人公邓巴后来在日记里所写的那样:“两只白袜像西斯科(邓巴的战马)一样,已经成为值得信赖的朋友。”但是我们知道即便是真正要好的朋友,也会有彼此独立的生活空间,更何况人兽有别。片中有一处细节十分具有代表性,“邓巴手里拿着一块腊肉,蹲着招手示意‘两只白袜’过来。但是‘两只白袜’只是远远地看着、叫着并不过来。直到邓巴将肉丢下,它才跑过来叼走。”[3]狼不从邓巴手中直接获取食物,它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立、自由的个体。此外,“两只白袜”也没有丧失作为狼应有的敏锐和机警,时刻保持着对外界的警觉。相比观众刻板印象中狼自私贪婪的形象,电影里的“两只白袜”还十分懂得知恩图报的道理,它会将捕捉到的野鸡作为礼物送给邓巴,同时还会在邓巴因情感受挫而失落难过的时候陪伴着他。邓巴的苏族名字“与狼共舞”也正是因为“两只白袜”与他嬉戏玩闹的场景被苏族祭司“踢鸟”看到从而受启发想到的。而后,伴随着“两只白袜”与邓巴友情的一步步加深,它最终放下了所有的戒心,不再远远地等待邓巴抛来的食物,而是选择走近邓巴,直接从邓巴手中叼走食物。至此,和谐共处的狼、人关系达到了顶峰。除此之外,在影片的结尾部分导演还特意安排了一处情节强化了“两只白袜”友善勇敢的形象。“看到白人士兵在溪边对邓巴进行辱骂和毒打,‘两只白袜’一直在岸边紧紧跟着他们,不时发出嚎叫表达着自己的担忧以及愤怒,即使是后来面对白人士兵的射击,它也丝毫没有退却,一直默默地陪伴着邓巴。”狼的忠诚和友善深深感染着所有的观众,也引发了他们对于历史、对于狼的重新审视和思考。
通过上文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两部电影在对于狼自然本色呈现上的差异。《狼图腾》中刻画的狼野性十足,同时又集智慧、勇猛、顽强以及视自由如生命等多重特点于一身,而《与狼共舞》中的老狼“两只白袜”更多表现出的则是一种温顺和友善。在狼与人的关系上两者也很不一样,《狼图腾》中,狼与人始终处于对抗的关系。相反,在《与狼共舞》中,狼和人是一种和谐相处、彼此陪伴的关系。总体而言,两部片子对于狼自然本色的刻画呈现出一种差异化。
法国著名剧作家马塞尔·马尔丹曾经在《电影语言》一书中写道:“一部优秀的电影除了具有直接的、富有深刻人道精神的戏剧作用外,还能激发更有普遍意义的思想感情。”而电影这种作用的发挥又主要依赖于画面。“电影画面除了具有一种明显的内容外,还有一种潜在的内容(或者可以说,一种解释性内容和一种提示性内容),第一种是直接的可以鲜明看到的,第二种内容(虚拟的)则由导演有意赋予画面的或观众自己从中看到的一种象征意义所组成。”[4]画面内在的象征意义往往能够直接丰富影片的表现力和思想性。其实除了完整的画面,镜头中的某一物件、光线,甚至是色调等都可能被赋予一定的象征意义。可以说一部优秀的电影通常是感性与理性的辩证统一,是创作者自身理性思考和艺术表达的产物。
电影《与狼共舞》和《狼图腾》虽然成片于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创作背景,但是两者都曾在一定程度上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现实反思。因此,在笔者看来这两部片子正是马尔丹评价标准下的那种优秀影片。而作为两部影片都重点表现的意象——狼,理所当然除了直观的外在自然本色,同时有着各自不同的内在象征意义。
1.《狼图腾》中作为自然化身的狼
众所周知,电影《狼图腾》是一部中法合拍片,导演让·雅克·阿诺更是素以拍摄动物题材的影片为专长;同时作为一位知名的国际导演,其深谙国际电影市场的商业法则和艺术标准,因此他拍摄的这部电影版《狼图腾》相比原著小说,在主题表达上更显精简和具体,影片内容也更加契合国际观众的审美需求。笔者认为导演除了想要彰显草原狼性格上的多重性之外,更多的是出于表达对现今世界生态环境的担忧,希望借助狼的意象、狼与人的矛盾冲突来影射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犯过的一些错误,并以此来警示后人。影片中的狼除了是以一种动物形象存在之外,更多是被视作了自然的象征,而狼与人的关系也直接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点可以通过片中人物对待狼的不同态度得到验证。
电影男主角陈阵是一位来自北京的知青,他在一次狼口脱险后竟然萌发了养只小狼崽的念头,这一情节设置显然暗示了人类因敬畏自然而渴望认识自然的心态。而后陈阵不惜冒着生命危险,钻狼窝掏狼崽并力排众议养狼的过程,则直接对应了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陈阵驯化小狼但最终以失败告终又象征着人类改造自然的失败,暗含着自然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不是人类可以随意改变的意思。此外,片中陈阵被自己养的小狼反咬一口,又表明人类与自然对抗的结果必然是受到自然的惩罚。直至影片结尾,陈阵终于在嘎斯迈的帮助下放生了小狼。这充分展现了人类从敬畏自然、认识自然、企图改造自然、破坏自然最终重新敬畏自然的过程。
片中以毕利格阿爸为代表的蒙古族人民世代奉狼为神明,它们始终对蒙古狼有着敬畏之心,尤其是毕利格阿爸,他对狼十分了解。电影里他带领族人去挖被狼群冰封在大雪湖里的黄羊,象征着自然对于人类的馈赠,而毕利格不让族人把黄羊全部挖尽,又反映了他对于自然的保护。可以说毕利格阿爸正是那些精神境界最为崇高之人的代表,他深知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反对向自然无度地索取。电影里他反对包顺贵在狼群正处于饥荒的时候再去掏狼崽的行为,象征着他对维系自然和谐所做出的不懈努力。最后,为了不让狼掉进人类设置的陷阱里,他不惜冒险拆除炸弹,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毕利格与狼群的关系代表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佳状态。
而影片里以包顺贵为首的外来人员,肆意掠夺黄羊和疯狂掏狼崽的行为,其实反映了那些代表农耕文明的汉人对于草原自然生态的破坏。后来狼群“围剿军马”“夜袭羊群”等报复行为则象征着自然对于人类的惩罚。片尾部分,面对狼群的反击,拥有机械化武装的包顺贵等人采取了对狼群的清剿行动,直接反映了人类妄图依靠工业文明彻底征服自然的行为。最终,面对狼群的坚韧和不屈,包顺贵做出了妥协并且开始重新审视这些草原上的“原住民”,象征着人类自我反思的开始。
统观整部影片,我们发现狼群中的狼其实可以理解为自然的化身,而被陈阵养大的小狼则代表着希望和未来;人类与狼群的关系又对应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影片结尾处,被放生后的小狼再次与陈阵相遇,象征着人类与自然的最终和解。或许这也正是导演寄予未来的美好期望吧。
2.《与狼共舞》中代表印第安人的狼
作为一部曾经带领美国西部片走出低谷的经典电影,《与狼共舞》以一个全新的视角真实再现了印第安人生活的全貌。导演凯文·科斯特纳以狼喻人,在反思美国西进运动的同时表达了他对于不同种族间和谐共处的美好期望。电影里那只孤独的老狼“两只白袜”正是印第安人的化身。狼的两腿前端呈乳白色,这里白色其实代表了白人,狼与白色的结合象征着白人和印第安人存在着和谐共处的可能。除了狼造型上的隐喻之外,整部片子还通过狼与主角邓巴关系的发展,来象征他与印第安人之间从隔阂到融洽的过程。
片中,当“两只白袜”第一次出现在邓巴的营地时,他的本能反应是举枪自卫。这与他最初对于印第安人的印象一致,尤其是在苏族人无端到访要塞之后,邓巴加固了防御,枪不离手,时刻保持着战斗姿态。[5]此时在他看来印第安人就如恶狼一样是野蛮的化身。后来出于好奇和排解孤独的需要,邓巴开始试着接触老狼“两只白袜”,正如他和印第安苏族人的接触。虽然人兽有别无法进行言语上的沟通,但是老狼和邓巴似乎能够体会到彼此的心声,相互理解并始终陪伴着对方。诚然,最初的语言障碍也并没有阻止邓巴和苏族人的友好相处。电影中老狼“两只白袜”一开始并不从邓巴手中直接获取食物,始终保持独立的个体,这象征着印第安人对于自由、平等和独立的热爱,同时也说明邓巴还没有真正获得苏族人的认可和接纳。而狼将捕食的野鸡送给邓巴、狼与邓巴的嬉戏玩闹的场景,则对应了印第安人的质朴、慷慨和热情。为了感谢邓巴及时告知野牛群的动向,苏族人在狩猎结束后盛情邀请他参加了庆祝宴会,期间“披发的风”更是一改往日对邓巴的偏见,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甚至为维护邓巴的利益而不惜和族人争执。回到营地后,邓巴因为“握拳而立”的事情,闷闷不乐,这个时候“两只白袜”一如既往地陪伴着他,帮他排解苦闷。与此同时“两只白袜”也终于放下了所有的戒心,不再远远地等着邓巴把食物抛来,而是选择走近邓巴,从他手中叼走肉块,这直接为后面邓巴和“握拳而立”爱情的丰收埋下了伏笔,同时也象征着邓巴终于与苏族人融为了一体。
总体而言,电影《与狼共舞》中的狼直接象征了印第安苏族,狼和邓巴的关系也对应了邓巴和苏族人的关系,而最终老狼被白人射杀的命运同样暗示了印第安人的最终命运。导演以狼喻人,试图通过重塑狼的形象来打破长期以来白人对于印第安人的偏见;同时,影片还通过邓巴表现了白人与印第安人具备和谐相处的可能性,传达了导演对于种族之间自由、平等和友爱的渴望。
同样是以狼为表现意象的电影,《与狼共舞》和《狼图腾》因主题不同,在狼的塑造上呈现明显的差异化,无论是在狼的外在自然本色,抑或内在象征意义上两者均大相径庭。电影《狼图腾》充分刻画了草原狼的睿智、勇猛、野性等多重性格,导演将狼视为自然的化身,通过表现狼与人的斗争,反思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警示人们要重拾对于自然的敬畏之心。而电影《与狼共舞》呈现给观众的却是一头温顺可爱的老狼形象,导演以狼喻人,还原了真实的印第安人形象;影片在反思美国西进运动的同时,传达了导演对于不同种族之间和谐相处的美好希冀。虽然两部影片在狼的意象表达上有着明显的不同,但是作为优秀的作品,两者均在不同程度上引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和理性反思。
[1]陈涵.生命的抗争:小说《狼图腾》的电影诠释[J].电影文学,2015(5):92.
[2]王晓姝,鲁晓晓.《狼图腾》与《野性的呼唤》中动物意象之比较研究[J].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4(2):88.
[3]罗晓燕.荒原上的传奇和西进史的挽歌——论《与狼共舞》中象征手法的运用[J]. 湖北社会科学,2005(9):104.
[4]马赛尔·马尔丹.电影语言[M].何振滏,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69.
[5]孙文文.《与狼共舞》的多层意蕴及其反思[J].电影评介,2014(7):53.
The Imagery Differences of Wolf in MoviesDanceswithWolvesandWolfTotem
MENG Ling-lin
(School of Journalism, Movie and TV Arts,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2, China)
The Oscar-winning filmDanceswithWolvesuses the metaphor of wolf image to refer to the American Indians, with a realistic approach to the greatest extent to restore the true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Indians. Sino-French co-production filmWolfTotemtakes the wolf as the leading role, deconstructing the image of wolf in the conventional perspective of people and fully publicizes the spiritual charm of the wolf. Two movies take the wolf as an important performance image, reflecting the contradiction and struggle between the local civilization and foreign civilization. There exists a great comparative value between the external nature and the intrinsic symbolic meaning of the wolf.
DanceswithWolves;WolfTotem; wolf image; comparative study
2017-01-03
孟令邻(1991-),男,河南济源人,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影视文化传播研究。
J906
A
1008-469X(2017)02-01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