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互联网+”、全媒体等新兴科技信息技术愈加成熟的今天,图书、情报、档案三者独立发展的空间日益狭小。本文详细分析了互联网时代图书、情报、档案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和历史必然性,联系实际工作实践探究了影响图书、情报、档案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最后指出互联网时代图书情报档案融合发展创新模式。
【关键词】图书 情报 档案 融合 创新模式 全媒体时代
2016年11月16日,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再次在浙江乌镇召开,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开幕式讲话中指出“互联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发展活力的领域。互联网快速发展,给人类的生产生活都带来了深刻变化,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系列新机遇……”诚然纵观我国互联网20余年发展历程,互联网助推了我国和世界其他各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尤其是在近年来,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互联网+”、全媒体等新兴科技信息技术愈加成熟,互联网已成为人民互联互通、心手相连的有力巨擘。在人类社会愈加倾向和依靠互联网的当代和将来,作为服务社会的图书、情报、档案三家文化机构,各自独立发展的空间日益狭小,若不改革创新,挖掘优势,充分发挥自身价值,将被人们遗忘和淘汰。三者借助互联网工具,走融合发展道路,打造一体化图情档数字馆,将是历史发展的抉择。
1 互联网时代图书、情报、档案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和历史必然性
1.1 计算机和互联网信息存储势不可挡
在计算机和互联网发明和广泛应用之前,人类社会对知识和信息的获取不外乎口传和记载,记载包括各类纸质文字书写、记录,这其中就包括存放在各类图书馆、情报馆、档案馆中的纸质书籍和纸质资料等。经过历朝历代的积累和发展,图书馆、情报馆、档案馆三者独立发展、完善和壮大,各自自成体系,为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诸方面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在计算机和互联网被发明和广泛应用后,其最大优势就是信息的大量存储,例如一个纽扣大小的存储设备就能海量存储一个图书馆、情报馆、档案馆。
1.2 网上搜索和查看信息备受青睐
截止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召开之日,中国网民已突破7亿大关,主要集中在高校学生、工人、干部和商业工作人员,这些人员尤其是80后的年轻一代,在获取信息方式上,已远远不同于1970年以前出生的人们,他们不愿徒步来到几公里之外的图书馆、情报馆、档案馆,他们更喜欢运用手机、家庭电脑在个人私密空间进行查阅、学习,甚或在个人空间熬他个通宵看自己喜欢的电子书等。据对南阳市区内高校调查发现,75%的师生利用无线WIFI进行信息查阅和研究,19%的师生打算购买智能手机在宿舍和家里进行查阅和学习。网上搜索和查看信息备受青睐。
1.3 图书馆、情报馆、档案馆到馆读者人数一路下挫
工业和信息化部2013年12月正式发放4G牌照是我国移动终端的分水岭,在此之前,无论国民手机保有量还是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数量都非常低,自2013年12月4G牌照正式发放后,宣告我国通信行业进入4G时代,4G手机以其通信快、增值多、融合功能强等优势迅速替代以往的3G、2G、1G手机,而且随着我国公民购买力的增强及我国通信公司推出价格低廉的多款4G手机,以及无线WIFI的普及覆盖,我国4G智能手机保有量急剧增加,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陈肇雄在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一带一路”信息化论坛开幕词中指出:“截至2016年8月,中国移动电话用户规模超过13亿,4G用户超过6.5亿户,占全球一半以上”。尤其在高校中,95%的师生为了方便生活和辅助学习,都拥有自己的一部4G智能手机,通过4G手机随时随地查阅专业图书、学习资料,播发通知、视频对话、远程教育等。据国内一家文化服务公司调查显示,对河南省省立图书馆、情报馆、档案馆2000年6月30日和2016年6月30日两个时点读者统计分析,图书馆读者下降67.5%,情报下降56.7%,档案馆下降28.9%,图书馆、情报馆、档案馆到馆读者人数一路下挫,而借助智能手机登陆移动(数字)图书馆、情报馆、档案馆的读者急剧攀升,据对郑州市某高校进行读者问卷调查发现,90.6%的学生愿意登录数字图书馆查阅资料,而不愿到图书馆现场查阅,而且随着年级愈高,占比也愈高。
2 影响图书、情报、档案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
2.1 受历史、传统认识约束,图、情、档管理人才思想固化
走访多家图书馆、情报馆、档案馆,听取老中青馆员谈自己的所做、所看、所听、所闻,自从建国后直到现如今,三馆的人员安排上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安排那些领导们需要照顾的家属、亲戚、年龄大将要离退休及那些工作能力差职工同志,就是一两个专业毕业的新进大学生也被视为无能力人员被安排到图书馆、情报馆、档案馆。这样的思维程式潜移默化地制约了自身蓬勃发展,即使抱有雄心壮志、富有朝气的专业学子,经过两三年的涤荡,锐气和朝气被磨平,站在那群老气横秋、暮气沉沉的养老者當中也被挑不出。图、情、档管理人才思想固化,严重制约图书、情报、档案融合发展。
1.2 体制管理严重滞后,当前体制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要求
图书馆、情报馆、档案馆现有体制是将近70年前刚建国后制定的,70年间我国和世界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变迁,国内从过度经济、计划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直到今天的耀眼“双11”互联网信息经济,僵化的管理体制严重束缚和制约了图书、情报、档案的发展,与党中央、国务院提倡的“互联网+”行动格格不入,难以满足“互联网+图书馆、情报馆、档案馆”发展要求,进而导致文化服务滞后。
3 互联网时代图书情报档案融合发展创新模式
3.1 创新搭建图情档融合平台
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互联网+”、全媒体等新兴科技信息技术愈加成熟的环境下,挖掘“互联网+”潜力和借鉴通讯、金融、电子商务等领域利用“互联网+”的成功案例,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创新搭建图情档融合平台。作为图书馆、情报馆、档案馆的中坚力量青年馆员,要勇挑重担,敢于担当,破除任何影响图情档文献资源发展之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作为图书馆、情报馆、档案馆的负责的领导干部,要眼光放远,鼓励青年馆员敢于创新。
3.2 自上而下深改图情档文献管理机制和体制
互联网时代图书情报档案融合发展的重中之重就是确立相配套的管理机制和体制。众所周知,固化的、尘封已久的图情档文献管理机制和体制已不适应当今“互联网+”时代文献发展要求,只有国家文化管理部门牵头出面,改革制定科学、长远、一百年不落后的文献管理机制和体制,进一步带动省市级做出调整,最终形成自上而下深改图情档文献管理机制和体制的繁荣景象,从而加快图书情报档案深度融合。
作者简介
李媛媛(1983-),女,河南省南阳市人。大学本科学历。图书资料专业。研究方向为图书馆信息技术与数字图书馆。
作者单位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省南阳市 473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