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道祥
国立奥伦堡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院长、本次会议的发起人之一瓦·伦达克教授1955-1966年就读于乌克兰帕夫雷什中学,是苏霍姆林斯基亲自教过的学生。师范学院毕业后,区里分配她做团委书记,可老师硬是把她要回了母校做教师。后来她嫁给了俄罗斯人。就到奥伦堡定居下来,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她说:“我很满足,我得感谢苏霍姆林斯基。因为行政工作只是瞬间,而教育是永恒的。”
5月17日,我们到达奥伦堡的当天,年近古稀仍精神饱满的伦达克教授带着她的同事和学生,准时在宾馆楼下迎接我们。在主人的热情引领下,我们穿过列宁广场。步行至苏维埃大街19号二楼教科院办公室,外间是会议室兼助理工作室,迎面墙上是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家的画像和格言,两边是院史和主要学术活动介绍,书架上摆满了教育书刊。
伦达克教授把我们让进里间她狭小的办公桌前,倒上黑咖啡请我们坐下,拿出资料一一介绍会议的筹备情况和日程安排。我们趁机向她请教对苏霍姆林斯基的印象,她说,当时并不知道老师有多大的名气,只感觉他是一个充满爱心、宽严相济、敢于担当、不知疲倦的人;只听过老师一学期的社会课,更多的收获是做学生干部交往中得到的教诲。看到她桌上摆放着一本杂志,封面是苏霍姆林斯基和孩子们在一起的照片,我们就好奇地问其中的一个小女孩是不是她,她微笑着摇了摇头,把她新出版的论文集送给我们每人一本。《德育报》社张国宏社长代表中国同行向伦达克回赠了他的书法作品,上书:“苏霍姆林斯基——教师的良心!”
在学校副校长、历史学博士伊凡诺娃·亚历山大·格奥尔吉耶夫娜教授的办公室里,我们一边用午餐一边听介绍。伊凡诺娃女士说。国立奥伦堡师范大学成立于1919年,是在奥伦堡国民教育学院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现有教职员工350余名,设立有本科、研究生、副博士和博士等学位,开设有法学、哲学、心理咨询教育、组织心理学教育、历史和政治科学教育、社会教育、科学教育等多个专业。伦达克教授领导的心理学和教育学专业是学校的重点专业,她是全俄功勋教育活动家、博士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研讨专题会议会场后,学校学术评审委员会主席,全乌拉尔地区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会主席。她不仅坚持实践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长期从事集体教育的研究,还带领研究生从多角度探讨现代教育的种种问题,著述甚多。她多次应邀访问中国,并建立了常态化的学术交流机制……
伦达克教授到中国访问、讲学期间,惊奇地发现:中国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推崇热度、翻译广度、研究深度超乎想象,产生的成果数量甚至比乌克兰和俄罗斯还多,特别令她感动的是普通中小学实践运用之广、创新之多和教师研究成果之丰。她对本次会议的筹备和在俄罗斯的召开,发挥了核心作用。为丰富会议日程,她特意精心挑选衔接师范与中小学教育的教学基地作为考察对象,兼顾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她特意把参观考察、教学体验和学术交流结合起来,邀请附近的校长列席旁听:她特别关注中国同行对于学习实践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意见,当学校代表介绍经验或与会代表发言时,每讲完一段话,她总是优雅地打断,让即时翻译出来,好让我们听明白,然后请中国代表发表看法。
5月20日上午,苏维埃大街19号二楼会议室,专门安排了“在班集体中如何学习和传承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研讨会。会议开始前播放了苏霍姆林斯基生平和教育思想介绍的专题片,主持人宣布了研讨的主要议题:
——苏霍姆林斯基对马卡连柯集体教育观点的继承与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集体教育思想的运用和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在班集体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教育思想的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想和教师发展
——在班集体建设中如何践行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
与会各国代表结合自己对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理解,重点对个性与集体、集体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关注精神生活、打造精神共同体、在东西方观念差异中找共同点等进行了热烈讨论。会后,国立奥伦堡師范大学C·阿廖申科校长专程到场,与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专业委员会正式签约,计划未来共同合作研究和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阿廖申科校长代表俄方签字,吴盘生主任代表中方签字。唐云增先生向阿廖申科校长赠送了他的专著《一万个日日夜夜——全国班集体建设研究三十年(1983-2013)》。
在大会交流和参观考察过程中,我借助一位代表谈苏霍姆林斯基以花譬喻、教育孩子的话题,重点谈了如何全面理解、正确运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以下是我发言的内容:
在中国,曾经有一位老师以小学生季娜摘校园温室之花的故事的前半部分为素材,给学生出了一道续写作文题,结果大失所望,所有的作文都谴责了小季娜的摘花行为,而没有一个人问及她为什么要摘花。这位老师由此感慨当代中国道德教育的缺失,也由此造成人们对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方法的误解。以苏霍姆林斯基的仁慈之心就容忍孩子们去采花吗?什么时候可以采花?什么情况下不能采?带着这些问题,我认真阅读、归类整理了苏霍姆林斯基著作中关于“花”的教育话题和感想:
(1)还是在学生时代,在山花烂漫、万物生机盎然的季节,安娜·萨莫伊洛英娜老师带学生们来到了森林,当孩子们领略了大自然美好的风光,急匆匆准备回家的时候,老师说:孩子们,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采集些鲜花吧。——当孩子们关心长辈的时候。长辈会感到高兴,这是关怀和敬爱的标志!
(2)花是大自然的精灵,也是大自然的书。带领学生走进田野,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找到了知识的最初源泉。——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应当停留在具体思维上。
(3)刚参加工作不久,一个名叫斯捷帕的男孩在玩耍中无意把教室里的一盆玫瑰花给碰折了,他大声斥责这个孩子,没让这个孩子再照看教室里的花。——在孩子的生活中,故意捣乱的情况是极个别的,因此也只有在极个别的情况下才能对学生进行惩罚。
(4)每天上课前,孩子们都会采一朵不同颜色的菊花带进教室,放在講台上。——这是孩子们情绪的晴雨表,在这情感洋溢的集体生活中,教师不是一个冷漠的见证人,而是一个思想家、学生的同志和朋友。
(5)小女孩季娜摘了菊花,老师说:“为生病的奶奶,你再摘三朵花吧。”——孩子们有许多在我们成年人看来应该受到指责的行为,却往往是受到心灵中高尚热情的激励而产生的,如果您不了解、不发现这种热情,您就可能把那微弱的人类高尚之情的星星之火扑灭掉。
(6)小男孩托利亚要摘铃兰花,老师说:“好的。在掐之前,你来说说它有多美!”——我的理想就在于使每个孩子能实实在在看到关,让他们对着美惊叹不已,把美的东西化作自己精神生活中的一部分。
(7)少先队员们在校园角落栽培了菊花,孩子们摘下了几朵花,角落里的关消逝了,那块地方顿时显得一片荒凉。——不要忘记,你们生活在人们中间,谁都爱欣赏美,应该创造美,而不是破坏它,不是毁坏它。
(8)加利娅的继母得到献的花后,老师对孩子们讲:“如果我们能培养出好多花来,到三八节的时候就给你们的妈妈每人送一朵菊花。”——节日那天,学校邀请各位妈妈来,加利娅的继母也来到学校,孩子也给她献了花,老师向双方谈及爱的问题,他的话打动了母女的心。
这使我感悟到:人的情感是复杂的,对美的认识是逐步深化的,我们不能在赞赏一种做法时,一定要去谴责另一方。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如果一个人在他的童年时代没有领略到人的心灵美的话,他就不可能成为有教养的人。但是,美所唤起孩子的欢喜往往是利己的,教师要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还要让学生明辨是非。因此,当一年级的小女孩为生病的奶奶摘下温室里最大的一朵菊花时,苏霍姆林斯基毫不吝惜地又亲手摘三朵花,作为奖品赠送给她;当还是孩子的托利亚要伸手摘花时,他循循善诱,让托利亚仔细观察花有多美、不由自主地停住了手;当孩子们在校园随意掐菊花时,他就不客气了:咱们学校里花虽然多,可是如果每个同学都去摘一朵,岂不把花园给糟蹋了?而当节日来临时,他又毫不吝惜地让孩子们摘下最美丽的花朵,送给自己尊敬的人。
因此,全面理解、实践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应当深刻了解当时苏联的社会环境、教育现实和大师成长的土壤,像移植玫瑰花一样小心翼翼,像区别对待摘花的孩子一样悉心备至,像春风化雨一样把美的情感植进青少年的心灵……
(责编 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