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群
摘 要: 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作为本科生的必修课,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国防观念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面均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高校国防教育教学质量,应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教学改革:重塑课程目标,突破传统安全观教育目标的藩篱;调整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现代化;完善相关制度,保证国防教育课程有效实施;丰富教学手段,实现教学形式多样化。
关键词: 国防教育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课程实施
高校国防教育课程是高校本科生的必修课。作为一门公共课,国防教育课程在我国高校开设的时间并不长。1984年我国颁布了第二部《兵役法》,之后一些军训试点院校陆续成立了军事教研室,并开始了军事理论教学,国防教育课程在许多高校逐渐成为学生的一门必修课。通过理论授课、军事技能训练、日常性的国防教育活动等措施对大学生开展国防教育。整体来讲,这门课程已逐渐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在充分肯定国防教育课程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的同时,还应看到,当前高校国防教育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实施方面均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问题分析
(一)课程目标定位存在偏差。
高校国防教育课程教学大纲最早颁布于1994年,后经两次修订,2006年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最新修订的大纲规定:国防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以军事理论教学为重点,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储备合格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对这一课程目标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以下两个问题:
1.过度强调军事教育,将国防教育简单等同于军事教育,未能体现国防教育的真正意义。国防教育与军事理论事实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国防包含军事,军事只是实现国防目标、任务的主要手段之一,处在被包含的地位[1]。将国防教育简单等同于军事教育,将影响高校、大学生对于国防教育的接受度,制约高校国防教育的长远发展。
2.该课程目标以培养传统安全观为导向,注重军事理论的传授、军事技能的培养,这样的课程目标与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人才培养和高校育人目标存在一定的偏差。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家安全问题日益复杂、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突出的新时期,高校培养的人才应是具有综合安全观的复合型人才。
(二)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
《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规定:国防教育课程分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两个环节,其中军事理论教学包括国际战略环境、军事思想、中国国防、军事高技术和信息化战争五部分内容,军事技能训练包括条令条例教育与训练、轻武器射击、战术和军事地形学。可以看出,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内容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课程内容逻辑性差,分量重。目前,教学大纲上的五大模块内容之间的内在关联并不紧密,基本不存在严格的逻辑递进关系,因此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内容广泛却不够系统的问题。其次,教学内容分量重,难以在规定课时内完成。内容相当于军事教育中的几门课程,而在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中却要求2-4个学时完成。
2.课程内容未能与时俱进。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防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大国防观念”与国家安全意识[2]。然而,从高校国防教育课程的教学现状来看,在教学内容上还未反映国家安全内容体系的变化。有关网络安全、海洋权益、国家发展战略等与国家安全紧密相关的内容,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很少或完全没有涉及。
3.军事技能训练难以施行。军事技能训练作为国防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受制于学生安全、野战部队难以接受承训任务等一系列制约,绝大多数普通高校的“军事技能训练”主要以队列训练为主,而战术、实弹射击与军事地形学等方面越来越少涉及,野外拉练、生存等综合训练更是难以进行。再加上部分部队派出的训练干部和战士素质欠佳,与普通高校和大学生成长的要求尚存在一定的距离[3]。因此,本應起到正面效果的军训却出现诸多负面收获,背离了学生军训的初衷。
(三)课程实施不到位。
国防教育理论教学时数为36学时,学校在完成规定的学时外,应积极开设与国防教育相关的选修课和举办讲座。在理论教学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好深度和广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确保教学质量。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国防教育课程的实施情况不尽如人意。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课时数难以保证。据调查,一些学校认为,只要组织新生开展了军训就可以了,上不上理论课无关紧要。有的学校甚至认为,大学生的专业课时都难以保障,哪有什么时间开设国防教育理论课。有的甚至认为,要培养国防建设人才,有专门的军事院校,普通高校在培养人才的问题上与军事院校应有所不同,无需开设国防教育课程等[4]。少数高校即便开设了国防教育理论课,也未达到教学大纲中的课程要求标准,时间安排少于36课时。
2.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目前国防教育课均采用大班教学,讲授法是主要的教学方法,这种方式通常以教师为主体,偏重于对知识的讲授和灌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其积极主动性难以调动。虽然教师大都已经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但先进的教学手段并不等于教学方法的先进,许多教师课堂上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只是表现为简单的“点击”与“播放”PPT课件,原本很生动的国防战略问题、大国关系问题却使得学生时常感到枯燥乏味,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改进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的措施
(一)重塑课程目标,突破传统安全观教育目标的藩篱。
当前高校国防教育课程目标基本是以传统安全观的培养为目标导向。传统安全观仅注重从军事领域、政治领域维护国家的安全,而综合安全观则强调用联系的、发展的思维来思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领域的一系列安全问题[5]。当前,我国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周边不稳定与不安全因素增多,海洋权益受到挑战。培养大学生的综合安全观有助于大学生以发展的观点、批判的视野思考国家安全问题,全面提高大学生国防素养。注重大学生综合安全观的培养既符合当前新军事变革与信息化战争的根本要求,又符合我国国防建设的战略目标,对于维护国家安全、捍卫国家主权具有重要意义。
(二)调整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现代化。
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内容的建设要与时俱进,重视塑造大学生的战略思维和全球视野。一方面,原有的军事理论方面的内容要做到与世界政治军事密切相关,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对现行教材进行梳理,突出重点,删减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内容,增加有关军事科学技术发展和中外军事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比如,在军事高技术这一部分,可以增加军事新材料技术,虚拟现实技术,3D打印技术的军事应用等,使军事理论教学内容更具时代特色,让学生了解最新的军事动态。另一方面,根据国际战略形势变化调整教学内容,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和历史发展的主轴。比如,增设国家传统安全论、国家非传统安全论、大国关系论、海洋安全等方面的教学内容。通过调整和完善国防教育教学内容体系,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国防素养,培养大学生现代化的国防观念。
(三)完善相关制度,保证国防教育课程有效实施。
在理论教学方面,要制定相关条例,确保国防教育课程的落实。在课时分布上,应将国防教育课程贯穿整个大学阶段。除在第一学期集中军训时完成军事技能和理论课程学习外,在其他各学期应开设国防教育课程。同时,国防教育理论课实行必修加选修的开课方式,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大学期间任何一个学期选修国防教育课程,有利于提高国防教育课程的选课率。同时,要加大选修课的开设力度,凡与国防教育有关的内容均可开设选修课。
(四)丰富教学手段,实现教学形式多样化。
在国防教育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授课方式,让学生成为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国防教育的实效性。同时,结合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完成形式多样的课外作业。例如,课程论文、征文比赛等内容,将国防教育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以增强教学效果。
此外,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拓展了新的途径,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网络教学具有开放性、直观性等特点。高等院校可以建立国防教育网站,将课程内容全部上网,使学生课后仍然可以自主学习教学内容,弥补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此外,高校可以以国防教育网站为依托,拓宽国防教育内容,宣传国防教育法规、国防历史知识、国防动态等内容,实施全方位的国防教育。
参考文献:
[1][3]陈波,王沙骋.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面临的困境、问题与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04:88-90.
[2]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會议召开·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xinwen/2014-04/15/content_2659641.htm,2014-4-15/2016-6-19.
[4]何庆文,康玉唐.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设置与保障[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01:34-38.
[5]李科.高校国防教育课程教学的问题及改革措施探析[J].教学研究,2014,03: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