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之路

2017-02-22 19:40郑燕艳
文教资料 2016年26期
关键词:大学精神校风核心价值观

郑燕艳

摘    要: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办学理念、育人方针、学术追求、管理模式的整合、凝练和升华,是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实践广泛认同和自觉奉行的根本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观念。校园精神文化对校园文化及和谐校园的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面临一些问题,因此,在新形势下,积极占领高校这块育人阵地,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坚守主流,激浊扬清,成为新时期高校教育工作者急需思考、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校园精神文化    核心价值观    大学精神    校风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环境,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其中,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也是衡量一个学校德育教育成败的重要标志。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可以有效激发全校师生的群体意识,培养集体精神,较好地保持学校的长期稳定和良性发展,成为一个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繁荣高校校园文化发展。

一、校园精神文化内涵

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包括四个层面:一是物质层面,主要指校园的自然人文环境;二是行为层面,主要指师生的生活方式和各种类型的活动;三是制度层面,主要指校规校纪、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四是精神层面,主要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取向[1]。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集中反映了一所大学在长期办学历程中形成的本质、个性和精神风貌,体现着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和最重要的无形教育力量的积淀。

目前,学术界对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涵界定还有诸多争议,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进行界定。秦曙将“校园精神文化”定义为校园中师生员工的精神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它由学校的学风、教风和校风加以体现,是师生共享的价值观念、文化传统、集体舆论、社会心理及各种认同的文化意识和各种流行的文化思潮的综合体[2]。华南师范大学的卢晓中教授从大学精神文化所包含的要素进行分析,将其分为价值层面的文化元素和实践层面的文化元素,进而对大学精神文化的特征及发展趋向进行研究。向仲敏认为: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人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积淀凝练而成的精神成果,它体现着大学的办学理想及其作为学术共同体的价值诉求。他从微观层面将大学精神文化分为大学精神、办学理念、校训、校歌、校风等五种要素[3]。综合上面学者的论述可以看出: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办学理念、育人方针、学术追求、管理模式的整合、凝练和升华,是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实践广泛认同和自觉奉行的根本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观念。校园精神文化营造了一种精神氛围,这种氛围对师生员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着感染和启迪。

二、加强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校園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和最重要的无形教育力量积淀。与此同时,目前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面临着一些问题,因此,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不仅是当务之急,而且必要。

(一)校园精神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文化的力量可以改变一个人,校园精神文化的力量甚至能改变一个时代的人,尤其对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养成和心理素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一,校园精神文化对高校师生乃至整个社会群体的行为、心理的引导,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思想引导、情感熏陶、意志磨炼和人格塑造至关重要。第二,校园精神文化对高校理清办学思路、明确办学目标、促进学校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第三,校园精神文化对完成高校肩负的提高教育质量、进行科学研究、传承社会文化和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至关重要。第四,校园精神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障。

(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近些年来,各高校意识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下了不少工夫。因此,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取得喜人成绩,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面临一些问题。

第一,在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的问题。尽管很多高校在校区的扩建、物质环境、教学科研条件的改善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成绩,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大学文化建设仅有这些物质层面的文化是不够的。美国教育家弗莱克斯纳说:“总的来说,在保证大学的高水准方面,大学精神比任何设施、任何组织都有效。”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不仅在于它的物质存在,更在于它是一种文化、精神的存在。文化精神是一个大学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精神支柱。

第二,校园精神文化受到西方思潮、多元价值观、网络文化的冲击。在极具开放性的数字化环境和全球化的信息传播背景下,某些西方意识形态在高校校园的渗透、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冲击着一些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影响着行为方式,减弱了大学生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素质形成与发展状况的清晰度和效用度,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到挑战[4]。

第三,某些大学生主观世界消极。一方面,某些大学生理想信念趋于功利化,在理想的追求和现实的选择之间,在处理公平和利益之间的关系方面,实用主义通常是一些大学生的首选。尤其是在学业问题上,某些大学生将专业作为简单谋取职业或改变个人生存状况的手段或工具,片面强调专业与社会经济效益的关系。另一方面,某些大学生人文精神匮乏。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历的提升而递增,某些学业优秀的学生缺乏责任心,甚至是家庭和个人责任的缺失。同时,某些大学生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个人主义泛滥,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第四,某些高校大学精神缺失。大学精神是在某种大学理念的指导下,经过所在大学人的努力,长时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它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也是大学抵御诱惑与腐蚀的盾牌,对大学的生存、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导向。然而,当今的某些大学正如有的学者所说:人文精神的缺失让我们的眼神变得淡漠麻木,学术腐败与造假让我们的良心跌出道德底线。

三、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之路探析

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积极占领高校这块育人阵地,加强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指导,为高校校园文化发展把好舵、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校园文化建设指明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加强对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学习,充分发挥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努力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工夫。通过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学生,使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成为主导意识和精神支柱,从而坚定正确的政治信念。通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教育,增强大学生为实现国家现代化而奋斗的自信心,通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教育,树立大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服务理念,通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人品德和职业操守。在“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使大学生得到校园文化精神家园的鞭策和激励,实现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对合并高校自身的历史和文化进一步总结、整合和提炼

精神文化的建设与创造,是一个继承、借鉴、创新的综合过程,美国著名学者阿什比曾说“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所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一定要正本清源。一是学校优秀历史传统。无论建校时间长短,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特点和优秀传统,而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就是要凝练学校的自身特色,传承和发挥学校传统与优势,挖掘本校潜力和特长,突出学校办学风格及在精神文化熏陶下师生立身行事上的个性表现。二是民族文化的本质。民族文化作为塑造民族社会的理想人格,为社会个体提供归属感、幸福感和心理上的依托,是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要重视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弘扬[5]。三是地域文化现实。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社会结构和发展水平的地域自然环境、民族风情习惯、政治经济情况孕育不同特质特色的地域文化。高校办学要立足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汲取当地的文化精髓,结合地域特色提炼精神内涵。

(三)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

大学以精神为最上,有精神,则自成气象,自有人才。大学精神作为大学优良传统文化的结晶,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灵魂,也是大学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及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体现。大学精神主要包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育大学精神要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融合。要把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方面,主要是要做好在课堂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教育。课堂教学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方法,對大学生来说,按适当的比例增加总学时的教学人文课程是绝对需要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人文精神教育的课程。科学精神是大学实现其知识创新、积累和传播功能的巨大动力,但人类在追求真理的科学活动中会牵涉到人的现实功利,所以唯有接受人文精神的引导,才能为知识的传播和应用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科学精神才能摆脱功利主义的藩篱,否则科学探索活动就可能被单纯的物欲所摆布。

(四)强化校风建设

校风是一个学校各种风气的总和,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长期积淀而成具有行为和道德意义的风气,是在校内乃至社会上具有极大影响并被普遍认可的思想和行为风尚,包括学校领导的工作作风、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及学校积淀的传统文化精神、学术探索所形成的风气和氛围。优良的校风是一所高等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学校办学品位和格调的重要标志,也是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优良的校风是一种氛围,置身在这种氛围中,能让人受到感染和熏陶,促使师生员工不断进取向上。同时,它还是一种约束力,能制止不良习惯倾向和风气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抓师德促教风。教师的整体素质和端正教师的教育目的,这是加强校风建设的基础。用先进的思想理论武装广大教师的头脑,积极倡导以观念正确、取向得当,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学品正派、团结合作为核心内容的师德观,为教风建设提供发展方向和理论基础。在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中,要把师德教育作为重要学习专题;发挥榜样引领作用,组织教师认真学习高教战线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举办师德论坛、研讨会等,专题交流师德建设经验体会,开展专项理论研究;通过师德建设,树立爱岗敬业、从严执教、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业风范,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和文化修养,全面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发展[6]。

第二,从社会需求和学生实际出发,加强学风建设。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既要坚持“知识与文化并重”的教育理念,在引导学生系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发展理念,使其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富有良知与正义感,成长为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可用之才[7]。学风建设要善于抓住新生规范、评价体系、职业生涯规划等重点环节。要严明学习纪律,规范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参考文献:

[1]朱京风.目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J].中国成人教育,2010(04):75.

[2]秦曙,陈家麟.以校园精神文化为载体实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03):49.

[3]向仲敏.论大学精神文化的基本元素[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7):69-70.

[4]夏艳霞.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途径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10):88.

[5]柯静.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探析[J].学理论,2012(09):149.

[6]鲁雷,谌兵.合并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J].教育与职业,2012(12):40.

[7]鲁雷,谌兵.合并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J].教育与职业,2012(12):41.

猜你喜欢
大学精神校风核心价值观
说 校 风
杨贤江校风思想:历时性分析与共时性梳理
校风校训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进路探索
关于大学和大学精神的思考
我省不断推进校风、教风、学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