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溶质示踪法的混凝土堆石坝渗漏分析

2017-02-22 03:11李陟辽宁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辽宁沈阳110006
东北水利水电 2017年2期
关键词:示踪剂心墙渗流

李陟(辽宁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辽宁沈阳110006)

基于溶质示踪法的混凝土堆石坝渗漏分析

李陟
(辽宁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辽宁沈阳110006)

针对某水利枢纽工程大坝渗漏问题,采用溶质示踪方法对该水库渗漏位置进行检测并进行结果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给出相应水库防渗处理措施。结果表明:左坝肩心墙上游与下游近10m高程有较强渗漏;右坝肩下覆砂层形成渗漏通道;左右坝肩局部存在较强的绕坝渗漏;坝脚处浅层地下水整体流向为自东向西,流速较大。

示踪法;水库渗漏;分析

1 工程概况

1.1 项目地点

该水利枢纽工程位于内蒙古赤峰市,主坝坝型为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坝顶长614.40 m,坝顶宽8.00 m,最大坝高52.40 m,坝顶高程为730.80 m。副坝坝型为复合土工膜心墙砂砾石坝。工程正常蓄水位724.0 m,总库容3.24亿m3。河床覆盖层至基岩采用混凝土防渗墙进行防渗,设计混凝土防渗墙厚度0.80 m,最大墙高约30 m,墙底嵌入基岩0.5~1.0 m,防渗墙以下为单排灌浆帷幕,灌浆孔底高程为620.00 m,孔距为2.0 m。

1.2 项目区水文地质条件

根据坝址区的基本地质条件,可以将坝址区含水介质划分为四类:

1)松散孔隙含水介质,主要分布于河谷区上部,主要由松散砂砾石组成,厚度15~20 m,含水层透水性强。

2)密实的孔隙含水介质,主要为泥质砂砾石,厚度10~15 m,透水性弱。

3)基岩裂隙含水介质,主要为两岸及坝基覆盖层以下玄武岩,受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及岩体结构控制,基岩裂隙含水介质赋水性不匀,透水性变化较大。

4)坝基深层玄武岩下部的第三系半胶结砂砾岩含水介质,该含水层主要由卵砾石组成,透水性强。

2 示踪试验及示踪实验时间-电导率曲线分析

2.1 示踪试验投源孔及检测孔选择

根据初步分析可能存在渗漏的部位,这次检测主要针左岸K1孔、K3孔及K5孔,右岸ZK5孔,河床ZK1孔、ZK3孔部位进行示踪试验。

示踪试验主要6个投源孔直线布设在心墙上游1.3m处,根据投源孔位置在心墙下游坝顶,马道及坝脚平台共布设22个观测孔,结合左右岸6个绕坝渗漏观测孔,共有观测孔33个及一个抽水井。

为提高检测精度和检测效率,示踪剂选取食盐,测定地下水电导率,反映示踪试验结果。使用上海仪电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雷磁DDSJ-308F型电层率仪进行电导率测定,电极选取DJS-1T型电导电极(铂黑),测量范围2~20 000 us/cm,测量精度11 us/cm。

2.2 示踪试验时间-电导率曲线性态研究

根据水动力学弥散的基本理论,在瞬时投源情况下,示踪剂浓度曲线基本呈密度函数正态分布,见图1(a)。但是,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介质中空隙、裂隙的发育程度及延伸情况的多变性,可能会导致双峰或多峰现象,见图1(b)。

造成示踪剂浓度曲线出现双峰、多峰等现象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①示踪剂通过多个路径,在不同时间内到达取样点。②在试验期间,有人工流场干扰;③试验期间研究区水位的突然变化,可能改变渗流路径,会导致检测点示踪剂的浓度随之变化,检测数据曲线就可能出现双峰或多峰现象。

图1 瞬时投源情况下电导率-时间关系曲线

3 现场示踪结果分析

3.1 左岸示踪试验数据分析

通过对左岸地质情况及个别异常现象的分析,结合示踪试验方法,共选取3个重点的可能渗漏部位进行示踪试验。其中心墙上游布设K1,K3,K5等3个投源孔,心墙下游布设K2,K4,L4,L5等4个检测孔,结合左岸已有3个绕坝渗流观测孔L1,L2及L3,共7个取样检测孔。以K3投源孔,K2接收孔电导率时间关系为例分析左岸示踪试验情况。

根据检测期内各检测孔试验段所取水样电导率变化情况,各检测孔电导率-时间关系曲线见图2。K3孔投放示踪剂(投放示踪剂12.5 kg)4 h后K2孔电导率缓慢上升,上升速度较快,13h内出现峰值,最大值升高70 us/cm之后缓慢下降。说明K3孔向K2孔方向存在明显径流。从取样孔接收到示踪剂时间上看,该试验段686.19~685.19 m段(接触带部位)径流量不大。通过K3孔的示踪试验,检测期间抽水井水电导率出现不同程度上升,但上升幅度较小,出现时间很晚,说明井水来源于左岸坝肩的渗流补给,至少有一部分来源于左岸坝肩的渗流补给。

图2 K2检测孔电导率-时间关系曲线

3.2 河床段示踪试验数据分析

通过对河床地质情况及个别异常现象的分析,结合示踪试验方法,共选取2个重点的可能渗流部位进行检测。其中心墙上游布设2个投源孔ZK1及ZK3,心墙下游布设12个检测孔L6,L7,L8,L9,L10,ZK2,ZK4,ZK8,Y1,Y2,HG1及HG2。以ZK3作为投源孔,ZK4为检测孔示踪试验结果为例分析河床段渗漏情况。

根据检测期内各检测孔试验段所取水样电导率变化情况,绘制各检测孔电导率-时间关系曲线(图3)。

图3 ZK4检测孔电导率-时间关系曲线

图3 表明,ZK3孔投放示踪剂2 h后ZK4孔电导率开始缓慢上升,上升幅度小,72 h后达到峰值,电导率最大值上升90 us/cm,之后电导率值较为稳定无回落迹象,由此判定ZK3孔防渗墙与基岩接触带与ZK4孔之间存在的渗流通道,径流量较大。从ZK3孔各试验段电导率变化、达到峰值时间及钻孔相对位置分析,ZK3孔在高程652.27~ 653.27 m基岩接触部位沿ZK3与ZK4之间连通性较好,在示踪剂投放后,ZK4电导率随即响应,渗流明显,径流量较大。

3.3 右岸示踪试验数据分析

选取ZK3作为投源孔,R1为检测孔,共进行2次示踪试验,根据检验测期内,各检测孔试验段所取水样电导率变化情况,绘制各检测孔电导率-时间关系曲线,见图4。图4表明,ZK5孔投放示踪剂4 h后R1孔电导率开始缓慢上升,上升幅度小,72 h后达到峰值,电导率最大值上升80 us/cm,之后电导率值较为稳定,检测期内无回落迹象,由此判定ZK5孔附近水面至入基岩45 m之间部位(高程693.62~678.96 m),与R1检测孔之间存在渗流通道,径流量很小。

图4 R1检测孔电导率-时间关系曲线

3.4 坝脚示踪试验数据分析

针对坝脚处(原出水点)地下水流向问题,共布设5个钻孔,分别对L6,L7,L8,L9,L10及抽水井进行了示踪试验,以L6投源孔,L7检测孔电导率时间关系为例分析坝脚渗漏规律。

根据检测期内各检测孔试验段所取水样电导率变化情况,绘制各检测孔电导率-时间关系曲线,见图5。由图可知,L7钻孔在投放示踪剂10 min内电导率开始上涨,上升幅度较小,1.5 h达到峰值,电导率最大值与背景值相差50 us/cm。这次试验由于投放示踪剂剂量较小,并且坝脚处地面以下为堆石及原河道河床砂卵砾石,其内部含有潜水,示踪剂稀释速度较快,检测期24 h内其L7,L8,L9,L10及抽水井未出现明显的响应。

图5 L7检测孔电导率-时间关系曲线

4 结论

通过两侧坝肩及河床部位示踪试验的结果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左坝肩心墙上游孔K1钻孔高程672.62~674.82 m及649.82~664.82 m;K3钻孔高程650.19~675.19 m;K5钻孔高程668.11~691.14 m范围内与下游检测孔连通性较好;右岸下伏第三系砂砾石层存在渗漏,渗漏水通过上覆玄武岩越流补给第四系孔隙潜水,渗漏强度大于防渗体与基岩接触部位。

2)河床段心墙上有孔ZK1钻孔高程663.95~ 664.95 m 及 629.95~644.95 m;ZK3钻孔高程653.27~652.27 m及631.07~641.07 m范围内与下游检测孔连通性较好。

3)坝脚处浅层地下水整体流向为自东向西,流速较大,左右坝肩局部存在较强的绕坝渗漏。水库主坝坝基防渗墙以下与坝肩岩体及副坝,均采用帷幕灌浆方式进行防渗处理并进行渗漏检测,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灌浆,直至整个水库无渗漏问题。

TV641.4

B

1002-0624(2017)02-0013-03

2016-10-19

猜你喜欢
示踪剂心墙渗流
分层示踪剂监测技术在河南油田稠油水驱油藏的研究与应用
300 m级超高直心墙和斜心墙土石坝应力变形分析
考虑各向异性渗流的重力坝深层抗滑稳定分析
南海东部深水油田水平井产出剖面 示踪剂监测技术及应用
井间示踪剂监测在复杂断块油藏描述中的应用
过渡层与沥青混凝土心墙的相互作用研究
组合式沥青混凝土心墙坝初探
ABH沥青混凝土心墙坝应力应变分析
溴化钾型示踪剂检测的改进方法
简述渗流作用引起的土体破坏及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