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广永孙晓计李寿义周霄高军
(1.河北省玉田县农业植保站 064100;2.河北省植保植检站石家庄 050000)
小麦后期防病增产技术研究
郑广永1孙晓计1李寿义1周霄2高军2
(1.河北省玉田县农业植保站 064100;2.河北省植保植检站石家庄 050000)
小麦是玉田县种植面积第二大的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2.67万hm2。白粉病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在小麦的各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尤其在小麦中后期发病严重,可导致叶片早枯,成穗率降低,千粒重下降,一般减产10%左右,严重地块损失高达20%~30%,严重威胁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为筛选比较不同杀菌剂、叶面肥及杀菌剂与叶面肥组合对小麦后期防病增产效果,特进行本试验。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点设在河北省玉田县陈家铺乡集强现代农业园区基地,上茬作物为夏玉米。试验田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壤为粘壤土,pH7.7,有机质21.4g/kg,地力中等偏上。
1.2 试验作物
试验作物:冬小麦-石优20。
1.3 供试材料
30%已唑醇,河北博嘉农业有限公司生产。
99%磷酸二氢钾,河北威远生化农药有限公司生产。
325 g/L苯甲·嘧菌酯,河北威远生化农药有限公司生产。
1.4 试验方法
试验设3个药剂处理和1个空白对照,3次重复,共计12个小区。各处理均采用电动喷雾器喷施,每小区111m2,随机排列,中间设1m隔离带。药剂处理区于2016年5月20日(灌浆初期)施药一次,空白对照喷施清水一次,施药当天天气晴好,微风。
各处理如下:
处理1:已唑醇3g+磷酸二氢钾50g,每桶用水15kg。
处理2:磷酸二氢钾50g每桶用水15kg。
处理3:苯甲·嘧菌酯20mL,每桶用水15kg。
处理4:清水对照。
1.5 病害防治效果及产量调查
1.5.1 小麦白粉病效果调查
调查记录各处理防治前及防治后7d、14d防效及各处理产量。
每小区按单对角线五点取样法,每点调查1m2,各点随机检查100张叶片(调查上部3片叶的发病情况,旗叶和旗下一、二叶的取样数量应大体一致),调查发病叶片数和严重度,计算病叶率、严重度和病情指数。
严重度指病叶上病斑菌丝层覆盖叶片面积占叶片总面积的比率,用分级法表示,共8级,分别用1%、5%、10%、20%、40%、60%、80%、100%表示。
注:Ai——i级病叶数
i——各严重度级值
M——调查总病叶数
病情指数=病叶率×病叶平均严重度×100
注:CK——空白对照区病指
PT——处理区病指
注:CK0——对照区药前病指
CK1——对照区药后病指
PT0——处理区药前病指
PT1——处理区药后病指
1.5.2 产量调查
每小区取1m2,调查667m2的穗数;在每个小区中随机取30穗,调查穗粒数;随机取3000粒,称千粒重。
试验结果见表1,试验表明,苯甲·嘧菌酯20mL在施药后7d和14d的实际防效和校正防效分别达到76.87%、75.65%和72.28%、70.82%,产量增幅达到21.83%。已唑醇3g+磷酸二氢钾50g组合在施药后7d和14d的实际防效和校正防效分别达到81.47%、74.81%和74.11%、64.80%,产量增幅达到20.21%。苯甲·嘧菌酯20mL的防效与已唑醇3g+磷酸二氢钾50g组合之间无明显差异。磷酸二氢钾50g防效差,增产幅度很小。
表1 药剂对小麦白粉病防治效果及产量影响
在小麦后期用苯甲·嘧菌酯和已唑醇与磷酸二氢钾组合防治小麦病害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苯甲·嘧菌酯在保证防治效果的同时,具有增强植物抗逆性,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产量的作用,更具有推广价值。
S435.12
B
1005-6114(2017)01-008-002
2016-07-11
郑广永,男,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防控工作。Tel:17732562280,E-mail:yt616332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