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入路选择及效果分析

2017-02-22 03:22赵四军通讯作者王重韧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年2期
关键词:脑膜瘤小脑入路

赵四军 赵 明(通讯作者) 徐 欣 尤 宇 王重韧 韩 磊

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 郑州 450008

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入路选择及效果分析

赵四军 赵 明(通讯作者) 徐 欣 尤 宇 王重韧 韩 磊

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 郑州 450008

目的 研究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入路选择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2-04—2015-08 49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乙状窦前入路20例,颞下经岩经小脑幕入路16例,经乙状窦后入路13例,比较患者肿瘤切除程度,术后并发症、病死率及随访情况。结果 乙状窦前入路根治性切除率为70.0%显著高于颞下经岩经小脑幕入路的31.3%(χ2=5.355,P<0.05),显著高于经乙状窦后入路的23.1%(χ2=6.945,P<0.05)。颞下经岩经小脑幕入路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1.3%显著低于乙状窦前入路的65.0%(χ2=4.050,P<0.05),显著低于经乙状窦后入路的69.2%(χ2=4.144,P<0.05)。结论 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入路选择繁多,每一种入路都有其优缺点,应当根据患者的综合情况采取个性化的手术入路选择。

岩斜区;脑膜瘤;乙状窦前入路;颞下经岩经小脑幕入路;经乙状窦后入路

岩斜区脑膜瘤(petroclival meningioma,PCM)指发生在颅底岩骨及斜坡区的脑膜瘤。岩斜区位于颞骨岩部背面与枕骨斜坡部的岩斜裂汇合处,位置深外科手术空间狭小,肿瘤体积较大难以根治切除,且周围有复杂的神经血管结构,手术中易造成神经血管损伤,因此合理选择手术入路是治疗岩斜区脑膜瘤的重点和难点[1]。目前针对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入路选择及效果分析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选取我院2012-04—2015-08 49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入路选择及效果分析,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04—2015-08 49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和术后病理证实,男17例,女32例,年龄22~58岁,平均38.72岁;住院时间13~21 d,平均17.52 d;术前KPS评分70~88分,平均80.54分;临床表现:头晕头痛30例,耳鸣14例,面部麻木21例,步态不稳22例,视力下降7例,复视14例,听力下降20例,四肢肌力减弱8例,饮水呛咳16例,癫痫2例。

1.2 影像学检查 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头部CT及MRI检查。肿瘤形态以椭圆形为主,扁平状较少。根据影像学特点,参考Sekhar-Monaci等的岩斜区脑膜瘤评估标准[2],小型:肿瘤最大直径<10 mm;中型:肿瘤最大直径为10~24 mm;大型:肿瘤最大直径为25~44 mm;巨大型:肿瘤最大直径>45 mm。本组病例中,小型4例,中型7例,大型20例,巨大型18例。

1.3 方法 49例患者均在全麻下行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肿瘤。根据肿瘤的大小,肿瘤累及部位,肿瘤附着点和生长方式,以及患者的身体情况等因素选择手术入路,乙状窦前入路20例,颞下经岩经小脑幕入路16例,经乙状窦后入路13例。

1.4 观察指标 分析患者肿瘤切除程度,术后并发症、病死率及随访情况。肿瘤切除程度分为根治性切除、次全切除、大部分切除、部分切除,根治性切除:包括海绵窦内的肿瘤全切除,影像学检查未见肿瘤残留;次全切除:海绵窦以外肿瘤残留<10%;大部分切除:海绵窦以外肿瘤残留10%~50%;部分切除:海绵窦以外肿瘤残留>50%。肿瘤未完全切除者术后行普通放射治疗。

2 结果

2.1 肿瘤切除程度 乙状窦前入路根治性切除率显著高于颞下经岩经小脑幕入路(χ2=5.355,P<0.05),乙状窦前入路根治性切除率显著高于经乙状窦后入路(χ2=6.945,P<0.05)。见表1。

表1 肿瘤切除程度比较 [n(%)]

注:①与②比较,P<0.05;①与③比较,P<0.05

2.2 并发症与病死率比较 颞下经岩经小脑幕入路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乙状窦前入路(χ2=4.050,P<0.05),颞下经岩经小脑幕入路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经乙状窦后入路(χ2=4.144,P<0.05)。颞下经岩经小脑幕入路的病死率与乙状窦前入路、经乙状窦后入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并发症与病死率比较 [n(%)]

注:②与①比较,P<0.05;②与③比较,P<0.05

2.3 随访情况 对术后存活患者,随访10~20个月。5例肢体肌力下降的患者在随访期间逐渐恢复;8例面神经麻痹患者中7例在随访期间内逐渐恢复,1例留有永久性面神经瘫痪;5例听力下降患者在随访期间有不同程度的恢复;5例意识障碍患者在随访期间逐渐恢复;4例颅骨感染患者在随访期间逐渐恢复。对于手术未能根治性切除肿瘤的患者,术后进行放射治疗。随访期间内,乙状窦前入路复发0例,颞下经岩经小脑幕入路3例,经乙状窦后入路复发1例,总复发率为8.2%。

3 讨论

岩斜区脑膜瘤生长缓慢、病程较长,早期的临床表现不显著,而当肿瘤生长至粘连重要神经血管结构时才会出现面部神经麻痹、四肢肌力减弱等典型症状[2]。岩斜区脑膜瘤深居脑干腹侧面,与脑干腹侧面Ⅲ~Ⅻ对脑神经、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等重要结构毗邻,解剖结构复杂,使手术极具挑战性[3]。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肿瘤的大小、位置及累计范围,采取合适的手术入路才能降低手术操作难度,控制肿瘤,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本研究显示,乙状窦前入路根治性切除率显著高于颞下经岩经小脑幕入路,乙状窦前入路根治性切除率显著高于经乙状窦后入路。冯思哲等[4]认为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外科治疗岩斜区脑膜瘤,可有效切除体积较大的肿瘤,适合累及全斜坡的患者。刁新峰[5]认为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可提高岩斜区脑膜瘤的肿瘤全切率,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乙状窦前入路具有暴露范围广、手术视野清晰、操作空间大等优点,可直接处理肿瘤基底,减少对脑组织的副损伤,适合于切除体积较大的肿瘤,但同时也存在操作复杂、暴露时间长,对患者机体损伤较大,易引起多种并发症。本研究显示,颞下经岩经小脑幕入路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乙状窦前入路,颞下经岩经小脑幕入路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经乙状窦后入路。周庆九等[6]认为颞下经小脑幕岩嵴入路适用于肿瘤主体在中颅窝的Ⅰ型岩斜区脑膜瘤。杨军[7]认为经颞下-小脑幕入路可通过切开小脑幕并磨除岩骨嵴,能够达到充分暴露肿瘤并保护脑神经,降低手术致残率和致死率。颞下经岩经小脑幕入路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等优点,适用于体积较小的中上岩斜区病变,外科医师在微创器械的帮助下可有效解决下斜坡暴露不足的问题。经乙状窦后入路适用于主体位于后颅窝同时累计中颅窝的肿瘤,具有操作简便、创伤下、暴露肿瘤时间短等优点,但也存在岩骨阻挡手术视野的问题。岩斜区脑膜瘤作为良性肿瘤,根治性切除是较好的选择,但如果是建立在损伤神经功能前提下,那么全切除肿瘤就失去了价值。岩斜区脑膜瘤手术应当在保存患者神经功能前提下进行肿瘤切除,将切除程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尽可能减轻对神经功能的损伤,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手术致残率和致死率,避免术后的复发。

综上,岩斜区手术入路种类繁多,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有利于肿瘤的切除,减少手术损伤,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1] 付旭东,宋来君,孙红卫,等.岩下窦的显微解剖[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1):65-66.

[2] 黄广龙,漆松涛,张喜安,等.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治疗与显微解剖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3,12(7):670-674.

[3] 陈立华,杨艺,徐如祥,等.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入路选择及其手术相关问题探讨[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5,14(3):314-319.

[4] 冯思哲,梁国标,李巍,等.岩斜区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4,13(2):146-148.

[5] 刁新峰.岩斜区脑膜瘤显微外科治疗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2):90-90.

[6] 周庆九,成晓江,更·党木仁加甫,等.神经内镜辅助颞下经小脑幕岩嵴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3,29(6):608-611.

[7] 杨军.颅底岩斜区脑膜瘤手术新的入路:经颞下-小脑幕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特点的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14):6 236-6 238.

(收稿2016-07-20)

R739.45

B

1673-5110(2017)02-0067-03

猜你喜欢
脑膜瘤小脑入路
小脑对吞咽神经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与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尺骨冠状突骨折的入路和预后
住院时间、出院安排、90 d并发症和翻修率:一项比较直接前入路、后外侧入路以及直接上方入路的研究/SILJANDER M P, WHALEY J D, KOUEITER D M,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6):1658-1661.doi: 10.1016/j.arth.2020.01.082. Epub 2020 Feb 5.
如何治疗脑膜瘤?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脑膜瘤分级诊断中的意义研究
孕妇及胎儿先天性小脑蚓部发育不全MRI表现
动动小手和小脑
脑膜瘤组织中相关分子标志物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WHOI、II级脑膜瘤MR表现对比研究及病理类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