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2017-02-22 03:22程慧冉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年2期
关键词:植入术脑血管病缺血性

程慧冉

河南安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安阳 455000

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程慧冉

河南安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安阳 455000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抽取2011-06—2015-11我院接收的符合研究标准的5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n=27)与对照组(n=27)。对照组采用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研究组采用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对比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统计2组临床疗效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比2组住院时间及治疗前后血管狭窄程度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前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各指标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8.89%,对照组为59.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血管狭窄程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40%,对照组为3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血管狭窄程度,提高临床疗效,且住院时间少、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一定安全性,值得推广运用。

血管内支架植入术;缺血性脑血管病;神经功能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临床一种常见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病死率等临床特征。随着生活方式及膳食结构转变,该病发病率近年呈持续上升趋势,对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健康均造成了极大威胁[1]。临床研究[2]表明,动脉粥样硬化引发的椎动脉及颈动脉狭窄性病变是诱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因素。传统多采用药物予以保守治疗,但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难以达到预期目标。随着临床经验积累及医疗技术不断进步,血管内支架植入术逐渐成熟并在临床得到普及,且取得显著疗效,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诊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为探讨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本研究对我院54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临床诊断标准[3];纳入研究前未采用其他治疗措施;知晓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具有手术或麻醉药物禁忌证者;合并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或衰竭者;具有严重出血倾向者;哺乳期或妊娠期妇女。

1.2 一般资料 抽取2011-06—2015-11我院接收的符合研究标准的5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27例,男16例,女11例;年龄42~74岁,平均58.51岁;血管狭窄程度(77.23±3.59)%。对照组27例,男17例,女10例;年龄41~73岁,平均58.49岁;血管狭窄程度(77.19±3.61)%。2组年龄、性别、血管狭窄程度等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

1.3 方法

1.3.1 对照组:采用动脉内膜切除术,行全身麻醉,作皮肤切口后明确颈动脉分叉处;逐层对皮肤和黏膜各层组织予以分离,经肝素行抗凝处理后探查颈动脉并剥离斑块;采用肝素盐水冲洗,逐层闭合手术切口。

1.3.2 研究组:采用血管内支架植入术,行局部麻醉,于右股动脉处选取穿刺点并行穿刺处理;放置动脉鞘并给予肝素抗凝;根据造影结果明确血管狭窄部位、长度及侧支循环状况,随后在颈动脉中释放保护伞,并通过导丝对支架予以定位固定,使其充分覆盖狭窄部位,再次行造影检查,观察支架张开状况是否良好;逐层关闭手术切口。

1.4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1)对比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语言、感觉、运动等13项指标进行评分,分值越高表明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依据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2)对比2组临床疗效[4],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90.0%,且未发生病残者为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46.0%~89.0%为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18.0%~45.0%为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18.0%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0%。(3)对比2组住院时间及治疗前后血管狭窄程度变化情况。(4)统计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各指标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2.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89%,对照组为59.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n(%)]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5.905,△P<0.05

2.3 2组住院时间及治疗前后血管狭窄程度变化情况比较 治疗前2组血管狭窄程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住院时间及治疗前后血管狭窄程度变化情况比较

2.4 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40%,对照组为3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n(%)]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6.857,△P<0.05

3 讨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形势加剧及生活方式转变,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近年持续增高,已成为致残或死亡的重要原因。缺血性脑血管病多发部位为颈动脉及其分支,且发病与动脉血管狭窄程度存在密切关系。相关统计资料[5]表明,19.6%~29.8%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存在一定相关性,不但可致使患者脑灌注匮乏,同时还可引发缺血性脑卒中,若患者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与控制,则极易对其临床疗效及预后效果造成不利影响,严重者会严重威胁患者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传统多采用相关药物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予以对症治疗,但部分患者对药物敏感性不足,不仅难以取得理想近期疗效,且远期复发率较高。随着医疗技术不断发展,外科手术逐渐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运用,多数患者疗效显著,但若患者病情较为严重,血管狭窄程度较高,则难以取得理想疗效[6]。因此,寻找一种适用范围广、疗效确切且安全性高的治疗方法成为临床研究一项重要课题。

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不断深入,血管造影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邹蓉等[7]指出,经血管造影可明确血管狭窄程度、狭窄部位及侧支代偿等情况,对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在血管造影技术基础上通过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实施治疗,可显著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预后效果,且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8]。随着医疗器械不断改进及发展、血管成形技术持续进步,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中得到普遍运用,具有创伤小、疗效确切及安全性高等特点,且支架扩张后可确保供血区恢复再灌注,进而缓解缺氧、缺血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9]。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血管狭窄程度及临床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李远志等[10]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提示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可显著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功能,缓解或解除颈动脉血管狭窄症状并改善缺血状态,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同时,研究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其原因可能是支架成形术有助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管重建,不会对血管内皮造成直接损伤,而内膜剥脱属创伤性治疗措施,易对血管壁自身造成创伤,因此其术后康复时间长于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此外,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提高预后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临床可在手术适应证允许条件下进行推广。

综上所述,采用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血管狭窄程度,提高临床疗效,且住院时间少、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一定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1] 蔡艺灵.浅谈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流重建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3,7(9):3 694-3 698.

[2] 孟伟建,秦会敏,程华.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5,23(1):442.

[3] 万鸿平,邓小容,杜敏,等.支架植入与药物治疗无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的疗效评估[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21):52-53.

[4] 宋波,雷蕾,张家伟,等.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中长期预后及安全性应用[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12(4):90-92.

[5] 崔明珠,苏靖心,刘月强,等.依托咪酯与丙泊酚混合液在脑血管病介入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6):187-188.

[6] 杨波,曾玲莉.介入治疗与内科治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1):42-44.

[7] 邹蓉,曲晓宁,周艳玲,等.介入技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疗效观察[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12(3):62-64.

[8] 张景伟,李海涛.脑血管病介入术后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发生率及治疗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2):60-61.

[9] 徐庶.脑血管疾病患者脑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效果分析[J].世界临床医学,2015,9(8):253-254.

[10] 李远志,段传志,李西锋,等.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J].中国医药导刊,2014,16(10):1 288-1 289;1 292.

(收稿2016-07-20)

R743

B

1673-5110(2017)02-0053-03

猜你喜欢
植入术脑血管病缺血性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与动脉自旋标记的应用价值
翼突种植体植入术的研究进展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中高度近视的临床观察
利伐沙班用于股腘动脉粥样硬化闭塞支架植入术后的临床观察
杜蛭丸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带虹膜隔人工晶体植入术后10年角膜内皮失代偿1例
第17次中国脑血管病大会2017’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