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芳 马闯胜 高新立 马 玲 闫翌君 阎 琳
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 郑州 450006
哌罗匹隆与奥氮平治疗脑血管病伴发精神行为症状对照研究
张淑芳 马闯胜 高新立 马 玲 闫翌君 阎 琳
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 郑州 450006
目的 比较哌罗匹隆与奥氮平治疗脑血管病伴发精神行为症状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把符合研究条件的54例患者随机分为哌罗匹隆组和奥氮平组,分别给予哌罗匹隆与奥氮平治疗,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研究共观察6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2、4、6周末各评定1次。结果 研究中脱落5例。2组治疗后PANSS和ADL评分均明显下降,PANSS评分:2周末、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组间同期比较无显著差别(P>0.05)。ADL评分:4周末、6周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6周末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别(P<0.05)。哌罗匹隆组显效率44.00%,有效率76.00%;奥氮平组显效率41.67%,有效率70.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和0.17,P>0.05)。2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χ2=0.34,P>0.05)。结论 哌罗匹隆治疗脑血管病伴发的精神行为症状疗效显著,能明显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与奥氮平疗效相当,二者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但奥氮平的镇静作用不利于患者生活质量提高。
哌罗匹隆;奥氮平;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 ;精神行为症状
脑血管病患者因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表现为意识障碍、肢体活动障碍、记忆智能减退等,伴发的焦虑抑郁、多疑冲动、怪异行为等精神行为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恢复期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临床需精神药物治疗。报道显示[1-2],奥氮平治疗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有效,但易出现体质量增加、嗜睡等不良反应[3-4]。我们应用哌罗匹隆治疗脑血管病伴发的精神行为症状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对象 选取2013-01—2016-01在我院就诊的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入组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2)伴明显精神行为症状,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5]总分≥60分。(3)入组前3周未服用过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心境稳定剂及安定类药物等精神药物。(4)脑血管病经急性期治疗,已稳定3个月以上。(5)心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及心电图正常,伴其他躯体疾病在稳定期。(6)排除共病其他精神疾病和物质依赖及对应用药物过敏者。(7)受试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研究条件共54例,按入组先后顺序随机分成2组。哌罗匹隆组27例,男15例,女12例;平均年龄72.56岁;病程(6.24±3.37)a。奥氮平组27例,男17例,女10例;平均年龄70.36岁;病程(7.38±4.29)a,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哌罗匹隆组服用哌罗匹隆片,起始剂量4 mg/d,根据病情和耐受程度2周内逐渐加至8~24 mg/d。奥氮平组应用奥氮平片,起始剂量2.5 mg/d,根据情况2周内逐渐加至5~15 mg/d。治疗过程中可酌情使用阿普唑仑片助眠,应用苯海索片治疗锥体外系反应,禁止使用其他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物、心境稳定剂等精神药物。治疗过程中常规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治疗躯体疾病药物维持不变。
1.2.2 疗效判定:研究观察6周,应用PANSS量表评定临床治疗效果,应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6]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能力的变化,同时应用副反应量表(TESS)[6]评定药物不良反应,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4、6周末各评定1次,以6周末PANSS量表的减分率计算有效率,减分率≥80%为临床痊愈,≥50%为显著进步,≥30%为进步,<30%为无效。
2.1 脱落情况 研究过程中脱落5例,哌罗匹隆组2例,其中不能耐受锥体外系反应1例,高血压复发1例。奥氮平组3例,其中过度镇静2例,糖尿病复发1例。脱落患者不计入临床疗效统计,因不良反应脱落病例计入不良反应发生率。
2.2 疗效比较 2组治疗后PANSS评分均明显下降,2周末、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组间同期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DL评分显示,2组患者治疗4周末、6周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6周末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哌罗匹隆组完成研究25例,痊愈3例,显著进步8例,进步8例,无效6例,显效率44.00%,有效率76.00%。奥氮平组完成研究24例,痊愈2例,显著进步8例,进步7例,无效7例,显效率41.67%,有效率70.83%。2组间显效率和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和0.17P>0.05)。
表1 治疗前后2组PANSS与ADL评分比较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组间同期比较,△P<0.05
2.3 不良反应 2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χ2=0.34,P>0.05)。2组锥体外系反应嗜睡、体质量增加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2组不良反应比较 [n(%)]
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因脑血管病变导致脑供血不足,进而损伤脑组织而出现一系列症状。随着老龄化、工作压力增加、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明显,近年来患病率明显上升且呈低龄化趋势。患者伴发的精神行为症状主要表现为人格改变、幻觉妄想、焦虑抑郁、行为紊乱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并影响病情的恢复甚至引起脑血管病复发加重。研究表明[4,7-10],抗精神病药物能有效治疗脑血管病患者伴发的精神行为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本研究应用哌罗匹隆治疗以精神病性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脑血管病患者,并与奥氮平进行比较。哌罗匹隆通过对多巴胺(D2)、5-羟色胺(5-HT2A)受体的拮抗和对5-HT1A受体的部分激动起到治疗精神病症状的作用[11],可用于脑血管病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治疗。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治疗后PANSS和ADL评分均明显下降,2组显效率和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和0.17,P>0.05)。上述结果表明,哌罗匹隆与奥氮平都能有效治疗脑血管病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疗效相当,并能明显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哌罗匹隆在改善生活能力方面优于奥氮平。治疗中发现,大部分患者在药物低剂量和治疗早期(2周内)即有明显疗效,且病情持续稳定改善,而早期无明显好转的患者虽经长时间较大剂量的药物治疗,效果也并不理想,显示出疗效的两极分化,这种现象某种程度上可预测患者预后,分析原因是否与脑部病变的部位、严重程度有关,尚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2组均有不同程度不良反应,组间在锥体外系反应、嗜睡、体质量增加方面差异显著(P<0.05),但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χ2=0.34,P>0.05)。哌罗匹隆组锥体外系反应明显,分析与其阻断脑内D2受体有关[12],而奥氮平的嗜睡、体质量增加等反应与阻断脑内组胺(H1)和5-羟色胺(5-HT2A、5-HT2C、5-HT6)有关[13]。与临床治疗的其他精神障碍患者相比,本研究观察对象易出现不良反应,且反应较重以致患者脱落,与有关报道结果相近[12],分析原因与患者年龄大体质弱、代谢功能衰退、伴躯体疾病、内脏敏感性和药物耐受性改变有关。提醒治疗此类患者时要低剂量且慢加量,尽量缩短用药时间,同时维持积极的脑血管病基础治疗预防复发,并做好亲情关怀,照顾好日常生活,避免情绪波动以利于恢复。药物不良反应常出现在治疗早期,对日常生活能力有一定影响,多在1周后减轻,但药物镇静作用对患者影响较大且持久。
综上所述,哌罗匹隆治疗脑血管病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疗效肯定,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与奥氮平疗效相当。2种药物总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奥氮平明显的镇静作用不利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高。但本研究脱落患者未计入疗效对比某种程度上会影响疗效比较的客观性,有时也难以区别是药物不良反应引起的躯体疾病波动,还是躯体疾病本身复发,因此研究结果的可靠性还需更科学严谨的设计思路进一步验证。
[1] 刘新轶.奥氮平与利培酮治疗血管性痴呆伴发精神行为症状对照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1,17(6):510-514.
[2] 张淑芬,潘继英.奥氮平与喹硫平治疗老年期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对照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3,19(3):229-230.
[3] 韩曙林,孟红凤.奥氮平与利培酮治疗老年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对照观察[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5,21(3):123-124.
[4] 魏冬,潘振山.奥氮平治疗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临床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5,21(2):44-45.
[5] 司天梅,杨建中,舒良,等.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中文版)的信、效度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45-47.
[6]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65-167;198-203.
[7] 朱婉茸,张扶莉,徐涛,等.血管性痴呆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对其认知功能影响分析[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5,42(2):56-59.
[8] 吴强,李艳红,连卓.喹硫平与利培酮治疗老年期痴呆伴发精神行为症状对照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5,21(6):56-58.
[9] 廖更生.利培酮治疗老年期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疗效评价[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0,16(6):502-503.
[10] 陈晓.新型抗精神病药奥氮平治疗老年期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疗效的探讨[J].农垦医学杂志,2008,30(2):93-94.
[11] 徐继莹,左笑丛,李焕德.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哌罗匹隆[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7,23(2):157-158.
[12] 谢焱,周芳珍,雷黎,等.哌罗匹隆及利培酮治疗首次发病的老年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4,24(4):261-262.
[13] Napai N,Watanabe K.Olanzaping[J].Nihon Rinsho,2013,71(4):666-672.
(收稿2016-07-19)
R749.1+3
A
1673-5110(2017)02-003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