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 健 董 辉 周启荣 王迎宾 马云富
郑州大学 郑州 450001
颅缝再造术与颅盖成形术治疗狭颅症的对比研究
耿 健 董 辉 周启荣 王迎宾 马云富
郑州大学 郑州 450001
目的 比较颅缝再造术与颅盖成形术治疗狭颅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07-2016-09收治的狭颅症患儿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A组22例和B组21例,并用SPSS 软件对2组患者术前的年龄、性别、就诊原因、颅内压进行对比分析,对术后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率、住院总费用、复发率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 住院费用方面均少于B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缝再造术与颅盖成形术同样具有积极有效等特点,颅缝再造术大大减少了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提高了安全性。
颅缝再造术;颅盖成形术;治疗;狭颅症
狭颅症又称颅缝早闭,系因某些或全部骨缝早期闭合或骨化所导致的颅骨畸形。其在新生儿中的发生率约为0.06%,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患儿的身心健康,并对其家庭产生影响,因此,狭颅症一直是国内外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该病一般的临床表现有头颅畸形、颅内压增高、眼部症状及精神障碍。其因早闭的颅缝不同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手术方式也存在差异,但手术目的皆是在于改善外形、扩大颅腔、改善大脑发育空间[1]。回顾性分析2013-07-2016-09我院采用颅缝再造术治疗狭颅症22例(A组),并与颅盖成形术21例(B组)的临床资料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A组男17例,女5例,年龄2月~2岁,其中2个月1例,6~12个月14例,12个月~2岁7例;B组男16例,女5例,年龄6个月~3岁,其中6~12个月8例,12个月~2岁13例。所有患儿均经影像资料证实存在头颅畸形及颅缝早闭。手术方式的选择完全由家属知晓手术方式及其利弊后自由选择,手术均由同一治疗组完成,术前2组患儿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术前2组一般资料对比
1.2 临床表现 A组中13例为矢状缝早闭,呈舟状头,其中合并分离性斜视3例,伴颅内高压4例,额缝早闭,表现为三角头畸形7例,其中智力低下伴运动障碍3例,双侧冠状缝早闭,表现为扁头畸形2例;B组中额缝早闭10例,其中伴突眼1例,矢状缝早闭9例,其中伴智力低下,反应迟钝3例,其中伴颅内高压2例。余皆因头颅发育畸形就诊。
1.3 辅助检查 2组患儿均行头颅64排CT扫描及头面部三维重建[2],行X线或MRI排除小头畸形[3],结果均提示:颅缝消失,早闭颅缝处骨质堆积、增厚,指压征明显。其中A组伴脑室轻度扩大5例,B组伴大脑发育不良4例。
1.4 3D打印模型 术前与家属沟通,自由选择后,部分患儿畸形头颅经运用高分子材料打印出3D模型,用于术前医患沟通、手术谈话及手术方案的设计。
1.5 手术方法 (1)A组:根据患儿头颅具体发育畸形特点,行相应手术方法。13例舟状头均行矢状缝再造术,手术方法:沿发迹内矢状缝切口,前过冠状缝后跨人字缝,正常分离皮肤及皮下组织,剥离并切除骨膜,暴露矢状缝,旁开矢状缝1.5 cm处截取1.5~2.0 cm骨槽,骨缘电凝烧灼,避免成骨细胞增生,悬吊硬脑膜止血,填塞胶原蛋白海绵。7例三角头畸形行额缝再造术,2例扁头畸形行冠状缝再造术,手术原理同上。(2)B组:10例额缝早闭均行额眶成形术。手术方法:取冠状切口,两侧延伸至眶平面下,截取额骨瓣及额眶带,并从中线处截断,人为青枝骨折处理额眶带成正常形态,与倒转后的额骨瓣整齐固定,形成人造前囟,丝线固定额顶骨。9例矢状缝早闭均行额顶骨骨瓣交叉旋转术。手术方法:手术切口同上,截取额骨瓣及顶骨,并从中线处截断,将双侧顶骨及额骨分别左右对调并旋转,双侧颞骨与额、顶骨瓣对合处分别截骨成梅花形,对合后丝线固定。
1.6 术后治疗 术后均给予营养神经、预防感染及止血治疗;同时根据患儿凝血机制及术中出血情况酌情给予输血。术后适当加压包扎,并严密观察刀口及引流管情况,保持引流通畅。术后6 h后患儿统一常规采用软枕,对于B组行颅盖成形术的患儿采用适当体位,并定时变换体位,避免活动骨瓣受压移位。术后拆线后根据患儿家庭经济条件选择塑形头盔佩戴3月余。
43例手术均成功完成,术后出现并发症10例,2组出现刀口皮下积液各2例,A组术后高热1例,刀口愈合不佳1例;B组出现刀口感染2例,术后发热3例,2组均无死亡病例。住院观察及术后随访,2组头颅畸形均不同程度改变,4例智力下降有所改善,2例智能无明显变化,3例斜视减轻,A组仅有2例于术后7个月后再次出现骨化,人造颅缝骨性融合,B组无颅缝再融合。A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 住院费用方面均明显小于B组(P<0.05),而在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术后资料结果对比
截止目前,狭颅症的发病原因尚无完全满意的解释,但目前较为成熟的理论认为颅骨、硬脑膜及颅脑之间有着极为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当其受基因遗传或周围生化环境变化的影响时,颅缝的生长发育也因此受到干扰,从而导致颅缝早闭。手术是治疗狭颅症的唯一选择,手术目的在于改善头颅畸形、扩大颅腔,改善大脑发育空间,而对于手术方法和手术时机选择的争论尚未停止[4]。颅缝早闭早期手术方式为单纯的颅缝再造术,随着时间的进展及对狭颅症手术治疗的深入研究,国内外学者已相继对手术方式进行了改进,形成了骨瓣旋转术、梅花骨瓣颅盖成形术、额骨前移术、额眶前移及眶整复术等多种术式,而近年来采用微创手术术式治疗狭颅症也取得成功并得以验证。婴幼儿的大脑发育较快,公认的手术年龄为2岁以前,但即使年龄较大者,也不应放弃治疗[5]。该研究B组中1例3岁患儿进行手术,其主要目的在于改善其外观,减少头颅异常给患儿带来的压力,并解除其大脑受压症状。颅缝再造术作为传统的治疗狭颅症的手术方法,其简单易行,但该种术式仅能满足功能性的要求,而对于美观性的改善并不十分明显[6];而颅盖成形术的支持者认为,作为同时代治疗狭颅症的手术方法,术式的选择应当从其安全性及患儿疾病的恢复程度作为参考[7]。
结果表明,颅缝再造术在同样具有改善狭颅症患儿症状并满足其功能性要求的同时,较大程度地降低了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并减少了住院费用,提高了手术安全性,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婴幼儿体质弱、耐受力差的弱点。颅缝再造术作为传统的手术方式,自提出之后就被进行了多种改良,既往的观点认为该种治疗方法不能改变颅骨的形状和位置,因而不能实现头颅矫形及改善大脑发育[8]。本研究再次印证了颅缝再造术术中出血量少及花费少等优点,为大多数患儿家长所接受。
关于狭颅症的手术治疗,我们的观点与体会是:(1)婴幼儿在1岁以内,因其大脑发育迅速,且对手术的耐受力有限,可行简单的颅缝再造术,而>1岁或颅骨畸形较为严重者可行颅盖成形术或其他复杂术式。(2)出现颅内高压或典型眼部及其他症状时应及早手术。(3)婴幼儿颅骨骨化速度快,不应单纯追求成形效果而过分扩大颅腔,必要时可分期手术治疗。(4)颅盖成形术手术较复杂,术中应注意止血彻底,且因该术式术中出血持续存在,故术中应给予输血,术后注意预防感染及观察刀口情况。
3D打印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技术,利用其打印医学模型已经初步应用于肝脏外科、血管外科等领域[9-10],有利于手术方案的规划及手术的实施,提高手术的精确性。本研究尝试性地将3D打印技术引入到狭颅症的手术治疗当中,取得较好效果。术前打印狭颅症患儿的畸形头颅模型,可更直观地进行手术规划及操作模拟,提高颅骨切除及骨瓣定位的精确性,同时,作为术前医患沟通的一种工具,有利于患儿家属直观地了解病情及手术风险与并发症。但该技术因打印材料的限制,目前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仅在打印模型方面较为成熟。笔者预想,在不久的将来利用生物材料直接打印出与狭颅症患儿颌面部匹配的完整颅骨模型,行手术置换,将会是一种可能。
在颅盖成形技术成熟的今天,颅缝再造术仍有其一定的意义,青年医师可根据自己和患儿的情况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从而使患儿的获利最大化。
[1] Weinzweig J,Baker SB,Whitaker LA,et al.Delayed cranial vault reconstruction for sagittal synostosis in older children:an algorithm for tailoring the reconstructive approach to the craniofacial deformity[J].Plast Reconstr Surg,2002,110(2):397-408.
[2] 杨柳青,张磊,文利.CT头面部三维重建在颅缝早闭中的诊断价值[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6,38(8):881-884.
[3] 林润芳.儿童狭颅症的X线和MRI诊断[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9):1 165-1 166.
[4] 候智.杨辉.狭颅症手术治疗新进展[J].实用医学临床杂志,2013,10(5):24-25.
[5] 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906-907.
[6] 荆俊杰,赵清爽,奚之玉,等.骨瓣旋转术式治疗婴幼儿狭颅症(附7例报告)[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4,19(8):478-479.
[7] Seruya M,Oh AK,Boyajian MJ,et al.Long-term outcomes of primary craniofacial reco-nstruction for craniosynostosis:a 12-year experience[J].Plast Reconstr Surg,2011,127(6):2 397-2 406.
[8] Guimares-Ferreira J,Migue ns J,Lauritzen C.Advances in craniosynostosis research and management[J].Adv Tech Stand Neurosurg,2004,29(29):23-83.
[9] Igami T,Nakamura Y,Hirose T,et al.Application of a three-dimensional print of a liver in hepatectomy for small tumors invisible by intraoperative ultrasonography:preliminary experience[J].World J Surg,2014,38(12):3 163-3 166.
[10] Itagaki MW.Using 3D printed models for planning and guidance during endovascular intervention:a technical advance[J].Diagn Interv Radiol,2015,21(4):338-341.
(收稿2016-11-03)
R651.1+1
A
1673-5110(2017)02-002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