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

2017-02-22 18:22慧楠
月读 2017年2期
关键词:文选文学文章

慧楠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纂的《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这部书对我国后世文学的发展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如唐代学者李善在《上文选注表》中所说:《文选》成书以后,“后进英髦,咸资准的”,成了士人的必读之书。据说李白早年曾三次拟作《文选》中的诗文,杜甫更明确地告诫他的儿子要“熟精《文选》理”。到了宋代,还出现了“《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可见其盛行的情况。时至今日,“《文选》学”与“红学”一样,成为了少数以书命名的专门之学。

《文选》的编纂背景

萧统(501—531)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的长子,天监元年(502)十一月,被立为太子,本是继承大统的不二人选。然而,天妒英才,萧统未及即位便英年早逝,谥号“昭明”,故后世称其为“昭明太子”,他主持编纂的《文选》,也称《昭明文选》。

《文选》的编纂,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这与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社会风气,以及萧统本人的學识素养有很大关系。

自建安以来,文学作品急剧增多的势头到晋、宋以后愈加明显,至齐梁间达到高潮。据统计,从东晋初年到萧梁天监四年(505)的不到两百年时间里,皇家藏书增加了76倍。这些图书典籍当然包括了各方面的著作,但其中占相当大比例的乃是文学作品。此时的中国文学在自我独立的进程中取得了重大进步, 改变了其依附儒学的状况。文学作品数量众多,对它们进行品鉴别裁、芟繁剪芜,就成为广大阅读者的需要,选录优秀作品的文学总集便应运而生了。

据记载,我国最早的文学总集是西晋挚虞编撰的《文章流别集》,《隋书·经籍志》说:“总集者,以建安之后,辞赋转繁,众家之集,日以滋广。晋代挚虞苦览者之劳倦,于是采擿孔翠, 芟剪繁芜,自诗赋下,各为条贯,合而编之,谓为《流别》。是后文集总钞,作者继轨,属辞之士,以为覃奥, 而取则焉。”可惜,这部书没有流传到现在,我们无缘得览其面貌。但可以肯定的是,萧统编纂《文选》,与挚虞编撰《文章流别集》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作品日繁,览者劳倦,且萧统时代这一问题较之挚虞时代更加严重,编辑新的文学选本已经刻不容缓。

促成《文选》问世的另一个背景是,自建安以来学者对于文体分类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对于文体分类,曹丕在《典论·论文》中首先提出了所谓四科八目,讲得比较概括;到陆机《文赋》便分作十种,此前排在最末的诗赋被提到了前列,各体的规范讲得较为细致;挚虞更联系所选之文来畅论文体问题。《文选》在充分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它将“文”分为三十八个体类(有研究者认为是三十七类,也有的认为是三十九类,大体上是依据不同的版本所作的统计不同),意在为读者提供一部精品范本。可以说这是建安以来几代文论家想做已做而未能完全做好的事情,萧统率领其手下的学士们却做好了,对于这份成绩,《文选序》中特别进行了叙述。

当然,《文选》能够成功编就,还与萧统本人的成长环境和学识素养有关。萧统的父亲梁武帝萧衍对文学非常重视,他本人也是位作家,《梁书·武帝纪》称他“天情睿敏,下笔成章,千赋百诗,直疏便就,皆文质彬彬,超迈今古”。萧统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成长,自然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五岁遍读五经,悉能讽诵”。为帮助萧统尽快成长,萧衍先后派许多学士充当他的师友,著名的有《宋书》的作者沈约、《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南齐书》的作者萧子显等。这使得萧统自幼便对文学产生兴趣,并逐渐有了自己的研究和见地。加之萧统作为皇太子,有足够的条件充分利用皇家藏的典籍,据说他的藏书近三万卷,而他身边的学士,还可以利用民间藏书。这是编辑一部高质量选集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文选》的成书和体例

从目前的材料来看,《文选》的主编者是萧统,但他不是凭一己之力完成的,而是有手下的文人参与,在这些参与者中刘孝绰最为重要。刘孝绰可以说是萧统手下的首席文人,萧统特别让他为自己编定文集。此外,在萧统主持编纂《诗苑英华》时,许多具体工作都是让刘孝绰做的,以致《颜氏家训·文章篇》直接将该书系于刘孝绰名下。在《文选》的编纂过程中,刘孝绰自然也做了不少工作,所以弘法大师(遍照金刚)在《文镜秘府论》中有“梁昭明太子萧统与刘孝绰等撰集《文选》”的提法。可见,《文选》的编成,刘孝绰功不

可没。

《文选》所收文章时代上起子夏(《文选》所署《毛诗序》的作者)、屈原,下迄梁代,唯不录生人。书中所收的作家,最晚的陆倕卒于普通七年(526),而萧统卒于中大通三年(531),所以《文选》的编成当在普通七年到中大通三年之间。编排的标准是“凡次文之体,各以汇聚。诗赋体既不一,又以类分。类分之中,各以时代相次”。从分类的实际情况看,大致划分为赋、诗、杂文三大类,又分列赋、诗、骚、七、诏、册、表、教等三十八小类。赋、诗所占比重最大,又按内容把赋分为京都、郊祀、畋猎等十五门,把诗分为补亡、述德、讽谏等二十四门。这样的分类体现了萧统对古代文学发展,尤其是对文体分类及源流的理论观点,反映了文体辨析在当时已经进入了非常细致的阶段。

《文选》中的文章,以辞人才子的名篇为主,强调的是以“文为本”。因此,凡“姬公之籍,孔父之书”,“老庄之作,管孟之流”,“谋夫之话,辩士之端”,“记事之史,系年之书”,即后来习称为经、史、子的著作一律不选。但是史传中的“赞论序述”部分则予以收录,因为“赞论之综辑辞采,序述之错比文华,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合乎“能文”的选录标准。也就是说,《文选》的选录标准并非是以文章的立意为宗,而在于讲究辞藻华美、声律和谐以及对偶、用事切当这样的艺术形式。这种标准,实际是为古代文学划定了范畴,是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对文学的独立发展有促进作用。

《文选》李善注和五臣注

由于《文选》本身所具有的优点,使得隋唐以来的文人学士对这部书十分重视。特别是隋唐科举以诗赋取士,隋唐文学又和六朝文学有着密切的继承关系,因而《文选》就成为当时人们学习诗赋的一种最适当的范本,甚至与经传并列。在《文选》编成后不久的隋代,就有萧统的族子萧该为《文选》作音注。到了唐初,在当时的扬州有曹宪传授《文选》,聚徒教授,诸生数百人,并作《文选音义》十卷,“文选学”之名由此而起。在曹宪的学生中,有一位出类拔萃者,就是李善,他为《文选》作注,受到后世的推崇,影响很大。

李善知识渊博,号称“书簏”,他可以说是用毕生精力来注《文选》的。显庆三年(658),李善将修改完善后的《文选注》上呈给唐高宗李治,此后他又多次修改其注。李济翁的《资暇集》就记载:“李氏《文选》有初注成者,复注者,三注四注者。当时旋被传写。其绝笔之本,皆释言训义,注解甚多,余家幸而有焉。尝将数本并校,不唯注之赡略有异,至于科段互相不同。无似余家之本该备也。”足见其用力之勤、用心之精。

李善的注释主要为征引式,即为文章中的典故、成语寻找最早的出处。如果在文章作者之后、李善之前已有人在相关著作中提过某词的来源或用法,李善就引用他们的说法。如果某篇文章前人已有较好的注释,李善即全录其注,例如《二京赋》取薛综注,屈原的作品用王逸注等等。当然,对于前人的注,李善也作了补充修订,并加“善曰”以示区别。这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据统计,李善注《文选》引书近一千七百种。应该指出,李善的注往往采取征引有关原文的方式进行,这与先前古籍注释中常用的直接解释词语、串讲或翻译难懂的句子以及在注释中进行琐细论辨等方式有着明显的区别。征引书证的好处在于原原本本,信而有据,使读者一下子便能明白作者的遣词造句“祖述”了前代何人的什么词句,并在前后文本的对照中了解词义和句意,细心的读者还可以发现前后的异同, 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和欣赏眼前的文本。当然,征引式的注法也有其自身的弱点,那就是要求读者具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否则难以读懂,因此不适合初学者阅读。

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工部尚书吕延祚召集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五人为《文选》作注,当时称为《集注文选》,后通称《文选》五臣注。五臣注《文选》的初衷就是因不满于李善那种征引式的注释方式,认为他引证虽详,但无助于让读者明白文章的“述作之由”及创作旨趣。所以他们要撇开烦琐的引证,直截了当地去诠释作者的用意,至于为难字注音、为词语作注,也都简明扼要、切于实用。从这一点上看,五臣注确实较李善注更有益于一般读者。此外,五臣注还对李善注的一些错误和解释不清之处进行了订正和补充。因此,后人便将李善注和五臣注合刻在一起,称为《六臣注文选》。这无疑表明李善注和五臣注各有千秋,形成一种互补关系。

《文选》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

《文选》作为一部诗文总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首先,这部书保存了丰富的文学资料。根据《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的著录,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的文学作品散佚很多, 而《文选》保存了丰富的诗文资料,有些作品就是因为被《文选》选入才得以保存下来。这使得《文选》成为我们今天研究汉魏六朝文学必须参考的文学典籍。

其次,这部书选录了众多的诗文佳作和名篇。举例来说,辞赋方面,汉赋今存者不多,在不多的汉赋中,其精华已为《文选》所选录,像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这都是写京都大赋的代表作;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为汉赋创立模式,为后世模拟之准的;扬雄的《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均为他的名作,等等。诗歌方面,两汉诗歌,《文选》选录36首,其中《古诗十九首》最为著名。而建安时期的“三曹”,《文选》选录了曹操的《乐府》二首(《短歌行》《苦寒行》),曹丕的《芙蓉池作》、《乐府》二首(《燕歌行》《善哉行》)、《杂诗》二首,曹植的《送应氏诗》二首、《七哀诗》《赠白马王彪》《美女篇》《白马篇》《名都篇》、《杂诗》六首等,均为佳作。文章方面,像孔融的《荐称衡表》《与曹公论盛孝章书》、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诸葛亮的《出师表》、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等名篇,也均被选入。正如我国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所说:“《文选》取文,上起周代,下迄梁朝。七八百年间各种重要文体和它们的变化,大致具备,固然好的文章未必全得入选,但入选的文章却都经过严格的衡量,可以说,萧统以前,文章的英华,基本上总结在《文选》一书里。”

第三,这部书体現了从先秦到南朝梁代的文学发展轨迹。先秦时期,文学界限不明,限于体例,《文选》主要选入了《楚辞》若干篇。汉代辞赋、散文和五言古诗,《文选》选录了它们的代表作品。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五言诗、骈文,《文选》选录了其中许多佳作和名篇。

此外,《文选》还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李善的《文选注》就保存了不少已佚古籍的片断,兼有诸多古人的注释,这是史学中辑佚、校勘的重要资料。更为重要的是,《文选》保留了很多原始史料。这里以干宝的《晋纪总论》为例。《晋纪》久已佚失,但唐修《晋书》及司马光修《资治通鉴》时都引用了干宝的《晋纪总论》,这充分说明了史学家对《晋纪总论》的重视。可惜的是,《晋书》及《资治通鉴》并没有完全忠实于原文,而是作了不同程度的删节。根据研究,被删节的文字并非琐言赘语,反而可以反映时代的背景和人物的性格。也就是说,正是《文选》收入了《晋纪总论》,才使得我们得见这篇文章的原貌,这对研究晋代历史是有重要意义的。

猜你喜欢
文选文学文章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画与理
画与理
画与理
画与理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文学小说
文学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