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兰芳,吴 刚,2,张仪彬,付 焯
(1.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四川 峨眉山 614202;2.四川循环经济研究中心,四川 绵阳 621010)
废弃物回收行为模型的演变规律、动力及启示
陈兰芳1,吴 刚1,2,张仪彬1,付 焯1
(1.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四川 峨眉山 614202;2.四川循环经济研究中心,四川 绵阳 621010)
在我国重构逆向物流体系的背景下,研究废弃物回收行为模型的演变规律、演变动力和演变启示。研究结果有助于今后从行为视角,建立我国逆向物流体系重构的数据基础和规范回收策略制定的微观基础。
逆向物流;计划行为理论;回收行为模型;演变规律;演变动力;演变启示
废弃物是“被放错位置的资源”,如果未对其进行有效管理与再利用,将造成资源的浪费甚至环境污染[1]。加强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管理,实现其资源化处理,既可以有效维护生态安全,又可以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当前,在国家重构逆向物流体系的大背景下,从废弃物回收行为模型的演变规律与动力机制的角度,系统梳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分析对废弃物回收行为研究的启示,有助于准确阐释废弃物回收行为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理,促进逆向物流体系重构[2-3]。
为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废弃物回收行为已成为近年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4-6],废弃物回收行为研究的基础是Ajzen提出的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ed Behavior,以下简称“TPB”)[7-9]。
TPB的源头可以追溯到Fishbein的多属性态度理论(Theory of Multiattribute Attitude)[10]。其后,他和Ajzen又发展出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11]。理性行为理论认为行为意向是决定行为的直接因素,它受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的影响。由于理性行为理论假定个体行为受意志控制,严重制约了理论的广泛应用。1985年,Ajzen在增加知觉行为控制变量后,将理性行为理论发展为TPB。TPB分为前段、中段和末段3个部分(如图1所示)。在此后的30年,TPB在废弃物回收行为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因此,系统分析废弃物回收行为模型的演变规律、演变动力及启示,不仅有助于丰富和完善TPB,还可为今后的废弃物回收行为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图1 TPB模型框架
3.1 废弃物回收行为模型的演变形式
3.1.1 废弃物回收行为模型的横向扩展。横向扩展是指在TPB模型前段、中段、末段中的某一阶段平行增加若干变量的模型构建形式。
①前段横向扩展。蓝英[12]选取成都部分居民为样本,研究居民对废旧家电的处置行为。结果表明,除了TPB模型中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对行为意向产生影响外,服务动机和经济动机也对行为意向有重要影响,其标准化回归系数(以下简称“影响系数”)分别为0.33和0.18,其中服务动机还是影响废旧家电处置行为意向最重要的变量。
②中段横向扩展。Pieters[13]在建立的垃圾回收行为模型中,习惯是影响最终结果的重要因素。Christian[14]以挪威4所大学的在校学生为样本,并基于TPB建立了废弃物回收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回收习惯对废弃物回收行为的影响系数也高达0.36,比回收行为意向和知觉行为控制都要高。Chu[15]也对TPB模型进行了扩展,实证研究结果则支持了回收行为由行为意向和行为意向竞争选择共同决定的假设。
③末段横向扩展。罗格[16]认为,消费行为是人们在获取、消费以及处置产品和服务时所采取的活动。废弃物回收行为是完整消费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处置产品活动。正因为如此,王建明[17]针对心理意识因素对生态文明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了消费者对最终产品的处置行为、购买行为和使用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
3.1.2 废弃物回收行为模型的横向分解。废弃物回收行为模型的横向分解是指:将TPB模型中的某些既有变量分解为若干子变量的模型构建形式。该形式也存在前段、中段和末段三种具体形式。
①前段横向分解。Ellen[18]为研究德国青少年废纸回收行为而建立的模型中,将主观规范分解为描述性规范和强制性规范两种类型。结果证实,描述性规范对主观规范和回收行为的影响系数分别是0.38和0.24,而强制性规范对主观规范的影响系数则只有0.14。
②中段横向分解。根据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曲英[19]在研究垃圾分类回收行为时将行为意向分解为目标意向和执行意向。它们对分类行为的影响系数分别达到0.36和0.35。
③末段横向分解。针对香港居民政策感知有效性在预测回收行为中的作用,Calvin[7]将废弃物回收行为分解为直接行为和间接行为,并得到研究结果的支持。直接行为是包括回收行为在内的亲环境行为,其对自我报告过去行为具有可操作性;间接行为则包括支持政府决策或为喜欢的政治家投票,这对支持当前提出的政策措施具有可操作性。
3.1.3 废弃物回收行为模型的纵向延伸。废弃物回收行为模型的纵向延伸与横向演变相对,它是根据需要在TPB模型的前段、中段、末段变量之间新增若干变量的一种演变形式。Iosif[20]借助TPB模型对希腊居民的回收行为研究中,道德是影响态度的预测变量。该演变形式在规范激活模型[21]和价值-信念-规范理论模型[22]中更为普遍。前者,在个人规范和行为之间依次增加了后果意识和责任归属两个变量;后者更是在前者基础上进一步增加环境道德感。
3.1.4 分离-横向扩展式废弃物回收行为模型。分离-横向扩展式废弃物回收行为模型是指,从TPB模型中择取一部分变量并在横向扩展基础上进行重点研究的模型演变形式。曲英[23]、Saripah[24]等以TPB为基础,侧重研究了废弃物回收行为意向与回收行为之间的关系。他们还在研究中引入了情境因素的影响效应。在曲英的研究中,情境因素在回收行为意向对行为影响中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而根据Saripah的研究,情境因素不仅对回收行为有重要影响,而且也影响行为意向。也即是,行为意向还充当了情境因素对回收行为的中介变量。其后,Saripah[25]进一步研究了环境价值观在行为意向与回收行为之间的作用。相比情境因素,环境价值观对回收行为具有更强的直接效应,行为意向的中介作用较小。
3.1.5 省略式废弃物回收行为模型。省略式废弃物回收行为模型是指,略去TPB模型中个别变量的模型演变形式。曲英[26]根据相关文献研究并结合我国实际定性建立了影响我国居民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的各种因素及其关系模型,但该模型并未涉及行为意向变量。与之类似,Wichitra[27]以泰国两个社区为对象,研究决定家庭回收行为的因素和家庭参与社区回收项目的可能性。其所建模型同样没有考虑行为意向的影响。
3.1.6 混合式废弃物回收行为模型。此类模型有4种演变形式。一是一般环境行为模型。其研究对象包括生态文明行为、环境友好行为[28-29]。这类研究对象范围大,比如废弃物回收、节水节能、出行方式选择等。二是纵向横向同时延伸的废弃物回收行为模型。Hines[30]研究的负责任环境行为虽然并非专门针对废弃物回收,但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该模型在中段扩展了情境因素变量,并在前段与中段之间纵向增加了行动技能、行动策略知识、环境问题知识等变量。三是多因素整合模型。Bamberg[31]通过元分析,构建了一个复杂的整合模型(仅能解释环境行为27%的方差)。除TPB模型中的变量外,该模型还提炼出包括问题意识、内在归因、内疚感等变量,同时,他还在前段将主观规范分解为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
3.2 废弃物回收行为模型的演变比较
综合来看,废弃物回收行为模型的横向扩展、横向分解和分离-横向式扩展是废弃物回收行为模型的主要演变形式。省略式和纵向延伸也是较重要的演变形式,它们在一些情况下具有特殊意义和作用。混合式废弃物回收行为演变形式虽然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由于其发展局限性大,在实践中并不多见。除表现形式和应用普遍性差异,废弃物回收行为模型不同的演变形式在目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方面也有很大不同,见表1。
表1 废弃物回收行为模型的不同演变形式比较
4.1 TPB自身的不足
由于TPB本身的局限性,在一些研究中得不到实证检验的充分支持,因此其理论的完备性与有效性一直是学者争论的焦点。包括,TPB主要变量的概念内容[32];认为TPB预设行为的实施依赖于行为意向的激活,忽视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等因素对行为的直接影响[33]。更多的争议则在于该理论的可靠性上。Armitage[34]运用元分析法证明了TPB的预测力,但行为意向和行为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方差没有得到解释,为此可以考虑在模型中增加新的变量以提高其整体预测能力。还有学者提出TPB模型中的变量对行为产生的只是间接影响,不能充分解释回收行为,应当对模型进行适当修改。比如,加入其他某些变量[35]。Ajzen[36]也曾指出,只要对解释行为能产生积极促进作用,TPB模型允许加入其他的解释变量。习惯[37]、经验[38]、价值观[39]等变量就是在该背景下不断提出来的。
4.2 废弃物回收法规变化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以后,一些国家或组织开始通过制定更严格的法规来促进可持续发展。在废弃物回收领域,最著名的有ERP政策以及电器及电子废弃产品管理条例(即WEEE指令)。与之相对应,如何制定相关法规(政策)才有助于提高其执行效率并发挥更大的作用就成为理论关注的重点[40]。于是,一些学者开始尝试通过TPB模型来研究相关法规对废弃物回收行为的作用机理。正如彭远春[38]指出的那样,探讨制度政策变化、社会经济发展等更为宏大的结构性因素对环境心理因素与环境行为的影响,有助于突破现有研究的心理学局限和行为决定论桎梏。Steg[41]则强调了政策措施的感知效力和可接受性,并认为一个有效的政策措施会增加废弃物回收行为的吸引力。而在鼓励废弃物回收的过程中,William[42]证实方便性比惩罚性更有效。在废弃物回收行为的影响因素中,相关法规常常被视作某种“规范”。但问题在于,这种“规范”的内涵与TPB模型中“主观规范”的内涵并不完全对应,因此以TPB模型作为框架的研究就需要进行适当调整。这就是为什么在废弃物回收行为研究模型中存在“社会规范”等变量,以及将主观规范区分为强制性规范和描述性规范的原因[18]。
4.3 情境因素的引入
TPB预设个体是理性的、自主的,其行为是在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下做出的符合自身利益的行为,实际上个体并非是完全自主、理性的个体,往往受情境因素的制约[43]。Kiriaki[39]也认为,TPB模型没有纳入情境因素可能会限制对回收行为的理解。事实上,Black[44]早在TPB诞生之初就批评道,回收行为研究一贯集中于个人心理因素,完全忽视了情境因素的直接作用。其后,Barr[45]进一步指出,情境因素和心理变量是回收行为的主要影响变量。同时,情境因素对回收行为的影响还具有动态性特征。在一些发达国家,比如英国,回收利用已日益成为常态,研究的重点开始从早期专注于设施提供等情境因素向回收行为复杂的社会和心理因素转移。但在发展中国家,情境因素却是影响废弃物回收行为的关键因素。一些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的居民并不缺乏参与废弃物回收的积极态度,但行为意向转化为实际行为还缺少某种推动力量,情境因素就在这里扮演了重要的调节作用[46,47]。
4.4 深入洞察变量间的作用机理
一些学者采用TPB框架研究废弃物回收行为时,常常会通过纵向延伸、分离式、横向扩展、横向分解等方式,阐明变量之间的作用机制,以达到深化研究的目的。其中,纵向延伸的重点是探讨相关变量与行为意向或行为之间可能存在的认知机制[48]。纵向延伸通过明确相关变量与废弃物回收行为之间的中介关系,确实有助于发掘它们之间可能的认知机制、识别影响回收行为的关键变量。分离式研究是将TPB模型的一部分抽出来单独进行研究,以便更全面深入的探究其内在联系。当对回收行为意向或行为的解释力不足的时候,可以对TPB模型中某些变量进行扩展或分解。事实上,变量的横向扩展或分解在某些情况下,不仅能够增强TPB的解释力,还可提高废弃物回收行为预测和干预的针对性及有效性[49]。
4.5 TPB发展的内在需要
废弃物回收行为模型的一些演化过程本质上也是TPB的发展过程。一是TPB的本土化应用问题。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水平、文化传统、居民素质和价值观、回收体系和条件都存在差异,比如,马来西亚等国家存在的集体主义价值观[50]以及中国并存的规范逆向物流与非规范逆向物流[51]等在发达国家就十分少见,简单套用TPB往往容易出现“水土不服”[52,53];二是回收行为外延扩展。随着废弃物回收行为研究的不断拓展以及亲环境行为研究的日益兴起,开始逐步出现了以回收行为为中心向前端的延伸研究,即基于购买-使用-处置的广义消费行为研究,这在本质上也属于关联行为研究[54]。三是更准确界定TPB模型的变量内涵。比如在Florian[55]的研究中,感知距离可很好解释回收行为的方差,而实际距离却只能传达冗余信息;除了常见的按性别、年龄、收入等社会人口属性对居民进行分类,区分代际关系也具有重要意义[56]。前者只反映静态差异,后者却能描述动态发展趋势。
废弃物回收行为模型演化形式的动力作用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废弃物回收行为模型演化形式的动力作用关系
5.1 道德规范、个人规范、社会规范与主观规范的关系及其对废弃物回收行为的影响研究
在废弃物回收行为研究中,个人规范、道德规范、社会规范等是与主观规范相近的变量,且都被证实对回收行为或意向产生影响[57-58]。因此,进一步厘清道德规范、个人规范、社会规范与主观规范的内在区别、联系,进而研究其对废弃物回收行为的影响十分必要。
5.2 与系统动力学相结合的联合模型研究
废弃物回收行为研究,通常都是借助问卷调查对TPB模型进行实证检验。而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回收行为研究中,回收数量往往经简单估计得出,缺少对居民行为的分析。比如,张玉春[59]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研究回收商行为时,认为回收商废弃物的回收率由废弃物的回收比例决定,而回收比例则由制造商的再制造订货率决定。完全没有考虑回收商能否从居民手中回收到废弃物的问题。而事实上,不能回收到足够的废弃物恰恰是我国规范逆向物流不能正常运行的根本原因[60]。因此,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洞悉相关变量之间的作用关系,进而针对其中的关键变量进行实验设计,以研究废弃物回收数量的分布规律、评估废弃物回收行为的干预效果,在此基础上,将其与系统动力学模型相结合,对废弃物回收过程进行仿真优化,更有助于为废弃物回收行为干预和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5.3 废弃物回收行为的多属性研究
包括废弃物回收行为的空间属性、技术属性和关联属性研究,前两个属性属于情境因素范畴,最后一个属性则是回收行为扩展范畴。不同社区的废弃物回收行为是不同的[61],但同一社区的居民又有较强的社区归属感[62]。因此研究导致回收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作用的行为空间及其分布规律,以及居民在特定空间中参与回收的空间行为及其在不同空间范围的演变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完整的废弃物回收过程由“收集-存放-转移-交投”四个环环相扣的行为技术序列组成。决定每个技术序列发生的影响因素、关键条件不同,而前面的序列亦会对其后的序列产生影响,研究相关部门或企业所提供的回收服务在“收集-存放-转移-交投”等行为序列上的呈现能力以及其整体呈现效果的形成过程与机理,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善和提高回收服务水平。关联属性则包括衍生关联和场所关联两种形式。广义消费行为属于衍生关联。场所关联是指基于居住场所-工作场所-休闲场所的废弃物回收行为研究。关联行为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研究关联行为间的共性、变异规律,以及不同空间(封闭、半封闭、开放)的行为差异,可以立足于互补性,从更大范围、更多视角审视行为研究的效果;同时,还可以提取关联行为间影响亲环境行为的“公因子”,增强废弃物回收行为等在内的亲环境行为干预效率。
5.4 基于扎根理论的废弃物回收行为本土化研究
扎根理论(Ground Theory)是在理论支持不足的条件下,开展“本土化”研究的一种探索性研究方法[63]。国内废弃物回收行为方面的研究一般都默认TPB的完全适用性,很少考虑与国外特别是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诸多不同。将TPB与扎根理论相结合,无疑可以作为废弃物回收行为本土化研究的一种选择。在这方面,王建明[64]已做了初步尝试。
5.5 废弃物法规感知视域下的回收行为营销研究
废弃物法规(政策)适用对象中的公民,涉及到所有人。他们对废弃物的处置方式具有很强的时间和空间灵活性,法规所要求的回收责任[65],几乎不具有执行的现实可行性[66]。故寄希望于固守法规强制性的一贯思路和方法,来通过废弃物法规解决废弃物问题是行不通的。鉴于此,近年来,部分营销学和社会学者提出了“法规或政策营销、社会营销”[66-67]和“行为营销”[68]等思想,其根本目的在于采用商业营销的思想和技巧促使公共目标和社会需求的“互配”,进而达到特定人群行为改变以增加社会总体福利[69]。因而,将相关促进法规建立在对回收行为的深刻理解基础上,是避免其陷入“规制俘虏”窘境的一个新途径。
废弃物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回收是废弃物重复利用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方法。居民参与回收的方式和积极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废弃物重复利用的成本、效果和该过程中是否会对环境产生二次危害以及危害的严重程度。因此,在我国重构逆向物流体系的背景下,研究典型废弃物回收行为模型的演变规律、演变动力和演变启示,有望为今后的废弃物回收行为研究提供方法借鉴,并为我国逆向物流体系重构和规范回收管理策略制定奠定理论基础。
[1]程华亮,杨西龙.基于闭环供应链的废旧电子产品逆向物流研究[J].物流技术,2015,21:23-25.
[2]吴刚,陈兰芳,李云,等.循环经济下再生资源规范回收行为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10):109-116.
[3]王建明,王俊豪.公众低碳消费模式的影响因素模型与政府管制政策[J].管理世界,2011,(4):58-68.
[4]陈占锋,陈纪瑛,张斌,等.电子废弃物回收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北京市居民为调研对象[J].生态经济,2013,(2):178-183.
[5]陆莹莹,赵旭.基于TPB理论的居民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行为研究:以上海为例[J].管理评论,2009,21(8):85-94.
[6]倪明,杨雪蓓,郭军华,等.废旧手机回收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3):89-96.
[7]Calvin Wan,Geoffrey Qiping Shen,Ann Yu.The role of perceived effectiveness of policy measuresin predicting recycling behaviour in Hong Kong[J].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14,83:141-151.
[8]Linda Steg,Charles Vlek.Encouraging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ur:An integrative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09,29:309-317.
[9]Siti Nur Diyana Mahmud,Kamisah Osman.The determinants of recycling intention behavior among the Malaysian school students:an application of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0,(9):119-124.
[10]Fishbein M.An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beliefs about an object and the attitude toward that object[J]. Human Relations,1963,16:233-240.
[11]Fishbein M,Ajzen I.Belief,attitude,intention,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reading[M].MA:Addison-Wesley,1975.
[12]蓝英,朱庆华.用户废旧家电处置行为意向影响因素分析及实证研究[J].预测,2009,28(1):65-70.
[13]Pieters R G M.Changing garbage disposal patterns of consumers motivation,ability,and performance[J].Journal of Public Policy&Marketing,1991,10(2):59-76.
[14]Christian andreas klockner,Inger Olin Oppedal.General vs. domain specific recycling behaviour-Applying a multilevel comprehensive action determination model to recycling in Norwegian student homes[J].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11,55:463-471.
[15]Pin-Yu Chu,Ja-Fun Chiu.Factors Influencing Household Waste Recycling Behavior:Test of an integrated Model[J].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03,33(3):604-626.
[16]Roger D Blackwell,Paul W Miniard,James F Engel著.吴振阳,倪健民,碰英红,译.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17]王建明,郑冉冉.心理意识因素对消费者生态文明行为的影响机理[J].管理学报,2011,8(7):1 027-1 035.
[18]Ellen Matthies,Sebastian Selge,Christian A.Kl ckner.The role of parental behaviou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ehaviour specific environmental norms-The example of recycling and reuse behaviour[J].JournalofEnvironmentalPsychology, 2012,32:277-284.
[19]曲英.城市居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1,30(1):42-51.
[20]Iosif Botetzagias,Andora-Fani Dima,Chrisovaladis Malesios. Extending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n the context of recycling:The role of moral norms and of demographic predictors[J].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15,95:58-67.
[21]Judith I M.De Groot.Morality and prosocial behavior:the role of awareness,responsibility,and norms in the norm activation model[J].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9,149(4): 425-449.
[22]Stem P C.Dietz T.Abel T.et al.A value-belief-norm theory of support for social movements:The case of environmentalism[J].Research in Human Ecology,1999,6(2):81-97.
[23]曲英,朱庆华.情境因素对城市居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行为的影响研究[J].管理评论,2010,22(9):121-128.
[24]Saripah Abdul Latif,Mohd Shukri Omar,Yeop Hussin Bidin, et al.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Quality of Life:Situational Factor as a Predictor of Recycling Behaviour[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35:682-688.
[25]Saripah Abdul Latif,Mohd Shukri Omar,Yeop Hussin Bidin, et al.Environmental Values as a Predictor of Recycling Behaviour in Urban Areas:A Comparative Study[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50:989-996.
[26]曲英,朱庆华.居民生活垃圾循环利用影响因素及关系模型[J].管理学报,2008,5(4):555-560.
[27]Wichitra Singhirunnusorn,Kidanun Donlakorn,Warapon Kaewhanin.Contextual Factors Influencing Household Recycling Behaviours:A Case of Waste Bank Project in Mahasarakham Municipality[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2,36:688-697.
[28]Brand K W.Environmental Consciousness and Behavior:The Greening of Lifestyles[M].London:Edward Elgar,1997.
[29]张冬,罗艳菊.城市居民环境友好行为意向的形成机制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6(3):463-467.
[30]Hines J M,Hungerford H R,Tomera A N.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responsonsible enviornmental behavior: A meta-analysi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1987, 18(2):1-8.
[31]Bamberg,Sebastian,Moser,et al.Twenty years after Hines, Hungerford,and Tomera:a new meta-analysis of psycho-social determinants of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07,27:14-25.
[32]段文婷,江光荣.计划行为理论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8, 16(2):315-320.
[33]彭远春.国外环境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8):140-145.
[34]Armitage C J,Conner M.Efficacy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A meta-analytic review[J].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1,40(4):471-499.
[35]Boldero J.The prediction of household recycling of newspaper:the role o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situational Factors[J]. Journal Application Social Psychology,1995,25(5):440-502.
[36]Ajzen I.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Organised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991,50:170-211.
[37]Christine Thomas,Veronica Sharp.Understanding the normalisation of recycling behaviour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other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urs:A review of social norms and recycling[J].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13,79: 11-20.
[38]Jean-Daniel M.Saphores,Oladele A.Ogunseitan,Andrew A. Shapiro.Willingness to engage in a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An analysis of e-waste[J].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12,60:49-63.
[39]Kiriaki M.Keramitsoglou,Konstantinos P.Tsagarakis.Public participation in designing a recycling scheme towards maximum public acceptance[J].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13,70:55-67.
[40]Fleckinger P,Glachant M.The organization of 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in waste policy with product differentiation[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10,59:57-66.
[41]Steg L,Vlek C.Encouraging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ur: an integrative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09,29(3):309-317.
[42]William Mueller.The effectiveness of recycling policy options:Waste diversion or just diversions[J].Waste Management,2013,33:508-518.
[43]Byrne S,O’Regan B.Attitudes and actions towards recycling behaviours in the Limerick,Ireland region[J].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14,87:89-96.
[44]季萍,汪箐.上海部分地区市民环境意识调查分析[J].上海环境科学,2002,20(6):383-386.
[45]Barr S.What we buy,what we throw away and how we use our voice,sustainable household waste management in the UK[J].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04,(12):32-44.
[46]余福茂,段显明,梁慧娟.居民电子废弃物回收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1,31(12):2 083-2 090.
[47]余福茂.情境因素对城市居民废旧家电回收行为的影响[J].生态经济,2012,137-141,177.
[48]Gollwitzer P M.Implementation intentions:Strong effects of simple plans[J].American Psychologist,1999,54:493-503.
[49]Timlett R,Williams ID.The ISB model(infrastructure,service,behaviour):a tool for waste practitioners[J].Waste Management,2011,31:1 381-1 392.
[50]Saripah Abdul Latif,Mohd Shukri Omar.Recycling Behaviour in Tioman Island:A Case Study[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36:707-715.
[51]吴刚.城市再生资源回收行为研究-基于社区/非社区因素和空间/非空间属性的多重视角[J].学术动态,2012,(2):33-35.
[52]陈晓萍,徐淑英,樊景立.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3]李东进,吴波,武瑞娟.中国消费者购买意向模型-对Fishbein合理行为模型的修正[J]].管理世界,2009,(1):121-130.
[54]陈兰芳,吴刚,张燕,等.垃圾分类回收行为研究现状及其关键问题[J].生态经济,2012,(2):142-145.
[55]Florian Lange,Carolin Brückner,Birte Kr er,et al.Wasting ways:Perceived distance to the recycling facilities predicts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J].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14,92:246-254.
[56]Calvin Lakhan.Differences in self reported recycling behavior of first and second generation South Asians in Ontario, Canada[J].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15,97: 31-43.
[57]Shaufique F.Sidique,Frank Lupi,Satish V.Joshi.The effects of behavior and attitudes on drop-off recycling activities[J].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10,54:163-170.
[58]Nixon H,Saphores J M.Information and the decision to recycle:results from a survey of US household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2009,52:257-277.
[59]张玉春,郭宁.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闭环供应链中回收商行为[J].系统工程,2014,32(6):99-104.
[60]钟永光,钱颖,尹凤福,等.激励居民参与环保化回收废弃家电及电子产品的系统动力学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0,30(4):709-722.
[61]Henning Best,Thorsten Kneip.The impact of attitudes and behavioral costs on environmental behavior:A natural experiment on household waste recycling[J].Social Science Research,2011,40:917-930.
[62]Carmen Tabernero,Bernardo Hernandez,EstherCuadrado, Barbara Luque,Cícero R.Pereira.A multilevel perspective to explain recycling behaviour in communitie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15,159:192-201.
[63]李平,曹仰锋.案例研究方法:理论与案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64]王建明,贺爱忠.消费者低碳消费行为的心理归因和政策干预路径:一个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1,14,(4):80-89.
[65]邓峰.基于不完全执行污染排放管制的企业与政府博弈分析[J].预测,2008,27(1):67-71.
[66]曹富国,秦虹.垃圾处理行业监管制度改革研究—基于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的考察[J].城市发展研究,2015, 22(6):30-32.
[67]Wan C,Shen G.Perceived policy effectiveness and recycling behaviour:the missing link[J].Waste Management,2013,33(4): 783-784.
[68]刘作仪.第42期双清论坛“行为运作管理”召开[J].中国科学基金,2009,(6):356.
[69]Stewart Barr,Steven Guilbert,Alan Metcalfe et al.Beyond recycling:An integrated approach for understanding municipal waste management[J].Applied Geography,2013,39:67-77.
Pattern,Dynamics and Enlightenment of Evolution of Waste Recycling Behavior Model
Chen Lanfang1,Wu Gang1,2,Zhang Yibin1,Fu Zhuo1
(1.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at Emei,Emeishan 614202;2.Sichuan Circular Economy Research Center,Mianyang 621010,China)
In this paper,we studied the pattern,dynamics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waste material recycling behavior model.The result of the research can help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data foundation for the restructuring of the reverse logistics system in China and the microscopic foundation of the standard recycling strategy.
reverse logistics;planned behavior theory;recycling behavior model;evolutionary pattern;evolutionary dynamics; evolutionary enlightenment
F252.19;X76
A
1005-152X(2017)01-0020-07
10.3969/j.issn.1005-152X.2017.01.004
2016-10-18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BJY058);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5YJA790064);四川循环经济研究中心项目(XHJJ-1026)
陈兰芳(1971-),女,新疆石河子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行为理论及应用、技术经济;吴刚(1972-),通讯作者,男,四川南江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逆向物流、行为理论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