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懋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国家环境保护环境监测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12)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应对思路
袁懋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国家环境保护环境监测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12)
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要通过相应的应急监测方案及监测方法,及时准确监测,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决策提供依据。对照该要求,提出了目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中常见的主要问题,初步探讨了现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HJ 589—2010)的不足之处,概述了日常准备、应急响应、现场勘查、确定监测项目、现场采样及测试、监测分析方法、质量保证及质量控制、应急监测报告等各环节的主要技术要点。建议在应急监测方案中明确终止条件,在应急监测快报及报告中提出终止预告。同时,日常积累和储备是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的基础和保障。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
当前,我国环境恶化状况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突发环境事件仍呈高发态势,环境安全形势依旧严峻。突发环境事件的特点决定了其处置越快越好,因此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及时准确监测,为应急决策提供依据。环境应急监测是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处理中始终依赖的基础工作,是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处置、处理的前提和关键[1]。
我国于2006年发布了《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于2014年进行了修订。现行《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国办函〔2014〕119号)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修订实施的背景下,总结近年来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实践经验完成的。其中,“4.2.4应急监测”条款规定“加强大气、水体、土壤等应急监测工作,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污染物种类、性质以及当地自然、社会环境状况等,明确相应的应急监测方案及监测方法,确定监测的布点和频次,调配应急监测设备、车辆,及时准确监测,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决策提供依据”[2]。这就规定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的主要任务。
1.1 技术要求仍需完善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HJ 589—2010)规定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的布点与采样、监测项目与相应的现场监测和实验室监测分析方法、监测数据的处理与上报、监测的质量保证等的技术要求[3],是目前实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的主要技术依据。该规范自实施以来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起到了一定的规范和指导作用,但尚有一些不足:一是现有规定不够系统,难以满足国家法规对环境应急监测提出的新要求;二是规范中某些规定繁简程度不一,可操作性不强,难以满足纷繁复杂的应急监测需要;三是规范中某些术语和定义较为含糊,难以满足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需要。目前,该技术规范正在进行针对性的修订完善。
1.2 实践操作存在短板
>>要做好环境应急监测,除了充分的日常准备,还需要通过顺畅的应急监测程序机制予以保障实施。
目前环境应急监测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部分应急监测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强;二是部分单位的人员、技术及物资准备不足;三是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部分单位的应急组织协调不力;四是部分应急监测机构技术能力不足。一旦发生突发环境事件需要应急监测时,上述问题就会显现出来。只有加强日常准备,并在应急实践中总结提高,这些问题才有望得到解决。
目前环境应急监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大都因日常准备不足,环境应急监测的成败主要取决于日常准备是否充分。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日常准备:
(1)应急监测预案。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预案应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应建立在环境敏感点分析基础上,与环境风险分析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能力相适应,并要通过应急监测实践和演练进行检验、评估及修订[4]。
(2)应急监测队伍。应急监测队伍包括专家、专业人员、协调联络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应急监测人员须职责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位;应在平时加强培训,并不断更新专家信息,确保应急监测时能给予必要的技术支持。
(3)技术准备。平时应调研并收集可能涉及到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区域内重点风险源信息、应急优先控制污染物数据库及应急监测分析方法等技术资料;若可能,最好设计几类常见环境应急监测方案及监测报告模板,需要时可在最短时间内填充内容进行完善。
(4)物资准备。对于应急监测时可能用到的分析仪器、采样设备、耗材、现场实验室、安全防护装备、车辆和照明等后勤保障装备、通讯设备、辅助设备等物资,平时做好运行维护,以确保需要时能正常使用。
(5)应急监测演练。通过开展应急监测演练,由专家和相关人员对演练进行评估,查找存在的问题,进而完善应急监测预案[5]。
要做好环境应急监测工作,除了充分的日常准备,还需要通过顺畅的应急监测程序机制予以保障实施。典型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的程序如图1所示。
图1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程序Fig.1 Emergency monitoring procedure in abrupt environmental accidents
3.1 应急响应及启动
环境应急监测实行分级响应机制[2],并按响应程序进行。接报时应记录下达通知的人员姓名、单位、通知时间,事件发生时间、地点、信息来源、事件起因和性质、基本过程、主要污染物和数量、污染源、污染范围、影响及危害程度(特别是所涉及的环境敏感点情况)、处置情况、事件发展趋势等信息,并及时报告相关责任人。该环节主要是进行信息收集、判断与决策,并按程序启动应急监测预案。
3.2 现场勘查及信息沟通
勘查内容包括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间、地点、原因、事发经过,污染物种类、数量,污染途径、波及范围,受污染环境介质,区域水文气象参数,敏感目标及其分布,以及有关部门的处理情况等。勘查信息应及时报告应急监测指挥部并传达给相关人员。信息沟通方面,应重视新媒体的作用,如微博、微信等传播快、信息源广,通过查阅可快速了解事件信息及社会公众的反应。此外,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也可采用灵活的内部信息沟通方式,如微信群联系便捷,有利于信息的快速沟通。
3.3 确定监测项目
监测项目原则上为相应环境质量标准中所要求控制的监测因子,以及根据污染事件的性质和环境污染状况确认在环境中积累较多、对环境危害较大、影响范围广、毒性较强的污染物,或者为污染事件对环境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特定项目。应优先选择主要污染因子与特征污染物,并根据污染物性质(自然性、扩散性或活性、毒性、可持续性、生物可降解性或积累性、潜在毒性)及污染趋势,按可行性原则(有监测方法、评价标准或判断依据)进行确定。
(1)已知污染物的突发事件。应根据已知污染物来确定主要监测项目,但还应考虑其伴生元素、衍生反应产物及次生污染物等。很多金属矿都有其伴生元素,如2012年发生的广西龙江河镉污染事件最后确定的污染企业是一家炼铟企业。油类污染因不同种类的油品而监测项目不同,如重油污染除石油类外,还应注意苯系物和多环芳烃等的影响。
(2)未知污染物的突发事件。首先,通过现场勘查和感官判断,初步推断主要污染物或污染物类别。若初判为中毒事故,可根据中毒反应的症状推断毒性的强弱和缓急,再结合常见急、慢性有毒污染物的资料信息,缩小目标筛查范围。如发生死鱼时,可根据死鱼的症状初判死因,若鱼腮缺少血色应是缺氧窒息,鳞片张开、腮血鲜红可能是急性中毒,若两种情况均不符则可能是慢性中毒。
其次,通过收集相关资料,包括事发地及周围的水文、气象、地理、地质、经济、社会及环境信息重点关注环境敏感点、污染源及潜在风险源,查询其生产、安全及环保记录,必要时结合附近自动监测站等现有的监测结果初步判断主要污染物和监测项目。如某市有居民投诉空气中有异味,环境监测部门根据附近空气自动监测站中二氧化硫浓度异常的信息,排查判断出是一家企业脱硫装置故障造成含硫污染物直接排放所致。
再者,当现场勘查和资料收集仍不能判断主要污染物及监测项目时,可利用便携式监测仪器或流动式监测平台等现场快速监测手段进行现场快速筛查或分析。但不可轻信筛查或分析结果,因有时会产生假阳性,需用不同原理的其他方法再次确认。若两种方法得出的结果较为一致,可基本确定结果的正确性,否则需继续核实筛查或采样后送实验室分析确定。
当现场快速监测仍不能确定主要污染物及监测项目时,应及时采样送实验室分析确定,但需要注意样品的代表性,测定某些监测项目时还应注意去除干扰物质。如某监测站在监测中发现挥发酚含量超标,疑为酚污染,但经排查未发现酚污染源,后确定实为油类污染,挥发酚含量超标是因样品中含油量高,对酚的测定产生了干扰所致。
3.4 现场采样及测试
现场采样及测试应遵循如下原则[3]:(1)针对不同的事件类型和应急监测的不同阶段,以最少的采样断面(点位)和频次,取得最有代表性的样品;(2)现场监测仪器设备应能快速筛查、鉴别污染物,并能给出定性、半定量或定量的检测结果,直接读数,使用方便,易于携带,对样品的前处理要求低;(3)凡具备现场测定条件的监测项目,应尽量进行现场测定,必要时另采集一份样品送实验室分析测定,以确认现场的分析结果;(4)做好样品管理,注意人身及样品安全。
3.5 监测分析方法
首先可采用现场快速监测方法进行初步判断,然后从速送实验室进行确认、鉴别。实验室应优先选用国家或环境保护标准分析方法,当实验室不具备使用标准分析方法时,也可采用由其他行业权威部门规定或推荐的方法体系。若某些项目监测尚无标准或统一分析方法时,可采用其他等效分析方法,但应经过验证合格,确认其检出限、准确度和精密度能够达到相关要求[3]。
3.6 质量保证及控制
针对不同的突发环境事件类型和应急监测的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质量管理要求及质量控制措施,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有效的方法和最小的代价,获取最有用的监测数据和信息,既能满足应急工作的需要,又切实可行。
3.7 应急监测报告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报告应按预案中确定的报送范围进行报送,通常应上报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任务下达单位[6]。应急监测报告以及时、快速报送为原则,可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新媒体)报送监测结果等简要信息。在每期的应急监测报告中,可提出对下一步应急监测工作的计划和建议,并在下一步方案的编制中给予考虑。
3.8 应急监测的终止
目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的“有始无终”已成为困扰环境应急监测人员的一大难题,主要是因为缺乏应急监测终止的相关规定。现行《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中“4.4 响应终止”条款规定“当事件条件已经排除、污染物质已降至规定限值以内、所造成的危害基本消除时,由启动响应的人民政府终止应急响应[2]。因此,在即将修订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中,建议对“应急监测”和“跟踪监测”的定义予以明确界定,将“应急监测”定义为应急响应期间的监测,应急响应终止后应急监测自动终止;将“跟踪监测”定义为应急监测终止后为继续掌握污染程度、范围及变化趋势所进行的监测,并从技术角度提出通用的跟踪监测终止条件。现阶段,建议在应急监测方案中明确终止条件,在报送的应急监测快报及报告中提出终止预告。
应对突发环境事件,日常准备尤为重要。因此,建议有条件的地市级以上的环境监测部门设立专职的应急监测内设机构;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并落实人员培训制度;环境应急监测预案要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并通过实战和演练对预案进行检验,不断修改完善;平时应加强环境应急监测技术研究,不断增强技术储备;应急监测仪器、设备及物资储备应充足有效。此外,及时的应急响应,合理的应急监测程序,高效的信息沟通和组织协调机制,规范的监测过程,可靠的监测结果,是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工作的关键。
[1] 吕怡兵, 袁懋. 应急监测技术[M]. 北京: 中国环境出版社, 2013.
[2]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EB/OL]. (2014-12-29) [2016-10-10].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2/03/content_9450.htm.
[3] 环境保护部. HJ 589—2010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S].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0.
[4] 环境保护部. 关于印发《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EB/OL]. (2010-10-09) [2016-10-10]. http://www.mep.gov.cn/gkml/hbb/bwj/201010/t20101009_195330.htm.
[5]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 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指南[Z]. 2009.
[6] 环境保护部. 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EB/OL]. (2011-11-09) [2016-10-10]. http://www.mep.gov.cn/gkml/hbb/bl/201104/t20110425_209683.htm.
Feasible Methods for Emergency Monitoring in Abrupt Environmental Accidents
YUAN Mao
(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Key Laboratory of Quality Control i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hina Nation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er, Beijing 100012, China)
When emergency monitoring in abrupt environmental accidents is launched, it is necessary to monitor the situation timely and accurately through corresponding emergency monitoring solutions, which set up the basis for fast-response decision making in abrupt environmental accidents. In order to meet the above requirements, this paper demonstrated the common issues existing in current emergency monitoring in abrupt environmental accidents, and did a fundamental research on the deficiencies of currentTechnicalSpecificationsforEmergencyMonitoringinAbruptEnvironmentalAccidents(HJ 589—2010). This paper described key techniques of different phases, including daily preparatory work, emergency response, field investigation, monitoring indicator confirmation, on-site sample collection, methods for test, monitoring analysis, quality assurance and quality control, and final report writing. This paper advised to specify the termination condition in emergency monitoring solution and put forward the termination notices in emergency monitoring bulletin and report. The accumulation of daily preparatory work was the basis and assurance to effectively conduct the emergency monitoring in abrupt environmental accidents.
abrupt; environmental accidents; emergency monitoring
2016-10-08
袁懋(1974—),男,吉林人,正高级工程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监测分析,E-mail:yuanmao@cnemc.cn
10.14068/j.ceia.2017.01.007
X830.7
A
2095-6444(2017)01-002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