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哲学的管理方法论

2017-02-21 05:08支梓桐
农经 2017年2期
关键词:之治之德小国

文| 支梓桐

老子哲学的管理方法论

文| 支梓桐

老子无为思想作为一种管理方法论,就是要求管理者在思想观念上持无执态度。

在无为与自然的关系中,老子把无为视为实现自然理想的道路、方法,把自然视为无为方式所要达到的目标或理想境界。老子依据道德本体论形成了“无为——自然”理念,然后又将其推演、贯彻于人类社会。

老子无为思想作为一种管理方法论,就是要求管理者在思想观念上持无执态度。这种无执态度绝非无所用心,懒惰懈怠,消极等待,而是要管理者防止不顾客观实际、单凭主观意志想问题办事情的虚妄态度。在老子看来,矛盾法则及其各种反理现象昭示,主观意志越是强执于某种事情越难成功,主观上淡然待之反易成功。要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保障人类自然存在、自由生活的权利,使国家社会和谐有序。在老子看来,道为国之本,失道必亡国,持道则能久。

清静之治

老子主张以静处事,在《道德经》第十六章中:“归根曰静”。他注意到清静优于躁动,这个静不是不动,而是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不是人为的,自然是大道,是万事万物的总根源。就是要按照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来管理国家和社会各项事务。第六十一章认为:“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天下”。“牝”是雌性动物为静,“牡”是雄性动物为动。在他看来,管理事务宜静不宜躁。大国常以静、以柔、以下,来处理邦交关系。在第六十章中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治理一个大国犹如烹饪一条小鱼一样,务必慎之又慎,掌握好火候,不可轻举妄动,而要一心一意。圣人无为,使人各安其自然。可见,无为之治乃自然之治。在老子看来,自然之治是最高。老子在五十七章引述圣人治世心得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自化”即自然顺化;“自正”即自然端正;“自富”即自然富足;“自朴”即自然淳朴。鸟不教而自在空中飞;兽不驯而自在山上跑;鱼不学而自在水中游;人自然父慈子孝,君正臣忠。老子在三十七章指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化……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没有任何思欲和情妄,至为清静、纯粹。它是自然的,能调理一切纷乱。能持守这一体性,身自修,天下自然太平。

老子之所以极力倡扬无为之治,根本目的是为了民众能够自然而然地生活。所以,在六十四章告诫统治者:“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人若无私无为,内充道德,外之以柔弱谦恭,必得人钦崇而尊之。

不争之治

在传统政治观念中,功名利禄皆由争斗而得。在老子看来,这是很不明智的观念和做法,争斗必然有胜有败,于是老子提出“不争之德”。对人要虚怀若谷,谦虚处下,要有道德胸怀。这就是善于用人的力量所在,就是征服人心的特殊人格。他在二十二章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里的“一”就是“道”,古人云:“得其一,万事毕。”守住这个道,万事万物、社会人事都不离道,把握了大道、自然,即可充当天下万民之楷模。不自以为是,从道的观点看待事物,才能看得明白。不夸耀自己,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就。不骄傲自满,才会有新的突破和长进。老子无为无不为的原则,表现在处世之道上,就是无争。

关于圣人的不争之德,在八十一章明确提出:“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不争是人类社会某种约束、和谐、统一、安定的要素。圣人之道,为万物造福而不求报,为天下奉献而不索取。以水为喻:“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唯不争,故无尤。”至高无上的善,像水一样滋润万物,世间万事万物,都离不开水,没有水就没有人的生命。卑下低洼的地方,是人们最不愿处之地,唯独水性向下。水性滋润万物而不居功,助万物之生长。在老子看来,不争方能平静、自然、和谐、淳朴。

柔弱之治

老子认为,柔弱是人对道的无为方式的效法与运用。柔弱是立世之本,刚强是惹祸之胎。狂风吹不断柳丝,齿落而舌长存。任何事物都是由小至大,由微小而著发展而成的。只有持守柔弱的人,才真正是最刚强者。所以老子在七十六章断言:“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坚强的事物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事物属于生存的一类。因此,如果用兵逞强于天下,就必然会遭到正义力量的奋勇还击而灭亡;如果树木强壮高大了,就迟早会被砍伐而折断。凡是强大的事物,总是处于下降衰弱的趋势;凡是柔弱的事物,总是处于上升发展的趋势。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是柔弱的,处下,随遇而安,老子要我们以水为师,滴水石穿。老子在六十七章指出:“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认为,“慈”为勇之途,“俭”为广之源,“后”为先之法。告诉人们:“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老子经常以水喻道,水就是道,处下就是道。像水一样甘心处下,尊重民意。江海甘心处于百谷之下,才能容纳百谷之水。主动处于万民之下,才能成为百姓的首领,才能稳固而永久。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所以,大国以处下的姿态对待小国,就可以取信于小国;小国以处下的姿态对待大国,就可以取容于大国。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配天,古之极。”这里,善为士者、善战者、善胜者、善用人者,都是指得道之人。得道的人不用武力征服人,不凭与敌人交锋而得胜利。得道的人,依道行事,以无为治天下,不用武力征服天下。得道的人,不发怒,不感情用事。得道的人,顺大道,得民心,有正义,爱百姓,不同敌人正面交锋,就自然而然取得胜利,这就叫做“不与”。为道的人,主动处柔,处顺,处下,以得到多数人的信仰、信任和拥戴。这叫做“善用人者为天下”。为道的人,顺于大道,对人虚怀若谷,对人谦虚处下,这就是“不与人争”的道德胸怀。这就是善于用人的力量所在,这就是征服人心的特殊人格。这样做,就是同于大道,就是最大、最久、最好的治国之道。

猜你喜欢
之治之德小国
中国之治铸就经济新优势
十八大以来“中国之治”研究综述
小国名企斯太尔
推动“中国之治”与“全球之治”的良性互动
伦理生活与形上超越
——亚里士多德arete概念的多重涵义及其内在张力
“中国之治”制度“密码”:13 个方面显著优势
人生“十不得”
三十六计之假道伐虢
常修“四为”之德
山东沂水纪王崮春秋墓葬 齐鲁大地诸侯小国大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