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农经》记者 董静儒
农企并购升温国际化进程加速
文|《农经》记者 董静儒
农业产业升级蓄势待发,中国农业正获得并购领域和资本市场的多方瞩目。无论是大型央企还是民营翘楚,未来在并购重组的道路上,还有无限的可能。
产业相对弱势、市场集中度有限、国际竞争力不强,“骨感”的现实使得中国农业产业和中国农业企业必须尽快苦练内功,弯道超车。借助资本的力量大举并购,无疑成为了一条“捷径”。由于农业产业升级蓄势待发,中国农业正获得并购领域和资本市场的多方瞩目,对中国企业来说,农业领域的并购投资不仅是其今后关注的重要领域,更是国家发展战略的体现。随着中国农业转型升级需求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中国农业企业正筹谋垂直整合供应链,既可以进一步确保粮食安全,也可以在国际上走出去,进行外延式发展,实现全球化运营。2016年,无论是大型央企还是民营翘楚,在并购重组的道路上都不相上下。从《农经》杂志此前报道梳理的大大小小的案例中我们发现,中国农企对国内外涉农企业的并购扩张应该还是现在进行时,未来还有无限的可能。
目前,我国在“一带一路”政策与人民币国际化趋势的共同刺激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化工企业寻找海外并购的机会,尤其是国有企业。面对大宗商品领域产能过剩和投资回报压力,中国的化工企业急需改善其资产组合,透过提升部署战略与服务能力,以满足终端市场需求。2016年,全球农化行业并购活动延续2015年的强劲势头,各细分领域继续进行资产组合的重组与合并,中国农化行业的海外并购也在2016年写下了浓重一笔。
根据《农经》杂志与今日头条11月联合发布的《大数据看农业投资报告》显示,“中国化工430亿美元收购先正达”事件以969万阅读量位居“2016年农业投资热点事件排行”榜首。近期,该事件又有新进展,中国化工对外宣布,对瑞士先正达的430亿美元现金收购要约将延期至4月12日。据悉,该要约已先后五次延期,此次延期主要原因是欧盟反垄断审核。据先正达方面回应,欧盟是应中国化工和先正达要求推迟审批期限的,目的是为了给两家公司更多时间以“讨论补救方案”。就在外界对交易会否成功持观望态度的同时,先正达董事长Michel Demare发声,他预计中国化工430亿美元收购先正达的交易只需作出少量让步就可以通过监管审批,交易双方均表示对此次并购的成功信心十足。
2016年2月,中国化工宣布,以每股465美元现金收购先正达,估值超过430亿美元,收购金额刷新了中企海外并购纪录。为何大手笔收购先正达?收购先正达将会带来哪些实惠?其一,化工行业近年来表现疲弱,转型相关行业加码农化成为化工行业的中长期发展方向,中国化工下的农化板块已经有不少公司,此前还收购了以色列的ADAMA公司。而先正达和ADAMA 相比,无疑具有更强的生物育种核心技术优势和农药原药研发优势,或将为中国化工在农化基础研究领域补上短板。中国化工具有吸收、整合海外公司优势资源的先例与能力,这是此次收购先正达最大的底气和底牌所在。因此,中国化工收购先正达一旦成功,中国化工将完成企业的升级。先正达是农业化学品到农业服务的综合方案提供商,这种业务模式对中国化工从农业化学品向农业其他业务进军也有指导意义。另外先正达全球的渠道也可以给中国化工现在的农化业务一个很好的支撑。对于中国而言,为了满足庞大人口的粮食需求,生物技术领域的收购是一项优先任务。同时也可以通过收购获得技术和知识产权,从而实现提高生产率的农业改革目标。
在农药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先正达曾拒绝同行业的美国孟山都的收购要约,最后为何会选择中国企业呢?首先农药和化工产业出现了重组趋势,例如美国的陶氏化学和杜邦宣布进行合并。另外,此次收购将为先正达打开中国市场大门,而中国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农药市场之一。此前先正达公司首席运营官(COO)Davor Pisk表示,中国的种子和农药市场规模达到106亿美元,但先正达的市场份额仅为3%—4%左右。如果并入中国化工旗下,将能够拓展巨大的市场,加快增长。《日经新闻》报道称,先正达不仅在农药领域,在转基因技术方面也具有优势。Davor Pisk表示,能提高收量或防止病虫害的转基因作物“将成为对中国农业现代化作出贡献的重要工具”。中国被认为将放宽目前对转基因作物的限制,因此先正达预期认为,自身的技术将迎来大量需求。
伊利股份作为全球乳业八强、亚洲第一,同时也是中国规模最大、产品线最全的乳制品企业,其液态奶、奶粉、酸奶等产品品类销售量长居行业第一。伊利股份能够取得这样的业绩,根本在于其良好的品质建设。为了夯实品质基础,实现长远发展,伊利股份在奶源建设、科技创新、质量管理等方面付出了许多努力。
在奶源方面,伊利大力建设和发展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牧场,规模化、集约化的养殖在奶源供应比例达到100%,居行业首位。在科技创新方面,伊利股份通过整合海内外资源,编织了一张涵盖全球领先研发机构的全球创新网络。包括在荷兰成立伊利欧洲研发中心,与新西兰林肯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及携手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研究建立贯通全产业链的食品安全早期预警系统,并且升级中国首个母乳研究数据库。
在质量管理上,伊利股份更是建立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管理体系以及“集团——事业部——工厂”三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防控体系,覆盖80多个检验单元,率先实现了从源头到终端的每一个食品安全和质量控制关键点的监测、分析、把控、预防,这在业内处于领先地位。
而这样惹眼的业绩和行业地位,也招来了险资的“青睐”。2016年9月14日,阳光保险系对伊利股份持股达到其总股本的5%,触及举牌红线。尽管阳光保险表示这是出于对伊利股份未来发展前景的看好所进行的财务投资,并且承诺未来12个月内不再增持伊利股份,但面对阳光保险的主动示好,伊利股份以停牌来回应。
此前,万科的案例无疑触动了资本市场的敏感神经,而持股过低的上市公司大股东更是如坐针毡,伊利股份尤其如此。伊利股份大股东呼和浩特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持股仅8.79%,管理层持股合计也不到5%,安全垫实在过低,也无怪乎阳光保险一举牌,伊利当晚就宣布紧急停牌了。 虽然阳光保险一再示好,但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更靠谱,毕竟彼时主动权在阳光保险手中,如果阳光保险违背承诺继续增持,下一次举牌时其持股将达到10%,从而超越呼和浩特投资有限责任作公司,获得大股东地位。
2016年10月,伊利股份发布公告宣布并购中国圣牧,停牌仅月余,伊利股份就拿出了应对方案,与万科停牌逾半年相比,其高效可见一斑。根据定增方案,伊利股份拟以15.33元/股的发行价,向包括呼市城投、内蒙交投在内的5名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股票约5.87亿股,对应的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约90亿元。定增方案实施后,伊利股份的股权结构发生变化,总股本将增加到66.52亿股,原大股东加上新进引入的特定投资者合共持股比例为16.8%。而阳光保险的股权将被稀释至5%举牌线以下,为4.56%,不再构成举牌,这一点尤为重要。阳光保险若违背承诺继续增持伊利,仅仅0.44%的股份就将重新触及举牌线, 这也就意味着主动权再次回到伊利股份手里。
伊利股份此次定增募资以及收购资产的动作看似是为阳光保险举牌所迫,但却也难逃蓄谋已久并借题发挥的嫌疑。毕竟,以低于市价近一成的价格收购迅速成长的中国圣牧,实在是一桩好买卖。若不是对其觊觎已久并暗通款曲,这么一桩大买卖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敲定,未免有些不可思议。
港股有三家内地知名的乳业上市公司,按市值排名分别是辉山乳业、中国圣牧以及现代牧业。而中国圣牧则有“全球有机奶第一股”之称,其前身是创立于2009年10月的圣牧高科。
说到中国圣牧,首先得从其出身蒙牛的创始人姚同山说起。从2001年开始,姚同山在蒙牛任职长达10年,担任CFO一职长达六年。《农经》杂志第九期封面报道这样介绍他:2009 年,已经50 多岁的姚同山辞去年薪百万的工作,从城市走进沙漠,创立了圣牧,开始了创业历程。2014 年,圣牧在香港上市。2015 年,圣牧全年营业收入已达到31 亿元,并率先抢占了中国有机奶市场份额。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品质、有特色的乳制品需求进一步增加,有机乳制品开始进入主流销售渠道以及高端消费市场。未来,随着消费者对饮食健康的进一步重视,有机乳制品市场规模和消费需求还将会进一步增长。
伊利股份对于有机乳制品市场觊觎已久,但一直没有大的起色。2015 年,作为中国乳业龙头,伊利股份实现营业总收入603.60 亿元,同比增长 10.88%。但有机乳制品业务在公司收入中占比仍较低,发展受到一定限制。
而中国圣牧以有机奶起家,目前已成为中国领先的有机乳制品企业。2015年中国圣牧实现营业总收入 31.04 亿元,同比增长45.59%;其中有机原料奶营业收入为 7.13 亿元,有机液态奶营业收入为 16.56 亿元,有机乳制品收益占比达到76.3%。
通过本次收购,伊利股份能够得以强化上游奶源供应。截至2016年6月30日,中国圣牧拥有奶牛12.20万头,其中有机奶牛为8.38万头。其有机牧场位于乌兰布和沙漠,污染少且拥有有利的气候优势,因此奶源质量尤其是有机奶源质量较高。
此外,本次收购有利于伊利股份获得香港上市平台,以便于进行海外融资,扩大其海外资本市场知名度。而对于中国圣牧而言,通过出售股权,能够与行业龙头进一步捆绑,其无论对上游还是下游的拓展,都有了资金和实力的靠山。同时,通过此次联姻,中国圣牧的有机奶产品能通过嫁接伊利现有的品牌基础、销售渠道、市场影响力,预计将会产生较好的协同效应,显著提升其现有有机乳制品业务的竞争力。
近年来种业界掀起一股并购重组浪潮,目前我国大型种子企业兼并重组进入了一个空前活跃期,像隆平高科、荃银高科、中农发集团,都在频繁地进行兼并重组活动。当前,我国前50强的种企,市值达到了260亿元。我国种业市场容量超过800亿元,前50强种企占全行业份额超过32.5%。而在2011年以前,50强的市场份额只占15%左右。未来几年,种子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速度将会加快,这是毫无疑问的。有业内人士认为,并购重组潮的背后,折射出种业正进入一个关键调整期,不少种企不得不通过寻求资本市场的帮助,以度过接下来的种业变革时期。
有业内人士分析,大型种子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可以迅速地丰富自身的产品线和拓宽营销渠道;中小规模种企可以吸纳来自并购方的资金和管理模式,实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016年1月12日,隆平高科完成定增,其中,中信兴业投资、中信建设和信农投资为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公司股份达到18.79%,为公司第一大股东,公司实际控制人变更为中信集团,最终实际控制人变更为财政部。
据隆平高科2015年年报称,自“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来,隆平种子出口业务出现了较大幅度增长,一方面说明公司杂交水稻种子产品具备足够优势,获得了进口国的认可,另一方面也印证了杂交水稻种子在国际市场上的需求巨大。
据公开资料显示,海外水稻种植面积约95%分布在东南亚、南亚和非洲等“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但这些地区杂交水稻的推广面积占水稻种植面积比例低于3%,水稻平均单产水平仅为中国的一半左右。据估算,如果“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杂交稻种植面积达到水稻种植面积的30%,仅按照中国每亩用种量标准,每年约需杂交稻种子6亿公斤,市场容量巨大。
隆平高科的杂交水稻种子产品在海外市场有着较大的竞争优势,前期相对较弱的国际产业化运作能力,则可以依赖中信集团已有的海外经营经验和人才来补强。
综上可见,氧传感器只能针对理论空燃比检测出混合汽稀或浓,空燃比传感器有着与空燃比成比例的特性,可以更详细地检测空燃比,而且在控制速度上,空燃比传感器在检测到理论空燃比发生偏差时可及时给予修正,氧传感器只可以针对理论空燃比检测出浓或稀,与空燃比传感器相比补偿时间过长。所以目前随着尾气排放标准的不断提高,几乎所有车型的空燃比传感器都被作为主氧传感器使用。
隆平高科乃至中国种业与全球种业在规模、研发能力的差距,促使隆平高科与资本结合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种企。
“中信集团入主后,隆平高科仍然会延续内生增长加外延并购的经营思路。原来我们可能更重要的是内部产业价值的提升,但按照国家对我们的要求——要做一个国际化的民族种业航母的话,并购式的发展也是我们必然要采取的一个途径。”对于此次并购, 隆平高科总裁彭光剑这样说。
根据资料显示,早在2013年底,隆平高科就通过定增方式完成了湖南隆平、安徽隆平和亚华种子少数股东权益的收购,彼时种业航母已经初具雏形。根据前次募集资金的使用情况,这三家子公司2013年扣除非经营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分别为1.71亿元、1.15亿元和6201万元,均超出其承诺利润数。如今,实际控制人变为实力雄厚的央企,战略高度更上一层楼。
对于收购隆平高科的目的,中信集团则表示:“在中信集团的战略规划中,农业产业将成为中信集团在非金融领域重点发展的核心业务之一。通过对隆平高科的股权增持,中信集团将进入农业产业中科技含量最高、附加价值最大、对农业产业发展具有战略性和基础性作用的种业领域,然后借助中信集团大型综合企业集团优势、金融资本优势和国内外资源整合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隆平高科和中国种业产业,并积极稳妥发展大农业产业,为中国农业产业持续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适当贡献。”
齐鲁证券研究员谢刚、张俊宇认为,依托于中信集团在海外深厚的产业布局优势,隆平高科未来的整合目标将不局限于国内市场,海外的并购整合成为隆平高科未来最大的看点。
2016年,中国进入经济新常态,全球粮油市场低迷,而中粮集团却实现了逆势增长。近日,据国资委披露的中粮集团业绩报告显示,中粮集团2016年实现利润总额61.5亿元,同比增长79%,超额完成50.5亿元的预算。
此次超额完成预算的原因,重点在于中粮集团一年来的“瘦身健体”行动。中粮集团的前任董事长宁高宁被称之为“并购之王”,在任11年实现50起并购,虽帮助中粮的资产从719亿元人民币到4600亿元人民币的跨越,但同时也留下了后遗症,中粮旗下品牌食品虽多,但业绩平平。2016年中粮集团在聚焦核心业务的同时,坚决淘汰退出非主业低效资产, 目前已完成巧克力、方便面、羊绒、木材、利海船务等业务的退出,2016年共完成36户“僵尸”和特困企业的处置任务。截至目前,中粮集团亏损企业亏损额已同比减亏40.4亿元。
在聚焦核心业务方面,受新一轮央企大重组、大整合的政策推动,2016年7月,国资委对外宣布将中纺集团公司整体并入中粮集团,成为其全资子企业。中纺集团不再是国资委直接监管的企业。据悉,中纺集团目前是国内第三大粮油企业,从边缘性业务成长为第三大行业巨头,表明中纺集团此前在粮油领域的战略战术可圈可点。 中纺集团拥有30余家贸易子公司、海外企业和40余家各类生产企业,业务专注于纺织和粮油两大主业,而近几年其粮油业务已经超过本来的主营业务纺织,粮油业务营收达到70%。据悉,中纺集团整体并入中粮集团,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各自重要的粮油板块存在重合。有业内人士分析称,对中粮集团而言,有了中纺集团上游的加码,增加了中粮集团成为国际大粮商的可能性。
2016年3月,中粮发布了《中粮集团“十三五”规划》,提出了2020年关键性指标,其中营业收入将达7500亿元,总资产6000亿元,利润总额150亿元,国有资本粮油食品业务占比达到80%。总体上看,并购中纺也符合中粮这一规划。
此外,中粮集团营收50%以上来自于海外业务。2016年,中粮集团相继全资收购来宝农业和尼德拉农业,为顺利推进国际国内业务整合奠定了基础。同时,集团已与5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了农产品贸易,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主力军和骨干力量。
2014年,中粮收购了尼德拉51%的股权。2016年8月, 中粮集团同意收购Cygne公司所持的尼德拉剩余股权,中粮由此持有荷兰谷物交易商尼德拉农业100%的股权。
据悉,尼德拉农业是荷兰知名农产品及大宗商品贸易集团,主营业务包括大宗农产品生物能源的生产、加工、采购、贸易、仓储、物流等,在南美和欧洲具有优势。
中粮集团总裁、中粮国际董事长、尼德拉农业董事会主席于旭波表示,“中粮十分看好尼德拉农业的企业实力和发展前景。中粮集团旨在成为一家全球布局、全产业链的农业及粮油食品企业,此次收购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此次交易的成功将为中粮一体化平台的整合铺平道路,加速推进中粮全球化进程。”
此前, 中粮已收购中粮农业(原来宝农业) 100%股权。中粮农业成为中粮国际全资子公司后,整合进展顺利,业绩极大改善, 因此此次收购均被各方看好。
中粮将于今年启动中粮农业(原来宝农业)与荷兰谷物贸易商尼德拉的整合,打造一家跨国农产品贸易公司。通过整合尼德拉和中粮农业,身为中国国有企业的中粮集团将打造一家跨国巨头,可与ABCD等全球最大的农产品贸易商一争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