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担当新一年
2017年总体要求
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完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提升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加快粮食行业转型升级,增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2017年五大任务
全国粮食流通工作会议深入分析了当前粮食流通新形势,提出了2017年工作基本思路和总体安排,明确了2017年五大任务和七个突破口。方向已定,任务已明,粮食部门在奋进担当中开启新一年。
国家粮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徐鸣在全国粮食流通工作会议上分析指出,总的看,粮食形势出现了明显的阶段性变化,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粮食生产连年丰收、流通能力显著提升,为我们做好今后的粮食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宽松环境,但粮食高库存、供需结构的不匹配对粮食行业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严峻挑战。从生产看,粮食生产连获丰收,但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从流通看,粮食供应充足,但“高库存、高进口、高成本”的“三高”压力沉重;从消费看,城乡居民粮食消费需求加快升级,但绿色优质粮油供给不足;从改革看,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但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要求相比依然任重道远;从开放看,国内外市场加速融合有利于我们利用国际资源,但外部压力和挑战也越来越大。
全国粮食流通工作会议强调,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是粮食流通改革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之年。做好粮食流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完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提升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加快粮食行业转型升级,增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会议指出,今年,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着重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扎实有效推进收储制度改革。要充分认识改革的重要意义,主动用市场化的理念推进粮食改革,把保障粮食安全建立在更加牢靠的基础之上。东北三省一区要继续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进一步激活购销主体,保障收购资金,做好防范风险的准备,防止出现大面积“卖粮难”。要深入研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更好地发挥市场的引导调节作用,更好地保障口粮绝对安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高端需求。
二是加快玉米“去库存”。想方设法加快消化玉米库存是粮食行业贯彻“三去一降一补”最重要的任务,粮食部门一定要有使命担当,与有关部门一起综合施策,加快推进。配合做好扩大燃料乙醇产量和使用区域工作,深入研究探索消化玉米库存的新门路。结合发展产业经济,加大力度支持玉米加工转化。要加快政策性粮食竞价交易,鼓励多元主体收粮,鼓励企业和农民多存粮,努力减少政策性库存增量。协助有关部门在鼓励加工产品出口的同时把握好进口,坚决打击粮食走私。尤其是沿海沿边省份的粮食部门,要引导企业多用主产区的粮食。
三是切实增加有效供给。粮食部门要发挥职能优势,主动作为、高掌远跖,探索建立“优质优价”的粮食流通机制。优质,满足城乡居民日益提升的中高端粮油消费需求;优价,让种粮农民通过市场增加收入。粮食行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目标,就是引导农民调整粮食品种结构,推动粮食加工业改造升级,增加中高端产品和精深加工产品供应,由保障“种粮卖得出、吃粮买得到”,转到推动“种粮能赚钱、吃粮促健康”。
四是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要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加快改制步伐,积极稳妥有序发展混合所有制粮食经济。支持企业以资产为纽带,组建跨区域、跨所有制的粮食企业集团,开展全产业链经营,提升企业竞争力。
提升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是一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地位的工作,也是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的主要抓手。针对粮食行业的“短板”,今后实施“粮安工程”,不再搞量的扩张,而是在质的提升上做文章。根据收储制度改革的新形势,集中力量再用3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中央和地方两级储备管理的现代化,大力发展绿色储粮、生态储粮。要着力提高行业信息化水平,积极实施“互联网+粮食”,推进粮库智能化、管理数字化、调控信息化、交易网络化,尤其要加快构建国家粮食电子交易平台。要着力推行“四散化”运输,发展多式联运,建设物流园区,打通重要节点,加快完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要树立大流通观念,各地粮食部门应利用行业优势促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与有关部门一起研究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大力发展粮食加工转化,提高技术水平,优化产品结构,增强市场竞争力。
提升流通现代化水平离不开科技和人才支撑。要牢固树立科技兴粮、人才兴粮意识,坚决克服粮食行业是传统产业、不需要科技的错误认识,从思想上真正重视科技和人才对行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要切实加大科研攻关力度,既要充分利用行业自身科技资源,也要积极吸引积聚社会资源参与粮食科技创新。要认真落实国务院《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把成果转化作为提高行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牛鼻子”,用好科技、吸引人才。要加快粮食行业科技体制改革步伐,实施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创新创造积极性,提高行业科技贡献率,以创新驱动行业发展。
随着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粮食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更多粮源将由政府的粮库转到社会主体手中、转到市场上,粮食宏观调控需要逐步由依靠直接调控,转向以政策引导为主的间接调控。要切实转变观念,创新方式方法,加快构建与改革相适应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
一要完善粮情监测预警系统。这是市场化条件下粮食宏观调控体系的基石。要健全涵盖国家、省、市、县四级监测预警体系,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全面准确掌握市场行情,真正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建立预测预警数据模型和粮食安全决策支持系统,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要完善储备粮吞吐调节机制。这是粮食部门的看家本领。要发挥好储备粮的“调节器”“蓄水池”功能,灵活运用收购、销售、轮换等方式,有效调节供求,合理引导预期,保持粮食市场稳定。要与财政、发展改革等部门积极配合,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和价格等手段的调控作用。
三要建立市场化收购资金保障机制。要在继续发挥好政策性银行主渠道作用的同时,鼓励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开展收购、加工等信贷业务。在这方面,江苏、河南先跨出了一步,设立了用于粮食收购的风险担保基金,已运行两年多,效果不错。按照国务院要求,东北三省一区在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中,分别设立了粮食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对解决多元主体入市收购的融资发挥了作用。要认真总结经验,探索形成市场化收购资金保障的长效机制。还要高度重视“粮食银行”等粮食金融模式的发展,以及粮食保险业务。
四要加强产销衔接。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支持和鼓励产销区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形式多样、长期稳定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促进区域间粮食供求平衡。
五要建立粮食运输协调机制。在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中,国家粮食局与铁路总公司等单位建立了玉米运输协调机制,东北三省一区也与当地铁路局等建立了相应机制,共同制定运输需求与运力供给对接工作方案,统筹运力安排,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要总结推广玉米收储制度改革过程中与铁路等部门协调合作的经验,全面建立与铁路、交通、物流等相关部门长期稳定的统筹协调机制,确保粮食运输及时、快速、安全,满足粮食调控需要。
托市政策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有效地保护了种粮农民利益。收储制度市场化改革后,成千上万的多元主体进入市场,必须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创新市场监管方式。各地要充实监管力量,增加必要的经费,满足新形势下的粮食市场监管需要。按照“双随机、一公开”要求,运用多种手段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粮食经营者信用机制,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坚决防止出现压级压价、“打白条”等坑农害农现象,坚决打击囤积居奇、欺行霸市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切实做到“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确保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到实处。要推动《粮食法》立法进程,加快修订《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做到有法可依。任何监管都要依法进行,并自觉接受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的监督。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须认真贯彻落实。要做好考核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扎实做好各环节考核,确保“首考”圆满。要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推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要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强化底线思维,牢牢守住四条底线,及时有效化解行业风险。
一是确保不发生大面积“卖粮难”。无论怎么改革,都不能影响粮食的生产能力,尤其不能出现大面积“卖粮难”,挫伤农民种粮积极性,这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底线之一。要按照完善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的要求,抓好政策落实。强化玉米等市场化收购的监督检查,积极引导多元主体入市收购,坚决打击任何形式的坑农、害农行为,确保粮食卖得出、卖得好,全力维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
二是确保储粮安全。要树立红线意识,全面实施“一规定两守则”,继续深入贯彻全国安全储粮和安全生产视频会议精神,强化库存安全监督检查,层层压实安全储粮和安全生产责任,既要做到安全储粮,又要确保安全生产,坚决避免发生大的粮油储存事故和安全生产事故。
三是确保质量安全。让老百姓吃得安全、吃得放心,不出现大的粮食质量安全风险,是粮食工作的一条重要底线。要全面贯彻《食品安全法》和《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办法》,按照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管理要求,完善粮食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加强对粮食流通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推动建立污染粮食处置长效机制,做好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库存粮食的处置工作,严防流入口粮市场。
四是确保不断档脱销。粮食供应形势再好,也不能掉以轻心。要加强市场监测和跨区域调运,坚决防止出现局部供应紧张和价格大幅上涨。要进一步健全应急供应机制,完善应急供应网络,落实成品粮油储备,充分做好粮油应急准备工作,确保关键时刻靠得住、调得动、用得好。要按照军队体制改革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军供网点布局,扩展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
徐鸣强调,2017年粮食流通工作要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在七个方面精准发力。
专业化水平低,是我国农业的一个短腿。建立经营性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有利于增强市场化收储条件下农民售粮的议价能力,有利于粮食提质进档、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减少粮食损失浪费,有利于专业化分工,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产后服务体系以开展代储存、代烘干、代质检、代加工、代销售“五代”业务为重点,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提供专业化服务。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的建设主体以国有粮食企业为主,支持农业合作社、有实力的粮食经纪人、工商资本联合粮食企业共同建设或单独建设。建设方式上,以基层现有粮库为基础进行功能改造,配置清理、烘干等相应设备,提升粮食保鲜储存能力。原则上要盘活存量,不再新建库容。2017年将选择一批产粮大县开展试点,根据粮食产量、商品量、布局等情况和需要,每县建设3~5个产后服务中心,并给予必要支持。
为了解决市场化收购条件下的质量安全问题,按照“机构成网络、监测全覆盖、监管无盲区”的要求,将质量检测功能向市县延伸。从今年开始,在人口大县(市)、产粮大县建立粮食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完善检验检测功能,开展第三方检验检测。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将粮食质量监管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职责,加强粮油全产业链质量安全监测,及时排查粮食质量安全隐患,适时发布粮食质量安全信息。到2020年,新建1000个以上市县级粮食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基本实现全覆盖。
粮库是实现粮食行业信息化的基础。2017年,要以地方储备粮库为重点大力推进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这是继“危仓老库”之后推动粮食仓储现代化的又一重要工程,一定要精心规划,务实推进。要明确智能粮库的几个主要功能并制定标准,重点建设。为了避免形成“信息孤岛”,降低建设成本,通用功能的软件尽可能统一开发,硬件也力求标配。建设智能粮库不能为信息化而信息化,一定要克服盲目性,坚持管用、实用、好用的原则,不搞大而全、花架子,更不搞形象工程。必须杜绝漏洞、严防腐败,真正把钱花在刀刃上。
按照“十三五”全国粮食物流规划,在重要物流节点建设一批集仓储、加工、贸易、质检、信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粮食物流园区,发挥好中转枢纽和调控载体作用。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支持下,2017年要在“北粮南运”、东北对接京津冀、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五大通道重要节点建设物流园区。鼓励企业和地方政府投资建设,国家有关部门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达到标准的,将确定为“国家级粮食物流园区”并挂牌,直接成为全国粮食电子交易平台会员。
收储制度改革必然带来粮食大规模的市场化交易。把“全国粮食统一竞价交易系统”由政策性粮食拍卖平台扩展为全国性粮食电子交易平台,是市场化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粮食行业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具体举措。2017年,一要切实保障政策性粮食交易顺畅安全,在粮食“去库存”中发挥主力军作用。二要实现31个省级交易中心全覆盖及平台联网,并积极向市县延伸,让基层粮食企业、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进入交易网络。市县两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发挥把关作用,按规定的条件选准选好进入主体,并且对资质、诚信负责。三要探索形成适合粮食流通特点的交易模式,特别是标的标准化、合约规范化,解决好交易诚信履约、支付结算、交割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难题。四要采取有效措施引导产区、种粮农民、新型经营主体网上卖粮,引导销区、用粮企业网上买粮。引入质量检测、物流配送等第三方服务,探索为种粮农民、粮食企业定制金融产品服务,增强吸引力。总之,要经过1~2年的努力,打造全国最大、国际有影响的粮食电子交易平台,为构建新型粮食购销体系发挥主导作用。
政策性收储大量减少后,必须强化储备粮的管理和调控。实现中央储备与地方储备在数量、布局、结构等方面有机衔接,是增强储备粮调控精准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一环。要强化国家对中央与地方两级储备的统筹调度。支持省会以上城市及城市人口规模较大的地级市,增强成品粮储备平抑市场、救灾应急等供应保障能力,支持对低温库进行改造。
一是抓紧制订优质米、面、油等质量品质分类标准,并建立覆盖范围广的测评体系,定期发布粮油质量信息。各级粮食部门要主动帮助农户、企业等粮食经营主体按标准分等定级,按质销售、按质论价。二是支持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开展提升粮油品质科学研究和重大课题攻关。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长效机制,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组织科研单位与粮食企业开展成果对接。三是大力培育优质粮油品牌。近三年,吉林省政府每年安排资金由省粮食局专门用于“吉林大米”的品牌推介,仅去年就安排了5000万元,效果明显。其他省区市可以借鉴这个做法。各级粮食部门要通过政策支持、科技服务、宣传推介等方式,鼓励引导企业培育一批名特优的粮油品牌。建立品牌发布机制,由各省区市粮食局按“谁推介、谁负责”的原则推介优质粮油品牌,国家粮食局于世界粮食日向社会发布,并实行动态调整。四是加强健康膳食宣传,开展粮油健康消费科普,充分利用世界粮食日、爱粮节粮宣传周、粮食科技活动周等重要时点,指导居民科学消费、健康消费。五是开展“优质优价”试点,各级粮食部门要选择有条件的粮食企业通过订单收购、合作入股等方式建设粮源基地,实行专收专储、定点加工、专营专供,培育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优质粮油经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