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脱掉李宁球鞋不过十秒钟的工夫,易建联却将自己十年累积的健康形象,尽数毁掉。
这种声音太过夸张,十年的苦心经营还不至于被换掉球鞋的那一瞬间,搞得土崩瓦解。但就像易建联在事后所说的那句话:“事情发展到今天,应该说是因为我而起。我在场上因情绪波动的一个不正当行为,导致后续的所有不良影响。”
在联赛第二轮对阵深圳新世纪的比赛上,易建联用一个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方式,让自己以最不恰当的方式出现在了媒体的头条上……事实上,球鞋风波的出现,并不是偶然因素。
将时间节点调到今年7月6日这一天,中国篮协向各个俱乐部下发一则通知。其内容如此写道:为更好地落实联赛赞助商权益,2016-2017赛季CBA联赛将取消特许贴标鞋名额,所有参加CBA联赛的国内球员必须穿着联赛赞助商李宁品牌篮球鞋参赛,并要求各俱乐部严格按照联赛相关规定执行。
如果现在来看,当时中国篮协颁布这样的通知,应该是因為在奥运会前夕,耐克中国先行向中国篮协提交了不允许竞品球鞋出现在奥运阵容中,也就是取消了郭艾伦、赵继伟两名李宁品牌签约球鞋之后的连锁反应。只不过,在奥运会前夕,谁也没有注意这则通知,更没有多少人想到,这则通知会引来如此大的动静。
联赛开始前,非李宁签约球员已经明确被告知,一定不能在联赛中穿着非赞助商球鞋上场,否则后果自负。当时,安踏和阿迪达斯签约球员,都接受了这样一个其实并不合理的安排。只有耐克签约球员,站在赞助商的角度决定依旧要做出抗争。
于是,在联赛首轮中,王哲林、周琦两名耐克签约的新兴势力,穿着各自在奥运会上早就穿习惯的球鞋,踏上了CBA赛场,而同样签约耐克的李根和可兰白克也穿着耐克的球袜,用相对低调的方式,表达着赞助商的诉求。其中,王哲林和周琦更是在微博上用几乎相同的措辞,发文质疑为什么不能穿着耐克球鞋。
紧接着,在易建联尚未开始CBA比赛的情况下,大家的视线便从他首秀会打出什么样的状态,转移到了易建联究竟会穿着李宁还是耐克的球鞋这件事情上。
如你所见,易建联在对阵深圳新世纪的比赛中,先是穿着李宁球鞋,然后在比赛进行中,脱掉脚上的李宁球鞋扔在三秒区后,光着脚径直走回了替补席……有趣的是,当场比赛监督竟然在第三节中,允许易建联穿着耐克球鞋继续进行比赛。再之后,就是易建联深陷商业利益角逐所引起的旋涡中,个人形象受到极大的影响。
可笑的是,事情发生之后,中国篮协再度站出来和稀泥。在球鞋风波的第二天,已经从拉萨回到中国篮协担任副主任的白喜林,紧急召见了李宁公司与耐克中国的相关代表,可遗憾的是,利益摆在眼前,无论李宁还是耐克都不愿做出让步,不欢而散。
几个要素必须要说清楚。李宁公司在2012年以五年20亿元签下CBA联赛,成为主装备赞助商的那份合同里,明确标有所有运动员必须穿着李宁球鞋,只不过,在2012-14期间,耐克依然保有13个贴标名额,其他品牌赞助商的贴标名额从5个降到1个。到2014-15赛季,李宁第—次将贴标鞋名额降为8个。到2015-16赛季,李宁公司第二次修改有关规则,贴标鞋名额总数降为4个。今年,在李宁五年赞助合同的最后一年,彻底取消贴标鞋名额,再无特例。
过去,我们惯常喜欢去参照大洋彼岸的NBA,这一次同样不例外,可要明确的是,NBA为了更好的形象宣传,从来就没有把球员除工资之外的另一收入来源,也就是球鞋合同,强行进行征收。
可说回到易建联所涉及到的球鞋风波,实际也就是商业竞争这件事情,真的就没有解决的办法吗?恐怕并非如此。有李宁公司前雇员曾提供一个看似对李宁公司也有利,未来还能改变格局让李宁公司成为规则制定者的方案:在赞助合约最后一年,索性放开CBA穿鞋。好处是,依然会有很多球员选择李宁球鞋,包括外援,从一个侧面证明球鞋质量的确不错:耐克作为国家队赞助商,也没有更多理由在未来继续封闭国家队球员的穿鞋;下一合同期内,因为有李宁所做示范,无论谁拿主赞助商合同,都为其他签约品牌留下了展示空间。
那么,耐克中国的做法正确吗?实际上,在这个时间发酵的过程中,“教唆旗下球员影响中国篮球发展”的帽子,着实已经扣在了耐克的头上,无论未来周琦、王哲林能够打出什么样的成绩,2016年11月初发生的球鞋门,将是耐克中国擦拭不掉的一个污点。
说到根上,这件事情从一定程度来说,怪不得耐克,更怪不得李宁。易建联、王哲林以及周琦拿着耐克所提供百万合同,穿着耐克装备体现赞助商权益,天经地义;而李宁公司签约CBA主赞助商,手拿合同照章办事,也无可厚非。矛盾的冲突点在于,中国篮协墨守成规,并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联赛整体利益与球员个人利益如何协调,一味地和稀泥,最终使得本不该受伤李宁、耐克,尤其是易建联,成为了外界口诛笔伐的对象。
或许,易建联所引爆的球鞋风波,能够为中国篮球职业化进程带来重大变化,当李宁公司五年合约在明夏彻底结束后,中国篮协所引领的CBA公司,能够在未来的主赞助商签订中,更好地考虑球员利益,让更多的运动品牌参与到联赛中,为CBA品牌化建设形成合力。
否则,当我们告别李宁五年20亿元合同之后,无论哪一家品牌入驻,未来一定还会遇到更为严重的球鞋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