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予欢
黄埔军校作为现代中国著名军校,以其称誉世界、长存中国之军事魅力,在现代中国军事史上留有凝重辉煌的一页。2016年是孙中山先生亲手创立的黄埔军校建校92周年,同时又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年,时至今日,我们在学习《孙中山全集》(16卷本,尚明轩主编,人民出版社2015年6月印行)的若干文献语录名句时,仍可感受到孙中山奋斗的难能可贵和他言语的力量所在。重温中山先生教诲,以他博大胸怀之世界眼光,引领海峡两岸民族复兴之思想高光之处。正是我们仍旧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民族复兴统一中国的宏远宿愿,笔者拟以研究黄埔军校之视觉,浅析黄埔精神与民族复兴国家统一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黄埔军校:传承孙中山民族复兴两岸统一宏愿
1924年在广州长洲岛创建的黄埔军校,如今已经成为黄埔学生及后人,中华大地乃至放之四海唯一母校纪念地。黄埔军校在过往历史的风采与轶事,仍旧是当今研究北伐抗战史事及热心读者之无尽话题。
孙中山先生积数十年革命斗争教训,在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经验启发下,确立了建立新型革命军队的军事构想,于1924年6月16日,创办了“革命党”自己的军校——黄埔军校。黄埔军校作为孙中山创办的第一所具有现代革命意义的军事学校,对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作用和影响。而黄埔军校的第1期生,最早并最直接受到孙中山先生的教诲和熏陶,成为孙中山先生推动与促进军校发展壮大的重要力量。
从现存的历史数据,我们可以看到:首先,孙中山先生创建黄埔军校,是要“用这五百人做基础,造成我理想上的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这是孙中山先生创建黄埔军校的目的和原因;其次,孙中山先生培养以革命的“三民主义”为信仰的革命军骨干,倡导并实施“武力与国民结合”来组建革命军,这是孙中山先生建立革命军队的根本宗旨;再次,孙中山先生主张革命军骨干“要有高深的学问做根本”,以“造成中华民国的基础”,这是孙中山先生重视政治、军事理论的学习,期望黄埔军校造就革命军队,这是孙中山先生的建立革命政权的政治思想。
孙中山先生“用这五百人做基础,造成我理想上的革命军”,这五百人实际系指黄埔军校第1期生。因此,可以确信:孙中山先生最初是通过黄埔军校第1期生,践行并实施他的军事构想和建军路线的。孙中山先生对于第1期生寄托了厚望和期待,对于黄埔军校第1期生乃至后期生的迅速成长与担当重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黄埔军校从1924年至1949年,25年当中举办了23期,仅以黄埔军校广州、南京、成都校本部计算,培养学员53591名,各地分校培训学员累计近30万人,其中抗日战争爆发前毕业学员有25383名。可以肯定地说,绝大多数黄埔军校学员经历了中华民族14年抗日战争战火考验,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抗日战争英雄诗篇,为了民族生存和国家兴亡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突出贡献,应当得到历史和后世的认同称颂。在中华民族生死攸关的14年抗日战争中,相当数量的黄埔军校各期生统率国家军队精锐之师,始终战斗在抗日战场第一线并取得显著战果,这个历史功绩和作用应当得到承认。海峡两岸的黄埔军校历届师生,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并为之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始终以中华民族统一复兴为目标,引领历史潮头和大势,始终认定黄埔军校是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现代诠释,这一历史事实是黄埔军校广大学员及其后人的可贵之处。
从广州黄埔到台湾凤山,近十数年间,两岸黄埔师生以各自的方式共同在中华大地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而此时,距黄埔军校成立也已走过了92年。黄埔军校坐落在距离广州市区约15公里的长洲岛上。孙中山总结了辛亥革命以来的失败教训,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让他觉得只有建立军校和革命军队才能促成中国革命的胜利。1923年8月,历史上著名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联考察政治、军事,为建立军校做准备,代表团中有国民党代表蒋介石和共产党代表张太雷。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宣告成立,孙中山在一个多小时的开学典礼演说中,道出创办黄埔军校的目的,“就是创造革命军,求挽救中国的危亡”。黄埔军校在短期内为国共两党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干部,当时,年轻的中国共产党积极动员各地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和革命青年报考黄埔军校。后来随着局势变化,黄埔军校本部于1927年迁往南京,抗战时因南京沦陷再迁成都。
黄埔精神: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
2016年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值此之际回顾那段抗日岁月,黄埔军校师生与“黄埔精神”,在国共两党的抗日部队均留下深刻的历史印记,海峡两岸近年着重对“黄埔精神”在抗日战争艰苦岁月上升为“民族精神”,进行了历史与现实的诠释与弘扬。其实黄埔军校史迹及其人物,在现代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十分宽泛的军事课题,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社会、教育的方方面面,为老少皆知的军事话题。
什么是“黄埔精神”?“黄埔精神”是以黄埔军校师生在黄埔建校、建军和投身革命战争过程,弘扬爱国爱民、团结合作、勇敢无畏为主要特征。“黄埔精神”不仅为黄埔军人所认同,还成为革命军人克敌致胜的精神力量,黄埔军校因“黄埔精神”发扬光大而闻名天下、传播四海,是那个时代的“民族精神”。不同历史时期对“黄埔精神”诠释各有不同,其中“团结,奋斗,负责,牺牲”精神是主旨,“爱国革命”是核心内容,“亲爱精诚”是关键要点,“团结合作”是顯著特点,“奋斗牺牲”是相互诠释。“振兴中华,统一祖国”是当今海峡两岸黄埔学生共同目标愿景。时至今日,“黄埔精神”仍是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
黄埔师生共同缔结的“黄埔精神”,更在浴血奋战的8年抗日战争中凝聚上升为“民族精神”,激励鞭策了中华民族军事武装最终取得近150年来第一次反抗外来侵略之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纪念就是为了缅怀前辈先烈,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海峡两岸有着共同记忆与共同梦想的中华儿女,再次为中华民族走向“强国梦”“强军梦”之伟大民族复兴康庄大道而共同努力,这就是时代赋予“黄埔精神”之当今“民族精神”。
前年此时,尽管海峡两岸对黄埔军校90周年纪念存在“建校”与“建军”一字之差念,然而两岸各界都尽力寻找共同结合点,增进沟通,加深认识。对“黄埔精神”的诠释与弘扬,确实起到了很好的联络与桥梁作用,两岸融合、亲情迭加,真正体现了“天下黄埔是一家”,形势与前景令人欣喜、催人奋进。
孙中山国家统一思想是实现两岸和平复兴之精神纽带和源泉动力
孙中山毕生事业是实现以振兴中华、统一祖国为核心内容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他合作、妥协、锲而不舍的革命精神,对于两岸和平统一有着重要启示。孙中山是两岸之间重要的桥梁,是团结两岸力量、促进祖国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两岸对孙中山都十分认同和推崇。目前,两岸应多谈一点既有共识,少谈一点歧见,孫中山思想刚好就是共识的一个重要基础。孙中山思想主张国家统一,是激励两岸同胞的精神动力。他很早就昭告世人: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同胞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一员。他关于中国和平统一的政治主张,今天仍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只要能够求同存异,继续遵循孙中山思想,两岸会越走越近。
孙中山先生构想的中国梦,与习近平主席规划的中国梦,属于不同阶段的中国梦。当今时代的中国梦要靠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完成,要从每一个人做起。“中山先生原来就是在实行中国梦,是第一阶段的中国梦,(使中国人)脱离被列强欺辱的噩梦,开始自己当家作主。”习主席提出我们时代的中国梦,2020年要达到小康社会,这是不同时代、不同阶段的中国梦。孙中山先生的中国梦与习近平主席关于“中国梦”的论述是完全相通的。中华民族共筑中国梦,这个梦想就能早日实现。我们今天的中国梦更具有时代的特征,更具有丰富的内涵。我想两个中国梦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需要我们整个民族、海峡两岸、海外的华人华侨,一起共同努力。因为这个梦,是民族的梦,必须每个中华儿女都参加,大家一起来筑这个梦,这个梦就能早日实现。孙中山毕生倡导“和平、奋斗、救中国”,他讲的 “‘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平安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更是需要我们深入地理解和回味。
海峡两岸同属中华民族,同文同脉,一样的血缘、共同的文化,这是两岸合作交流的原动力。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海峡两岸同胞共同景仰的民族英雄。孙中山这个伟大人物所蕴含和体现出来的精神和文化就是中山文化,它包括孙中山的政治思想与理论体系、经济思想与社会主张、军事思想与战略战术,孙中山思想与大陆实践重叠互动部分很多,是两岸共同的思想纽带和沟通桥梁,是两岸和平统一的重要元素。
我们在黄埔精神与祖国统一的研讨实践中,从黄埔军校研究之视角观察,世界上任何民族与国家的军事历史都有一个功德荣辱、褒贬扬弃的过程,记住历史是为了放眼未来、把握明天。团结两岸力量,推动祖国统一无疑为黄埔军校史研究注入了勃勃生机,这也是我们弘扬黄埔精神、研究黄埔军校的初衷与宏愿。随之而来的海峡两岸交流互动,两岸黄埔军校研究史料与成果的共享,将为拓展与深化黄埔军校研究注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