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郁
“黄埔精神与祖国统一”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议题。在当两岸关系经过了之前8年的快速发展又转折到进入一个冷对抗时期的时候,也就是两岸关系面临更多新的挑战的时候,在未来4到8年,在“台独”全面执政的两岸关系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发扬黄埔精神,特别是听了几位学者对于黄埔的爱国统一、团结奋斗精神的阐释,觉得在两岸关系低迷的时候,或者说是进入另外一个新的僵局的时候,如何以不屈不撓、坚忍不拔的信心反“独”促统,推进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进程,就显得尤为重要。更重要的是黄埔精神在两岸有共同的凝聚点,台湾也很推崇黄埔,也有很多黄埔精神的传承,这一部分人某种程度上是在岛内反“独”促统的中坚力量。所以在未来的两岸关系中,两岸共同弘扬黄埔精神,共同促进祖国统一事业,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议题和平台。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当前两岸关系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我们发挥黄埔精神、推进祖国统一进程的看法和观察。
“5·20”以来,随着民进党全面上台执政,两岸关系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稳定的冷对抗。可以预期,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也就是4到8年时间,两岸关系会处在一个缺乏政治互信、缺乏共同政治基础的状态,岛内“台独”力量全面发力,全方位掌控政局走向。实际上,两岸关系的不稳定性和对抗性是在逐渐上升的,或者说潜在性的“台独”进程会逐步向前推进。两岸关系与和平统一面临的挑战加大。从大势上说,两岸交流30年走到今天,两岸关系一直经历着起伏跌宕,经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以后,又会转入一个相对低迷的僵持盘整时期,但这种盘整期累积了一定的社会动能,两岸社会经济民意的发展需要两岸关系向前走的时候,又会自下而上产生社会力量,推动两岸关系走出低谷,走向另外一个快速发展期。30年来的进程就是这样,所以总是有缓有急有高峰有低谷。接下来这段时期,相当于一个低谷期。
这个时期两岸关系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个当然最主导的是目前在岛内执政的民进党当局,其拒绝承认“九二共识”,在拒绝承认“九二共识”,又不放弃“台独”立场的前提下,两岸既有的官方和半官方对话机制全面停摆,两岸政治互信尽失,对抗是拉伸的、升级的。从现在来看,“5·20”讲话中蔡英文承认“九二事实”,提到了“中华民国宪法”“两岸人民关系条例”,但是更强调了两岸关系要遵从民主的原则和台湾主流民意的选择。实际上,最后强调的才是民进党处理两岸关系的真正依据:“台湾2300万人民决定台湾前途”,这个所谓“台独党纲”里面的“公民自决”。那么以现在他们对两岸关系的定位,蔡英文虽然讲了“中华民国宪法”以及“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其实没有跳脱李登辉“两国论”的框架。蔡英文所谓的“中华民国是台湾”是借壳上市,借“中华民国”的外壳来包装“台湾实质独立”内核,这是一个变相投机的表述,用民进党内部的分析来说,蔡英文所讲的“中华民国是台湾”,它真正的表述应该是,“台湾已经是主权独立的国家,它现在的名字叫‘中华民国”,所以“中华民国”只成为了他们所说的“事实独立”的一个外壳,是一个借壳上市的“台独”表述。在“双十讲话”中,蔡英文提出的所谓“新四不”,前面的“两不”是“不改变”“不对抗”。就是所谓承诺善意不变。善意是做出来的,是一种模糊空间。但是她更着重的是不屈服,就是不屈服于祖国大陆的压力。“不对抗”就是不需要两岸关系重回对抗。在她的“新四不”里面,空洞的部分和模糊的部分比较多,实质的部分正像她在“双十”前夕、在民进党党庆上给民进党党员的公开信讲的一句话:“绝不屈从于中国的压力”。
蔡英文执政5个多月以来,两岸关系从动荡期开始进入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起始阶段。显然,民进党和岛内民意感受到了来自祖国大陆的压力,但是到目前为止,民进党和蔡英文并没有表现出妥协意愿,没有放弃既有坚持的迹象,或者某种程度上说,以目前民进党在岛内执政的状态,虽然我们看到民进党蔡英文的民调在持续下滑,不满意度一直在上升,经济民生问题没有解决,各种各样的抗议、社会运动也层出不穷,但是总体判断,目前民进党和蔡英文尚能控制岛内政局,尚能稳住局势。民进党在立法机构的多数席位足以为蔡英文“全面执政”保驾护航,所以从内部来说,民进党内部缺乏调整两岸政策、向祖国大陆妥协的动因和需求。
蔡英文感受到了来自祖国大陆的压力,包括陆客减少了将近一半,台湾经济特别旅游业者损失惨重,相关旅游的行业也受到影响。蔡英文对这些是有所准备的,目前对台湾民意的影响,也没有到反过来能够压迫民进党当局和蔡英文在两岸政策上进行调整的程度。蔡英文和民进党接受了两岸关系在低水平的低温运行,并不在意两岸官方半官方沟通机制停摆,更不担心或者真正在意两岸各个层面交流的降温。蔡英文的政策目标是,在两岸关系上只求稳定不求发展,只求风险管控不求增加动力。就像李登辉说的,蔡英文的每次重要讲话,“只要对岸的中国大陆不立刻跳起来要打台湾,只要两岸关系不立刻破局就达到目的了”。蔡英文所要追求的,在她任期之内完成李登辉执政12年没有完成的真正台湾社会和政治的全面本土化,为未来真正实现“法理台独”铺平道路和扫除障碍。虽然,蔡英文在巨大的内外压力下,或许不敢公开推进“法理台独”,但是这种“渐进台独”或者“柔性台独”,实际上一刻也没有停止。民进党和蔡英文的“台独”企图不会放弃,推进“渐进台独”和“文化台独”的脚步也没有停止,仍旧潜在推进,这是两岸关系面临的最大压力。“台独”的危险性比过去8年国民党执政时期是上升的。
两岸关系所面临的第二个压力,就是台湾社情民意的走向。上世纪90年代李登辉主政后,台湾实际上进入了一个政治转型期。经过李登辉执政12年,陈水扁执政8年,台湾政治发展20年转型走到今天,基本上遵循两条主轴。第一条,本土化;第二条,民主化,就是政治多元化的开启。从一党执政变成了多党并存,已历3次政党轮替。在整个多元政治化的开放过程中,伴随着本土化浪潮,台湾主体意识随着“两化”往前走不断强化。从最初期爱台湾的乡土意识、人文意识、地域意识,最后发展上升到强烈政治色彩的台湾主体意识。民进党第一次执政时期,即陈水扁执政时期的2000年到2008年这段时间,台湾主体意识恶性膨胀,似乎成为整个台湾社会意识形态的一股潮流。马英九执政8年以后,台湾主体意识蔓延并没有得到遏制,没有被拨乱反正。在今天,台湾社情民意中这个所谓主体意识有3个核心,依然在台湾非常有市场。第一,台湾利益优先。第二,强调所谓主体性。用他们的政治语言来说,就是“主权独立性”。这个“主权独立性”非常复杂。蓝营的政治人物在讲,蓝营的选民也在讲,只不过,他们讲的是“‘中华民国是主权独立的国家”,从1911年就是,不断强调“中华民国”的现实存在,还有22个“邦交国”,还有历史的、沿革的“主权独立性”。绿营的人说,“台湾也是主权独立的国家,名字叫‘中华民国”,所以就是“‘中华民国在台湾和‘中华民国是台湾”。这样一个政治定性的问题,就是台湾始终共同强调的点,就是作为主体性和自主性的强化。第三,关于台湾前途自决。2300万台湾人决定台湾的前途和命运,这在台湾成为一个共识,台湾社会总体接受。什么叫主体意识?就是变成大家主流的一个意见。国台办发言人说,“凡是涉及中国领土主权完整的大事,必须由全体中国人共同决定”。马英九执政时期的发言人、台湾大陆事务主管部门发言人反驳说:“台湾前途由台湾人民自行决定。”民进党更不用说,党纲里注明自决,“用公民投票的方式来决定台湾独立”。这句话甚至还成了美国对台政策三个支柱之一,就是在和平对话的前提下尊重台湾人民的意愿,解决两岸的纷争。所谓台湾前途自决,变成了台湾主体意识的第三个部分,这里面有强烈的政治诉求,有“国家主权定位”的诉求。当这种主体意识在台湾不断膨胀,不断影响民意,不断向前来推动政治本土化的时候,台湾社情民意中趋“独”拒统的趋势在近20年来,是在不断向前推进的。
执政党的政策是决定两岸关系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台湾社情民意的总体发展,也成为影响两岸关系非常重要的一个社会基礎方面的因素。令人忧心的是,从各种民调看来,20年中统降“独”升的趋势并没有得到遏阻。拒统稳定过半,“说不统一”现在在台湾非常有市场,就是反“台独”的人,也会要求不统一,如马英九在两岸政策上提出所谓“不统、不独、不武”。台湾政坛有中华民族情怀、对反“台独”有历史使命感的政治人物为数不多了。从民意走向来看,认同的问题也在发生异化。20年来,随着“去中国化”教育和本土运动推进,在台湾社会生活中展现出影响力,中国人认同持续被弱化,台湾认同随着台湾主体意识的强化不断上升,而且越是年轻世代,认同的中国淡化和台湾强化就越明显。
两岸关系的未来在年轻人,蔡英文在民进党全代会上公然喊出,“‘台独成了我们年轻世代的天然成分”,现在的台湾孩子是在“反中国、去中国”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天然就有要自主、要独立、要自我选择前途的想法,所以被称为“天然独”。台湾的“独”越来越亲民,两岸交流在多大程度上能够遏制或者扭转这样一个趋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台湾民意对两岸交流和两岸关系的影响非常复杂,即便是在2016年以前,台湾民众对两岸关系是一种政经分离、功利倾向明显的态度。经济上的利多和红利要,但政治统合绝不要。两岸交流就是做生意,愿意给就接着,绝不接受政治统合。从民调看,台湾年轻人是一种矛盾的反应。当问到年轻人愿意统一吗?大多数说不愿意;当问到愿意到祖国大陆工作求学和就业吗?超过60%愿意。某种程度上说,当两岸的经济融合和社会融合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即使政治上有离开的诉求,但经济离不开的时候,就是推进未来统一社会基础之所在,对两岸关系要保持信心。30年来,两岸关系虽然经过各种挑战和低谷,但是最后会有一股自下而上的社会力量,或者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台湾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祖国大陆为腹地,割裂不开,两岸关系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着向前走的,这也是对于未来两岸关系保有信心的部分。
两岸政治上低温,经济交流可能还会局部保持,社会交流会在两岸关系中发挥更多作用。社团组织在两岸官方半官方对话完全中断的情况下可以发挥纽带作用,基层交往中团体的交往要发出反“独”促统的声音,不能将岛内的话语权和两岸的话语权让给“独”,让要求台湾自行决定前途的声音占据。要有一些创意活动,在两岸间弘扬共同的历史记忆,在话语权和舆论媒体阵地上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制衡。在两岸关系低迷的时候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