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淼焱
我总是向别人介绍我的月塘村,乐此不疲。我告诉他们,那里的天有多蓝,水有多绿,花有多香,人有多善良,更重要的是,那里的日子过得有多么慢,慢得不用担心自己会突然长大,慢得把整个童年的角角落落都装满了欢乐。
几座山峰像手指一样竖起来,围出一块掌心般的平地,一条小河从手指间挤进来,像交错的掌纹,蜿蜒几个来回,又从手掌后面穿流而去。我的月塘村就隐藏在山丘之间,静立在小河之畔。在外人看来,她或许位置偏僻,既小又穷,毫无炫耀的价值。但恰恰因为她的隔世与贫瘠,使得这里的生活自成体系,整个村子像一颗山核桃,看似丑陋,内在却波澜壮阔,韵味深长,经由挚爱者双手的抚摸,再加上岁月的慢慢打磨,上了壳,包了浆,变得晶莹剔透,像是玲珑的玉石,价值连城了。
在月塘村,季节的变化总是漫不经心,毫无征兆。不知道什么时候,第一朵映山花开了;不知道什么时候,第一片枫叶红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地里的红心菜上就起了白霜。天上的云朵慢慢地飘,不急不缓,从狮子山东头飘过来,飘到梓溪河西边去,没有目的,任其自然,飘过去是一天,没飘过去也是一天。梓溪河上的水也慢慢地流,慢得感觉不到它的律动,若不是偶尔停在水面的一片叶子不知不觉消失在远方,你压根就不知道这水还是活的。水面和水底下反着光亮的鹅卵石融合在一起,像一面深邃的镜子,镜子里静立的山林房舍,似锦如画。
这里的人,走路都是慢吞吞的,慢吞吞地串门,慢吞吞地劳作,只要是每天都坚持出门,就绝没有挨饿的时候。地里的冬瓜熟了,自家吃不完,阿爸便用篾箩两头各挑一只,慢悠悠地穿过梓溪河,穿过层次分明的金黄色稻田,到山那边的镇子上去售卖。他不带杆秤,也不吆喝,挑桥头或者十字路口摆一块塑料布,将冬瓜一圈圈地切好,齐整整排开。路过的人若是看中了,丢下五毛或者一块钱,挑出一圈,也或者不挑,从最头里捡起一块,拿回家去,整个过程甚至都不需要一句对白。把冬瓜从村里挑到镇上,本就已经过了小半天,卖的时间所剩不多,但阿爸也不急,反正冬瓜是没有成本的,卖得了是赚,卖不了也不亏,就当到镇子上随便逛逛。到天快黑的时候,没卖完也不急,给几个熟人家分一分,人不在家的就挂在门把上。就这样一天走到了尽头,然后再踩着夕阳,循着曲折的山路,摇摇晃晃地回家,篾箩里间或多了一根甘蔗或几个豆沙包。有时间,有一头的篾箩里,去的时候原本是挑着自家伢仔,回来的时候,便在空落的一头装一袋化肥,照样晃晃悠悠地挑回家去。下雨了,也不打紧,随便找一户人家,门都是敞着的,搬椅子坐下,再不紧不慢地招呼屋里的人,老板娘闻声便从里屋沏了茶出来,茶是自家炒的山茶,碰上四时八节,茶里头还会泡上些炒黄豆芝麻,香喷喷、热腾腾,真是人间美味。
喝茶的人言语也轻松:“这雨怕是两天不得停呢。”
“那才好呢,我才刚撒一垄菜籽,过两天就该出新苗了。”
又或者一路上没有就近的人家,便从谁家刚收割的早稻田里拎一个草把将自家伢仔盖住,任他从稻草缝里探出一双小眼睛,看毛毛细雨将阿爸的头发染得白花花、亮晶晶。
在月塘村,记忆的钟摆时常是停在了夏天的,而且还时常是停在了水边。那池塘里的水,河溪里的水,渠干里的水,哪家基坑里的水,只要是有水的地方,总能找到光屁股的孩童,三五成群,嬉戏打闹,没有哪个是水性不好的,也没有哪个不是晒得黝黑的。他们在泥水里翻腾,只剩一口白牙两眼白仁,就连大人到岸上来,不仔细分辨一番,也认不出谁是自家孩儿。谁家的泥猴子那几天本是不允许下水的,但又经不起玩伴的诱惑与激将,也像个没事人似的脱光身子跳了进来,刚扑腾不几下,便远远地看到他家阿妈提着枝杈子气势汹汹地赶来,叉腰站在岸上,大声喊着她家伢仔的名字,无奈水里泥猴子全都一般模样,分不真切。水里的伙伴于是挤作一堆,将那一位挡在身后,嘴里一齐应付着:“他不在呢,大半天都没见过,许是上山里摘蘑菇去了。”阿妈等半天,不见自己伢仔露脸,也只好将信将疑地再踮起脚跟看一圈,转身又往山上去找。
小孩子们一整个夏天都在太阳底下跑来跑去,因为热,又几乎一个夏天都只穿条小裤头,裸着上身。夏天那么长,过得又那么慢,于是在高温与烈日的发酵下,一个夏天都在与痱子作斗争,不仅额头上、颈梗上、后背上,甚至连耳朵缝里、屁股蛋上都长满了顶着白头的密匝痱子,一颗颗挠心地痒,炸裂地痛。还有严重的,在屁股的隐蔽处长出了疖子,鼓着包,化着脓,就算再轻巧小心地坐下会也龇牙咧嘴地痛,所以走到哪里都想拎桶凉水往身上澆,看到哪里有水都想往里跳,以化解浑身那火烧火燎的难受。村子里流传着各式各样的治痱子的偏方,拿苦瓜叶子擦,擦得浑身墨绿,齐脖子塞进忍冬花水里,泡得红里透白,又在村头的赤脚医生那里买一包什么物什碾磨的白色粉末,周身上下涂得像个石膏像,这种方法不见起效,明天便又换另一种,反正口口相传的偏方应有尽有,等各种方式用尽后,风起了,叶黄了,一场秋雨扫过,那痱子也就偃旗息鼓,不再捣乱了。说到底也不知道是哪种偏方起了作用,那痱子竟像是当初悄无声息地来一样,又悄无声息地走掉了,没留下一丝痕迹。
夏天的晚上,玩累了的人们都躺在自家葡萄架下的凉床上,凉床下点着盘丝的蚊香,或者屋前焚着成堆的辣子草,烟味儿呛得眼睛也睁不开,蚊虫倒真是不敢近身了。于是小孩挤在大人的臂弯里,喊着嚷着要挠痒痒,挠痒痒在这时成了最好的享受。大人家的一张手板游离在小孩的后背上、颈梗里,咔嚓咔嚓抓得勤快。
“这里吗?”
“再上点。”
“说个准地。”
“小背背。”
“小背背是哪里?”
“就是大背背上面,不对,再上面,好好好,停,这里挠六下,然后再往上。”
“到底哪里?”大人怒了,停下手来,小孩儿却不依不饶。
“就在小背背,小背背那里面。”
“哪里是小背背?”
大人到底没控制住,啪啪啪三声蒲扇拍过,喊痒声戛然而止。四下里蝉鸣一片,没多久,微风里就响起了呼噜声。
在这里,一年到头都能找到好吃的,不用花一毛钱,只要你在田埂上、河道边、山涧里慢慢地走上一遭,不用急,好东西一定在等着你。那红通通的覆盘子、顶着刺的沙棘果、东家园子里的酸枣子、西家后山里的野柿子、满山林没人管的毛栗子、田里的泥鳅河里的鱼、石缝里的螃蟹草稞里的蛋,有的信手拿起便能入嘴,也有的需要点上一堆篝火慢慢地烤,总之,没有哪一样美味会重复,也没有哪一样东西不可口。野地里实在找不到吃的东西时,家里阿妈早已将红薯糕、南瓜条晒得黄澄澄、油光光,专等着对付这些嘴巴停不下来的馋猫子,出门时抓一把塞口袋里,不仅养嘴一天,还能顶饿。从早到晚嘴里都不停,朋友见面时彼此递上两根自家的好货,寒暄几句,彼此夸夸对方的东西好吃,情形跟大人们拉家常时递烟差不离。
当然,也有不能慢的时候,一个初秋的周末,因为学校即将召开运动会,几个小伙伴与家里几经谈判,终于获准去镇子上买一双新跑鞋。那是第一次没有大人陪同到镇上,心情愉快得像刚飞出山林的小鸟,在镇子上逛了一整天,各自买了自己中意的跑鞋,准备回家时,不巧雨下得很大,因为平日里散漫惯了,加上脚上那双旧鞋本就恨不得早早丢掉了换新装,几个伙伴不用商量就一致同意顶着雨回家去。临近傍晚的时候,几个人淋着雨,不紧不慢一路走回家,脚上的鞋子浸透了泥浆,但一路却轻松畅快,还在山顶上唱起了歌,在小河里蹚起了水,反正淋一下也是湿,淋到家也只是湿,无所谓着急不着急。不曾想一到家,各自都被阿妈阿爸一顿好打,当时以为是大人们小气,舍不得那双浸坏了的旧鞋,哪曾想过他们已经在家里担心半天,光进门时那一个接一个的喷嚏,已把他们心痛得不行。
但时光过得再慢,也挡不住它像水一般流逝。小伢仔渐渐长大,懂得了羞涩,便不再光屁股下水,不再撒丫子乱跑,起了痱子也不再张扬着叫人乱抓,人不知不觉就变得乖巧起來。等到再长大些,离开村子,到城里去读学,去打工,便彻底地与村子作别,一头扎进熙熙攘攘的人潮里,匆匆忙忙地去追赶,赶考试赶面试,赶公交赶地铁,心也在这种追赶中装满了各种期盼,盼股票涨盼房价跌,盼工资涨盼油价跌,顾盼之间,丢了的时光一去不返,人也像是这时光之河里顺流而下的一叶孤舟,转身时,发现自己已经离家很远很远,遥不及岸。历经世间磨难,尝尽人世炎凉,回过头来发现还是月塘村最好。要说到底好在哪里,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但固执地觉得月塘村留在骨子里的东西就是与众不同,特别是回首往事时的那一抹微笑和面对世事时的那一份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