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庭庭
50年前的台北迪化街,还只是石子路。每年最重要的大事,是農历5月13日城隍爷诞辰大拜拜①。摆在路中央的供桌,一桌接着一桌绵延了整条街。亲朋好友、生意客户,都从全台各地赶来同庆。家家户户办起了流水席,一桌子的鸡鸭鱼肉、绍兴酒、黑松沙士,比过年还要隆重。
这是在迪化街出生的王泰钦最深刻的童年回忆。席间大人小孩痛快吃喝,厨房里,祖母与妈妈忙进忙出,锅灶炊烟蒸腾。后来街上铺了柏油,三轮车变成汽车,“可惜这个热闹盛况,已经十多年不复见了……”
古早味生活道具
王家在迪化街开了间南北杂货行,专卖五谷杂粮等民生食品。百年来历经几次更名,商品形态也几经调整,传到王泰钦手上时,已是第七代,店名叫“大华行”,专营蒸笼、饭桶、扫帚等以竹子、木头制作的生活杂货品。长年从事计算机业的王泰钦,因为父亲中风回家接手生意,眼前的蒸笼与饭桶,不时唤起他对大拜拜流水席的回忆。
蒸笼、饼模、饭桶、豆腐模具,一桌子的好菜就靠这些道具;角落里成捆的粽叶草绳,飘着一股清香;古早时代人手一把的蒲扇、竹扇,为夏日晚间扇起阵阵凉意。还有买菜用的尼龙茄芷袋②,色彩款式尺寸应有尽有,挽在手里,就能上街采买去了!像回到乡下祖母家,像走入时光隧道,看似传统的杂货店,客人却很另类。
挤在店门口热烈挑选茄芷袋的,不是祖母,而是年轻女孩,以及许多日本游客。知名作家青木由香也是爱用者,还常带日本友人前来选购。挽着茄芷袋上学逛街野餐,一身复古装扮很时尚!拜拜用的谢篮、粉蒸排骨的迷你蒸笼,到了插花老师手里,变成了别致的花器道具。摆上桌,格外吸睛。时下正流行的怀旧风婚纱照,店门口就是现成景点,拍照道具无需他求,店里一次购足。台北圆山饭店,以及出身于上海、后来落户于台湾的福利面包,都用大华行的蒸笼装粽子作为端午节礼盒。新庄农会的有机米、新人结婚的喜饼也以茄芷袋作为礼袋包装。
祖母的厨灶有了时尚视角
大华行的店门口高挂着两个霞海城隍庙的大红灯笼,原来,王老板还有另一个身份——城隍庙的副炉主。从小生长在迪化街,这里是他童年的游乐场,也是志业的根基,商圈市井的热络买卖、城隍庙的鼎盛香火,交织在这位大稻埕子弟的人生轨迹里。他与温婉美丽的老板娘,总是一脸笑眯眯对着每个前来寻宝搜奇、回味当年的客人,亲切地讲起老道具的故事。
有别于其他老字号,大华行的空间特别宽敞,货品井然有序地排在架上。原来店里改装了两三次,希望能成为一个友善购物的无障碍空间。只是,不少熟客纷纷表示,似乎少了些挖宝的趣味。2016年,大华行入选了由苏活团队执行、台北市商业处主办的“台北市大同特色商圈传统店家质量提升”计划(“台北,大同大不同”),以品牌定位为起点,进行一连串的改造。
店家转型不只展现历史况味,也能注入现代文创魅力。大华行面对的是现代化制品取代原产品,老客源逐渐流失的窘境。祖母时代的茄芷袋及蒸笼等厨房用品,实用性已大不如前,总不能尽寄望老物迷与收藏家垂青。但老物却可以创造新用途,在我了解大华行的客户、及许多实际使用反馈后,建议其以“阿嬷(祖母)厨房任意变”的新定位重新出发。鉴于原本商号名称无法注册商标,不利于营销推广,我将品牌命名为“竹木造咖”。竹木两字除了点出产品特色,也谐音祖母,同时趣味谐音台语“灶脚”(读音造咖,台语老式厨灶之意)。结合时下maker(自造者)风潮,透过现代眼光重新诠释传统生活道具,邀请顾客一同发挥创意。
在完成品牌定位与故事的同时,我们也为竹木造咖打造老式厨灶的情境空间:在进门入口处摆上一座老式炉灶,撤掉店面中间的货架,改以陈列展示中岛长桌,并重整商品陈列的位置及展布方式。特别的是,我们的设计师也发挥了“造咖”精神,信手拈来店里的商品,直接用做店内布置物。以竹片编织成的六角形竹网,原是以前炖煮食物时预防粘锅的锅底衬垫,在竹木造咖则被钉上了天花板,取代原先的客家花布,让空间显得质朴温暖又具质感,一改传统杂货铺印象。
迪化街上,祖母的厨灶,欢迎来寻宝!怎么用都随意,给重温旧梦的老物迷,也给天马行空的创意Maker造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