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终于造出了自己的圆珠笔头

2017-02-18 16:22李颖
中国质量万里行 2017年2期
关键词:制笔笔头圆珠笔

李颖

近日,网络、微博、微信被一则新闻刷屏了,这则新闻的标题是——《中国终于造出圆珠笔头有望完全替代进口》。

新闻一出,很多媒体和网民大声欢呼:“我国自主科技创新取得这一重大突破”、“我们憧憬圆珠笔头国产化后这一产业客观的市场空间”、“我们的民族自信心也因此更加增强了”……

在大家欢呼雀跃的同时,我们需要反思:这个小小的圆珠笔头曾带来的大尴尬,而不应仅仅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

尴尬:制笔核心材料

曾高度依赖进口

李克强总理曾在一次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座谈会上透露了一个“秘密”:“我们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包括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这都需要调整结构。”

如果不是李克强总理说出来,估计好多人还真不知道,“中国制造”能造好火箭、高铁,可是中国作为一个“制笔大国”,一个“小小”的圆珠笔笔头“球珠”却高度依赖进口。

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却无法实现一个小小零件的完全自主研发和生产,“圆珠笔之问”,更是“中国制造业之问”。

贝发集团董事长邱智铭曾在一次采访时表示,在他们企业,每年大概会生产30亿支圆珠笔,而一支笔便宜的只能挣几厘钱。

据早前的公开资料显示:中国每年圆珠笔的产量是380亿支;占全世界总供应量的80%,但笔尖珠芯近90%来自进口,每年需花费2亿外汇进口,其中,日本人拿走材料的钱,瑞士、德国拿走了设备的钱,而中国3000多家制笔企业只赚一个微薄的苦力钱。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圆珠笔生产国,光鲜数字的背后,透出的却是核心材料高度依赖进口的尴尬局面。

宁波贝发集团品质部经理徐君道说:“笔尖钢我们一般说的就是笔头部分。我进入制笔行业以来,笔头不锈钢材料都是从日本进来的,不仅是国内,国外的制笔材料不锈钢材料也是日本的。”

困境:小小“球珠”内

实则大有乾坤

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圆珠笔头看似简单,其实内有乾坤。笔头开口处厚度不到0.1毫米,却要承受各种书写姿势带来的压力和摩擦,同时还要和滚珠完全贴合,既要书写流畅,又不能漏墨。因此,其硬度、开口大小、墨水槽位置必须搭配得天衣无缝。所以,笔头的每个参数都需要由计算机精确计算到头发丝的十分之一,加工误差不能超过0.3丝。

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有0.3~0.4毫米。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还不能开裂,小小“笔尖”考验着中国制造。

目前,直径0.5~1.0毫米的碳化钨球珠我国不仅可以满足国内生产需要,还大量出口。但直径仅有2.3毫米的球座体,无论是生产设备还是原材料,长期以来都掌握在瑞士、日本等国家手中。中国每年要生产380亿支笔需要用一吨12万的价格进口1000多吨生产笔尖的钢材,付出外汇1500万美元。

据了解,来自瑞士公司的笔头一体化生产设备,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笔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数量级。“笔头的关键部位,比如碗口,它的尺寸精度都是在两个微米,它的表面粗糙度要求在0.4微米,这样一个技术要求。”徐君道表示。

突破:数百亿圆珠笔头

“中国造”

为了给数百亿支圆珠笔安上“中国笔头”,国家早在2011年就开启了这一重点项目的攻关。

据中国制笔协会介绍,2010年底国家有关部门专门组织了调研,并于2011年启动了“制笔行业关键材料及制备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国家拨款近6000万元支持相关科研机构、企业针对中心墨水制造、笔头不锈钢线材、加工设备等开展科技攻关。

经过不懈努力,该项目于2015年通过“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验收,实现了一系列技术突破。长期以来,困扰中国制笔行业的“进口依赖”困局,开始被逐渐扭转。

太钢集团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王辉绵认为,钢材要制造笔头,必须用很多特殊的微量元素,把钢材调整到最佳性能,微量元素配比的细微变化都会影响着钢材质量,这个配比找不到,中国的制笔行业永远都需要进口笔尖钢。

为了提炼材料,太钢集团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王辉绵说,因为开发这个产品没有可借鉴的资料,都是从一个成分的配比从几十公斤的开始炼,各种成分加入多少这个次数没法统计了。

经过5年数不清的失败,在电子显微镜下,太钢集团终于看到了“添加剂”分布均匀的笔尖钢,试验在2016年9月取得成功。大规模炼钢十多次后,第一批切削性好的钢材终于出炉了。这批直径2.3毫米的不锈钢钢丝,可以骄傲的写上了“中国制造”的标志。

现在,一些企业已经开始使用中国制造的笔头。依照这种趋势,在未来两年国产笔头有望完全替代进口。

思考:中国制造需要

多一点工匠精神

那为什么中国制造的圆珠笔就没有人家的好用呢?

按照人社部副部长汤涛的说法,这背后还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问题。“从一个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我们在人才培养上还有很大的差距。”其中有几个关键点:中国专业技术人才总体来说,仍是严重短缺,一些领域欠缺独具的匠心,需要重塑中国制造“人力基因”,提高“蓝领工人”地位。

记得早前看过一篇文章,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德国人生产的圆珠笔摔在地上10多次,捡起来依然可以用。

反观中国制造的圆珠笔不好用,表面上看是因为“我们没能掌握核心技术”的问题,但问题的关键恰恰在于“我们为什么不能掌握核心技术”?

在世界华人圈里有这样一句话:“日本人是匠人气质,中国人是商人性格。” 这句话听起来虽然刺耳,但细细品味,未免不无道理。或许不是我们的材料选择出了问题,或许不是我们的技术水平出了问题,或许不是我们的创意和营销没有与国际接轨,或许是企业对財富的认识出了问题。

细节决定成败。但从目前看,中国制造还是以来料加工居多,无法掌握核心技术,导致利润极低。而近两年兴起的“海淘热”,应该给中国制造企业敲响警钟:想要做好中国产品,需要外国企业的那种工匠精神。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修炼好内功,造好圆珠笔、马桶盖便不再是中国企业的难题。

猜你喜欢
制笔笔头圆珠笔
圆珠笔里隐藏的高科技
圆珠笔打造弹珠机
2018年《中国制笔》目录索引(总148~151期)
砥礪奋进 筑梦前行——庆祝中国制笔协会成立35周年
2017年《中国制笔》目录索引(总144~147期)
圆珠笔的发明与发展
圆珠笔的发明与发展
2016年前10月制笔行业统计分析
笔头和笔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