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东亮
这个周日,从上蔡县高白玉村回到家里,陈召起并没有歇着,而是忙着给村子里的腰鼓队购置服装行头。
一年以前,河南省人民医院宣传处长陈召起一头扎进离家200公里开外的上蔡县白玉村,到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省级贫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上午9点
周一,经过和家人短暂的团聚,陈召起的身影又出现在了200多公里外的高白玉村村部。
旅游鞋、速干衣、速干裤,在家里人看来,驻村之后的陈召起总是行色匆匆,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村子要发展,需要办的事儿太多了,恨不得把自个儿掰成两半使”。
“陈书记回来了”“陈书记好”,村委会的屋子和村子里新修的文化广场在一个院里,看见陈召起,院子里乘凉的村民们热情跟他打起招呼。陈召起放慢了脚步,乐呵呵回着招呼,一边朝村委会的会议室走去。
今天上午,村两委要召开一个碰头会,通知早已在微信群里发出。9点半,村两委班子到齐,陈召起带着大家开起了会。今天主要是谈谈加快调整种植结构的事儿。
高白玉村是省级贫困村,位于三乡交界,地理位置较偏僻,村民收入主要是传统农业种植和外出打工,村里耕地种植结构单一,全村5300亩耕地,大多种植的都是玉米和小麦这样的传统粮食作物。不仅经济效益不高,而且受市场影响大,种植风险高。
刚到村子不久,陈召起就组织村民们引进了套种技术,种上了花生、核桃等经济作物。
“陈书记可上心了,驻村第一天就带着村两委班子和村民代表,到隔壁的丁楼还有别的先进村考察,学习人家的种植技术。后来,又多次带我们找农业专家学。平日里,他一有时间就扎在田间地头,挨家挨户地看,商量支招。”村委委员刘本青说。
上午11点
晌午的高白玉村,阳光正好,虽然说不上暴晒,但站在一望无际的田间地头,不一会儿也是一身大汗。
陈召起快步朝着村子的小学走去,今天是周一,他照例要去看看幼儿园的孩子们。再者,村里的小学马上要开学了,今年暑假,陈召起请来施工队,把校园又修葺了一番,他要去看看校园翻修的咋样了。
一路上,不时有突突的农用三轮车和村民家的小车经过,看见陈召起,总要拉下车窗,或者探出头给他打个招呼。
高白玉村的村办幼儿园和小学挨在一起。走进院门,左手边12间崭新的瓦房,墙上挂着一排名言警句。教室前的一大片空地是学生们的活动场地,水泥路面整洁如新。
在幼儿园大班的教室里,28个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做游戏、学习。班主任赵老师介绍说,现在幼儿园总共有3个班级,70多个孩子,管吃管住。村民们排着队把孩子往这送。
“以前可不是这样”,赵老师说,那时候幼儿园只有一间破瓦房,院里都是烂泥地,被村民们种上了菜,臭粪味熏天。由于条件差,又不能吃住,幼儿园和小学都招不来学生,村民们宁愿多花钱把孩子送到镇上。
“人家陈书记来了以后,找来了资金,把幼儿园和旁边的小学整个翻新了一遍,隔三差五过来看。现在学校条件越来越好,家长都抢着把孩子往咱这送。”
下午2点
下午两点,陈召起又抓紧功夫,来到村民刘飞开办的刘鹏合作社。和老周一样,刘飞一家也是调整种植结构的受益者,只不过他走的步子更快,通过土地流转,包下了300亩地。
合作社的地里,按照规划,有的种着晚秋黄梨和葡萄,有的和老周家一样,套种着核桃、花生等经济作物,数量大约有50多亩。另外200多亩地,分散在各家各处,种着红薯。
在刘飞家的地里,陈召起蹲下看着果苗的长势,时间过得飞快。
刘飞告诉记者,自己原来在北京打工,做家装生意。之所以会选择重新回乡当农民,是因为受了陈召起的带动。
“我虽然在外地,但村里的一举一动我都关心着。陈书记来村子以后,修了路,填平了村里的烂泥沟,而且带着大家学技术,帮村子协调资金,调整种植结构,还自己掏钱请大家看戏,现在村子里人精气神都和过去不一样了。我觉得他是个干事儿的人,所以就回来了。”
刘飞说,自己回到村里后,陈召起找专家指导,忙前忙后,“咱一个老百姓,除了种地懂啥,陈书记明白政策,一路帮忙协调,这才把合作社建起来了。”
“地里长势不错,你看看还有啥需要?”陈召起问。
刘飞说,现在最大的问题是300亩地没有连成片。“土地流转需要自己协调,不是每家都乐意,所以现在承包的地东边一块,西边一块,这样既不好统一规划,也不方便照料。”
“这个你不用怕,我帮你协调。今后还有啥困难,随时跟我说。”
临走的时候,刘飞非要约陈召起晚上到县里的饭店喝酒,陈召起说啥也不去。
“你拉倒吧,你这么大一摊子,种子肥料雇工人都要用钱。等你的300亩地大丰收了,我请你喝酒。”
下午4点
从刘飞家的地里出来,陈召起接到上蔡县人民医院打来的电话,今天下午有个远程诊疗,病人恰好来自高白玉村,想让他过去照看一下。
身为医疗系统下来的驻村书记,陈召起在农村帮扶工作上,有着自己的独门绝技。
陈召起说,农村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看病难,高白玉村也一样。根据调查,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高白玉村贫困的重要原因。
“我們省人民医院正在开展智慧医疗和基层医院联合建设远程会诊系统,那么我就积极协调,在省人民医院领导的支持下,把这套系统引入了上蔡县人民医院。”
经过几十里路的行程,我们来到了上蔡县人民医院。此时,在该院影像科,远程诊疗系统已经接通,大屏幕上显示着病人的病历,大屏幕前,上蔡县人民医院的医生正在介绍着病人的详细病情和检查数据,身旁坐着此次会诊的患者。屏幕那一头,省人民医院的几位专家不时向病人本人询问,并和上蔡医院的医生交流。
上蔡县人民医院副院长雷继承说,随着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基层医院在医疗条件和检验治疗手段等硬件上,应该说已经很完善了。和省级大医院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也在专家和医技上。这也是一些群众哪怕跑上几百上千里也要到大医院的原因。
“陈处长来驻村之后,看到了群众就医难的问题,主动帮我们联系,促成了我们和省人民医院的合作,省人民医院又捐助100多万的医疗设备,还对我院的业务骨干进行培训。”
晚7点
傍晚的乡间,风情别样的旖旎。头顶,一抹夕阳余晖在天空中涂抹,从麦田直通天际。田地里,微熟的玉米苗和树苗随着微风摇曳,农家散养的鸡子挺着鸡冠在小河边追逐。
陈召起照例要到村子里各家转转。
走在村里的水泥路上,每一步都特别踏实。有乡民赶着十多只波尔山羊从路上经过,山羊亲昵地用头点了点陈召起的裤腿。“我天天从这儿走,他们也天天从这儿走,这样我们就认识了。”他笑着说。
“这条路是我用两碗水修出来的。”陈召起指着脚下路说。两碗水喝出来一条路?听到这句话,记者一时也摸不着头脑。
陈召起说,进到村子里之后,他心里一直装着两条路,第一条就是村里那条十几年的烂泥路。和大多数贫困村一样,由于缺乏资金,高白玉村的路十几年来一直就是条老泥路,雨天泥泞不堪,旱天一个窟窿接着一个窟窿。说路不是路,说地也不是地,又破又窄。
另一条就是村民们奔小康的“最后一公里路”。
“老泥路好修,有了资金就能修。可扶贫的这‘最后一公里路能不能打通,可真的看你有没有这个本事了。”
到村子里之后,他一方面带领大家从硬件入手,加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
比如,村子里原来到处都是臭水沟和破路烂泥,那就修路平沟。资金落实不下来,那就一趟趟往县里跑,讲政策。“他懂政策,知道到哪儿要钱。”村民们这样形容。一年下来,在省人民医院、上蔡县和五龙镇党委政府以及社会爱心人士帮助下,陈召起带领村两委班子,协调落地1000多万元资金。如今,提起高白玉村,大伙都说它变美了,也变俊了。
另一方面,为了提升村民们的精气神,陈召起首先从村两委班子建设入手,完善村里的各项制度,组织村民代表,大事小事一事一议,全部公开。村里组建“高白玉小康路上”微信群,及时转发学习资料,传达上级决策部署、发布致富信息,交流工作进度。
除此之外,陈召起还使了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绝招:组织在村部门前修建了村民文化广场,自己掏腰包请戏班子定期在广场上演节目。
通过陈召起和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努力,村委会又重新散发出了凝聚力,村委会说的话有人听,工作推得动,致富的路也越走越宽。
“之前村里要修一条路,正好经过一个村干部家的房子,开始他不愿意挪,路一直修不动。后来,他看见我带着村子干了这么多事以后,慢慢也服我了。有一回大家一起喝酒,我就给他们敬酒,我说,我不会喝酒,但是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和信任,我喝两碗水敬你们每人一杯酒。走到他那,他端起酒杯就说,陈书记你啥也别说了,我回去就把屋挪了。”
“你只要下劲儿干,老百姓都看在心里,这就是我说的两碗水修通了一条路。”陈召起说。
晚上7点半
过了傍晚,陈召起来到了贫困户郑德臣家里走访。看见陈书记进来,郑德臣夫妇从屋里迎了出来,家里的一只小狗,摇着尾巴跑过来,咬了咬他的裤脚。屋里的小猫眯了眯眼,也一点不避开。
郑德臣是陈召起分包的帮扶对象,今年72岁,孩子有肺病,常年吃药。家里就靠他和75岁的老伴,种着六亩地。陈召起在村清洁队给他找了一份工作,一个月能赚500块钱,另外,还给他申请了低保。
陈召起说,这次过来,是为了跟他商量商量,来年地里种点啥。“我来之前,村子里组织种过烟叶,没成,所以有的村民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郑叔之前没乐意,今天说啥也得说动他。”
问完了孩子的病情之后,陈召起往小木墩上一坐,和郑德臣算起了经济账。
“郑叔,你家的地可不要再种玉米了,你听我说,我找专家给你设计过了,你那六亩地种上花生、土豆,我们算了算,一亩地能收2000多块钱,六亩地再加上低保,一年能有两万多。不比现在强?你今年一亩地划多少钱?”
“300块。”郑德臣比了三个手指头,抛去农药种子,还要往里头赔不少钱。
“这就是了,你听我的没错,虽然咱村几年前种烟叶没成,但是我来了以后问了好多专家,你看咱村的刘飞、老周他们,今年不都赚住钱了。你听我的,种花生土豆,中不中?”
“中吧,中!”郑德臣点了头。
“放心吧,有我呢,有事儿你随时找我。”从驻村开始,陈召起就给每个村民都发了一张联系卡,上面印着他的照片和手机号码,24小时开机。
高白玉村目前还有48户152人没有脱贫。陈召起把高白玉村扶贫攻坚台账挂在办公室里,隔几天就要把48户走上一遍。
“这48户的致贫原因主要是因病、因学、缺技能、缺劳力等,我们打算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医疗救助和政策兜底等措施,让贫困户尽快脱贫。”
晚上9点半
回到村部,陈召起打算把今天的走访情况记录下来。
他住的屋子就在村部会议室旁边,不到十平方的屋子里,最醒目的就是办公桌前那一面鲜艳的党旗,遮住了大半个墙面。桌子上整齐码着两学一做的材料和几本厚厚的台帐,台账上记录着他来高白玉村写下的所有扶贫资料。
“抬头见党,低头扶贫,它们时时刻刻提醒我找准位置,我是代表党组织,带着任务来的。”
桌子左边放着几包泡面,陈召起娴熟地撕开一包,往茶缸里加满了水。“太晚了,一会儿还要整一份扶贫材料,今晚就冲包面吧。”
跟陈召起一起的驻村队员杨千告诉记者,在村里工作“泡面是标配”,因为和陈书记工作“经常不知道忙到啥時候”。
窗外夜静如水,村部唯一亮起的灯光,照着屋内一勺一勺吃面的人。屋外,唯有大片的夜色和田野中的星光。
第二天早7点
乡间的夜晚并不漫长,转眼又是另一个夏天的早上。陈召起跑了跑步,吃完早饭,十分精神。
昨晚,他已经用微信通知了村腰鼓队的队员,今天要发新衣服,排练。因此不到八点,小小的村部会议室已经站满了人。
就在记者将要乘车的时候,村子里起风了。村部门前,村民们张罗着升起了国旗,随着田间的习习微风,崭新的五星红旗在高白玉村上方舒展、飘逸。
院子里,音乐响起,腰鼓队热闹地扭了起来,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悦,正像陈召起给我们描绘的那样,如今,打通了惠民政策入村的“最后一公里路”,陈召起正带领着高白玉村3000多名村民一起,朝着奔小康路上快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