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气的运动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山东淄博中学
张晓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主要讲述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这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是学习大气运动的基础。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季风环流”“天气系统”“气候类型”“洋流”等做好铺垫,这些知识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和延伸,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是第二章的教学重点。
2.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高一新生,虽然生活中学生对许多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大气知识联系起来。对于抽象的原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足,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实际地理现象联系起来,故很难掌握学习大气知识的思维方式。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局地环流(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等);能画出热力环流形成后近地面与高空的等压面,比较不同地点气压值的高低。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通过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局地环流,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推理、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4.教学重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运用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等的形成过程。难点:热力环流示意图中等压面弯曲与气压高低的关系。
1.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以小组合作交流形式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为核心的教学原则,以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效果。
(1)问题探究式。通过三国故事和生活中的现象创设问题情境,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讨论和代表发言,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学生从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入手,提升对生活和社会的洞察力。通过提出问题→推导原理→总结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启发式。通过动画演示地面冷热不均时空气分子的运动状况,启发学生在气压柱状图中画出空气分子的运动方向(垂直和水平),从而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通过赋值法启发学生比较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高低,引导学生总结等压面弯曲与气压高低的关系。
2.教学手段。
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展示动画、视频、柱状图等,形象生动地演示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利用实物展台展示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的形成原因,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地理传统特色板图的演示功能,指导学生板演热力环流示意图和热力环流流程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地面冷热不均而引起的大气运动可采用直观图示法进行教学,设计思路如下。
1.新课导入。
通过火烧上方谷的故事导入本节课主题,教师利用PPT展示三国故事——火烧上方谷视频,并提出问题:天降大雨是天公作美还是另有原因?让学生观看视频,思考问题。目的在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2.复习上节知识。
了解气压、等压面的概念以及气压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提问气压、等压面的概念和气压随海拔的变化规律,目的在于复习气压概念与变化规律,为后面分析热力环流形成原理作铺垫。
3.新课学习。
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动画——地面冷热不均时空气分子的运动状况,指导学生完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学生观察动画,讨论探究问题,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动手绘图的能力,更好地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