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洪江
(长兴县太湖高级中学,浙江长兴 313100)
作文,别让“理性”伤了“感性”
向洪江
(长兴县太湖高级中学,浙江长兴 313100)
作文,不能因“理性”而伤害了“感性”,也不能因“感性”而忽视了“理性”。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感性认知转化为理性认知,将感性的素材转化成含有理性成分的素材,打通作文感性与理性的关节,以此来增添文章的质感和深度。
论述文写作;理性;感性
当前语文界“批判性思维”“论述类文章”两理念很流行,不少一线教师也开始尝试把这两理念引入到教学中,尤其运用到作文教学中。《2017 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语文)》更是把“论述类”文章提到一个新高度加以重视。高中生的作文要有“理性”和“思辨”,这有其必要,但同时我们也须谨记:作文,别让“理性”伤了“感性”。
《诗经·毛诗序》曰:“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这虽是对《诗经》六艺中“风”所表现的诗人情感的解读,但用来说“作文”也未尝不可。要写出一篇好作文,也须“发乎情”,即首先要有饱满的情感认识,在感性的诱使下触发理性翅膀的张开。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此话常被断章取义,大多数人都拿前半句当真理,而忽视了后半 句 。“ 景 语 ”固 然 是 缘 情 而 出 ,“ 情 语 ”何 尝 不 是因 景 而 生 ?“ 景 语 ”“ 情 语 ”二 者 联 通 ,就 像 作 文 的“感性”与“理性”是联通的一样,如果割裂二者关系,所写文章难免有失偏颇。
“情动于中而形于文”,“言为心声”。写作文,首先是来自内心的某种需要。我们时常感叹:学生考试作文写得差劲,为何他们的网络空间日志却写得那么好呢?不少学生的网络空间日志,情理并茂,为什么?因为他们是投入饱满的情感在写,是强烈的感性需要吸引着他去表达内心的想法,想要把情感表达好、把道理说清楚的欲望促使他竭尽所能去运用文字。只有能真正触发内心情感需要的文字才是最动人的,也才是最有思想的。作文,没有感性经历和体验,哪来感性认识?又何来理性领悟?靠拼积木的手法把人与事凑到一块,靠做泥人的模式表达感悟,这样的文章,看似高谈阔论,实则不知所云。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保持“感性”,放飞自己的心灵去阅读素材。这需要打破作文被“伪重视”的怪圈。一直以来,作文处在被“伪重视”境地,教师缺少从“感性”角度去吸引学生,没有从情感上让学生觉得作文好写。教师若精心选择作文阅读素材,精心设计作文课堂教学,大多数学生还是会喜欢作文的。只要喜欢了,自然就会去阅读更多的材料。发乎情的作文,令人心动,请看笔者学生的习作《烈火青春的那些事儿》:
考场静得能听到自己血液流动的声音。
细细的晨光从窗间透射进来,在我的眼帘上撞得粉碎,我有些醺醺然了。冬日的晨风从窗外缓缓地挤进来,我好似被冰凉的手指掐了一下,顿时又清醒了。
听着他人的笔尖沙沙地弹奏着青春的旋律,我仍趴在考试的列车上张望,甚至不知道下一刻下一分下一秒要做什么,这似乎不该是一个高三学生在考场的思绪,可我无法阻止它的肆意飞扬。
望着考卷,我下意识地不去想其他东西,而是努力地去突破重围,寻觅青春的美丽。猛然间发现,青春灿烂如初升的太阳,灵秀如崖边的一枝百合,热情如一株火红的玫瑰,散发着撩人的芬芳。如果说人生是五彩缤纷的,那么青春必是其中最绚丽的一抹;如果说人生是动静交融的,那么青春必是其中最活力四射的一份。
我原本每天都会饮一碗空洞,给我的青春喝,这空洞压缩压缩再压缩,直到如火山喷射起来,燃烧起来。当我的青春如烈火般燃烧起来,我才不会再迷茫。
这几段情意真实的感性文字,采用心理描写和细节刻画相结合的方式,把作者彼时的心理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有了这一段“发乎情”的铺垫,后文就自然能生发出精彩的议论:
因为有了你,烈火青春,在失败的低谷,我给自己再来一次振作的机会;因为有了你,烈火青春,珠穆朗玛峰上才会有人类的足迹;因为有了你,烈火青春,史铁生才会在古老的地坛发现活下去的意义与哲理,无臂的刘伟才会在琴键上弹奏出绚丽的人生。烈火青春,不仅仅是年纪的小,更重要的是心态和精神的青春。
华中师范大学刘九洲教授在《高考作文要让理性回归感性》一文的开篇中说:
评阅高考作文,最痛苦的莫过于考生高谈阔论,好像个个都成了哲学家或思想家。是“哲学家”的,常常请出西方的柏拉图或是中国的老庄,讨论一些深奥的哲学问题;是“思想家”的,西方的黑格尔与中国的孔孟“每文必到”,他们的至理名言,要么是作为观点加以引用,要么是作为警句拿来装饰门面。如果你问:既然是“家”,该有属于个人的观点吧?对不起,鹦鹉学舌是可以的,个人的观点是没有的。
在刘教授看来,中学生写作文引经据典来论证观点,得有个前提,即文章要有自己的观点,而不是把名家的观点汇聚起来论述一个问题来替代自己的观点。面对作文材料,怎么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先要沉下心来,带着感性认真研读材料,在研读材料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理性的认识。如2016年高考山东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
行囊已经备好,开始一段新的旅程。路途漫漫,翻检行囊会发现,有的东西很快用到了,有的暂时用不上,有的想用而未曾准备,有的会一直伴随我们走向远方……
题干要求“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感悟”首先应是感性层面的,是浅层次的认知,如不少考生写把书包、旅行包当作行囊,背着走,里面有需要的,也有暂时不需要的,但都得准备着。有了这个感性层面的认知后,才能逐渐深入感悟“行囊”的比喻义、象征义。再说“联想”,它首先不是去找逻辑关系,而是从感性出发,把自己最喜欢的先想到,把对自身影响深刻的先找到,这些联想出来的东西之间并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也不需要任何依据来证明它们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写作多是“感性”先行,学生的写作更是如此。这给我们一个启示:作文教学中,不能把学生“感性”的火焰浇灭,而要想法让它先燃烧起来;感性认识的火焰燃旺了,理性认知的火花就可从中蹦出来。
作文是“感性”优先还是“理性”优先的问题,与中医、西医谁有“科学依据”的争论类似。我国中医有数千年历史,其治疗效果有目共睹,然而还是有人认为中医缺少“科学依据”。这些人认为西医都是有“科学依据”的,西医的治疗原理、药学原理,能说出个子丑寅卯,中医就道不明。作文的“感性”有如中医的理论,并没有那么多逻辑上的条分缕析,却又是一个人思想情感的体现;作文的“理性”更多地像西医,讲求严密的逻辑关系,讲求有“依据”,但这也有个前提,需要投入情感去思考,感性领路,理性随行。
说作文要有“感性”犹如说古人要“刀耕火种”一样,必须要有这样的过程。刀耕火种,从直观的想象出发,我们会觉得它会破坏环境,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如此,从长时段来看,刀耕火种的民族所生活过的地方应该留下一片片荒山秃丘才对,可实际上却是“一面刀耕火种,一面青山常绿”,也就是说,“刀耕火种破坏环境”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作文需要点“感性”,并不需要那么多为什么;作文不能一味追求“理性”,不能因为要满足骨感的理性分析而伤害了丰满的感性存在。
作文不要因“理性”而伤害了“感性”,并非排斥“理性”,而是强调学生作文的理性要有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不能为了把文章写成“论述类”,就将感性之肉剔得精光,以显其强烈的逻辑性、论述性。即使是“论述类”文章,同样需要感性来美饰。就学生的阅历、思维、认知水平而言,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需要给他们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渠成过程,引导学生把感性认知转化为理性认知,将感性的素材转化成含有理性成分的素材,打通作文感性与理性的关节,学会从丰富的感性中发现理性的花朵,从而让它绽放,以此来增添文章的质感和深度。让学生的作文绽放理性之花,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积累富有理性思辨的文章、语段,并在作文训练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日常积累的内容运用到作文里。如学了《六国论》,可带领学生学习“开门见山”的论证方式;学习《拿来主义》,可引导学生学习比喻论证、多角度对比论证的方法,重点解析“对比论证”法(如对比论证分正反对比论证、逐层对比论证、假设对比论证、设喻对比论证等)。请看学生运用对比论证手法写的《道德与学问》的一个片段:
秦桧身居一品,满腹经纶,诗词歌赋,样样精通,书法更是一绝,但他品行低劣,学问装进肚子里,歪思想也装进去了。于是乎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了岳飞,自己也落得个遗臭万年的下场。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座下三千弟子,有七十二贤人,自己的学问可以说在当时已经是无人能比,可依旧谦虚地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深受后人称赞。
一正一反两个事例,对比鲜明,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在这个对比论证中,“秦桧身居一品,满腹经纶,诗词歌赋,样样精通,书法更是一绝”这几句感性十足,饱蘸了情感,由一个“但是”转折,自然而然地进入理性的论述,行文流畅。
二是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作文教学,注重方法指导。为文无定法,但为文亦有法。作文教学,每次训练要有明确的方法指导,让学生侧重运用某一种或两种方法写,而不必全面开花。如学习“月是故乡明”板块内容后,就可以训练学生写以“故乡”为主题的抒情散文,要求运用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手法,并在抒情时带点理性思索。如《我心归去》中的文字:
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故乡的美中含悲。而美的从来就是悲的。
学生借鉴课文的写法,从模仿开始,同样可以写出“情理”兼具的好文字,如笔者一学生写的《被科技转移的生活》片段:
离开香炉,我在寺庙周遭转悠了一会,只见几个出家人手里也在玩弄着手机;停车场里,穿着袈裟的佛士也开着小轿车。我心开始有些释然,科技的确无孔不入。看来外界说的,寺庙僧房里,沙弥道士们玩偷菜、Q聊,实在是时代使然。谁叫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影响生活的时代呢?苦守青灯古佛的生活,已然成为文字里的记忆,不必埋怨,不必惊讶。
三是引导学生掌握使作文“深刻”的方法。写作时,把一种现象或一个问题,放在立体的空间里考察,可以使作文内容富有立体感。比较好的做法是:一个中心,三个层面,五六个材料,围绕一个中心,呈金字塔式安排材料——第一个层面用一个材料,第二个层面用两个材料,第三个层面用三个材料;当然也可变通,如第二个层面就用三个材料等。再就是让语言干净利索。高质量的作文,其语言一定是干净利索的,如2015年浙江省高考优秀作文《在心中修篱种菊》的片段:
不避车马喧嚣,心中常怀藩篱淡菊,文如性情澄澈怀远,风行水上,心如真意淡泊自适。精诚之至,援笔之处,都是迈入武陵源的细涧石径,窥得见为文之人的品格志趣。
繁花密柳,风狂雨急,性情促狭的人拨不开柳花温柔。沉溺其中,立不定狂风嘶吼,甘拜下风,又怎么能握得牢手中一支笔,胸中一股气?唯有心存一抹淡菊,方能为笔墨丹青注入沁人的芬芳。
总之,不管是记叙文还是论述文,均须“感性”与“理性”兼备。感性偏强的作文,需要适当的理性认识来加深文章的“质感”和深刻性;理性偏强的作文,需要适当的感性来润滑,增加文章的可读性、灵动性。作文,不能因“理性”而伤害了“感性”,也不能因“感性”而忽视了“理性”。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明白,写作文时,要学会打通感性与理性的关节。
(责任编辑:方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