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洪霞 (武汉工商学院)
应用型高校文科本科多元毕业考核方式的构想*
■吴洪霞 (武汉工商学院)
我国教育模式早已由精英式转向为大众式,在这一教育背景下,学生的特质发生了改变,能力素质千差万别,但几乎所有高校文科在对学生进行毕业考核时仍采用的是单一的毕业论文形式,而这一形式的弊端早已明显。作为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为目标的应用型高校,在对文科学生进行毕业考核时其实还有多种可探索的方式,比如分阶段多样化的论文考核、多形式的专业实践作品考核、高水平的专业课程作业考核、高层次竞赛成果及优秀研究成果考核,但在探索的过程中,应用型高校除了自身要有一种创新精神,制定规范科学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毕业考核标准外,教育行政监管机构的“指挥棒”也应做出一些改革。
应用型高校;毕业考核方式;多元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模式由精英化转变为大众化,高校本科教育的理念、模式及类型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从类型上看,高校本科教育主要有应用型和研究型,其中,研究型注重理论分析,培养的是研究型人才,应用型则是注重强化实践实训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为目标,这两类高校的本科教育都要求要对学生进行毕业考核,但就文科而言,当前撰写毕业论文仍是这类高校唯一的毕业考核方式。应用型高校有着自身特殊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因而如何突破现有的单一毕业论文考核方式,而采取多元化的毕业考核方式是值得探索的。
自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招,这一形势随之也带来教育模式的变化,即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在这一教育背景下,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有机会接受教育的人增多,但是它也带来一些新问题,其中表现较为突出的是学生入学水平相差悬殊,学生的能力素质变得千差万别,有的偏重应用动手能力,有的擅长理论研究。为了适应这些新变化,许多高校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改革,力推个性化教育,以发展不同学生的特长,培养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其中应用型高校在此基础上更加侧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当培养对象的特质发生改变,其教学管理方式也要做出相应调整,如果忽视这种变化,仍然延续精英教育模式,按统一规格和模式对千差万别、能力素质各异的学生进行毕业考核显然是不合理的,它往往会导致个性和独创性的泯灭,考核结果也可能是不客观、不真实的。所以,应用型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毕业考核时应结合现实情况注重多元化的探索。
从毕业考核方式上看,几乎所有不同类型的高校在对文科专业的本科生进行毕业考核时采取的是千篇一律的做法,也就是写毕业论文,目的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对自己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进行全面总结。但是近些年来,文科本科毕业论文因选题不当、严重抄袭造假、答辩过程流于形式等问题而颇受诟病已成为普遍认同的事实。在国内,2006年就有媒体报道,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七所大学取消了“研究生毕业必须发表论文”的硬指标。[1]在2010年,还有媒体报道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拟从该年起在教学计划中删除毕业论文,而以在报上发表新闻作品、评论等有具体篇目及质量要求的毕业设计来代替,该院相关负责人称取消本科毕业论文的真正意义还不仅仅在于目前的本科论文“太水”,形同鸡肋,主要是为了解决大学教育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此举引发了沸沸扬扬的“本科毕业论文存废”之争。如今,毕业论文的问题仍在蔓延,本科毕业论文也依然在经受着废除与续存的舆论煎熬。
实际上,本科毕业论文仅是考核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写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测试手段,这种手段是否使用应视实施对象、环境和学校的定位、专业特点而加以区分,而不应一刀切地都采用。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对学士学位的考核有两条要求:一是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2],从该《条例》中可以看出,本科生并不一定要完成毕业论文。因而,对学生要“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的考核应有多种方式,完全依赖单一的毕业论文无疑会失之偏颇。
在高校,文科学生的学习成效一方面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自学能力、社会经验和生活阅历等,另一方面也与高校的管理方式有关,这其中就包括对学生的考核,适合的考核方式既可以起到督促学生学习的目的,还可以帮助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定位,为今后的学习明确方向。作为全面检验和评价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毕业考核,应该体现应用型高校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以突显专业导向和能力培养的多元化理论加实践的考核方式。
论文写作主要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这种论文写作不是只有毕业考核时才须完成的毕业论文一种,实际上,论文写作可以贯穿整个大学期间,相应的以论文来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也有不同形式。
第一种是学生从大一开始就要求其在毕业考核前至少完成三篇与专业相关的学年论文,这些论文不要求一定要在公开刊物上发表出来。但论文的质量仍须有相应的保障措施,比如由专业教师组成评审团队来进行把关,论文合格即可看作是毕业考核过关。
第二种是公开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发表的篇数、刊物名称及级别可以由专业教师团队研究确定。一般而言,能公开发表的论文在质量上是有一定保证的。
前两种方式可看作是一种变相的毕业论文前置,不仅可有效避免在临近毕业时再去写毕业论文却因学生时间紧、教师指导不力等原因而导致的质量不高的问题,而且通过这种平时训练的方式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思考,更重要的是它给予了学生一个“回味”的过程,让学生有时间进一步思考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实践方向。
第三种是撰写毕业论文,这也就是几乎所有高校文科专业采用的方式,但在这里,它是一种可由学生自主选择的方式,而不是由学校强制性要求的。当然专业教师也可根据自己对学生的了解,有意引导那些理论知识丰富,写作功能扎实的学生做毕业论文,而各院系仍应在论文的规范、标准、答辩过程等方面加强监管以确保论文质量。
这里的作品主要是指除论文之外的需要学生有较强专业知识应用能力才能完成的成品,而且还需在公开刊物上呈现出来,比如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在媒体上刊播的消息、通讯、评论等新闻作品,艺术专业学生在公开出版物上创作的艺术作品等。学生要完成这些作品,通常需要“贴近”现实,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所以学生完成这些作品的过程就是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的过程,但如何进行考核却是需要谨慎细化的。
以新闻作品为例,新闻院系在对学生进行具体考核时,首先可根据媒体类型和学生不同阶段的专业能力确定学生应发表的作品数量,比如学生大一时要求发表的作品数量为平面媒体30篇,广播类和电视类各30篇,网站类50篇,微博微信类100篇,发表的作品数量会因他们处于不同的年级而提高。其次,确定评价的面向,一般可从行为、技能、成果三方面进行评价。行为评价要求学生提供各类文本及证明材料证明其确实进行了实践,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实践计划书、实践日志、实践总结、实践单位鉴定。技能评价主要是考查学生实际的采写技能,考查团队由新闻专业的教师组成,以现场写作、场景模拟、专业质询、设备及软件的现场操作等手段对学生进行考核。成果评价则是新闻学专业教师根据相关评审标准对学生提供的各类实践作品及作品说明进行审核。这种考核制度有区别、有细化,能有效避免学生的弄虚作假。
应用型高校的文科专业越来越强调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因而在课程设置上作了较大的修改,很多高校在原来纯理论讲授课中分出一些学时来进行实验实践,理论和实践课程的比例作了较大调整,一般为1:2或2:1,有些甚至就是纯实验或实践课。这些课程通常都会要求学生独立或团队完成一些作业,因而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若能完成高水平的作品也可以当作毕业考核的成果,而且这种形式还可以作为其它毕业考核方式的一种补充。
比如前文提到发表新闻作品可以作为一种方式,但在现实中就存在学生花费大量时间、精力采制的作品,其中不乏一些特别优秀的作品,由于种种原因几乎不可能在媒体上刊播出来,这些作品不能得到公开“承认”会影响到学生积极性的发挥,而这一考核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一困境,比如学生完成了高质量的实践作品,虽然无法在公开渠道得到承认,但若能得到专业老师或行业人士的正式认可,同样也可获得毕业考核通过的“通行证”。
为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我国不同层次教育行政部门、行业协会等推出了许多类别的竞赛项目,比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中国大学生现代摄影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国高校校报好新闻奖等,这些竞赛或比赛都在不同层面上考量着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或研究能力,能获奖在某程度上已是对这些能力的认可。那么,在对学生进行毕业考核时,只要他们有获奖的优秀成果,也可以视作通过毕业考核,而且这种考核形式还实用于到整个大学期间,学生也会因为有了获奖就可以通过毕业考核的“激励”,学习的积极性会被调动起来。当然,以竞赛成果及优秀研究成果作为是否通过毕业考核的依据还需在竞赛级别,获奖等级、数量等方面做出具体要求。其次,制定出来的标准要能在体现专业特点的基础上可量化,便于操作。标准若只是作一些原则性规定,内容宽泛不具体,则失去意义。第三,在实施中要注意做到一视同仁,严格执行。每种毕业考核方式都会设置一些门槛,这就会导致一些不符合要求的学生被关在门外,致使他们可能会产生一些心理上的失衡,尤其是在当前学生心理素质较为脆弱的社会环境下,因而多元毕业考核的方式及标准应注意向每位学生敞开,体现出公平性,必要时可能还需要做一些制度解说。另外,在执行过程中,既然有了标准和制度,就应该严格执行,不偏私,不舞弊。
总之,学不能致用,教育则无意义,优化应用型高校文科专业毕业考核的方式,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有学习的动力,能学以致用,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应用型高校教学资源、教学方式及教育环境的优化,从而促进专业、产业、行业的良性循环。
各应用型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毕业考核时通常要以国家和地方教育部门的“指挥棒”为依据,但这些“指挥棒”在实际中限制了高校对多元毕业考核形式的探索,而使其仍然坚持饱受争议的单一的毕业论文考核形式。
如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虽并没有硬性规定本科生一定要完成毕业论文,但现实情况是教育部在对高校进行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时,毕业论文又是必查项,使得各高校都很重视毕业论文工作,而学生要想顺利毕业,必须要撰写毕业论文。还有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推出的评奖活动也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比如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评选,该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提高学校知名度,所以也引导着许多应用型高校趋之若鹜,而要参评此奖,首先当然是要写好毕业论文。所以,要建立多元毕业考核形式,不仅是应用型高校要结合自身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积极探索,更重要的是各教育监管部门还应在结合当下形势,深入理解教育的服务功能上对“指挥棒”做出相应改革。
多元化的毕业考核方式尽管能体现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学生特点,较有效地实现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的结合,但因毕业考核涉及到对每个学生毕业成果的评价,且不同的毕业考核方式有不同的特点和需要综合考虑的面向,因此多元毕业考核方式的考核标准应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体现公平公正,否则它不仅不会起到督促学习的作用,反而成为学生积极性、创造性发挥的桎梏。
不同毕业考核方式的标准要做到规范科学,具有可操作性,首先,制定毕业考核标准的主体要专业,不管这个主体是教育行政监管部门,还是各高校,各院系,一般来说,它应该由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构成,最好有业界人士的参与,以保证毕业考核标准从内容到形式的贴近实际,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
[1]代小琳.中国7所大学取消“研究生毕业必须发表论文”要求[EB/O L].[2013-10-28].ht t p://new s.xi nhuanet. com/edu/2006-07/16/cont ent_483944.ht m.
[2]张潇.“本科取消毕业论文”挑战教育评估体制[N].西安晚报,2009-11-05(10).
G647
A
1008-2549(2017)09-0046-03
2016年武汉工商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普通高校本科(文科)多元毕业考核方式的探索”(项目编号:2016Y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