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是平的

2017-02-18 13:31:53
新班主任 2017年10期
关键词:德育家长学校

德育是平的

今天,身处信息时代的教师已经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除了人生经验的差距外,学生在世界观、知识面、人格、心理等诸多方面都不一定比教师逊色,学生和教师已经真正做到了或接近对等。德育是平的,它不再是居高临下,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由多个主体共同参与,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学生、社会,同时受文化和经济水平的制约。这几个主体的力量盘根错节,一些我们以往忽视的力量可能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而教师在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则越来越受到挑战。

新问题与老德育

情景一:期中考试的第一天,小芳和往常一样很早就来到学校,却在校门口被值勤老师拦住了。值勤老师指出,小芳的头发过长,还披在肩膀上没有扎起来。小芳恳求老师让她先进校参加考试,却遭到严词拒绝,只得去街边找理发店剪短头发,耽误了考试。小芳的家长找到学校,责问学校哪一条校规规定女生必须剪短头发。学校的回答是德育组老师不久前刚刚统一发出规定,事先口头通知了学生,但没有落实到书面上。家长质疑学校做法的合理性,向教育主管部门投诉。

情景二:家长会结束后,班主任把一位家长留下来,委婉地指出他的儿子学习不够努力,成绩不理想。没想到家长回答说:“不瞒您说,我对儿子的成绩很满意,我希望他有个快乐的童年。”班主任疑惑不解,家长解释说:“我小时候成绩也不好,现在不照样经营着一家有着几百位员工的企业吗?我们企业每年都招聘大学生,那些学历高、成绩好的,我招进来之后常常做不了事情,非常呆板,现在我的公司里业务最好的反而是几个大专生。我可不想让我的儿子重复这样的悲剧。”

情景三:班级里发生了失窃事件,一个学生的皮夹子放在抽屉里被人偷走了。班主任非常生气,在初步调查未果的情况下,放学之后把学生们留在教室里,要求学生相互写揭发材料,把自己认为可疑的人和事写下来交给老师。一位学生的家长知道这件事情后,马上到学校里去找校长,说:“我一直以来都教育我的儿子要诚恳待人,不要在背后议论别人,我没有想到你们学校的老师居然会让学生相互揭发,这位老师还不如我的儿子,他不配做老师!”

回顾以往,有太多与上述案例类似的事情在我们身边发生。我是一名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当我展望新的一年德育工作的时候,一个念头猛然间从脑海中冒出来:德育是平的!

推动德育平坦化的四大动力

第一大动力:信息时代的来临

以往,中国的教师为什么受人尊敬?因为教师常常就是知识和智慧的代名词。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一点儿都没错。在中国古代,小孩子要念书一般都是读私塾,有钱的人家则会请教书先生。普通老百姓不识字的居多,写封信都常常要找人代笔。在这种形势下,教师的地位怎么可能不高?但是现在情况完全不一样了。教师讲授的知识基本来自教材,教材哪儿都能够买到。甚至教师使用的教参,也会有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得到。互联网普及之后,网络课堂、远程教育也方兴未艾,教师早已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更为重要的是,对于信息时代的变化,学生比教师更加敏感。我们常常会发现,教师知道的学生都知道,学生知道的教师则可能不知道。如网络名词、网络事物、新的流行元素等,教师反而要虚心向学生学习。

第二大动力:价值观的重建

改革开放之后,传统价值观受到很大冲击,我们正尝试着用一些新的观念去理解德育。例如,勤俭节约不再被强调,代之以学会理财;谦虚谨慎也很少被提及,代之以张扬个性。“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观念已被尊重与平等所取代,一切以学生为本,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对整个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名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很可能因为在空间或人际交往方面的突出智能被重新认识、重新评价。在这样一个张扬个性、强调价值多元化的时代里,教师的作用和地位自然随之而改变,不可能像以往那样按照学校和老师的一元化标准来要求和塑造学生了。

第三大动力:德育内在规律的要求

这几年,德育的实效性一直为大家所诟病。为什么我们幼儿园、小学的规范做得那么好,学生越大反而越糟糕?到了成年之后,竟然还要从最基本的“不随地吐痰、不乱穿马路”等行为规范开始做起?当德育蜕化为一种简单的说教时,德育就将失去原有的效果。一位老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吃饭时不许讲话,可是若学生看见他在教师餐厅里与别的老师边吃饭边谈笑风生,吃饭不许说话的规定自然只能是空谈。

德育的内在规律其实就是一种熏陶、一种潜移默化。有人说,怎么做德育?就是我做你看。话语很朴素,但可能更接近于德育的本质。路口是红灯,没有车辆通行,所有的人都站在那里等绿灯,若有人闯了红灯,所有人都用异样的目光看着他,那么下一次他一定记得不再闯红灯。有效的德育应该是在一种氛围里实现的。教师应当放弃高高在上的说教,从自身做起,努力营造这样一种氛围。

第四大动力:社会对学校教育态度的转变

以往,教师一个电话可能让家长胆战心惊;学生表现不好,家长会在办公室里接受老师们的批评;学生成绩不好,老师埋怨其拉低了班级的平均分,家长还得赔不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一名海归博士被儿子所在幼儿园的教师叫到学校接受教育,只因为他的教育理念与幼儿园不一致。现在这样的事情虽然还存在,但已经很少了。家长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开始觉醒,对学校教育的期望和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学校一些不正确的做法也越来越敢于提出质疑。教师再也不能对家长发号施令,当双方意见不一致时只能以一种平等友好的态度与家长协商解决。

教师面临更为深刻的挑战

今天的教师面临的困惑和烦恼远胜于他们的前辈。德育变平的力量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关系,一名新教师对此的体会可能更加深刻。他们在工作之初往往胸怀美好的理想,与学生打成一片。他们跟学生讲民主,宽容理解学生,他们不善于惩罚,与学生关系融洽,学生也很喜欢他们。但是时间长了,他们便会发现学生很难管理,而自己也早已经没有了权威。待到忍无可忍对学生发火时,却发现学生根本无所顾忌,依然我行我素,只留下教师欲哭无泪,却不知道自己错在了什么地方。

那些与家长发生冲突的学校,那些与学生发生冲突的老师,都没有意识到德育正在变平。近几年,媒体报道的家校、师生发生冲突的案例呈上升趋势,一些案例中双方甚至对簿公堂或酿成血案。这些学校与教师仍然有很强的优势心理,甚至采取一些激进独断的做法,触怒了家长与学生而不自知。

越来越多的学校则感受到了这种变化的存在,教育是一种服务的观念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学校管理者的认可。政府要给老百姓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而学校则要为家长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类似上海这样由于出生率下降而导致生源萎缩的城市,学校已经感受到了由生源减少带来的巨大压力。巨额的硬件投入可以在短时间内改变学校的外观,但是学校的内涵建设却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作相当长时间的努力。

今后,德育变平的趋势将会更加明显。我们终将认识到,德育是学校、家庭、学生、社会在同一个平面上多极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学校和教师只是其中一极。学生群体存在问题,教师群体同样也存在,需要进行德育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教师,教师需要做的是与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如果将德育比作一个木桶,学校、家庭、学生、社会便是组成这个桶的木板。学校和教师应当尽力使这个木桶装更多的水,千万不要让自己成为最短的那块木板。

(文章选自源创图书《教师的五重境界》,万玮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2月出版)

(责任编辑 李敏芃)

猜你喜欢
德育家长学校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趣味(语文)(2020年11期)2020-06-09 05:32:30
我心中的好家长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学校推介
留学生(2016年6期)2016-07-25 17:55:29
家长请吃药Ⅱ
萤火(2016年7期)2016-07-19 08:18:54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人生十六七(2015年2期)2015-02-28 13:08:06
奇妙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