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第二十五中学 刘 坚
在实践中成长
●河南省开封市第二十五中学 刘 坚
2015年9月3日,是中国首个法定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为了积极参加纪念活动,我校开展了以“巍巍铁塔铸脊梁”为总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课题组5名成员来自两个班级,他们拟定了研究计划,进行了具体分工,记录、拍照、资料保管、采访等各负其责。经过小组的充分讨论,在指导教师的参与指导下,同学们制订了如下计划:
1.了解日军入侵前的开封;
2.了解日军进攻开封时的情况;
3.了解日军在开封的殖民统治情况;
4.了解开封军民的抗战情况;
5.采取走访、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法;
6.利用地图、照相机、录音机、自行车等工具。
1.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情感。
为了使大家对课题有一个感性认识,我们建议小组成员先实地考察有关遗迹,并提供了有关信息。可在实践中,同学们的表现还是让我们震惊。例如,为了找到一个天主教堂,他们就用了近3个小时,而事前我们曾经告诉了他们教堂的大致方位(说明学生们对自己生活的城市很陌生)。而到了那里以后,管理人员对他们的问题却一问三不知,但可贵的是他们并没有立即求助或放弃,而是临时改变了计划,开始探寻附近是否有人了解抗战的情况。这个举动正表现了他们面对困难而显示出来的一种积极态度。经过努力,他们终于从一些老人那里得到了有关附近抗战救济的确切消息,这为他们下一步的实地采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他们的总结中,我们读到的是学生自信心增长的骄傲,是他们潜在能力被发现的喜悦。
2.活动打开了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
在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时,由于要查的资料量大而图书馆又不允许复印,他们只能摘抄,由于速度较慢,他们就想到用照相机拍照的办法,使收集资料的进度大大加快。这里实际上是学生们的一个创造,因为他们打破了摘抄的思维定式,用照相代替抄写是一个创新。事后,我们在组会上表扬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同学们大为惊奇:这也是创新?
3.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
在活动中,发生了这样两件事:一是在拍摄有关实物的照片时,出现了这样的场景,事先检查了好几遍的照相机,闪光灯怎么都不亮,他们只好硬着头皮先拍下再说,回来后检查发现相机根本没装电池。还有一个就是到市图书馆查资料的几个同学去了两次才弄清图书馆的作息时间。这两个小细节,深刻地反映了同学们生活经验的缺乏和不够细致的作风。在他们的总结中,有这样一句话:“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只有一个合乎逻辑的头脑是不够的,还要有一种绝对细心的精神!”这正是实践教给他们的最宝贵的知识。
4.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团结合作和解决困难的积极态度。
为了找到一个名人遗址,他们遇到了此前没想到的很多问题:向别人问问题表述不准确,找不到知情人,原来的地址发生变化及找到遗址后,无法获得有价值的材料等。再有就是外出采访时,负责提问的同学,开始时紧张得几乎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在同学的帮助下才慢慢好起来。事后她自己这样说:“虽然我们不像专业的记者那样,但对我们来说,已是非常成功了。”这些不就是他们积极克服困难后而显示出来的一种快乐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吗?这种喜悦和欢乐必将进一步增强其自信、自尊,从而产生继续创造的强烈愿望,使学生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通过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较全面地落实了历史学习核心素养的各项要求,丰富和发展了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具体地实践了新时代对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合作,使同学们在实践中得以迅速成长。
注:本文为2015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普通高中历史教师指导专题性研究性学习技能的实践研究》课题的中期成果,课题编号JCJYC151102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