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华 苏州市吴江区思贤实验小学
传统文化资源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积淀,地方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旨在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关心居住的环境,进而欣赏家乡文化、关怀家乡文化,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具有乡土气息的美术作品。
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分为自然文化资源、社会文化资源两方面的内容,社会文化资源中又分为文物遗存、地方民俗、历史人物、地方饮食、地方工艺五类。以吴江的地方传统文化资源为例:吴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一向被认为是人文荟萃和文物之都,地方传统文化资源丰富而多样。吴江的自然文化资源主要包括湖泊资源、湿地资源。社会文化资源包括博物馆资源、园林资源、建筑遗址资源、礼仪与节日活动、昆曲、丝绸等。
地方传统文化资源,是历史的积淀,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文化之所以成为人类精神的精髓,需要通过长期的积累和传承,否则就会衰退。而提高周围人的欣赏水平,使其认识到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地方传统文化的价值,则需要通过教育的方式来熏陶,孩子们也必定是传统文化传承的关键。对家乡丰富教育资源的积极开发和充分利用,不仅可以开阔孩子们的眼界,丰富孩子们的经验,弥补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拓展课程内容,还可以发展学生的社会意识,使孩子更加关心社会,了解家乡,更加关注家乡的发展。在了解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得以自然而然,轻松愉快地融入社会,并从中体验到一种被社会接纳、重视的感受,形成对家乡的良好情感。家乡人们的日常生活、文化历史传统与场所,都能让孩子从中感受到本土文化的独特气息与价值,感受到祖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从而让孩子对家乡文化乃至祖国文化有一种自豪感。比如:家乡的先蚕祠、小桥流水、古建筑等,都是开展教育活动时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利用的资源。
2010年7月,国家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一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指出学校要培养创新人才,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使得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这就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目标及要求,美术教学该如何改变过去以技法传授、技能训练为主线的传统美术教学模式,而是向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为主的现代美术教学方式转变,是当前教改的重中之重。
吴江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人杰地灵,地方文化资源非常丰富,这些都可以转化为教学的素材。通过主题性绘画表现当地独特的自然景观,唤醒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认同感,能够助力学校更好地打造美术教育,凸显学校特色,这也充分实现了德育在美术学科中的渗透功能。
因此,导入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与挖掘,涵养孩子“真、善、美”的心灵,传承本地文化血脉有着重要意义。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和人文情怀,创建高效的美术课堂教育,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得以传承和发展。
我们面对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应如何继承和发扬,如何培养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感?我们又如何充分利用地方美术资源?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带着这一问题,从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入手,做出以下几点探究性的分析。
传统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的空间较为封闭、狭小,眼界限于书本,限于教室,这种封闭的时空观使学生的童年过早地打上了成人的烙印,应突破“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室里上课的”传统观念,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拓宽到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象也不再只限于教科书,而是延伸到自然界和社会中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小虫微生物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雷电、天体运行是活书,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宝库,都是活的书。”学生通过这部书,认识了无穷的自然、精彩的世界,了解广阔的社会,体味丰富多彩的生活,发展学生的个性。走出课堂,就是要求教学内容不是以教材为唯一,新的教学内容可以包括所有的地方传统文化资源,打破地域的限制,充分发挥本土文化资源的广阔性,利用各个领域的文化资源。引导学生把美术学习与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相联系,充分挖掘当地人文、地理、自然资源,增加一些具有生活情趣和地方特色的美术课。结合当地传统文化资源,组织学生走出去,在实践中感受美,体验文化,提高对于艺术的感知能力和领悟能力,促进学生深入生活搜集代表地方文化资源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讲解当地文化,对当地人的生活状态做出分析,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对当地的文化资源的物质形态从功能、材质、色彩、历史等角度分析,体会无穷的艺术魅力从而体会教学的多元化发展,比单纯的课堂教学效果好。在教学中结合当地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参观,再以速写的方法写生下来,收到了比单纯课堂教学更好的效果。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中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把乡土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首先,学校要认识到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中的特殊地位,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地方文化活动,并将这种方式纳入学校的社会实践课程。把美术课堂移动到大自然中,组织学生到本地风景区文化场所去观光游览。在活动中,向学生介绍有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以及历代文人墨客写下的诗篇,引导学生从景色中领略文学描写之美,感染学生进行创作。其次,切实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功能,利用学校资源,通过学生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在小学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地方文化的宣传工作,组织学生多参观有关的展览活动,以体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中的价值。如开展以彰显地域文化资源为主题的活动,举办“家乡美书画展”,以“家乡美”为主题的美术活动等形式,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素质。另外,邀请专家到学校开设传统文化讲座、民间美术交流等活动,进行地方文化的教育,增强学生的地方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学校通过这些社团活动,引导学生重新认识地方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他们更加主动学习的热情和深入探究的兴趣。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的通知》指出:中小学校艺术教育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生动丰富的艺术教育活动之中,通过艺术教育让学生接受中华民族和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滋养,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奠定基础。
在中小学大力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是新时期艺术学科教育教学的一种革新要求,而对于地域文化的探索与弘扬,在中小学的教学中,将有利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教育模式和艺术课程体系,为审美教育提供素材,丰富课内外教学,促进学科间的融合,并能给我国的艺术教育事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地方文化资源的广泛支持。丰富的地方传统文化资源不仅是活动研究的对象和内容,还是活动开展的条件。地方传统文化资源与其他学科的课程资源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深入地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地方工艺作坊或者是美术馆、博物馆等场所参观,调查,获取知识、增长技能和陶冶情操。在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要综合利用美术学科领域的各种知识,同时也要把美术与其他学科乃至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可以避免将美术与其他文化资源割裂开来。由于文化资源本身具有多样性,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挖掘文化资源的内涵,这需要我们的课程开发者既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又要具有高度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才能开发出既让学生学到知识技能,又能提高学生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情感的美术课程。比如对当地建筑的开发利用,既要用到美术知识,欣赏它的图案装饰美;又要用到历史知识,探究它的历史渊源,沉浮变迁;还要涉及建筑知识等一系列学科。这不仅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学习更加系统,而且也利于学生的接受。表现家乡节日、风俗习惯的美术创作深受学生欢迎。为什么地方特色教材会受学生的青睐,就是因为它贴近学生生活,充分展现的独特的生活文化、地理环境与风土民情为学生熟悉,有亲切感。通过地方文化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留意家乡的一草一木,为家乡的日新月异而自豪。
美术教学渗透模式通过地方传统文化资源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教学渗透。在美术教学中,利用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将相关的思想、信仰、知识等整合于学科教学和教育活动中。本地文化资源的教学渗透往往与美术教师个人的教育思想、经验、兴趣或美术课程内容的需要相关,如擅长设计与制作的教师可以利用地方常见的材料实施工艺制作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发展学生创新意识。被渗透的传统文化资源与美术教学内容要相关,并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被渗透的地方文化资源还应针对本地方、学校、学生、教师的实际情况,具有可操作性。
学校是优秀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要渠道之一,民族文化精神和爱国情怀的培养、民族文化的延续,都要从小学生开始, 大力推进地方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也要从小学教育阶段开始,在潜移默化中, 为学生打开一片美轮美奂、多姿多彩的艺术天地,促进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资源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在欣赏与感悟中美化心灵、升华情感,用美术作品抒发对家乡文化的热爱,提升民族自豪感,从点到面,切实体现了地方传统文化资源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