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生命科学学案设计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2017-02-18 09:28金子明
生物学教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遗传物质学案案例

金子明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中学 201600)

学案教学是在上海二期课改的要求下,顺应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以学生为课堂主体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策略,近几年内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普及开来,对新课程的发展与新课标的落实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2]。学案教学可让学生提前明确教学重、难点,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同时,也是与教学内容相符的良好学习资料,特别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3]。笔者在高中生命科学的实际教学中,对学案的设计作出一些尝试,取得一些较好的教学效果。

1 阅读分析学案

阅读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学生理解和领悟所阅读材料的思维过程。阅读也是一种自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锻炼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并能将这种能力迁移到审题中来。笔者尝试通过“教师写作→教师出题→学生阅读→学生分析”的方式进行教学,并设计相应的学案与之配套。

1.1 案例一:“ 遗传物质”一节课前学案“遗传物质之争第一战” 具体设计如下:

设计意图:在“遗传物质”一节中,教师希望学生通过课前阅读,理解科学家在探究遗传物质的过程中,是根据大分子物质的特性来抉择两者的,加强学生思维的深度;同时,把信息整合在文章段落中,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文章节选:“……1934年一个温暖的午后,列文在实验室中踱步,此时他已经对核酸的化学组成形成了较全面的认识,脑海中不断臆想着一个场景:自己在核酸的研究领域到达巅峰,甚至暗暗想着超过自己的老师,站在科学最高奖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但注定的,列文必将成不了这样一个人物,反而成了DNA军“落败”的导火线。列文急于发表他的研究成果,仓促地提出:一个DNA分子是由碱基不同的四种核苷酸相互连接而成的“四核苷酸”。后来证实了核酸是分子量很大的物质,此假说便简单修正为:构成DNA的基本单位不是单个的核苷酸,而是按某种固定顺序(如:ATCG)排列好的四个一组的所谓“四核苷酸”。简单来说,就是他告知天下:DNA的结构是非常单调的。……”

阅读思考题:DNA被认为不可能是遗传物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教学效果:通过阅读分析,学生不难推理得知,由于DNA结构被误认为过于简单,所以被科学家排除是遗传物质的可能。同时,也教育学生对科学要严谨和具有批判精神。

1.2 案例二:“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一节课上学案“留住天边的一抹粉红” 具体设计如下:

设计意图:在“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一节中,教师用朱鹮的保护历程作为教学材料,并试图让学生理解人类活动对遗传多样性层次的影响。

文章节选:“……虽然朱鹮的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总体而言,世界上仍旧只有一个从最初7只朱鹮发展起来的野生种群,尚未彻底摆脱濒危状态。……”

阅读思考题:以上文章节选部分提到朱鹮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有了较大提高,但为什么尚未摆脱濒危状态?能否用生物多样性和生物灭绝的原理进行解释?

教学效果: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可以通过最初的7只朱鹮遗传多样性低,关联到近亲婚配的问题,最后推理得到结论。

1.3 优缺点评价 阅读分析式学案的优点在于能够激发兴趣、诱发自主学习,将研究史小说化、科学实验故事化、科学家人文化,大大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如案例一,在课前阅读题中设疑,更容易把学生引入之后的教学情境,也能在阅读中同时获得知识和情感体验,产生对科学家和科研成果更丰富的情感,加强了学科的人文性,是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新的有效途径;如案例二,可以将教师想要提出的疑问设计在阅读分析中,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和分析,并最终得到知识。但阅读分析式学案的开发非常耗时耗力,教师要阅读大量科学史文献,所写内容既要符合历史实情和科学性,又要兼顾艺术性和人文性,对教师的文学创作能力是一个挑战。可以尝试让学生参与写作来解决这个问题,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文理综合的能力。

2 文学故事学案

故事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侧重事件的发展,强调情节的生动有趣和连贯性。在一个引入情境的教学中,设计一份具有故事特点、有趣味性的学案,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前后联系、了解产生知识的来源和进一步理解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2.1 案例三:“遗传物质”一节课上学案“遗传物质之争第二战” 具体设计如下:

设计意图:在“遗传物质”一节中,科学家的博弈十分精彩,教师试图通过故事的形式,引人入胜,勾勒出DNA和蛋白质“竞争”遗传物质之名的火热镜头,从而侧面反映幕后科学家的孜孜以求,落实情感价值观目标。当然,教师这样的教学设计,讲授内容会多于学案上呈现的内容。

学案片段:①DNA的反围剿——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说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验证了DNA是遗传物质,打破了许多科学家对蛋白质才是遗传物质的认识,所以称为“反围剿”)②DNA的绝地反攻:决定战局的原子弹——1952年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说明:该实验根本上验证了DNA是遗传物质,震动科学界,而1945年美国向日本投射原子弹震惊全球,两者在时间上基本重合,所以称为“原子弹”)现象:________;噬菌体组成:________;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________(学生填写)③最终胜利——1953年,沃森、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模型。(说明:模型的发现证明了DNA的复杂性,与教学导入呼应,故为“最终胜利”)

教学效果: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较为认真,课后基本能复述该段科学史的脉络,对本节内容的科学史认识较深。

2.2 案例四:“光合作用的过程”一节课上学案“一节万万没想到之光合作用” 具体设计如下:

设计意图:在“光合作用过程”一节中,学生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记忆也比较困难,教师试图根据学生的兴趣对该过程进行夸张地改编,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一旦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的记忆效果就事半功倍。

片段举例:“水的光解(叶绿色a 视角):……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接受光能之后,他们(其他光合色素)狠狠揍了我一顿,把我的‘门牙’________(填电子)打飞了,没了‘门牙’的我十分气愤,变成了‘愤怒’________(填氧化)的叶绿色a。我气不打一处来,揪住类囊体腔的________(填H2O),也把它揍了一顿,抢了它的‘门牙’给自己按上,而它变成了________(填氧气和氢离子)……”

教学效果:根据网络剧“万万没想到”的语言风格改编内容并讲授,学生的兴趣很高;教学之后,对于光合作用过程的描述、参与物质的名称等都很好地记住了。

2.3 优缺点评价 文学故事学案的最大亮点在于其生动性,尤其是将一些生涩难记的过程性内容,如光合作用的过程,进行故事性改编,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能很快记忆故事情节,完成过程性记忆,事半功倍。同时,也适合研究史的教学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在脑中建立结论和假设之间、实验和结论之间、前一个结论和后一个结论之间的关系。但故事性学案也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心思去阅读文献和参与写作,如果设计的故事不能切中学生的兴趣点,或没有很好地引入教学情境(案例一与案例三是配套的,必须有案例一的课前阅读作铺垫),那么将会导致本末倒置的后果。建议先了解学生群体近一阶段流行的事物,在此基础上再设计故事性学案。

3 实验指南学案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是人类发现和探索自然的主要手段。生命科学作为一门实验性学科,实验教学就显得尤其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实验教学存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师不易控班等诸多问题。笔者尝试设计实验指南学案,让学生自主学习实验原理、探究实验过程,在实验中思考,扭转实验教学的困境。

3.1 案例五:“探究植物细胞外界溶液浓度与质壁分离的关系”一节自主实验学案 具体设计如下:

学案片段:【实验原理】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①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液体浓度时,动物细胞会________;②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液体浓度时,动物细胞会________。疑问:如果是实验对象是植物细胞呢?今日探究课题:植物细胞外界溶液浓度与质壁分离的关系。【实验过程】……【实验分析】①质壁分离:“质”是指________;②“壁”是指________。……”

3.2 案例六:“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观察”一节自主实验学案 具体设计如下:

学案片段:临时装片的制作。①取材和固定。实验过程……问题: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观察实验中,能否持续观察一个细胞?②解离、漂洗、染色、压片。实验过程……再次探究实验:①解离后为什么要漂洗?如果不漂洗会怎样?请试一下;②压片时若捻转会怎样?请试一下。……”

3.3 优缺点评价 实验指南学案可让学生自主探索实验原理和实验过程,教师在学案中设计情境,学生能根据学案上的内容进行自主实验。如案例五中,可以将一些概念性的知识融合在实验分析中,将先学后教的新模式再次转变为先学再理,不需要教师参与其中,真正达到课堂转型的目的。如案例六中,在实验操作中事先设计好问题,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出现疑问,激发他们去自主探究,允许学生尝试失败的实验操作,并从中总结实践经验。实验指南学案能很好地解放教师、锻炼学生,但有时会发生课时超出的情况。

猜你喜欢
遗传物质学案案例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乡愁导学案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整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教学设计
论证式教学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中的简单尝试
基于拉曼光谱分析寒地水稻叶片的有机结构
“比例尺(一)”导学案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