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培
●苏州大学附属中学
触摸圣雄的灵魂
——在《圣雄甘地》一课教学中贯彻德育思想
葛 培
●苏州大学附属中学
《圣雄甘地》是高中历史选修4中的内容,相比起三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地位并不显得那么突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持轻视的态度;而提起甘地,人们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一幅瘦骨嶙峋的苦行僧艰难地摇着纺纱车的情景,对于距离那个时代十分遥远的学生来说,不解、嫌弃、鄙薄是他们脸上最常流露出的表情。所以,让学生感受甘地的道德灵魂,是本节课的首要主旨。
“什么是圣雄”是我每次上这节课都会提起的开场白。有大胆的学生会说:“圣人和英雄吧!”简单来说也可以这么理解,但我会追问:“同学们见过大雄宝殿吗?里面供奉的一般有谁?”释迦牟尼,大雄是他的别称。那么甘地何以获得这样的殊荣呢?有人总结说:“人们可以不同意他的思想,反对他的主张,但是对于他的品德,无不肃然起敬。他在政治上、理论上的成就可能不如一些同时代的领袖人物,但是他在道德上的造诣之高,很少人可与伦比。”下面就让我们近距离地接触甘地。
“同学们有信仰吗?我们需要信仰吗?”我向大家发问,学生要么一脸茫然,要么说“我信仰我自己”,似乎感到这个问题很无聊。我正色道:“没有信仰的人犹如一具行尸走肉。原始的先民信仰自然,因而辛勤耕作;宗教的信徒信仰神佛,因而修身养性;资产阶级信仰物质利益,因而追求财富;革命先烈信仰马列主义,因而为理想社会抛头颅洒热血……同学们根据课本总结,甘地信仰什么呢?”学生发现,甘地是印度教徒,信仰仁爱、不杀生的观念;他又接受过西方教育,认同基督教人道主义泛爱论。我具体解释道:“甘地把他心中的神演化为‘真理’,只要坚持真理,就能产生‘善和爱’,这种力量能战胜一切邪恶……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同学为了一点小事就大吵大闹,甚至拳脚相加,在这个时候,我们身上的善和爱都泯灭了,同学们认同吗?”有些男生点了点头。
在生活中,甘地把他的爱具体地落实到了平等待人上。我展示材料:“虽然甘地家境殷实,但也只是属于第三等级吠舍,根据印度教规定,低等级的贱民不能和上等人一起进餐,不得接触他们的器皿,不可进入寺庙,禁止入学,死后尸体也不能进入公共火化场……可是甘地,坚持居住在贱民生活的贫民窟,为第四等级的贱民清洗便桶,和他们共乘一列车厢,晚年的他还徒步跋涉在贫民窟中祈祷演讲……”接着我说道:“生活优越的同学们,你们能和农村孩子同甘共苦吗?好多同学嫌弃食堂饭菜不好,顿顿肯德基、必胜客,要知道山区有多少孩子还挣扎在饥饿的边缘啊!”
信仰宏大而长远,对普通人来说往往表现为理想,青年甘地的理想就是要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美好社会,他将其命名为“凤凰村社”,这是怎样的一个机构呢?“青年甘地花一千英镑在南非购买了100英亩土地,这块土地虽然有泉水和果树,但却荒无人烟,杂草丛生,蛇虫遍布……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甘地利用朋友所给的废旧材料建立了简陋的厂房和宿舍,招募不同国籍、宗教、种族的人们在此耕作,每人每月一律3英镑生活费……”
看完这段材料,我让同学们谈谈感想。有人说:“甘地做的这件事没有意义,空想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那个凤凰村社后来肯定办不下去。”也有同学说:“我觉得他很伟大,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敢于花费一千英镑的巨款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不管结果怎样,换成我肯定没有这样的魄力。”还有人补充道:“我也觉得不管凤凰村社是不是空想,这个行为本身就值得人敬佩,特别是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还能甘之如饴,我们今天的学生肯定没有这种吃苦精神……”是啊,理想人人都有,敢于付诸实践的却是少数,不辞艰辛开拓创业者更是凤毛麟角,但熬过来的人,往往都站在了人生的巅峰。
有人这样简介甘地:他一生中绝食17次,18次进监狱,5次遇刺……由这三个触目惊心的数据,再联系到他那骨瘦如柴的身体,不禁让人感到不可思议,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斗争方式,到底要多强的精神意志才能做到呢?但是我们的学生感受却是不深的,“绝食”更是遥远甚至可笑的,一个人真的可以21天不吃饭?吹牛吧!于是我讲述了甘地最后一次绝食的过程。
为了解决种族纷争,1948年1月13日上午,甘地宣布绝食开始了。当晚,只有49.5公斤的甘地体重又下降了1公斤(许多学生对这一数字倒吸一口凉气),可是他还照常举行晚祷,体能消耗加剧。15日,可能危及甘地生命的危险征兆出现,医生力劝甘地停止绝食,但甘地置若罔闻。他竭尽全力,用麦克风向聚在草坪外的数百名群众说了几句话,声音却细如游丝,人们预感到圣雄的生命已危在旦夕。17日上午,新的健康公报刊登急性尿毒症即将夺去甘地的生命的消息,来自各种族和各教派的数10万群众举行盛大集会,呼吁拯救甘地,接受和平协议。17日晚,甘地大部分时间陷入昏厥与谵妄状态,脉搏微弱而不规律,身体各重要器官的功能已经开始崩溃。18日上午,甘地处境危急,很快将进入长时间的人事不省,此时各派代表终于聚齐,其中包括印度教极端分子,他们依次走到甘地卧榻前,签字保证恢复平静,和睦相处,甘地这才宣布停止绝食。那年,他78岁……
当我详细描述这一过程的时候,明显地感觉到同学们安静下来了,很多女生皱着眉头,表情凝重而痛苦地听着这一切,仿佛那个78岁的苦行僧也是自己的亲人。是啊,饥饿感谁都体验过,但那种饿到濒死的状态,有多少人愿意尝试呢?更不要说甘地一生中多次地绝食。没有人强迫,食物再怎么诱惑也不能动摇这位老人的决心,这是一种怎样的意志力呢?说他接近了佛陀,真的毫不夸张了。然而这一切的目的却又是那么明确而坚定——爱国。为了印度的独立,他以自己孱弱的身躯对抗大英帝国;为了种族的和解,他以顽强的意志对抗极端恐怖势力;为了贱民的生存,他以慈父的仁爱播撒人间的温暖。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爱国仿佛是崇高而虚妄的东西,为人民服务更是一句空洞的口号,然而假若战争爆发,我们能做到像甘地一般吗?沐浴在和平阳光下的我们,又该反思些什么呢?
我们最常听到的言论就是甘地傻,这种非暴力的方式怎么可能换来真正的和平呢?要不是甘地运气好,印度绝不可能独立……我要说的是,历史恰恰证明了道德至高者也有着非常的智慧。
我们必须看到,英国既是一个殖民主义国家,又是一个富有民主精神的绅士。它是欧洲较早建立民主宪政的国家,拥有发达的近代工业,它也将西方式的民主政体引进了印度,如扩大立法会议,让更多的印度人参与行政管理,通过选举,实行多数党的政府自治……甘地智慧地看到了敌人是具有现代民主意识和民主制度的国家,才使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有了成功的可能,如果敌人没有道德底线,那么这种方式只能是与虎谋皮。
我们常常在生活中讥笑道德高尚者的傻,殊不知真正愚昧的恰恰是自己。中国有句俗话叫吃亏是福,这其中蕴含着道德哲学,是心胸狭隘与自私的人不能理解的。平凡的人们虽不能像甘地那般伟大,点滴的道德却也能使社会变得更加和谐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