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刘波 郭靖东(重庆巴蜀中学,重庆渝中 400013;山西省榆次第二中学,山西榆次 030600)
基于跨界思维的政治教师专业成长对策*
周刘波 郭靖东(重庆巴蜀中学,重庆渝中 400013;山西省榆次第二中学,山西榆次 030600)
跨界思维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一个全新角度。“互联网+”时代,中学政治教师基于跨界思维实现专业成长的策略是:跨界学习,丰富政治教师的专业知识;跨界融合,提升政治教师的专业能力;跨界合作,构建政治教师的专业发展共同体。
跨界思维;政治教师;专业成长
“互联网+”迅猛发展,不但给教育行业带来机遇和挑战,也给教师专业成长带来了新的思维。对于教师专业发展而言,“互联网+”的“+”就在于跨界思维,即突破传统思维模式,跨越自身专业学科、行业领域界限,多视角、多关联、多样化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思考方式。跨界学习、跨界融合与跨界合作,都是跨界思维的表现。
跨界思维既是教育适应“互联网+”时代、培育创新型人才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保证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教育更加多元性和综合化的背景下,跨界思维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一个全新角度,用更广阔的视野、更综合的知识、更多元化的体验来整合教育资源,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从而适应“互联网+”的教育要求。
“互联网+”时代,中学政治教师如何基于跨界思维实现专业成长?笔者试从跨界学习、跨界融合与跨界合作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跨界学习”要求政治教师跨越日常教学的边界,摆脱政治学科的局限,根据学习主题整合学习资源,多渠道进行知识重构,从而拓展视野,不断丰富专业知识,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政治教师的跨界学习,不仅不是政治学科专业性的弱化,相反,还是新形势下政治学科专业知识的强化和重构。
新课改背景下,政治课教学更加强调课程的实践性、探究性和开放性,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思想政治课教师不能“故步自封”,而应该紧跟教育发展的脚步,敢于打破传统思维模式局限。政治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不断将新思想付诸实践,才能使自己的政治课教学更具灵活性和创造性,胜任新时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此外,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取得很大进展,政治教育要跟上形势变化,学习并实践这些新的理论。
“互联网+”背景下,一个充满智慧的政治教师应该构建具有“高度、广度、深度”的立体化知识结构。他们只有知晓更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知识,才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高一年级《经济生活》讲述“经济全球化”为例,教材借用“比较优势理论”分析了贸易全球化的成因。教师如果能系统学习大卫·李嘉图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全面了解书中提出的“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后人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就有利于把“经济全球化”问题阐释得更清楚,提升政治课教学的效果。再如,辩证唯物主义产生的科学基础是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政治教师懂一些自然科学知识,更有利于把某些哲学问题讲清、讲透。
社会生活和时政热点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课程资源,往往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课堂讨论的议题。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学习的内容需要“跨界”,应该“知晓天下事”。一个“知晓天下事”的政治教师,其课堂往往是丰富多彩、充满魅力的。教师从社会生活和时政热点出发,引导学生查阅报纸、杂志,收集、整理、分析资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跨界知识,才能在教材、教辅以外,把课堂推向更加生动、更加个性化的境界。
“跨界融合”意味着政治教师要从学科核心素养出发,统筹具有关联性的各教育要素,融合政治教学所需的多领域知识,以拓展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全方位、系统地提升教育效果。跨界融合是提升政治教师专业能力的基本途径,也是适应新形势下教育变革和“互联网+”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核心素养”的提出,本身就是一种跨界思维的体现。因为“核心素养”概念超越了传统的“学科”和“知识”,是一种回归教育原点的整合与升华。当前,“核心素养”已成为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整合的效果就是:在政治认同方面,培养有立场、有理想的中国公民;在理性精神方面,培养有思想、有理智的中国公民;在法治意识方面,培养有自尊、守规则的中国公民;在公共参与方面,培养有担当、有情怀的中国公民。”[1]培育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关键在“融合”,即打破已有政治学科框架体系的约束,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根本依据实现课程的再理解和再设计。以“政治认同”为例,教师可以从“道路”“理论”“制度”“价值观”四个维度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和设计课程框架,进而实施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互联网+政治教学”深度融合,可以让政治课堂教学更直观、更丰富,更具有及时性、交互性,更有效地发挥政治学科的教育功能。政治教师应该应用“互联网+”思维,提升使用“互联网+”技术的能力,从情境导入、学生探究、情感认同等方面将互联网思维与传统教学方式深度融合,实现教学效果的增强与教学价值的提升。例如,对于一些相对艰涩难懂的内容,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在互联网上实际动手查阅,引导学生搜集、比较、选择相应信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指导学生课外活动,拓宽教育渠道。例如,我校开展《巴渝文化探究》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借助微信平台,创建了“巴蜀云国学”微信公众号,设置了“国学推介”“国学思辨”“巴渝文化”“课题动态”“学生习作”等栏目。其中,“学生习作”栏目推送了课程实施中学生形成的考察报告和文物保护建议等,增强了课程的社会影响力和渗透力。[2]
“跨界合作”,意味着政治教师专业发展应打破以往相互隔绝的状态,构建一个协同互助与共享多赢的教师发展共同体,使政治教师个体在优秀群体的相互借鉴和影响中成长。“互联网+”时代,跨界合作是政治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捷径之一。无论是专业学识,还是专业技能,乃至专业精神,都离不开教师之间的跨界合作。教师的成长路径仅仅局限于某一学科、某一学校或者某一地区,既不利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也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互联网+”时代为政治教师“跨界合作”提供了新途径。在与互联网的“联姻”下,不同区域、不同学校的政治教师之间可以轻易地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特别是微课、慕课等新兴教学形式出现,政治教师之间更容易相互学习、借鉴,实现共同发展。政治教师还要善于同教育专家、学生家长甚至政府、企业、教育NGO组织等方面进行“跨界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构建协同互助的教师成长机制,实现“跨界生长”。以开设选修课《财经素养教育》为例,仅仅依靠校内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是不够的。财经素养教育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育过程,不应局限在学校,应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影响有机结合起来,统一教育目标,构建起以学校财经素养教育为主导,家庭财经素养教育为基础,社会相关机构(如银行、保险公司、养老院等)财经素养教育为依托的教育机制,让专家(校外指导专家团队)、社会(学生实践平台的建设)、家庭联动起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财经素养教育机制。
“以往,边界被视为一种消极的存在,阻碍了双方的沟通与学习,但今天人们逐渐认识到,边界隐含着学习的资源。”[3]地域、学校、年龄等都是一种“边界”。但是,不同地域、不同学校、不同年龄的政治教师汇聚在一起,构建一个跨界合作的教师学习社群,有利于促进彼此之间知识的共享,满足他们的个性化成长需求,进而培养他们的实践性智慧。例如,“××××政治教师联盟”微信群,在管理员的组织下,教师们经常共享教学资源,交流教学经验,讨论教学问题,分享个人故事,互帮互助等。在这类虚拟教师学习社群中,教师跨越地域、学校和年龄的界限,营造了更为平等、更具开放性的研讨氛围,避免教师陷入孤军奋战的困境,有助于促进群体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
总之,基于跨界思维的中学政治教师专业成长,不仅不会弱化其专业性,反而有利于开拓教师的视野和知识,有利于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全面提升其教学技能与水平,进而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上的“多赢”。
[1] 李晓东.思想政治课教师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J].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16(09):3-7.
[2] 周刘波.扎根乡土的传统文化课程——巴蜀中学《巴渝文化探究》例谈[J].人民教育,2016(22):32-35.
[3] 郑鑫,尹弘飚,王晓芳.跨越教师学习的边界[J]. 教育发展研究,2015(10):59-65.
*本文系重庆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课题“城市中学帮扶乡村中学教师专业发展OPS培养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6cqjwgz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