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恭祥(临海市回浦中学,浙江临海 317000)
美丽课堂四重奏
——以“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学为例
戴恭祥(临海市回浦中学,浙江临海 317000)
美丽课堂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导入、过渡、探究、作业等四个主环节加强原创设计,以情境原创体现生活美,以文学原创激发情感美,以探究原创挖掘价值美,以作业原创注重实践美,唱响美丽课堂四重奏。
美丽课堂;情境原创;文学原创;探究原创;作业原创
美是一种人生境界,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美丽课堂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美丽课堂的创造本质,就是师生的审美理想通过创造性的实际活动体现在创作成果中,通常通过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课堂设计和调控、美的生成带给师生以美的情感体验。本文以“文化在交流中传播”为例,强调师生作为审美活动的主体创造性,通过课堂导入、过渡、探究、作业四环节的原创设计来促进美丽课堂的生成。
情境原创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绪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1]思想政治课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生活经验,原创生活情境,将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体验、感悟和思考。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从情境中来到情境中去,才能落实教材知识,提高综合能力,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教材的树干有了生活的根,才能收获学科核心素养的果。
笔者在教学“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时,为引出文化传播的含义,设置了如下生活情境:请带我认识你眼中的最美临海。较之教材直接给出文化传播的含义不同,用这一生活情境导入,瞬间点燃了教室的热情。同学们分享了江南长城的峻、括苍云海的奇、东湖古韵的秀,耕读传统代代相传,抗倭精神熠熠生辉。建立在生活情境中的师生互动,传递着临海的景、临海的情以及临海人民生生不息的信仰。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交流的方式传播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都可看作文化传播。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从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有机会尽情施展自己的才能,锻炼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让抽象概念在教师原创的生活情境中得到自然的诠释,让学生在表演中与教材产生直接的碰撞,从而深刻理解教材知识,也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的教学理想。
政治课的教材语言偏重理性色彩,强调普遍性和逻辑性,而真实课堂的演绎需要丰富多彩的呈现方式,教师在描述灵动的生活情境时如果仍用教材的描述方式,课堂难免枯燥,难以将教材知识内化为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也无法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而文学在激情、明理、励志、导行等方面具有特殊的功效,在政治课堂中借助文学语言能使抽象的课本理论变得鲜活生动,有助于改变政治课刻板、严肃的课堂生态。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引用名家文学作品创设情境,在内容过渡、德育升华等方面发挥作用,但如果教师具备一定的文学创作功底,通过文学原创往往更能贴合教学内容,增强课堂的韵味。
笔者在讲授“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时,为完成从文化传播的含义过渡到文化传播的手段,将自己创作的一首小诗呈现在投影中:
山里
杜鹃无声 杜鹃谢了
长满老茧的门面
摇曳着一曲清幽月光
门声吱呀
月亮偷走了
一掬清泪
还给山里一夜清凉
当学生们还沉浸在诗意中时,我问道:同学们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更多人欣赏到我这首诗?教室里洋溢着热情,有同学说要背下来,逢人便念;有同学说投到诗歌杂志上发表;这边又说放在网上满是点击量;那边又道给诗谱上曲子让它成为手机铃声,让每个人接听电话前先欣赏您的作品。学生的创造力是惊人的,是教师无法预设的,课堂的生成一定是最美的。一首诗的存在让我的《文化生活》课堂有了更多韵味,使得诗情画意在课堂中自然流淌,也生动诠释了课堂教学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有了学生这些创造性的演绎,教师便可以轻松地总结:文化传播手段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文化传播媒介的历史也从烽火狼烟、驿寄梅花、鸿雁传书向声色俱全、图文并茂、声情融会发展。而以印刷媒体的推广应用为标志的大众传媒的出现,更是缩短了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播距离。
问题是学习研究的出发点,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教学过程中,探究性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发现、质疑、调查、探究,对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促进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一次成功的探究性问题的设置能促进师生互动,突破教材的重难点。教师根据课堂实际所创设的探究性问题应给予学生独立探索、独立思考、独立钻研的空间,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特别是思想政治课承担着明辨生活中思想道德冲突的责任,通过探究性问题的设置、学生间的争鸣,教师的总结和引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课堂,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陶冶学生思想道德情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笔者在讲授“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时,强调青年学生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有学生提出:在出国旅游时为什么要用其他国家的风俗习惯来束缚自己?笔者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疑惑创设了一组探究性问题:(1)请列举历史和现实中各民族优秀文化相互交流的案例。学生从时间上对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的经典案例进行梳理,并进一步形成对各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认同。我适时总结:不同民族的社会实践具有共性,产生的各民族文化也有共性。然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民族的文化又各具特色。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实践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生存和发展智慧,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所以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入乡随俗,促进旅游文明。(2)提供中国人在国外的不文明案例,讨论这些不文明现象的成因及危害。通过正反对比的问题设置让同学们依据教材和生活所提供的材料,积极思考、探索并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更全面地了解我们在文化交流中的积极方面和不足之处,通过成因分析进一步坚定了做一名传播中华文化使者的使命感。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要推动作业的变革,让学生学以致用。传统思想政治课作业以练习和记忆为主,在应试背景下,这些作业对巩固课堂知识、提高考试成绩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如果学生整天处于机械训练、死记硬背之中,很难想象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怎么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在布置必要的基础巩固型作业时,教师也需要创新学科作业的内容和形式,根据教材需要,穿插设计一些实践性、探究性的作业。实践性作业无现成的答案,需要学生自己阅读书刊,寻找资料,实地走访、撰写实践报告等,从而实现由依赖性学习向独立性学习过渡。
在“文化在交流中传播”的教学中,笔者为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程的价值,利用杭州成功申办亚运会的契机,设置了这样一份实践性作业:“助力人文亚运、传承中华文明、寻找中国元素、弘扬中华文化”,让我们一起动手设计“国服”,并附上设计说明书。我们所承办的运动会既是竞技体育的较量,更是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设计“国服”这一实践性作业强调包括语文、美术、技术等课程的横向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成为探索者,而不是一个结论的接受者,让学生平时多参与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小设计小制作等活动,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摆脱课堂教学中容易滋长的依赖心理,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审美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
追求美丽课堂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当你寻找课堂的美丽时,其实你已经实践着课堂美丽。通过生活特有的亲和力,生活化改造课堂;通过人文之美营造情感化课堂;通过探究之美挖掘智慧化课堂;整合教学资源,走进实践课堂,进而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让我们在课堂中成功,在美丽中熏陶,在魅力中陶醉,实现我们每个教师的教学梦想。
[1]冯增俊.优质课堂的效率管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5.